发达国家数学英才教育的启示
来自: 楚天舒
发达国家数学英才教育的启示 ——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数学组的讲话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张英伯 非常高兴能够来二附中跟老师们聊聊。中学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我从小生长在教师家庭,对这一职业情有独钟。 二附中是在北京市排名相当靠前的重点中学,我就将我所了解的国外科技高中的一些情况给大家说说,希望对老师们了解发达国家数学英才教育的真实情况有所裨益。 一.引子 刚刚卸任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今年八月份国家图书馆的一个论坛上发表了“对待教育要少一些干预,多一点敬畏”的谈话,提到下述问题:民国38年间,全国共有25万人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平均一年不到7000人,而2008年我国一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559万,大约是民国时期培养规模的800倍。 近三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长足进展,我国已经迅速地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教育普及的成就有目共睹。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出这样的疑问: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现在为什么培养不出像陈省身、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这样的大师级人才? 诚然,目前学术界教育界的专家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员对这个问题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我们的大学确实与世界名校相差甚远,我们有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我们的中小学也有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亟待解决。 事实上,拔尖人才的培养,从大学开始已经太晚了,拔尖人才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兴趣,应该从他们的少年时代,从高中甚至初中时代就开始了。就拿曾经对温总提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拔尖人才”这一问题的钱学森先生来说,他的中学阶段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师大附中读书,他当时的数学老师傅种孙先生,是我国早期的数学家,把西方的数学基础与数理逻辑介绍到中国,也是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先驱。傅先生在平面几何课上用当时西方大数学家刚刚发表的几何基础当作蓝本,为学生讲授欧几里得几何,在这些刚刚度过童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学生当中,有几十年后成为两弹元勋的钱学森院士、群论专家段学复院士、数论专家闵嗣鹤、代数学家熊全淹。钱学森曾深情地回忆道:“听傅老师讲几何课,使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严谨科学。”当钱老向温总提出问题时,答案或许已经了然于心。 发现和保护一个天才很难,忽略一个天才却很容易。比如华罗庚,如果当年熊庆来教授没有把他招到清华,没有送他去剑桥大学,也许他还在江苏金坛的小店里工作,我们也就不会有天才的数学家华罗庚了。 再比如2006年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没有澳大利亚宽松的学习环境,允许他在五岁刚上小学就去读中学课程,八岁半去附近的大学学习数学分析和物理学,那么他也许仅仅在中学时得到奥数金奖,为学校和国家争光,而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数学家了。 毋庸置疑,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体平均水平,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学科素养不比发达国家差,有些方面甚至强过他们,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发达国家从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伊始就高度重视“英才教育”,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相辅相成,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育体系。我们这里却出现了种种误区。在这个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 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曾经在数学教育中出现过对大多数学生标准过低的问题,这些另当别论,我觉得我们应该着重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应该看到,美国能够在科学技术领域引领世界五十余年,必有过人之处,发达国家科技人才辈出,必有过人之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建一个数学群 (帛纹)
- 数学爱好者讨论交流群 (辽阔)
- 想建一个数学学习交流群 (豆友wBpTZZFifU)
- 求解一道数学题 (争取最优解)
- 求进数学群 (Marqu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