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评测】《墓地的沉默》——文泽尔 评
来自: 文泽尔(仰不愧于天)
《墓地的沉默》人文社2008版评测 评测员:文泽尔 【出版社工作】13|20 装帧(4|6):由于本人不在国内,拿不到样书,只能就目前手头有的德文版封面、通过网络找到的英文版及原版封面,以及人文社的封面设计做一次粗略的横向比较。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原版封面(http://www.forlagid.is/files/images/2473.jpg),封面突出了小说中的各项元素(泥地、尸骨、绳索),并且在显眼的位置强调了“最佳北欧犯罪小说”以促销售。 英文版(http://farm1.static.flickr.com/154/388387827_26f9c675ac.jpg?v=1171316010)和德文版(http://lh6.ggpht.com/_RLJMJLum0bo/R9vg6zbnq4I/AAAAAAAAEvY/tXT2rwztDy8/03140050.JPG)不约而同地用了农庄屋,并用草地来放置标题和作者名,暗喻泥土之中藏有秘密,这是欧美封面设计常用的是手法:两种封面十分相似,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无甚惊喜。 人文版的封面设计(http://otho.douban.com/lpic/s3253022.jpg),比较倾向于扣题,直接使用墓地和显眼的十字架墓碑作为背景,左下角的白花有祭奠之意,也和原文的脉络契合。相比英文版和原版,字体设计有些过于简陋,没有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感。 封面配色较统一,基本对应文类,小说原名和作者外文名字也标记在封面上,是近年来译文小说比较流行的做法。 另外询问过拿到样书的朋友,他认为书的排版等细节都还不错,保持人文社的水准。根据对人文网格译本一贯的良好印象,这部分虽然没有亲见,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 宣传(4|6):截至评论发布时间为止,豆瓣的购买栏中还没有出现卓越和当当,各大网站的读书频道上也没有过多的宣传。在百度新闻中搜索关键词,没有返回任何结果。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污血之玷》,宣传上也不见有过多发力。据出版方介绍,对英德里达松作品的宣传实际还未正式铺开,本书在实体书店中也并未上架,只在99网上书城见有销售。但出版方承诺,到时除了媒体宣传之外,也将邀请作者本人来到中国,和冰岛大使馆联合安排图书宣传活动:这对本书的销售,以及提高国内对北欧犯罪小说的接受度,都应该会有很大的助益。此可见出版方在宣传上的诚意。 至于之后实体书店的上架销售方面,按人文社在发行销售上积累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市场人脉,也不会做得不好。 翻译(6|8):本书由复旦大学翻译系的三位大四女生由英文版翻译而来,最后经由一人统改,确定前后文风的统一。之前听谢顿(http://www.douban.com/people/Sheldon/)介绍,说是由这三位女生的同学宋嘉喆一人翻的《污血之玷(http://www.douban.com/subject/3122324/)》译文相当不错。同级同校的学生,又是经由同一出版社方的同一人来挑选,有理由相信《墓地的沉默》也能达到较高的翻译水准。 至于二翻的问题,经由我读德文版(此版本是由极富经验的翻译家Coletta Bürling做的一翻)的感受,英德里达松的文字本身是十分生活化的,他的小说主要强调的是情节流动,因此二翻的影响不大。 【文字内容】24|30 《墓地的沉默》由一个典型冰岛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戏,急着赶去参加生日聚会的孩子托蒂找到的骨头,被一位医科生认定是一块人骨,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英德里达松的文字不急不缓、娓娓道来,逐渐扯出一连串震撼人心的真相来。全文语言平实流畅,第三人称旁白颇多,或许可以说是“过于冷静”。在部分细节上,作者反复进行动作和旁白速写,甚至到了稍嫌啰嗦的程度——少许对流畅度的牺牲成全了对人物的塑造,无论是艾伦、本杰明这些戏份重的人物,还是那些串场者(比如找寻佩拉的、心情颓然的母亲,以及当时为了失踪的埃娃林特而表现冷酷的艾伦),每个都是个性鲜明。在大量的旁白叙述之中,作者力图表现出极强的画面感,他所做的两件事:无论是对白的生动,还是描写的灵动,都表现得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切换自然,不露痕迹。一个大致的印象是,英德里达松先是将场景描绘一番,将舞台搭建起来,然后再安插生动的角色:这是在小说写作中很常见的手法,但他完成得很好,就像是电影镜头在表现一种将要撕裂开来的矛盾,每一个运镜都显得棱角分明,甚至沉重无比。而且,场景变换紧凑有力,除了有些过分在意细节之外,毫不拖泥带水——这些场景就如同在常见的悬疑作品中表现的那样,是由每一步新获得的线索或者证言串联起来的。除了表现出一个案件或者事件,也顺带牵引出了冰岛人民的众生相。 艾伦是个强硬的角色,这样的性格并非是凭空而来,而是由他自身所处的环境而来:他的焦急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上,给出了理所当然的反应——这其中所有人的故事,并不是截取片段,而是各相关联,由一个案件紧紧地捆绑在一处,这其中的任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 【诡计布局】 24|30 如果单将案件抽离出来,《墓地的沉默》实属无聊至极。这本就不是一本强调解谜的小说,没有哪一处案情是需要读者去费神思考的。但这并不代表读者的思考可以松懈,恰恰相反,这样的小说,或许比解谜要费更多的脑细胞:英德里达松强调的是生活的逻辑,这往往比案件的逻辑更复杂。全文是一个悲剧,将案件抽去仍是一个悲剧,但案件却让悲剧更完满。 《墓地的沉默》之布局,从大处讲,没什么新鲜之处,甚至还颇为老套,就像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再到下一个房间,一幕一幕地展开,用回忆作为调剂。其中的妙处在细处和反思上,探查真相中所带出的矛盾,恰恰是每个现代城市人经常会面对的问题。亲人、爱人、路途中遇到的每一位痛苦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恼,这些灰暗的现在和过去笼罩了全文,就像一块人骨给故事开头的祥和气氛罩上了阴影一样——人骨的象征意义,案件的象征意义,甚至多过了它们本身在文字中所表现出的。 当然,作者不能免俗,最后仍给出了生活的希望——那个人,照样是我们对生活中不能放弃的美好展望的投影。 【评测员感想】18|20 《墓地的沉默》是一部非常典型、也是非常优秀的现代犯罪小说。它以一个迷雾重重的案子为引子,道出了现代城市人的焦虑、家庭矛盾和迷失感——并且强调,此种悲剧色彩的情绪并非是只存在当下,而是像那块人骨一般,由来已久。 此书在krimi-couch获得编辑推荐及读者评价双90高分,本人在此也借此比例,作为此项目的评分。 【总分】14+24+24+18 = 80分 注:暂用百分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推理发烧友 混迹各大论坛搜刮各种资源 特来投奔组织 (双双)
- 征稿征稿! (冬晚对雪)
- 【推理测评】我玩过最好玩的一个推理解谜盒《北平1933》 (miactwang)
- 征稿,100-500字悬疑小段子 (蓝茶茶-简单的存在)
-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交流! (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