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雅利安人”
LZ过去学世界历史和地理,对两个问题无法理解,也没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一是地理课本把印度人归为白种人……老师的回答是,丫是晒的。我表示很崩溃。二是说“纳粹”自称“纯雅利安人”,而且“纯雅利安人”的特点是金发碧眼;书上还说,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入侵了印度南亚次大陆。那么,今天的印度“雅利安人”后代和那些金发碧眼的“纯雅利安人”是亲戚?我表示很崩溃,很费解,我估计和我存有同样疑问的大有人在。LZ试图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下面开始给大家八:
翻开随便一本历史书上是这样形容雅利安人的。他们是生活在中亚的古代游牧部落,他们驯养马匹,他们驾驶马拉战车像世界各地迁徙,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中的一支迁徙到小亚细亚,建立了文明古国赫梯,这个国家在世界历史上延续千年,在公元前1400年开始于埃及的第18王朝到20王朝长期对峙,展开对叙利亚的拉锯式争夺,并且,他们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发明并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
公元前1500年,他们的另一支越过白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古代印度达罗毗荼人建立的文明,开创了灿烂的古代印度吠陀文明。几乎与此同时,他们的另一支占领了伊朗高原,称为米底人、波斯人的祖先,是他们终结了文明古国巴布伦,并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意义上强大的帝国,波斯帝国。比这更早的时代,他们还从小亚细亚进入爱琴海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并随后开创了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时代,并通过罗马帝国达到了他的最高峰。
他们中相对较晚的一群人,从公元前2世纪左右进入欧洲北部,并最终征服了不列颠……
读到这里,乃们已经发现,这群人足够牛逼了,几乎世界文明史上大半的古代文明都跟他们有关,或者是他们创造的了,但是这仅仅是事情的一半。
另一半就是,20世纪40年代,一群自称最纯粹的雅利安人的后裔发动了有人类历史以来最残酷最大规模的人类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与“雅利安人”对立的“劣等种族”的代表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而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南非,包括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美国在内的所谓白人世界,白人至上主义与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种种表现中,都有“雅利安人”的阴魂!估计看到这里大家已经晕菜了,但是这个事情却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为此LZ要迂回前进,给大家做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铺垫。如果你足够牛逼,可以跳过第一部分直接看第二部分。
一、前传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LZ先从解剖一只跟雅利安人类似的麻雀。这只麻雀的名字做“吉普赛人。”
早期欧洲历史中出现的吉普赛人是酱紫的:
1417年的一天,德国卢尼堡的居民发现了一群奇特的不速之客,为首的骑着高头大马,手牵猎犬,服饰华丽,一副贵族模样,一大群衣衫褴褛的人徒步紧随其后,队伍的末尾,是一些坐在大篷车里的妇女和小孩。
这些人自称来自埃及,正要去罗马朝觐教皇。他们的首领自称“公爵”和“伯爵”,并讲述了他们曾经遭受的不幸经历:他们世代居住在北非,安分守己。很久以前,他们被一些基督徒征服,因此受洗信仰基督教,但后来他们穆斯林征服,被迫改信伊斯兰教。欧洲基督教界为此极为震怒,兴师征讨,认为这些人离经叛教,必须举族迁往罗马,得到教皇赦免后,才能重新获得土地,否则只能永远漂泊下去。故事让卢尼堡人同情,他们盛情款待了这批虔诚的忏悔者。离开卢尼堡后,这支队伍继续在欧洲漫游,一路上重复自己的悲惨故事博取同情和支持,同时靠给贵族算命和偷盗来维持生计。
也许是受这个朝圣故事的影响,从那时起,许多欧洲人便称他们为“吉卜赛人”(Gypsy),可以看出,这个词与“Egypt”一词的亲戚关系。这一称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成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他们的称呼。
一些吉卜赛部落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古埃及,吉卜赛人与犹太人共同生活在尼罗河畔。犹太人一心想要离开那里,可执拗的上帝却故意使法老的心变得冷酷异常,不允许犹太人离开,但是,在吉卜赛人的劝说下,法老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迁徙。可是让法老意想不到的是,犹太人在上帝的启示下,偷偷地将全部财宝席卷一空。幸灾乐祸的上帝又去嘲笑法老的粗心大意,这使法老怒不可遏,于是迅速集合军队,亲自带兵追赶犹太人。
吉卜赛人对法老说:“不要白费力气了,上帝跟犹太人一条心,谁同上帝好,谁就总有理,再说也总该留个人在家里照看炉火。”但这并没能劝回恼羞成怒的法老。于是灾难发生了,当犹太人走到红海边时,就像圣经描写的那样,摩西用一根树枝抽了抽海面,海水就让出了一条路,使得犹太人从海底穿了过去,可就当法老的追兵赶到海底中央时,摩西又用树枝轻轻一拂,海水便顷刻问吞没了法老的军队。吉卜赛人在岸边幸免于难,准备返回家园。然而,上帝却又刮起了狂风,将吉卜赛人吹得七零八落,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由于长期以来对这个民族的起源、历史不了解,人们往往给其冠以不同的名称,例如,法国人就称他们为“波西米亚人”(Bohemian),在西班牙,他们被称作希腊人(Greeks)、波西米亚人(Bohemians)、佛兰芒人(Flemings)、新卡斯蒂恩人(New Castilians)等;在荷兰,他们被称为希腊人、希登人(Heidens)等;在北欧,他们被称作鞑靼人(Tartars),摩尔人(Moors);在波兰,他们曾被称作扎拉西人(Szalassi)、菲利斯蒂尼人(Philistines)等;在斯拉夫语国家中,被称为茨冈人(Zigani)等等。
对于他们来自哪里,一直没有统一的答案,直到1763年的一天。当时,学神学的匈牙利学生斯特劳.瓦累认识了三个印度马拉巴的学生。在交谈过程中,瓦累发现他们所讲的语言同匈牙利当地吉卜赛人的语言非常相似。于是,他整理了一份马拉巴语词汇表,交给当地的吉卜赛人,惊奇地发现他们可以说出词汇中的大部分的意思。随后的学者,通过对威尼斯吉卜赛人方言的细致梳理,发现了吉普赛语包含的外来词汇比例,包括意大利语词36个,英语词150个,来自波斯至威尼斯间各种语言词汇共有430个,而源出自印地语词汇达到518个。
欧洲吉卜赛人最通行的自称是“罗姆”(Rom),叙利亚和波斯吉卜赛人的“多姆”Dorn),在梵文中对应是“Doma”,现代印地语是“Dom”,意思是“靠歌舞为生的下等人”。
在印度北部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多姆族,无论是在语言、习俗还是性格特点方面,都与吉卜赛人极其相似。印度古历史学家加尔哈纳在其《克什米尔大年代纪》中,也有关于这个民族的记载。通过这些为数不多的记载,我们略可窥见多姆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善歌舞,但多将此作为卖艺的本领来维持生计,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大部分从事简单而低贱的工作。由于居无定所,职业低贱。可能是艰难困苦的反复锤炼,他们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对于居所、饮食等没有太高的要求,随遇而安。
英国学者对现代印度多姆人又这样的描述:“他们是生活在贝哈和西北省邦的流浪民族,许多生活习性与吉卜赛人一致,他们随身携带着破烂不堪的芦苇帐篷,四处游荡,在邻近村落的地方安营扎寨……有些多姆人会编织篮子、垫子等诸如此类的物品。在达蒂斯顿,多姆人口众多,但仍然置身于社会下层,充当乐师、铁匠和皮革工人。”
同吉卜赛人一样,印度多姆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当炉匠,他们带着很简陋的工具走街串巷,给人修理焊接器具,他们使用的工具都可以在吉卜赛人的历史中找到痕迹。
通过比对分析,学者得出结论,吉普赛人的祖先就是印度北部的多姆人。对吉普赛人的起源发现过程不难发现,对比语言的相似性是发现吉普赛人起源的钥匙。
这个钥匙的学名叫做——“比较语言学”。这个学问是近现代欧洲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次很高。但是这门学科在中国却鲜为人知,中国最著名的一位从事与比较语言学研究相关联的学者就是季羡林先生,不过戏剧性的是,同季先生的巨大名气成反比的是,很少有人确切的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样一门重要学科在中国灰常冷门,而更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对它的原理也很难理解。造成这种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或者叫做表意文字。除此之外其他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或者叫做表音文字。这个表意文字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无视语言的不同而独立存在。神马意思呢?我们知道中国的方言千差万别,北方方言的代表普通话与江浙的吴音、广东的粤语、福建的闽南话、客家话有多大的差别呢?其差别远远大于意大利语与西班牙语的差别!但是我们却可以无视方言的存在而都称为——汉语。
总面积与中国相当的欧洲怎样呢?大小语言有400多种。同样,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程度相当的印度,有200多种语言,官方语言18种,有16种文字要印在钞票上!
对于语言问题,老外倒是比中国人看得清楚:
Chinese is not really one butseveral languages held togetherby a common script .
汉语实际上不是一个语言,而是同一文字形式掩盖下的若干种语言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汉字,我们也采用拼音文字的话,像差别比较大的普通话代表的北方方言和吴音、粤语、客家话、闽南话,必然是不同语言,这个时候大家都不会因为自己只会一两种语言而自卑了,掌握五六种语言的“语言天才”,我们中国人也可以有哦。
即使像普通话、湖南方言这种比较接近的方言也会渐行渐远,最终成为不同的“语言”。比如我们知道,湖南话是“h”“f”,还有“n”“l”不分的,这样汉字“湖南”,用拼音表示,湖南人会拼写为“fulan”,与普通话的“hunan”是不是就是两回事了呢?
如果不幸,他们采用的是不同的字母体系,就像同为蒙古语的内蒙和外蒙,内蒙语采用的是传统的藏语、满语采用的八思巴文字母,而外蒙受苏联影响采用的是俄文字母,那么,外蒙内蒙同是操一种语言的蒙古族,也互相看不懂对方的文字,如果加上年代久远,变音就会更明显。我们知道如今的汉语跟几百年前差别很大,有学者认为客家话才是1500年前的普通话,那么现在有几个人能听得懂呢?如果没有汉字的存在,客家话早就会变成像“梵语”一样的一门单独古老语言被研究学习了。
这时候大家可以发现了吧,比较语言学为什么会在西方如此盛行而在中国无人问津,因为有汉字存在,即使汉语读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文字3000年来却变化很小,沟通无障碍,大家本就是一家,何须多此一举呢?
但是,“比较语言学”对于采用拼音文字的世界,就太重要了,谁跟谁是近亲,或是远亲都存在于这千差万别的发音和变化的语法之中!
了解了比较语言蕴含的奥妙,我们可以回到正题,开始了解“雅利安人”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同发现吉普赛人的来源一样,“雅利安人”也是从比较语言中被发现的。发现之后呢,由于西方世界的不冷静和自我膨胀的种族主义,“雅利安人”问题很快就脱离语言学的范畴转向了“人种学”。今天呢,过去盛极一时的“人种学”被完全推翻,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科学内容的错误理论。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呢,“人种学”主导的“雅利安人”问题实际上是先确定金发碧眼的北欧人是 所谓的“纯雅利安人”,然后根据这个命题去寻找论据,这跟先认定一个人有罪,然后围绕罪名去罗织罪证,是一个道理。但是在当时呢,也就是19世纪到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全世界牛逼到家了。人发达了有些自我膨胀这跟很容易理解哈,所以这个时候,很少有人在乎这些理论有什么不“科学”的地方。就像有些暴发户写自传,我为什么能这么牛逼?因为我从还没生下来就天降祥瑞,如此这般,等等等等……怎么说都是人家的理,谁让人家牛逼呢!
西方人的这种自我膨胀式的得瑟却最终酿成了巨大杯具,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之后呢,因为被纳粹德国用烂了,“雅利安人”这个词就像我们很多的文革用语,被认为是不合时宜,而被其他词所取代。同时呢,过去那些不被重视的反对声音开始成为主流,研究后很容易发现那些漏洞百出的种族主义“科学”是多么荒谬可笑。
但是无疑的,这部分不光彩的历史,也是“雅利安人”问题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回避。
但是话说回来了,“雅利安人”被希特勒搞臭了,但是它真的就没有“科学”的那部分吗?全部是错误吗?也不是。里面仍然蕴含着很多神奇的地方,但是因为现在发现的考古资料并不充分,很多事情还是处在迷雾之中,却也足够勾勒和展现它的神奇。下面LZ正式开讲了:
二、 “纯粹的”雅利安人从哪里来?
雅利安人,虽然这群人如此牛逼,但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我们却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人们对他们的“再发现”是在公元1786年的事情。
1784年,英国人威廉琼斯爵士受命担任加尔各答法院大法官,此前,琼斯已经是一位资深的东方问题专家,曾经将一些波斯语、阿拉伯语和突厥语作品翻译成英文。这人是个语言天才,他一生共学习过包括汉语在内的28种语言,精通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其早期著作有《波斯语法》,并翻译《穆罕默德的继承法》。琼斯赴任的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正与莫卧儿帝国争夺孟加拉省。
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太祖巴布尔是帖木儿大帝的直系6世孙,而母系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如果算上帖木儿自称是蒙古大汗的合法继承人这一层,巴布尔应该是正牌蒙古人的后裔,只是,是信奉伊斯兰教并且突厥化的蒙古人。不过这个莫卧儿帝国却是采用波斯语作为王朝的官方语言。琼斯正是因为精通波斯语才被委以重任的。因为当时,莫卧儿帝国势力仍然凌驾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之上。但是,琼斯到了印度以后很快发现多数印度人的语言属于各个印度地区的土语方言,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而且多数人口信奉印度教的各个支派,他们的宗教语言是梵语。也就是说,他精通的诸种东方语言仍不足以应付印度的语言环境。因为多数印度婆罗门教知识分子通晓波斯语和梵语,琼斯开始学习梵语,并创立了著名的“亚洲学会”。琼斯深入研究梵语文献,他翻译的《摩奴法典》(Dharmashastra)成为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的法律根据。
1786年2月2日,他在亚洲学会成立三周年上发表了著名的三周年讲话,这个讲话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下面这段话引用率极高,LZ也在这里重复一下:
“梵语不管多么古老,它的结构是令人惊叹的,它比希腊语更完美,比拉丁语更丰富,比二者更精练,但是与它们在动词词根方面和语法形式方面都有很显著的相似性,这不可能是偶然出现的,这种相似性如此显著,没有一个考察这三种语言的语言学家会不相信它们同出一源,这个源头可能已不复存在;同样有理由(虽然这理由的说服力不是特别强)认为,哥特语和凯尔特语尽管夹杂了迥异的文法,还是与梵语同源;假如这里有篇幅讨论与波斯的历史有关的问题,或许能把古波斯语加入同一个语系。”
琼斯的这段话把古印度的梵语和欧洲的希腊语、拉丁语拉上了关系,我们知道,拉丁语是欧洲语言之母,而希腊是欧洲历史和文化的源头,欧洲语言的词汇源自希腊语的词汇数不过来。而哥特语和凯尔特语跟欧洲文化圈的关系更近了,英格兰人、德国人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哥特人,而法语可以看成是拉丁语和凯尔特语的混合物……那么,琼斯认为,梵语不但比拉丁语和希腊语更古老,还更完美、更丰富和更精练,那能说明什么呢?那又预示着什么呢?故事的序幕拉开了,我们继续八。
琼斯的这次讲话被认为是LZ强调的,灰常重要的“比较语言学”诞生的标志。琼斯英年早逝,他的研究只是提出了一个命题,怎么解释要后人继续书写。问题摆在西方世界面前,梵语,印度人的语言,不但比所有的欧洲语言更为古老而且还更好,这怎么解释呢?十八世纪的欧洲,无论是日不落的大帝国英国,还是新兴的强国德意志,他们都是源于日耳曼人,在公元前后,日耳曼人还是蛮荒部落,如何跟拥有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印度相提并论呢?它就像一个暴发户富人家突然闯进了一个来认亲的穷亲戚,落魄但是辈份极高。他的背景和辉煌家世是这个暴发户富人所羡慕的,承认他是自己的长辈的话,无疑会给自己加上贵族头衔,让自己身价倍增,但是现今这位穷亲戚实在是过于落魄了,让自己怎么好意思说他是自己的长辈呢?况且他还长得那么难看!!!到底认还是不认,这是个问题!!
围绕梵语认亲的问题,欧洲人形成了三派观点:一是认祖归宗派,承认梵语、印度人是欧洲文化和种族的源头。二是拒不承认派,你想当我祖宗?放屁,我才是你祖宗,你N多年前逃出家门在外面跟人鬼混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现在看我发达了跑过来还想当我祖宗,可能吗?谁知道这么多年你跟多少人鬼混搞成今天这个样子!!三是和稀泥派,只承认穷亲戚家混的还算看得过去的那一小部分人是亲戚,其他大多数都算成亲戚家的佣人奴隶,而且还要说清楚的是——你认亲可以,我也承认,但是我辈分比你大,你要承认,否则算我没说,我们心照不宣啊,哈哈哈。
下面我们就具体八一八这三派的观点哈。最先粗现的就是认祖归宗派:
“所有事物,是的,所有事物,无一例外,都源于印度。”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需要注意的是在琼斯的时代,“雅利安人”一词还没有出现。这个词汇的出现要归功于德意志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诗人学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1808年,施莱格尔从古罗马著名的独裁者裘里斯.凯撒的《高卢战记》中,找到的一个日耳曼国王——“阿里阿费斯塔斯”(Ariovistus)。施莱格尔认为“Ariovistus”中的 “Ario”这个词根在希腊语中有荣誉的意思,可以和梵语中的“arya”对应。在梵文中“arya”一词意思是高贵、高尚的意思,那么这个“阿里阿费斯塔斯”中的“ario”应该是日耳曼王族的一种荣誉头衔。需要特别提醒一下,这个梵文形容词“arya”(高贵的、高尚的)的名词形态就是著名的“aryan”雅利安了!“aryan”终于粗现了,欧也!!!!施莱格尔由此用这个“aryan”雅利安,来称呼印欧语的共同祖先,欧洲人和印度人都是“雅利安人”的后代!
客观地评价施莱格尔的观点,认为“ario”与“arya”存在对应关系是有争议的,不过“aryan”一词确实存在与梵文和古波斯文献,比如《梨俱吠陀》、《阿维斯塔》、以及大流士的《贝西斯登铭文》等,在这些文献中“aryan”一词被作为第一人称使用。(这方面内容,LZ还会在下一部分仔细介绍的,这里略过)
但是,这些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特定人种和部落的指代。注意!!!问题从这里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了,这是祸根的最初源头。由于当时的“比较语言学”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于“语言”和“种族”之间的关系,学者都没有明确和清晰的概念,加上施莱格尔等学者对于《梨俱吠陀》的偏颇解释,使得很多人都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雅利安种族”,而他们就是雅利安语最早的使用者。
由此施莱格尔认为:梵文就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而印度则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这种观点应该说是相对客观理性没有偏见的,但是即使是事实人们情感上也无法接受。就比如,如果有人在豆瓣发一个朝鲜半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会是神马结果……只是类似的沙文主义情绪在我们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中华帝国的民族主义,而在西方世界表现出来的则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那些西方种族主义者,跟我们这里扬言“核平日本”的脑残民族主义愤青本质上是一类人。
施莱格尔的观点不能被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所容,需知道,在那个时代种族主义是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即使像托马斯.杰斐逊和林肯这样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黑人不管是起初就是一个不同的种族,或是因时间和环境造成了不同,身心两方面的天赋都比白人低等。” ——杰斐逊
“我相信白人种族和黑人种族之间的体质差异将禁止这两个种族能在社会和政治平等之下共同生活。既然他们不能共同生活,他们在一起时就必须有上等和下等之分,而我和其他任何人一样,赞同把上等位置划归白人种族。” ——林肯
可以想象,施莱格尔这种欠扁的观点会招来多少口水。于是一种弥合矛盾的抹稀泥观点出现了。这种观点的创造者是威廉.琼斯之后最有影响的梵文学者——马克斯.穆勒。有人把中国家喻户晓的季羡林大师称为“中国的马克斯.穆勒”,不过这位世界的马克斯.穆勒在中国还真没什么人知道。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最著名假说家喻户晓——就是雅利安入侵假说。今天的世界历史,这个假说还是作为与印度相关部分的正史被载入史册的。
这位德裔的英国著名学者是通过他对印度最古老的一部吠陀《梨俱吠陀》的释读得出的。《吠陀》的本意是知识的意思,是古代印度的思想智慧总结,古代印度文明又被称为吠陀文明,文明的精华就是四部《吠陀》,其中最为古老的是《梨俱吠陀》,意思是智慧之诗。
《梨俱吠陀》里面,那些自称雅利亚(Arya)的人,也就是之前的施莱格尔指出的雅利安人,这些自诩高贵的人,在战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的帮助下,水淹或者火烧“没鼻子”、黑皮肤的野蛮人“达萨人”、“达休”人的城市,并把它们变成奴隶。《梨俱吠陀》中,这些高贵的雅利亚人已经懂得使用青铜等金属,驯养牛、绵羊、山羊、马和狗。懂得使用马拉战车。
由此,穆勒提出了著名的雅利安人入侵的假说:公元前1500年,一支自称雅利安(aryan)的部落越过喜马拉雅山入侵了南亚次大陆,由于他们懂得使用马拉战车,拥有先进的青铜武器,因此他们摧毁了古代印度达萨人建立的文明,给原始蛮荒的印度带来了文明的曙光,开创了灿烂的古代印度吠陀文明,并建立了延续几千年的印度种姓制度,把被征服的达萨人变成贱民达罗毗荼人。
穆勒出生于德国,十八世纪30年代之后在牛津大学担任比较语言学教授。缪勒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帝国在印度统治最为辉煌的时期,但是他本人从未前往印度了解过印度文化。他认为,印度人的语言从梵语演变而来,因此印度人与欧洲人的知识水平相当,或者比欧洲人还聪明,他们与欧洲人应当来自同一个种族,因此印度人和欧洲人应该是“雅利安兄弟”。印度知识分子多半属于高级种姓,很痛快地接受了穆勒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将他们置于与他们的统治者至少在智力上平等的地位。这个假说尽管千疮百孔,但是至今在印度仍然不乏支持者,这也是它到现在还能留在世界历史教科书上的原因。
穆勒认为他的聪明观点,可以弥合西方世界在梵文祖先问题上的鸿沟,拉拢印度上层的同时,让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合法化,因为早在公元前1500年,高贵的雅利安人就征服了印度,今天只是再度征服而已。但是穆勒的想法显然太过一厢情愿了。毕竟种族主义才是主流思潮,穆勒的抹稀泥思想在欧洲没人买账。
不过比起施莱格尔,穆勒的观点已经向种族主义又靠近了一步,因为在《梨俱吠陀》中找到的论据,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达萨人是“黑皮肤”的。那么,就反方向的证明了雅利安人拥有白皙的皮肤了。但是,无论是施莱格尔还是穆勒,都没有提到过雅利安人是 “金发碧眼”的。那么这个“金发碧眼”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刚才提到过,对于梵语的态度,还有一个最为主流的拒不承认派。LZ一直最难理解的问题是:古老的文献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雅利安人”的“金发碧眼”这个特征。但是在LZ看来最需要论证的这一点问题上,在十八世纪欧洲主流思想看来,这是最无需讨论的,雅利安人就应该是“金发碧眼”的,剩下的就是如何“科学的”证明它!(在后来的DNA染色体抽样中发现,浅色头发,蓝眼确实是印欧语民族“雅利安人”中的一个主要特征,Y染色体的DNA为RIa1,但是这种DNA存留人群最高的是被纳粹认为劣等的斯拉夫人,还有北印度人,而被纳粹认为纯粹的北欧人水平很低,而英国等西欧更是低得可怜,这是后话,后面会介绍)傻眼了吧,就这么强盗逻辑,这就是殖民主义的本色。听上去有没有觉得有些似曾相识呢?当人们集体干一件罪恶的事情的时候,这个错误会是惊天动地的,德意志出了希特勒,中国有了文化大革命。
言归正传,我们知道,北欧斯堪抵达维亚人,特征高大而“金发碧眼”,但是同样具有这个特征的斯拉夫人由于被西方世界视为下等人而自动被忽视。西方的比较语言学,要做的的就是如何把雅利安人的故乡“放到”北欧了。而所用的工具当然还是比较语言学了。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关于“鲑鱼”和“山毛榉”的论证,这种理论影响甚广,观点也十分有趣,LZ仔细给大家八一八:
鲑鱼,也就是三文鱼,基本上都吃过吧,大家都知道挪威三文鱼,可以想见,这是一种生活在北欧波罗的海的鱼。
在挪威、丹麦、瑞典、冰岛等北欧语言中,被称作“Laks”或者“Lax”基本是一回事。但是在梵文中呢,是没有鲑鱼这个词的。但是我们知道在佛经中有“落叉”一词,这个词像著名的“刹那”一样都是梵文音译词,“落叉”是指“十万”,是一个表示数量巨大的词,它的梵文的拉丁文拼写可以拼写成“laksla”。这种类比其实并不少见,我们今天不是也会把数量巨大的屌丝称为“蚁族”,说明这种指代是有迹可循的。欧洲学者认为,这表示古代印欧人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已经忘记了Laks,鲑鱼的本意,而只记住了它多代表的数量巨大的引申意义。
同样的例子还有“山毛榉”这个名字在汉语中好怪啊,说明这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树,但是在欧洲语言中它的表示非常简单,说明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树种,英文中的山毛榉是“beech”。但是在古英文中则被称作“boc”或“bece”或“beoce”,在德文中被称作“buche”,在瑞典语种是“bok”,同样,它也有一个梵文对应“boco”,于是,比较语言学者推断,鲑鱼和山毛榉的故乡就应该是印欧人的故乡,而这个故乡就指向一个地方,那就是北欧。
所实话,LZ还是很佩服这些引人入胜的观点,相信这之中也会蕴含着古老世界一些无法厘清的内在联系。但是以此推断北欧是雅利安人的故乡是在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因为,古代梵文中存在的“鲑鱼”和“山毛榉”是不是就是今天欧洲语言中所指的那些物种,其实并不能确定。比如,在欧洲的“robin”知更鸟,在美国人那里却指得是另外一种像知更鸟的鸟类。那么在梵文那里所说的“山毛榉”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像山毛榉的树呢?况且几千年来沧海桑田,地理环境变化显著,也无法用现在的动植物生态分布来说明古代的事情,所以说,“鲑鱼”和“山毛榉”的论断是严重证据不足的。
但是,尽管推论千疮百孔,“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还是这样诞生了。并且从比较语言学迅速转向了人种学。
人种学起源早于比较语言学,目前被公认为伪科学。最早准备用“科学”的方法划分人类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耐,他最早将动植物分类为林氏24纲,曾经非常流行,并且为物种起源的发现打下了基础。在对自然界分类之后呢,这位先生的兴趣自然转向了人类。
他把人分成了四个地理亚种:红种的美洲人,白种的欧洲人,黄种的亚洲人和黑种的非洲人。这样的划分法似乎很顺理成章,合乎“常识”,直到今天,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人种大抵也是分成这四类。林耐对他鉴定的人种都有一个简单的描述:
美洲亚种:红肤色,坏脾气,受抑制。头发黑、直、粗;鼻孔宽;脸粗糙,胡须少。顽固,易满足,散漫。身上涂抹红条。依照习惯统治。
欧洲亚种:白肤色,严肃,健壮。头发金黄、飘垂。眼睛蓝色。活泼,非常聪明,有创造力。穿紧身衣服。依照法律统治。
亚洲亚种:黄肤色,忧郁,贪婪。头发黑色。眼睛黑色。严厉,傲慢,充满欲望。穿宽松外套。依照舆论统治。
非洲亚种:黑肤色,冷漠,懒惰。头发卷曲。皮肤光滑。鼻子扁平。嘴唇厚。女性外阴下垂;乳房大。狡诈,迟钝,愚蠢。身上沫油。依照怪想统治。
林耐的本意可能是对人类进行不偏不倚的分类,但是在他的笔下,不知不觉地根据自身的审美标准对欧洲人进行“美化”而对其他种族进行“丑化”,尽管只有少数欧洲人是金发碧眼,“金发碧眼”却成了欧洲亚种的特征,而欧洲人体毛较浓密这一 “原始”特征就不提了。欧洲人当然最聪明,性格也最无可挑剔,其他人种要么愚蠢,要么让人讨厌。对社会制度的描述最能反映出当时的欧洲人对人种等级高低的看法:依照法律统治的欧洲人胜过依照舆论统治的亚洲人,后者又胜过依照习惯统治的美洲人,而最低级的当然是依照怪想统治的非洲人了。之后各个“人种学家”都刻意强化欧洲白人的“金发碧眼”这一特征,直到“雅利安人”被发现而移植到了雅利安人的身上。
在1853-1855年,法国贵族高比诺(Joseph-Arthur Gobineau)伯爵出了一部四卷本的著作《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试图从人种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社会的退化。在研究了希腊、罗马和日耳曼民族的兴衰之后,高比诺确信种族问题盖过了其他历史问题,是解决其他历史问题的关键;组成一个民族的各个种族的不平等,足以解释这个民族的命运。高比诺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总共存在十种文化,每一种文化的兴起都是因为“雅利安人”给当地人民带去了高贵的血液、艺术和知识的天赋。按照这种说法,在世界各地都应该曾经存在过雅利安人,而高宾诺也的确到处发现了雅利安人。随着雅利安人的血缘被稀释,人种即退化,而文明也就开始没落。文明创建者中雅利安血液的纯粹程度,决定了一个文明的兴衰。在这些高贵的血液被外来的元素稀释、冲淡,不再能发挥作用之后,文明也就必然灭亡。这样,在他看来,所有伟大文明的衰亡,并不是由于人们经常提及的那些腐败因素(“奢侈,政府管理不善,宗教狂热,道德败坏”),而是因为人种的退化。
高比诺在十九世纪影响巨大,音乐家瓦格纳就是他的粉丝,而瓦格纳的女婿豪斯顿.张伯伦,更是继承发扬了高比诺的观点,创作了另一部纳粹经典《十九世纪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张伯伦(不是那位绥进的英国首相)不但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普鲁士皇帝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的精神导师,而且对希特勒还有知遇之恩。张伯伦在希特勒有望上台之前很久就遇见:这个奥地利下士是“上帝派来领导德国人民走出荒野的人”。因此,希特勒把张伯伦当成先知。
其实,说“雅利安人”引发了种族主义并导致了希特勒上台,进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屠杀犹太人,不如说是“雅利安人”被种族主义所利用,可以想象,即使没有“雅利安”这个名词的出现,还是会有其他东西被这些人所用的,因为只要他们想要,世界就会按照他们想象的样子被解释。而且重要的是,还必须披着“科学”的外衣。
此后呢,人种学还发明了诸如测量不同人种脑容量的统计学方法,以及测量头颅长度来区分不同人种优劣的方法,最后都被证明是在统计样本上做了手脚。但是,在纳粹时代,测量头颅长度却是与“金发碧眼”一样衡量“纯雅利安人”的重要指标。
之后,纳粹为了追寻这种虚幻的“纯雅利安人”指标,对肤色、发色,眼色,头颅长度都有严格的量化指标,屠杀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斯拉夫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征召符合雅利安条件的男女非婚生育纯种雅利安婴儿。为了防止“雅利安人”与其他人种性爱导致血统劣化,还发明了充气娃娃帮助解决生理问题。
而今天西方世界尤其是德国人对西藏充满浪漫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也是因为,这里是世界屋脊,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应该是”最初的雅利安人居住之地。
关于“雅利安”引发的种族主义,可以看做是西方社会的通病,而纳粹德国只是最厉害的一种精神病爆发罢了。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是影响巨大的,在波斯,巴列维王朝在英国扶植下建立,直接把国名从波斯改为伊朗(Iran),这个词即为雅利安人之地的意思。而巴列维王朝以雅利安人自居,亲西方而打压伊斯兰教的行动最终导致了1980年的伊斯兰革命,当年的两伊战争、让美国总统里根蒙羞的伊朗门事件,和今天的伊朗核危机都是这一事件的后遗症。
而美国的3K党,电影史上第一位大导演格里菲斯拍摄的臭名卓著的但是相当经典的大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无疑都是雅利安种族主义的产物,在南非,荷兰殖民者后代搞的种族隔离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寿终正寝,而诺贝尔奖获得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著名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几年前还因为他的种族主义言论声名扫地……
如今,“雅利安人”作为一个种族主义词汇,很少被西方世界提及,所谓“金发碧眼”的“纯粹雅利安人”在远古历史上是否是个真实的存在,现在也没有定论,但是它却真实的存在于近现代历史上,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它其实还潜伏在西方那些傲慢的骨子里坚信白人至上的人群的内心深处,就像一个幽灵,一旦土壤合适,它将再次复活。
三、 “雅利安人”到底是怎样?
抛开纳粹和西方种族主义心中那个雅利安,综合比较语言学与考古,以及历史文献,“雅利安”神话是否完全是编造的呢?如果你读到这里以为事情已经搞清楚了,其实才刚刚开始……
LZ在上一部分中讲到了威廉.琼斯的发现,印度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哥特语凯尔特语的内在联系,还认为梵语与波斯语也许有一定关联。而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也许的相似性似乎相似得不像话了。
LZ在上一章中同样提到了一本印度最古老的书《梨俱吠陀》,这本书被认为是公元前1000年以前创作的。但是在古代波斯,同样有一本古代经书叫做《阿维斯塔》,这是一种古代宗教的圣经,这种宗教叫做祆(音仙)教,在中国曾有广泛的信徒,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安禄山和方腊都是祆教徒。而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著名的明教,其实是由祆教发展而来的摩尼教。
祆教的因为供奉圣火坛的特点又被通俗的称为拜火教。它是由古代波斯的先知琐罗亚斯德创立,所以这个宗教的学名其实是叫琐罗亚斯德教。这个琐罗亚斯德也被称作苏鲁支或者查拉图斯特拉,最后一个名字可能呢最为著名,因为尼采曾假托这位波斯先知之口,写了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被人们熟知。
问题就出在这个琐罗亚斯德身上,在祆教圣经《阿维斯塔》中间,有17章的赞美诗(亚什特yasht)内容与其他的内容在语言风格上差别很大,被认为来源于更为古老的波斯语,现在被称为阿维斯塔语,这部分内容被认为是琐罗亚斯德亲授的,而正是这部分琐罗亚斯德亲传的内容,几乎都能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找到对应文本,除了一些发音不同,几乎没什么区别。
学者威廉.杰克逊在1892年出版的《阿维斯塔语语法与梵文比较》一书中,曾举出了一段阿维斯塔中的密特拉神颂辞与《梨俱吠陀》的内容相比较,即使对两种语言都不懂,也不难看出二者到底有多像:
《阿维斯塔》:
tam amavantam yazatam
suram damohu savishtam
mithram yazai zaothrabyo
《梨俱吠陀》:
tam amavantam yajatam
suram dhamasu savistham
mitram yajai hotrabhyah
汉语翻译:这是强有力的密特拉神,是所有创造物中最强大者,我谨以酒献上。
学者根据《梨俱吠陀》的成书时间,推算琐罗亚斯德的生活年代大约也在公元前1000年前左右。
这只是事情的一部分,在1906年开始,德国学者胡戈•温克勒对土耳其的北部的博兹柯伊村进行了长达6年的挖掘,在这里发现了大约1万快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泥板文献,大部分是一种与当时已知的古老语言都完全不同的语言。到了1915年,捷克学者赫罗兹尼破译了这些文字,从而揭开了一个圣经中多次提到的古老帝国的真相。这是一个延续近千年的文明古国,鼎盛时期与古埃及长期对峙,并且是铁器的发明和使用者,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公元前1400年,这个国家就进入铁器时代,把它用于战争,并严格保守铁器冶炼的秘密,由于这个技术优势使得它在最埃及的战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而当这个国家崩溃之后,铁器制造才流散到世界各地……这个国家完全有资格成为古代世界的文明古国,这个国家就是赫梯。
但是这些并不是LZ要讲的重点,重点在于捷克学者赫罗兹尼在破译赫梯语的时候,同时宣布,赫梯语属于印欧语其结论是根据名词和动词的词形变化作出的。如,名词主格以-s结尾、宾格以-n结尾;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用-ti,复数用-nti等等,这些特征都证明它们与其他印欧语同源。
同时,在释读这些泥板上的文字信息的时候,学者发现了一块赫梯与叙利亚地区的另一个古国米坦尼王国签订的和平协议。这份协议是公元前14世纪签订的,协议上面,提到了米坦尼人崇拜的五位大神的名字:密特拉、伐楼那、因陀罗和双马童,其中双马童是两个人所以总共是五位大神。
但是问题是这些大神全部都是古印度所崇拜的大神,在《梨俱吠陀》中都能找到对应关系,其中因陀罗是战神,《梨俱吠陀》中的众神之首。佛教经典中称之为帝释天。而密特拉是契约之神,“mitra-”可解释为“契约”或“同伴”之意(词根“mi-”表示“约束”,后缀“-tra”表示为“工具”。这个“密特拉神”在米坦尼人信仰中是第一大神,而在琐罗亚斯德教中是仅次于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的第二大神。而更有趣的是“密特拉”神崇拜在公元后的罗马极为盛行,多为罗马皇帝曾皈依密特拉教,是曾是基督教的最有力竞争者。而我们熟知的圣诞节,12月25日,其实并非基督生日,而是这位密特拉神的生日。
伐楼拿是天空雨水和天海之神,与密特拉同时出现,他们在佛教都属于阿修罗。
双马童同样是个神奇的大神,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的形象,音译为阿湿波,字面意思为“驯马者”, 双马童的主要功德是救苦救难,尤其能治病,被认为是佛教观世音菩萨的原型。在中国西北的阴山贺兰山岩画、黑海沿岸的游牧部落墓葬以及波斯帝国的波斯波利斯遗址中,存在大量的双马图腾,被认为是双马童崇拜的延续。
那么在赫梯和米坦尼的契约中最早出现了这几位起源于印度的大神,或者说,因为这几位大神最早出现在这里,而《梨俱吠陀》成书还要晚,是不是可以说明,古代雅利安人的迁徙先征服到达了中东呢?事实上,存在于公元前15世纪到13世纪的米坦尼王国,人民的主体是胡里安族,并不是雅利安人,但是它的王族,根据姓名推断,来源于雅利安人。
学者统计印欧语中存在的共同词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找出原始的雅利安人在迁徙之前的一些状况,统计发现,印欧语共同词汇中,有数词、与草有关的词汇,但是没有跟海洋相关的词汇,饲养的家畜有,马、牛、羊和狗,知道的野生动物有狼和熊,并且已经有了王室,知道金属铜……
举两个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英语中,向前的词根是“pro-”,而梵语是“pra-”,古斯拉夫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也是“pro-”。
举两个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英语中,向前的词根是“pro-”,而梵语是“pra-”,古斯拉夫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也是“pro-”。
五角大楼的英文“pentagon”原意是五边形的意思。它的希腊语源头是“pentagônon”拉丁语是“pentagônum”,后缀“-gônum”或者“-gônon”是形状的意思,但是他们的共同前缀“penta-”是代表5的意思,我们来看看这个词在梵文中和古阿维斯塔语中的对应——“panca”。
而比较有趣的还有印欧语的共同词根,“medhu-”蜂蜜,和“*ek*wo-”马。前者被认为是汉语中“蜜”的来源,后者与中国历史和地理上的两个地方相关,一个是今天新疆哈密附近的伊吾,另一个先秦的古代少数民族国家“义渠”戎国。关于中国古代的雅利安痕迹问题,LZ将在下一篇中介绍,本文只是引出一个开头。
通过共同词汇的统计,大致可以描述出原始雅利安人在迁徙之前的情况——是一个远离海洋的游牧部落。沿着这个思路,我们现在可以从比较语言学转而进入考古学和DNA遗传学了。 随后继续……
一是地理课本把印度人归为白种人……老师的回答是,丫是晒的。我表示很崩溃。二是说“纳粹”自称“纯雅利安人”,而且“纯雅利安人”的特点是金发碧眼;书上还说,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入侵了印度南亚次大陆。那么,今天的印度“雅利安人”后代和那些金发碧眼的“纯雅利安人”是亲戚?我表示很崩溃,很费解,我估计和我存有同样疑问的大有人在。LZ试图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下面开始给大家八:
翻开随便一本历史书上是这样形容雅利安人的。他们是生活在中亚的古代游牧部落,他们驯养马匹,他们驾驶马拉战车像世界各地迁徙,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中的一支迁徙到小亚细亚,建立了文明古国赫梯,这个国家在世界历史上延续千年,在公元前1400年开始于埃及的第18王朝到20王朝长期对峙,展开对叙利亚的拉锯式争夺,并且,他们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发明并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
公元前1500年,他们的另一支越过白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古代印度达罗毗荼人建立的文明,开创了灿烂的古代印度吠陀文明。几乎与此同时,他们的另一支占领了伊朗高原,称为米底人、波斯人的祖先,是他们终结了文明古国巴布伦,并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意义上强大的帝国,波斯帝国。比这更早的时代,他们还从小亚细亚进入爱琴海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并随后开创了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时代,并通过罗马帝国达到了他的最高峰。
他们中相对较晚的一群人,从公元前2世纪左右进入欧洲北部,并最终征服了不列颠……
读到这里,乃们已经发现,这群人足够牛逼了,几乎世界文明史上大半的古代文明都跟他们有关,或者是他们创造的了,但是这仅仅是事情的一半。
![]() |
雅利安的迁徙 |
另一半就是,20世纪40年代,一群自称最纯粹的雅利安人的后裔发动了有人类历史以来最残酷最大规模的人类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与“雅利安人”对立的“劣等种族”的代表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而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南非,包括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美国在内的所谓白人世界,白人至上主义与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种种表现中,都有“雅利安人”的阴魂!估计看到这里大家已经晕菜了,但是这个事情却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为此LZ要迂回前进,给大家做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铺垫。如果你足够牛逼,可以跳过第一部分直接看第二部分。
一、前传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LZ先从解剖一只跟雅利安人类似的麻雀。这只麻雀的名字做“吉普赛人。”
早期欧洲历史中出现的吉普赛人是酱紫的:
1417年的一天,德国卢尼堡的居民发现了一群奇特的不速之客,为首的骑着高头大马,手牵猎犬,服饰华丽,一副贵族模样,一大群衣衫褴褛的人徒步紧随其后,队伍的末尾,是一些坐在大篷车里的妇女和小孩。
这些人自称来自埃及,正要去罗马朝觐教皇。他们的首领自称“公爵”和“伯爵”,并讲述了他们曾经遭受的不幸经历:他们世代居住在北非,安分守己。很久以前,他们被一些基督徒征服,因此受洗信仰基督教,但后来他们穆斯林征服,被迫改信伊斯兰教。欧洲基督教界为此极为震怒,兴师征讨,认为这些人离经叛教,必须举族迁往罗马,得到教皇赦免后,才能重新获得土地,否则只能永远漂泊下去。故事让卢尼堡人同情,他们盛情款待了这批虔诚的忏悔者。离开卢尼堡后,这支队伍继续在欧洲漫游,一路上重复自己的悲惨故事博取同情和支持,同时靠给贵族算命和偷盗来维持生计。
也许是受这个朝圣故事的影响,从那时起,许多欧洲人便称他们为“吉卜赛人”(Gypsy),可以看出,这个词与“Egypt”一词的亲戚关系。这一称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成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他们的称呼。
一些吉卜赛部落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古埃及,吉卜赛人与犹太人共同生活在尼罗河畔。犹太人一心想要离开那里,可执拗的上帝却故意使法老的心变得冷酷异常,不允许犹太人离开,但是,在吉卜赛人的劝说下,法老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迁徙。可是让法老意想不到的是,犹太人在上帝的启示下,偷偷地将全部财宝席卷一空。幸灾乐祸的上帝又去嘲笑法老的粗心大意,这使法老怒不可遏,于是迅速集合军队,亲自带兵追赶犹太人。
吉卜赛人对法老说:“不要白费力气了,上帝跟犹太人一条心,谁同上帝好,谁就总有理,再说也总该留个人在家里照看炉火。”但这并没能劝回恼羞成怒的法老。于是灾难发生了,当犹太人走到红海边时,就像圣经描写的那样,摩西用一根树枝抽了抽海面,海水就让出了一条路,使得犹太人从海底穿了过去,可就当法老的追兵赶到海底中央时,摩西又用树枝轻轻一拂,海水便顷刻问吞没了法老的军队。吉卜赛人在岸边幸免于难,准备返回家园。然而,上帝却又刮起了狂风,将吉卜赛人吹得七零八落,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由于长期以来对这个民族的起源、历史不了解,人们往往给其冠以不同的名称,例如,法国人就称他们为“波西米亚人”(Bohemian),在西班牙,他们被称作希腊人(Greeks)、波西米亚人(Bohemians)、佛兰芒人(Flemings)、新卡斯蒂恩人(New Castilians)等;在荷兰,他们被称为希腊人、希登人(Heidens)等;在北欧,他们被称作鞑靼人(Tartars),摩尔人(Moors);在波兰,他们曾被称作扎拉西人(Szalassi)、菲利斯蒂尼人(Philistines)等;在斯拉夫语国家中,被称为茨冈人(Zigani)等等。
对于他们来自哪里,一直没有统一的答案,直到1763年的一天。当时,学神学的匈牙利学生斯特劳.瓦累认识了三个印度马拉巴的学生。在交谈过程中,瓦累发现他们所讲的语言同匈牙利当地吉卜赛人的语言非常相似。于是,他整理了一份马拉巴语词汇表,交给当地的吉卜赛人,惊奇地发现他们可以说出词汇中的大部分的意思。随后的学者,通过对威尼斯吉卜赛人方言的细致梳理,发现了吉普赛语包含的外来词汇比例,包括意大利语词36个,英语词150个,来自波斯至威尼斯间各种语言词汇共有430个,而源出自印地语词汇达到518个。
欧洲吉卜赛人最通行的自称是“罗姆”(Rom),叙利亚和波斯吉卜赛人的“多姆”Dorn),在梵文中对应是“Doma”,现代印地语是“Dom”,意思是“靠歌舞为生的下等人”。
在印度北部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多姆族,无论是在语言、习俗还是性格特点方面,都与吉卜赛人极其相似。印度古历史学家加尔哈纳在其《克什米尔大年代纪》中,也有关于这个民族的记载。通过这些为数不多的记载,我们略可窥见多姆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善歌舞,但多将此作为卖艺的本领来维持生计,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大部分从事简单而低贱的工作。由于居无定所,职业低贱。可能是艰难困苦的反复锤炼,他们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对于居所、饮食等没有太高的要求,随遇而安。
英国学者对现代印度多姆人又这样的描述:“他们是生活在贝哈和西北省邦的流浪民族,许多生活习性与吉卜赛人一致,他们随身携带着破烂不堪的芦苇帐篷,四处游荡,在邻近村落的地方安营扎寨……有些多姆人会编织篮子、垫子等诸如此类的物品。在达蒂斯顿,多姆人口众多,但仍然置身于社会下层,充当乐师、铁匠和皮革工人。”
同吉卜赛人一样,印度多姆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当炉匠,他们带着很简陋的工具走街串巷,给人修理焊接器具,他们使用的工具都可以在吉卜赛人的历史中找到痕迹。
通过比对分析,学者得出结论,吉普赛人的祖先就是印度北部的多姆人。对吉普赛人的起源发现过程不难发现,对比语言的相似性是发现吉普赛人起源的钥匙。
这个钥匙的学名叫做——“比较语言学”。这个学问是近现代欧洲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次很高。但是这门学科在中国却鲜为人知,中国最著名的一位从事与比较语言学研究相关联的学者就是季羡林先生,不过戏剧性的是,同季先生的巨大名气成反比的是,很少有人确切的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样一门重要学科在中国灰常冷门,而更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对它的原理也很难理解。造成这种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或者叫做表意文字。除此之外其他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或者叫做表音文字。这个表意文字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无视语言的不同而独立存在。神马意思呢?我们知道中国的方言千差万别,北方方言的代表普通话与江浙的吴音、广东的粤语、福建的闽南话、客家话有多大的差别呢?其差别远远大于意大利语与西班牙语的差别!但是我们却可以无视方言的存在而都称为——汉语。
总面积与中国相当的欧洲怎样呢?大小语言有400多种。同样,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程度相当的印度,有200多种语言,官方语言18种,有16种文字要印在钞票上!
对于语言问题,老外倒是比中国人看得清楚:
Chinese is not really one butseveral languages held togetherby a common script .
汉语实际上不是一个语言,而是同一文字形式掩盖下的若干种语言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汉字,我们也采用拼音文字的话,像差别比较大的普通话代表的北方方言和吴音、粤语、客家话、闽南话,必然是不同语言,这个时候大家都不会因为自己只会一两种语言而自卑了,掌握五六种语言的“语言天才”,我们中国人也可以有哦。
即使像普通话、湖南方言这种比较接近的方言也会渐行渐远,最终成为不同的“语言”。比如我们知道,湖南话是“h”“f”,还有“n”“l”不分的,这样汉字“湖南”,用拼音表示,湖南人会拼写为“fulan”,与普通话的“hunan”是不是就是两回事了呢?
如果不幸,他们采用的是不同的字母体系,就像同为蒙古语的内蒙和外蒙,内蒙语采用的是传统的藏语、满语采用的八思巴文字母,而外蒙受苏联影响采用的是俄文字母,那么,外蒙内蒙同是操一种语言的蒙古族,也互相看不懂对方的文字,如果加上年代久远,变音就会更明显。我们知道如今的汉语跟几百年前差别很大,有学者认为客家话才是1500年前的普通话,那么现在有几个人能听得懂呢?如果没有汉字的存在,客家话早就会变成像“梵语”一样的一门单独古老语言被研究学习了。
这时候大家可以发现了吧,比较语言学为什么会在西方如此盛行而在中国无人问津,因为有汉字存在,即使汉语读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文字3000年来却变化很小,沟通无障碍,大家本就是一家,何须多此一举呢?
但是,“比较语言学”对于采用拼音文字的世界,就太重要了,谁跟谁是近亲,或是远亲都存在于这千差万别的发音和变化的语法之中!
了解了比较语言蕴含的奥妙,我们可以回到正题,开始了解“雅利安人”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同发现吉普赛人的来源一样,“雅利安人”也是从比较语言中被发现的。发现之后呢,由于西方世界的不冷静和自我膨胀的种族主义,“雅利安人”问题很快就脱离语言学的范畴转向了“人种学”。今天呢,过去盛极一时的“人种学”被完全推翻,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科学内容的错误理论。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呢,“人种学”主导的“雅利安人”问题实际上是先确定金发碧眼的北欧人是 所谓的“纯雅利安人”,然后根据这个命题去寻找论据,这跟先认定一个人有罪,然后围绕罪名去罗织罪证,是一个道理。但是在当时呢,也就是19世纪到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全世界牛逼到家了。人发达了有些自我膨胀这跟很容易理解哈,所以这个时候,很少有人在乎这些理论有什么不“科学”的地方。就像有些暴发户写自传,我为什么能这么牛逼?因为我从还没生下来就天降祥瑞,如此这般,等等等等……怎么说都是人家的理,谁让人家牛逼呢!
西方人的这种自我膨胀式的得瑟却最终酿成了巨大杯具,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之后呢,因为被纳粹德国用烂了,“雅利安人”这个词就像我们很多的文革用语,被认为是不合时宜,而被其他词所取代。同时呢,过去那些不被重视的反对声音开始成为主流,研究后很容易发现那些漏洞百出的种族主义“科学”是多么荒谬可笑。
但是无疑的,这部分不光彩的历史,也是“雅利安人”问题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回避。
但是话说回来了,“雅利安人”被希特勒搞臭了,但是它真的就没有“科学”的那部分吗?全部是错误吗?也不是。里面仍然蕴含着很多神奇的地方,但是因为现在发现的考古资料并不充分,很多事情还是处在迷雾之中,却也足够勾勒和展现它的神奇。下面LZ正式开讲了:
二、 “纯粹的”雅利安人从哪里来?
雅利安人,虽然这群人如此牛逼,但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我们却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人们对他们的“再发现”是在公元1786年的事情。
1784年,英国人威廉琼斯爵士受命担任加尔各答法院大法官,此前,琼斯已经是一位资深的东方问题专家,曾经将一些波斯语、阿拉伯语和突厥语作品翻译成英文。这人是个语言天才,他一生共学习过包括汉语在内的28种语言,精通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其早期著作有《波斯语法》,并翻译《穆罕默德的继承法》。琼斯赴任的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正与莫卧儿帝国争夺孟加拉省。
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太祖巴布尔是帖木儿大帝的直系6世孙,而母系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如果算上帖木儿自称是蒙古大汗的合法继承人这一层,巴布尔应该是正牌蒙古人的后裔,只是,是信奉伊斯兰教并且突厥化的蒙古人。不过这个莫卧儿帝国却是采用波斯语作为王朝的官方语言。琼斯正是因为精通波斯语才被委以重任的。因为当时,莫卧儿帝国势力仍然凌驾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之上。但是,琼斯到了印度以后很快发现多数印度人的语言属于各个印度地区的土语方言,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而且多数人口信奉印度教的各个支派,他们的宗教语言是梵语。也就是说,他精通的诸种东方语言仍不足以应付印度的语言环境。因为多数印度婆罗门教知识分子通晓波斯语和梵语,琼斯开始学习梵语,并创立了著名的“亚洲学会”。琼斯深入研究梵语文献,他翻译的《摩奴法典》(Dharmashastra)成为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的法律根据。
![]() |
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 1746-1794) |
1786年2月2日,他在亚洲学会成立三周年上发表了著名的三周年讲话,这个讲话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下面这段话引用率极高,LZ也在这里重复一下:
“梵语不管多么古老,它的结构是令人惊叹的,它比希腊语更完美,比拉丁语更丰富,比二者更精练,但是与它们在动词词根方面和语法形式方面都有很显著的相似性,这不可能是偶然出现的,这种相似性如此显著,没有一个考察这三种语言的语言学家会不相信它们同出一源,这个源头可能已不复存在;同样有理由(虽然这理由的说服力不是特别强)认为,哥特语和凯尔特语尽管夹杂了迥异的文法,还是与梵语同源;假如这里有篇幅讨论与波斯的历史有关的问题,或许能把古波斯语加入同一个语系。”
琼斯的这段话把古印度的梵语和欧洲的希腊语、拉丁语拉上了关系,我们知道,拉丁语是欧洲语言之母,而希腊是欧洲历史和文化的源头,欧洲语言的词汇源自希腊语的词汇数不过来。而哥特语和凯尔特语跟欧洲文化圈的关系更近了,英格兰人、德国人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哥特人,而法语可以看成是拉丁语和凯尔特语的混合物……那么,琼斯认为,梵语不但比拉丁语和希腊语更古老,还更完美、更丰富和更精练,那能说明什么呢?那又预示着什么呢?故事的序幕拉开了,我们继续八。
琼斯的这次讲话被认为是LZ强调的,灰常重要的“比较语言学”诞生的标志。琼斯英年早逝,他的研究只是提出了一个命题,怎么解释要后人继续书写。问题摆在西方世界面前,梵语,印度人的语言,不但比所有的欧洲语言更为古老而且还更好,这怎么解释呢?十八世纪的欧洲,无论是日不落的大帝国英国,还是新兴的强国德意志,他们都是源于日耳曼人,在公元前后,日耳曼人还是蛮荒部落,如何跟拥有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印度相提并论呢?它就像一个暴发户富人家突然闯进了一个来认亲的穷亲戚,落魄但是辈份极高。他的背景和辉煌家世是这个暴发户富人所羡慕的,承认他是自己的长辈的话,无疑会给自己加上贵族头衔,让自己身价倍增,但是现今这位穷亲戚实在是过于落魄了,让自己怎么好意思说他是自己的长辈呢?况且他还长得那么难看!!!到底认还是不认,这是个问题!!
围绕梵语认亲的问题,欧洲人形成了三派观点:一是认祖归宗派,承认梵语、印度人是欧洲文化和种族的源头。二是拒不承认派,你想当我祖宗?放屁,我才是你祖宗,你N多年前逃出家门在外面跟人鬼混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现在看我发达了跑过来还想当我祖宗,可能吗?谁知道这么多年你跟多少人鬼混搞成今天这个样子!!三是和稀泥派,只承认穷亲戚家混的还算看得过去的那一小部分人是亲戚,其他大多数都算成亲戚家的佣人奴隶,而且还要说清楚的是——你认亲可以,我也承认,但是我辈分比你大,你要承认,否则算我没说,我们心照不宣啊,哈哈哈。
下面我们就具体八一八这三派的观点哈。最先粗现的就是认祖归宗派:
“所有事物,是的,所有事物,无一例外,都源于印度。”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需要注意的是在琼斯的时代,“雅利安人”一词还没有出现。这个词汇的出现要归功于德意志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诗人学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1808年,施莱格尔从古罗马著名的独裁者裘里斯.凯撒的《高卢战记》中,找到的一个日耳曼国王——“阿里阿费斯塔斯”(Ariovistus)。施莱格尔认为“Ariovistus”中的 “Ario”这个词根在希腊语中有荣誉的意思,可以和梵语中的“arya”对应。在梵文中“arya”一词意思是高贵、高尚的意思,那么这个“阿里阿费斯塔斯”中的“ario”应该是日耳曼王族的一种荣誉头衔。需要特别提醒一下,这个梵文形容词“arya”(高贵的、高尚的)的名词形态就是著名的“aryan”雅利安了!“aryan”终于粗现了,欧也!!!!施莱格尔由此用这个“aryan”雅利安,来称呼印欧语的共同祖先,欧洲人和印度人都是“雅利安人”的后代!
客观地评价施莱格尔的观点,认为“ario”与“arya”存在对应关系是有争议的,不过“aryan”一词确实存在与梵文和古波斯文献,比如《梨俱吠陀》、《阿维斯塔》、以及大流士的《贝西斯登铭文》等,在这些文献中“aryan”一词被作为第一人称使用。(这方面内容,LZ还会在下一部分仔细介绍的,这里略过)
但是,这些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特定人种和部落的指代。注意!!!问题从这里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了,这是祸根的最初源头。由于当时的“比较语言学”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于“语言”和“种族”之间的关系,学者都没有明确和清晰的概念,加上施莱格尔等学者对于《梨俱吠陀》的偏颇解释,使得很多人都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雅利安种族”,而他们就是雅利安语最早的使用者。
由此施莱格尔认为:梵文就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而印度则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这种观点应该说是相对客观理性没有偏见的,但是即使是事实人们情感上也无法接受。就比如,如果有人在豆瓣发一个朝鲜半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会是神马结果……只是类似的沙文主义情绪在我们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中华帝国的民族主义,而在西方世界表现出来的则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那些西方种族主义者,跟我们这里扬言“核平日本”的脑残民族主义愤青本质上是一类人。
施莱格尔的观点不能被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所容,需知道,在那个时代种族主义是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即使像托马斯.杰斐逊和林肯这样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黑人不管是起初就是一个不同的种族,或是因时间和环境造成了不同,身心两方面的天赋都比白人低等。” ——杰斐逊
“我相信白人种族和黑人种族之间的体质差异将禁止这两个种族能在社会和政治平等之下共同生活。既然他们不能共同生活,他们在一起时就必须有上等和下等之分,而我和其他任何人一样,赞同把上等位置划归白人种族。” ——林肯
可以想象,施莱格尔这种欠扁的观点会招来多少口水。于是一种弥合矛盾的抹稀泥观点出现了。这种观点的创造者是威廉.琼斯之后最有影响的梵文学者——马克斯.穆勒。有人把中国家喻户晓的季羡林大师称为“中国的马克斯.穆勒”,不过这位世界的马克斯.穆勒在中国还真没什么人知道。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最著名假说家喻户晓——就是雅利安入侵假说。今天的世界历史,这个假说还是作为与印度相关部分的正史被载入史册的。
![]() |
马克斯.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 1823-1900) |
这位德裔的英国著名学者是通过他对印度最古老的一部吠陀《梨俱吠陀》的释读得出的。《吠陀》的本意是知识的意思,是古代印度的思想智慧总结,古代印度文明又被称为吠陀文明,文明的精华就是四部《吠陀》,其中最为古老的是《梨俱吠陀》,意思是智慧之诗。
《梨俱吠陀》里面,那些自称雅利亚(Arya)的人,也就是之前的施莱格尔指出的雅利安人,这些自诩高贵的人,在战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的帮助下,水淹或者火烧“没鼻子”、黑皮肤的野蛮人“达萨人”、“达休”人的城市,并把它们变成奴隶。《梨俱吠陀》中,这些高贵的雅利亚人已经懂得使用青铜等金属,驯养牛、绵羊、山羊、马和狗。懂得使用马拉战车。
由此,穆勒提出了著名的雅利安人入侵的假说:公元前1500年,一支自称雅利安(aryan)的部落越过喜马拉雅山入侵了南亚次大陆,由于他们懂得使用马拉战车,拥有先进的青铜武器,因此他们摧毁了古代印度达萨人建立的文明,给原始蛮荒的印度带来了文明的曙光,开创了灿烂的古代印度吠陀文明,并建立了延续几千年的印度种姓制度,把被征服的达萨人变成贱民达罗毗荼人。
穆勒出生于德国,十八世纪30年代之后在牛津大学担任比较语言学教授。缪勒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帝国在印度统治最为辉煌的时期,但是他本人从未前往印度了解过印度文化。他认为,印度人的语言从梵语演变而来,因此印度人与欧洲人的知识水平相当,或者比欧洲人还聪明,他们与欧洲人应当来自同一个种族,因此印度人和欧洲人应该是“雅利安兄弟”。印度知识分子多半属于高级种姓,很痛快地接受了穆勒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将他们置于与他们的统治者至少在智力上平等的地位。这个假说尽管千疮百孔,但是至今在印度仍然不乏支持者,这也是它到现在还能留在世界历史教科书上的原因。
穆勒认为他的聪明观点,可以弥合西方世界在梵文祖先问题上的鸿沟,拉拢印度上层的同时,让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合法化,因为早在公元前1500年,高贵的雅利安人就征服了印度,今天只是再度征服而已。但是穆勒的想法显然太过一厢情愿了。毕竟种族主义才是主流思潮,穆勒的抹稀泥思想在欧洲没人买账。
不过比起施莱格尔,穆勒的观点已经向种族主义又靠近了一步,因为在《梨俱吠陀》中找到的论据,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达萨人是“黑皮肤”的。那么,就反方向的证明了雅利安人拥有白皙的皮肤了。但是,无论是施莱格尔还是穆勒,都没有提到过雅利安人是 “金发碧眼”的。那么这个“金发碧眼”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刚才提到过,对于梵语的态度,还有一个最为主流的拒不承认派。LZ一直最难理解的问题是:古老的文献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雅利安人”的“金发碧眼”这个特征。但是在LZ看来最需要论证的这一点问题上,在十八世纪欧洲主流思想看来,这是最无需讨论的,雅利安人就应该是“金发碧眼”的,剩下的就是如何“科学的”证明它!(在后来的DNA染色体抽样中发现,浅色头发,蓝眼确实是印欧语民族“雅利安人”中的一个主要特征,Y染色体的DNA为RIa1,但是这种DNA存留人群最高的是被纳粹认为劣等的斯拉夫人,还有北印度人,而被纳粹认为纯粹的北欧人水平很低,而英国等西欧更是低得可怜,这是后话,后面会介绍)傻眼了吧,就这么强盗逻辑,这就是殖民主义的本色。听上去有没有觉得有些似曾相识呢?当人们集体干一件罪恶的事情的时候,这个错误会是惊天动地的,德意志出了希特勒,中国有了文化大革命。
言归正传,我们知道,北欧斯堪抵达维亚人,特征高大而“金发碧眼”,但是同样具有这个特征的斯拉夫人由于被西方世界视为下等人而自动被忽视。西方的比较语言学,要做的的就是如何把雅利安人的故乡“放到”北欧了。而所用的工具当然还是比较语言学了。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关于“鲑鱼”和“山毛榉”的论证,这种理论影响甚广,观点也十分有趣,LZ仔细给大家八一八:
鲑鱼,也就是三文鱼,基本上都吃过吧,大家都知道挪威三文鱼,可以想见,这是一种生活在北欧波罗的海的鱼。
在挪威、丹麦、瑞典、冰岛等北欧语言中,被称作“Laks”或者“Lax”基本是一回事。但是在梵文中呢,是没有鲑鱼这个词的。但是我们知道在佛经中有“落叉”一词,这个词像著名的“刹那”一样都是梵文音译词,“落叉”是指“十万”,是一个表示数量巨大的词,它的梵文的拉丁文拼写可以拼写成“laksla”。这种类比其实并不少见,我们今天不是也会把数量巨大的屌丝称为“蚁族”,说明这种指代是有迹可循的。欧洲学者认为,这表示古代印欧人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已经忘记了Laks,鲑鱼的本意,而只记住了它多代表的数量巨大的引申意义。
同样的例子还有“山毛榉”这个名字在汉语中好怪啊,说明这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树,但是在欧洲语言中它的表示非常简单,说明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树种,英文中的山毛榉是“beech”。但是在古英文中则被称作“boc”或“bece”或“beoce”,在德文中被称作“buche”,在瑞典语种是“bok”,同样,它也有一个梵文对应“boco”,于是,比较语言学者推断,鲑鱼和山毛榉的故乡就应该是印欧人的故乡,而这个故乡就指向一个地方,那就是北欧。
所实话,LZ还是很佩服这些引人入胜的观点,相信这之中也会蕴含着古老世界一些无法厘清的内在联系。但是以此推断北欧是雅利安人的故乡是在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因为,古代梵文中存在的“鲑鱼”和“山毛榉”是不是就是今天欧洲语言中所指的那些物种,其实并不能确定。比如,在欧洲的“robin”知更鸟,在美国人那里却指得是另外一种像知更鸟的鸟类。那么在梵文那里所说的“山毛榉”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像山毛榉的树呢?况且几千年来沧海桑田,地理环境变化显著,也无法用现在的动植物生态分布来说明古代的事情,所以说,“鲑鱼”和“山毛榉”的论断是严重证据不足的。
但是,尽管推论千疮百孔,“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还是这样诞生了。并且从比较语言学迅速转向了人种学。
人种学起源早于比较语言学,目前被公认为伪科学。最早准备用“科学”的方法划分人类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耐,他最早将动植物分类为林氏24纲,曾经非常流行,并且为物种起源的发现打下了基础。在对自然界分类之后呢,这位先生的兴趣自然转向了人类。
![]() |
林耐(Carl Linnaeus 1707-1778). |
他把人分成了四个地理亚种:红种的美洲人,白种的欧洲人,黄种的亚洲人和黑种的非洲人。这样的划分法似乎很顺理成章,合乎“常识”,直到今天,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人种大抵也是分成这四类。林耐对他鉴定的人种都有一个简单的描述:
美洲亚种:红肤色,坏脾气,受抑制。头发黑、直、粗;鼻孔宽;脸粗糙,胡须少。顽固,易满足,散漫。身上涂抹红条。依照习惯统治。
欧洲亚种:白肤色,严肃,健壮。头发金黄、飘垂。眼睛蓝色。活泼,非常聪明,有创造力。穿紧身衣服。依照法律统治。
亚洲亚种:黄肤色,忧郁,贪婪。头发黑色。眼睛黑色。严厉,傲慢,充满欲望。穿宽松外套。依照舆论统治。
非洲亚种:黑肤色,冷漠,懒惰。头发卷曲。皮肤光滑。鼻子扁平。嘴唇厚。女性外阴下垂;乳房大。狡诈,迟钝,愚蠢。身上沫油。依照怪想统治。
林耐的本意可能是对人类进行不偏不倚的分类,但是在他的笔下,不知不觉地根据自身的审美标准对欧洲人进行“美化”而对其他种族进行“丑化”,尽管只有少数欧洲人是金发碧眼,“金发碧眼”却成了欧洲亚种的特征,而欧洲人体毛较浓密这一 “原始”特征就不提了。欧洲人当然最聪明,性格也最无可挑剔,其他人种要么愚蠢,要么让人讨厌。对社会制度的描述最能反映出当时的欧洲人对人种等级高低的看法:依照法律统治的欧洲人胜过依照舆论统治的亚洲人,后者又胜过依照习惯统治的美洲人,而最低级的当然是依照怪想统治的非洲人了。之后各个“人种学家”都刻意强化欧洲白人的“金发碧眼”这一特征,直到“雅利安人”被发现而移植到了雅利安人的身上。
在1853-1855年,法国贵族高比诺(Joseph-Arthur Gobineau)伯爵出了一部四卷本的著作《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试图从人种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社会的退化。在研究了希腊、罗马和日耳曼民族的兴衰之后,高比诺确信种族问题盖过了其他历史问题,是解决其他历史问题的关键;组成一个民族的各个种族的不平等,足以解释这个民族的命运。高比诺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总共存在十种文化,每一种文化的兴起都是因为“雅利安人”给当地人民带去了高贵的血液、艺术和知识的天赋。按照这种说法,在世界各地都应该曾经存在过雅利安人,而高宾诺也的确到处发现了雅利安人。随着雅利安人的血缘被稀释,人种即退化,而文明也就开始没落。文明创建者中雅利安血液的纯粹程度,决定了一个文明的兴衰。在这些高贵的血液被外来的元素稀释、冲淡,不再能发挥作用之后,文明也就必然灭亡。这样,在他看来,所有伟大文明的衰亡,并不是由于人们经常提及的那些腐败因素(“奢侈,政府管理不善,宗教狂热,道德败坏”),而是因为人种的退化。
![]() |
高比诺伯爵(Arthur de Gobineau 1816-1882) |
高比诺在十九世纪影响巨大,音乐家瓦格纳就是他的粉丝,而瓦格纳的女婿豪斯顿.张伯伦,更是继承发扬了高比诺的观点,创作了另一部纳粹经典《十九世纪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张伯伦(不是那位绥进的英国首相)不但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普鲁士皇帝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的精神导师,而且对希特勒还有知遇之恩。张伯伦在希特勒有望上台之前很久就遇见:这个奥地利下士是“上帝派来领导德国人民走出荒野的人”。因此,希特勒把张伯伦当成先知。
其实,说“雅利安人”引发了种族主义并导致了希特勒上台,进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屠杀犹太人,不如说是“雅利安人”被种族主义所利用,可以想象,即使没有“雅利安”这个名词的出现,还是会有其他东西被这些人所用的,因为只要他们想要,世界就会按照他们想象的样子被解释。而且重要的是,还必须披着“科学”的外衣。
此后呢,人种学还发明了诸如测量不同人种脑容量的统计学方法,以及测量头颅长度来区分不同人种优劣的方法,最后都被证明是在统计样本上做了手脚。但是,在纳粹时代,测量头颅长度却是与“金发碧眼”一样衡量“纯雅利安人”的重要指标。
之后,纳粹为了追寻这种虚幻的“纯雅利安人”指标,对肤色、发色,眼色,头颅长度都有严格的量化指标,屠杀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斯拉夫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征召符合雅利安条件的男女非婚生育纯种雅利安婴儿。为了防止“雅利安人”与其他人种性爱导致血统劣化,还发明了充气娃娃帮助解决生理问题。
![]() |
纳粹的小儿书插画,犹太人是如何让纯净的雅利安血统劣化的 |
而今天西方世界尤其是德国人对西藏充满浪漫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也是因为,这里是世界屋脊,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应该是”最初的雅利安人居住之地。
关于“雅利安”引发的种族主义,可以看做是西方社会的通病,而纳粹德国只是最厉害的一种精神病爆发罢了。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是影响巨大的,在波斯,巴列维王朝在英国扶植下建立,直接把国名从波斯改为伊朗(Iran),这个词即为雅利安人之地的意思。而巴列维王朝以雅利安人自居,亲西方而打压伊斯兰教的行动最终导致了1980年的伊斯兰革命,当年的两伊战争、让美国总统里根蒙羞的伊朗门事件,和今天的伊朗核危机都是这一事件的后遗症。
而美国的3K党,电影史上第一位大导演格里菲斯拍摄的臭名卓著的但是相当经典的大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无疑都是雅利安种族主义的产物,在南非,荷兰殖民者后代搞的种族隔离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寿终正寝,而诺贝尔奖获得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著名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几年前还因为他的种族主义言论声名扫地……
![]() |
一个国家的诞生(电影海报) |
如今,“雅利安人”作为一个种族主义词汇,很少被西方世界提及,所谓“金发碧眼”的“纯粹雅利安人”在远古历史上是否是个真实的存在,现在也没有定论,但是它却真实的存在于近现代历史上,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它其实还潜伏在西方那些傲慢的骨子里坚信白人至上的人群的内心深处,就像一个幽灵,一旦土壤合适,它将再次复活。
三、 “雅利安人”到底是怎样?
抛开纳粹和西方种族主义心中那个雅利安,综合比较语言学与考古,以及历史文献,“雅利安”神话是否完全是编造的呢?如果你读到这里以为事情已经搞清楚了,其实才刚刚开始……
LZ在上一部分中讲到了威廉.琼斯的发现,印度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哥特语凯尔特语的内在联系,还认为梵语与波斯语也许有一定关联。而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也许的相似性似乎相似得不像话了。
LZ在上一章中同样提到了一本印度最古老的书《梨俱吠陀》,这本书被认为是公元前1000年以前创作的。但是在古代波斯,同样有一本古代经书叫做《阿维斯塔》,这是一种古代宗教的圣经,这种宗教叫做祆(音仙)教,在中国曾有广泛的信徒,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安禄山和方腊都是祆教徒。而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著名的明教,其实是由祆教发展而来的摩尼教。
祆教的因为供奉圣火坛的特点又被通俗的称为拜火教。它是由古代波斯的先知琐罗亚斯德创立,所以这个宗教的学名其实是叫琐罗亚斯德教。这个琐罗亚斯德也被称作苏鲁支或者查拉图斯特拉,最后一个名字可能呢最为著名,因为尼采曾假托这位波斯先知之口,写了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被人们熟知。
问题就出在这个琐罗亚斯德身上,在祆教圣经《阿维斯塔》中间,有17章的赞美诗(亚什特yasht)内容与其他的内容在语言风格上差别很大,被认为来源于更为古老的波斯语,现在被称为阿维斯塔语,这部分内容被认为是琐罗亚斯德亲授的,而正是这部分琐罗亚斯德亲传的内容,几乎都能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找到对应文本,除了一些发音不同,几乎没什么区别。
学者威廉.杰克逊在1892年出版的《阿维斯塔语语法与梵文比较》一书中,曾举出了一段阿维斯塔中的密特拉神颂辞与《梨俱吠陀》的内容相比较,即使对两种语言都不懂,也不难看出二者到底有多像:
《阿维斯塔》:
tam amavantam yazatam
suram damohu savishtam
mithram yazai zaothrabyo
《梨俱吠陀》:
tam amavantam yajatam
suram dhamasu savistham
mitram yajai hotrabhyah
汉语翻译:这是强有力的密特拉神,是所有创造物中最强大者,我谨以酒献上。
学者根据《梨俱吠陀》的成书时间,推算琐罗亚斯德的生活年代大约也在公元前1000年前左右。
这只是事情的一部分,在1906年开始,德国学者胡戈•温克勒对土耳其的北部的博兹柯伊村进行了长达6年的挖掘,在这里发现了大约1万快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泥板文献,大部分是一种与当时已知的古老语言都完全不同的语言。到了1915年,捷克学者赫罗兹尼破译了这些文字,从而揭开了一个圣经中多次提到的古老帝国的真相。这是一个延续近千年的文明古国,鼎盛时期与古埃及长期对峙,并且是铁器的发明和使用者,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公元前1400年,这个国家就进入铁器时代,把它用于战争,并严格保守铁器冶炼的秘密,由于这个技术优势使得它在最埃及的战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而当这个国家崩溃之后,铁器制造才流散到世界各地……这个国家完全有资格成为古代世界的文明古国,这个国家就是赫梯。
但是这些并不是LZ要讲的重点,重点在于捷克学者赫罗兹尼在破译赫梯语的时候,同时宣布,赫梯语属于印欧语其结论是根据名词和动词的词形变化作出的。如,名词主格以-s结尾、宾格以-n结尾;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用-ti,复数用-nti等等,这些特征都证明它们与其他印欧语同源。
![]() |
赫梯文献 |
同时,在释读这些泥板上的文字信息的时候,学者发现了一块赫梯与叙利亚地区的另一个古国米坦尼王国签订的和平协议。这份协议是公元前14世纪签订的,协议上面,提到了米坦尼人崇拜的五位大神的名字:密特拉、伐楼那、因陀罗和双马童,其中双马童是两个人所以总共是五位大神。
但是问题是这些大神全部都是古印度所崇拜的大神,在《梨俱吠陀》中都能找到对应关系,其中因陀罗是战神,《梨俱吠陀》中的众神之首。佛教经典中称之为帝释天。而密特拉是契约之神,“mitra-”可解释为“契约”或“同伴”之意(词根“mi-”表示“约束”,后缀“-tra”表示为“工具”。这个“密特拉神”在米坦尼人信仰中是第一大神,而在琐罗亚斯德教中是仅次于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的第二大神。而更有趣的是“密特拉”神崇拜在公元后的罗马极为盛行,多为罗马皇帝曾皈依密特拉教,是曾是基督教的最有力竞争者。而我们熟知的圣诞节,12月25日,其实并非基督生日,而是这位密特拉神的生日。
![]() |
波斯萨珊帝国沙普尔二世浮雕(自左向右分别为:密特拉神,沙普尔二世,拜火教大神阿胡拉.马兹达) |
伐楼拿是天空雨水和天海之神,与密特拉同时出现,他们在佛教都属于阿修罗。
双马童同样是个神奇的大神,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的形象,音译为阿湿波,字面意思为“驯马者”, 双马童的主要功德是救苦救难,尤其能治病,被认为是佛教观世音菩萨的原型。在中国西北的阴山贺兰山岩画、黑海沿岸的游牧部落墓葬以及波斯帝国的波斯波利斯遗址中,存在大量的双马图腾,被认为是双马童崇拜的延续。
那么在赫梯和米坦尼的契约中最早出现了这几位起源于印度的大神,或者说,因为这几位大神最早出现在这里,而《梨俱吠陀》成书还要晚,是不是可以说明,古代雅利安人的迁徙先征服到达了中东呢?事实上,存在于公元前15世纪到13世纪的米坦尼王国,人民的主体是胡里安族,并不是雅利安人,但是它的王族,根据姓名推断,来源于雅利安人。
学者统计印欧语中存在的共同词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找出原始的雅利安人在迁徙之前的一些状况,统计发现,印欧语共同词汇中,有数词、与草有关的词汇,但是没有跟海洋相关的词汇,饲养的家畜有,马、牛、羊和狗,知道的野生动物有狼和熊,并且已经有了王室,知道金属铜……
举两个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英语中,向前的词根是“pro-”,而梵语是“pra-”,古斯拉夫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也是“pro-”。
举两个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英语中,向前的词根是“pro-”,而梵语是“pra-”,古斯拉夫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也是“pro-”。
五角大楼的英文“pentagon”原意是五边形的意思。它的希腊语源头是“pentagônon”拉丁语是“pentagônum”,后缀“-gônum”或者“-gônon”是形状的意思,但是他们的共同前缀“penta-”是代表5的意思,我们来看看这个词在梵文中和古阿维斯塔语中的对应——“panca”。
而比较有趣的还有印欧语的共同词根,“medhu-”蜂蜜,和“*ek*wo-”马。前者被认为是汉语中“蜜”的来源,后者与中国历史和地理上的两个地方相关,一个是今天新疆哈密附近的伊吾,另一个先秦的古代少数民族国家“义渠”戎国。关于中国古代的雅利安痕迹问题,LZ将在下一篇中介绍,本文只是引出一个开头。
![]() |
英特尔pentium处理器,pentium一词的词根pent代表"5",最先用来取代"586",来自印欧语共有词根 |
通过共同词汇的统计,大致可以描述出原始雅利安人在迁徙之前的情况——是一个远离海洋的游牧部落。沿着这个思路,我们现在可以从比较语言学转而进入考古学和DNA遗传学了。 随后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