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机和明诗
作诗机和明诗
大约七八年前,我的一位同乡和网友,编写一个名叫“稻香居电脑作诗机”的程序,一开始,它只在网络旧体诗词论坛的小圈子里传布,我们都把它当作一个新鲜的小游戏。说起来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它装入了全唐诗与全宋词全部作品,比如,你随意输入一个题目“秋月”,选定体裁(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软件就在词库里搜索选择与之能产生关联的词汇,按照规定的格式,随机组合成为一首诗。由此还产生附加功能,比如:电脑填词、电脑对联等等。
作诗机写出来的“诗”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格律都对。对学写旧体诗的人来说,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格律。包括用韵、平仄和对仗。古今语音变化很大,我们不像古人自幼接受声律启蒙,初学者往往会遇到困难,不断引发今日写作旧体诗是否应该严格遵循格律的争论。但作诗机可以自行对词汇进行分析筛选,让合律变得轻而易举。第二、词汇优美。别忘了,它后台是900卷《全唐诗》、2万余首《全宋词》词库支持。第三、组句多数不可索解,但偶尔会闪现“美丽”句子,不过全“诗”组合起来仍然不知所云。
比如我此时输入《秋月》的题目,选择七律,用“八庚”韵,产生这样一首“诗”:
雍门淅尔俱长成,大有侯门水石清。香挂挂帆依岸尽,冷涵上马夹堤明。
静居古观由来好,波动新秋别有情。怕玉秦楼携客上,仙姿作赋度新声。
这首“诗”大部分句子都莫名其妙,而全篇组合更是不知所云,可是“静居古观由来好,波动新秋别有情”用来形容月景,却并不算坏,还有几分“意境”。这首“诗”是随机产生,下一次输出的就不会是它了。只要有耐心,返回输入多次同一题目,不难得到一组“好句子”,剔除那些“坏句子”,你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把它组合成一首“诗”。
经过多次尝试,我的结论是:作诗机“写”得最差的是词。因为词牌多变,词的句法从一字豆到十一字句都有,组合规律复杂,软件在进行穷举时,更难产生“准确”的组合。这道理好比“深蓝”可以战胜国际象棋冠军,但起码在目前无法和围棋高手一决高下。
次差的则是绝句,绝句只四句,又多数无对仗,前后句之间关联紧密,组合一差则不可卒读。
最“好”的是律诗,全篇比较通顺的是五律,容易产生“糊弄人的好句子”的则是七律。律诗中间两联(一半篇幅)使用对仗,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关联。
大致明白它的原理后,我失去了兴趣,只使用它其余实用性的功能,比如全唐诗和全宋词检索。但是后来我惊诧地发现,圈里圈外一些学写旧体诗的人的作品,开始出现了“作诗机风”,这种“风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句无篇,尤以七律居多。我猜想这原因,大约是某些人为了“速成”(在诗词聊天室比赛之类场合)而使用作诗机来“帮助”自己“获取灵感”,久而久之,不是人来操作软件,而变成软件来控制人。这不能不说是旧体诗词写作者的悲哀。我对诗词的鉴赏也出现了一条新的奇特标准,某些作品会让我产生联想:这个,连作诗机都写得出来……
写诗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任何一国的文学,都把诗歌当作皇冠上的明珠,一切文学作品中最高贵优雅者。作诗机,说穿了进行的就是排列组合的工作。作诗机之能“作”,要感谢我们祖先留下了如此优美、生动,组合规则又如此简单(没有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的汉字与词汇,以及这种崇尚简约、凝练的格律诗体。但是只能被动执行指令的程序,却可以“写”出比人更“正确”“美丽”的句子,这恰说明了后期旧体诗,尤其是格律诗写作的一种尴尬,也证明了律诗是最容易以“技术”而掩盖其创造性不足的一种诗体。
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里说“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自唐以后,很多诗人都感慨:好句子都被唐人写尽。宋诗之“腐”,实际上是唐人的压迫下,不得不另辟蹊径,讲求义理。元诗影响比其余时代诗作或者同时代的元曲微乎其微,略过不谈。到了明代,如果说宋人面对压迫选择了反抗,那么明人就选择了彻底的投降。
大约七八年前,我的一位同乡和网友,编写一个名叫“稻香居电脑作诗机”的程序,一开始,它只在网络旧体诗词论坛的小圈子里传布,我们都把它当作一个新鲜的小游戏。说起来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它装入了全唐诗与全宋词全部作品,比如,你随意输入一个题目“秋月”,选定体裁(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软件就在词库里搜索选择与之能产生关联的词汇,按照规定的格式,随机组合成为一首诗。由此还产生附加功能,比如:电脑填词、电脑对联等等。
作诗机写出来的“诗”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格律都对。对学写旧体诗的人来说,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格律。包括用韵、平仄和对仗。古今语音变化很大,我们不像古人自幼接受声律启蒙,初学者往往会遇到困难,不断引发今日写作旧体诗是否应该严格遵循格律的争论。但作诗机可以自行对词汇进行分析筛选,让合律变得轻而易举。第二、词汇优美。别忘了,它后台是900卷《全唐诗》、2万余首《全宋词》词库支持。第三、组句多数不可索解,但偶尔会闪现“美丽”句子,不过全“诗”组合起来仍然不知所云。
比如我此时输入《秋月》的题目,选择七律,用“八庚”韵,产生这样一首“诗”:
雍门淅尔俱长成,大有侯门水石清。香挂挂帆依岸尽,冷涵上马夹堤明。
静居古观由来好,波动新秋别有情。怕玉秦楼携客上,仙姿作赋度新声。
这首“诗”大部分句子都莫名其妙,而全篇组合更是不知所云,可是“静居古观由来好,波动新秋别有情”用来形容月景,却并不算坏,还有几分“意境”。这首“诗”是随机产生,下一次输出的就不会是它了。只要有耐心,返回输入多次同一题目,不难得到一组“好句子”,剔除那些“坏句子”,你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把它组合成一首“诗”。
经过多次尝试,我的结论是:作诗机“写”得最差的是词。因为词牌多变,词的句法从一字豆到十一字句都有,组合规律复杂,软件在进行穷举时,更难产生“准确”的组合。这道理好比“深蓝”可以战胜国际象棋冠军,但起码在目前无法和围棋高手一决高下。
次差的则是绝句,绝句只四句,又多数无对仗,前后句之间关联紧密,组合一差则不可卒读。
最“好”的是律诗,全篇比较通顺的是五律,容易产生“糊弄人的好句子”的则是七律。律诗中间两联(一半篇幅)使用对仗,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关联。
大致明白它的原理后,我失去了兴趣,只使用它其余实用性的功能,比如全唐诗和全宋词检索。但是后来我惊诧地发现,圈里圈外一些学写旧体诗的人的作品,开始出现了“作诗机风”,这种“风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句无篇,尤以七律居多。我猜想这原因,大约是某些人为了“速成”(在诗词聊天室比赛之类场合)而使用作诗机来“帮助”自己“获取灵感”,久而久之,不是人来操作软件,而变成软件来控制人。这不能不说是旧体诗词写作者的悲哀。我对诗词的鉴赏也出现了一条新的奇特标准,某些作品会让我产生联想:这个,连作诗机都写得出来……
写诗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任何一国的文学,都把诗歌当作皇冠上的明珠,一切文学作品中最高贵优雅者。作诗机,说穿了进行的就是排列组合的工作。作诗机之能“作”,要感谢我们祖先留下了如此优美、生动,组合规则又如此简单(没有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的汉字与词汇,以及这种崇尚简约、凝练的格律诗体。但是只能被动执行指令的程序,却可以“写”出比人更“正确”“美丽”的句子,这恰说明了后期旧体诗,尤其是格律诗写作的一种尴尬,也证明了律诗是最容易以“技术”而掩盖其创造性不足的一种诗体。
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里说“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自唐以后,很多诗人都感慨:好句子都被唐人写尽。宋诗之“腐”,实际上是唐人的压迫下,不得不另辟蹊径,讲求义理。元诗影响比其余时代诗作或者同时代的元曲微乎其微,略过不谈。到了明代,如果说宋人面对压迫选择了反抗,那么明人就选择了彻底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