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小和大
如今的人,都喜欢旅行,也都说喜欢旅行,但是因为现实所迫,或者生计缠身,所以常常对远行望洋兴叹,只能寄望于一个假日。
在这样的年月,要做到说走就走,还真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好在我还有年轻的血性和朝气,窝在城市里、房间里久了,身体会生出一种想跑、想逃的冲动,总想出去换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2013年3月8日,我突然决定辞去工作,第二天就飞往安闲巴适的成都。
很多朋友说,你这举动太浪漫,我说这虽然看似浪漫,其实于我却极为平淡。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早已到了厌倦的临界点,只差一度的水温,就让你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对我来说,并不是出于勇敢或者浪漫,而是那一度的水温,在那一瞬间烧上来了。
在成都的那些天,我漫步在植物凶猛的大街小巷,从一个小餐馆窜到另一个小面店,在满城陌生的芸芸人海中,有一天我生出写一本以宅和远行为主题的书的想法,想为我们早已经麻木的状态找一个出口,为脚步找回力量,为心头找回勇气,为自己找回原来的自己。
旅行是一种目的性比较强的说法,我喜欢的是远行,漫无目的,随行随止,没有路线和规划,也没有定好的酒店、约好的朋友,而且是一个人出行,独行天地,感受的触角会被陌生放大觉性和敏锐,你自可以跋山涉水,山的清丽壮远、河的蜿蜒蛇形似乎都格外生色。
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古诗十九首》里面的句子。我喜欢的是这话另有意思,我们不单单是在空间里远行,而且更是在时间里远行,人生下来就是一场远行和流浪,就是从生到死之间的尘世普渡。这样的句子源出诗经,又出于市井, 民间情感的力量,自然山野的力量,在这里从平民开始反哺文人,才能开雄奇的建安诗风。
而被商业社会的绵密裹挟的我们,其实何尝不像是六朝绮丽繁复之下的文人?何尝不需要民间的、市井的力量反哺,翻新出一种新的格局?
我喜欢远行,就是因为远行有一种张力,能从地理的张力中发展出一种性情的和人生的张力,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脚步丈量过大地和河流,似乎也能采集到自然和原始,经由岁月在生命里发酵酝酿,孕育出别样的豁达与开阔,把生命从逼仄中拯救出来,把人字撑得更籽粒饱满一些。
我们喝茶,其实茶叶也是在完成一场自己的远行。它们被采摘、干燥、输送、贩卖就是远行,而被人买到了家里储藏起来则是宅,只不过它不是主动的,而只能借助于人来实现一场动静,它若有知也许会欢欣鼓舞。
宅在家里,可以喝茶,可以把玩青花瓷盘,可以侍弄印章和砚台,可以做一顿饭,修剪一下花草,或者收拾房间、擦拭桌子、写写信。古人常说格物致知,我觉得这些就是格物,那些带有温度和生涩的触摸,会让你从在和物什的碰触中觉出一种悟性和性情,这样的致知才真实有分量。
我喜欢宅,还因为宅有一种让你安定下来的力量,房间和家就像一个由自我主宰的世界的边界,你可以画地为牢,在时间和空间的牢里看书、写字、煮茶、养植物,在安闲中体味缓慢和亘古,从小中生发出一种大。宅,也许可以是另一种远行与流浪,没有行迹的挂碍。
不过宅在家里,窗明几净的雅而美终究是小的,还需要一次次远行来打破,让生命不单单是躲藏沉浸在一时一地的臆想和闲静中。
到远方去,到日月和山河浩荡里去,才能建立起一种更大更开阔的格局,或者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者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是宅所不能提供的经验和境界。在这世间,你不单单是需要一个小宇宙,还需要一个更大更宽广的天地。
我所心仪的人生,就是在宅和远行之间穿行,用宅去平衡远行的跋涉、劳累、冲动和空旷,也用远行去校正宅的不真实、形而上、局促和静态,在一次次出走和驻足的转换中,完成两种互相反哺里的那个小小的我。
在宅和远行之间,在动和静之间,在自由和归属之间,我想找回一个既想时时刻刻超越自我,同时又想时时刻刻回到自我的自己。
在这样的年月,要做到说走就走,还真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好在我还有年轻的血性和朝气,窝在城市里、房间里久了,身体会生出一种想跑、想逃的冲动,总想出去换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2013年3月8日,我突然决定辞去工作,第二天就飞往安闲巴适的成都。
很多朋友说,你这举动太浪漫,我说这虽然看似浪漫,其实于我却极为平淡。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早已到了厌倦的临界点,只差一度的水温,就让你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对我来说,并不是出于勇敢或者浪漫,而是那一度的水温,在那一瞬间烧上来了。
在成都的那些天,我漫步在植物凶猛的大街小巷,从一个小餐馆窜到另一个小面店,在满城陌生的芸芸人海中,有一天我生出写一本以宅和远行为主题的书的想法,想为我们早已经麻木的状态找一个出口,为脚步找回力量,为心头找回勇气,为自己找回原来的自己。
旅行是一种目的性比较强的说法,我喜欢的是远行,漫无目的,随行随止,没有路线和规划,也没有定好的酒店、约好的朋友,而且是一个人出行,独行天地,感受的触角会被陌生放大觉性和敏锐,你自可以跋山涉水,山的清丽壮远、河的蜿蜒蛇形似乎都格外生色。
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古诗十九首》里面的句子。我喜欢的是这话另有意思,我们不单单是在空间里远行,而且更是在时间里远行,人生下来就是一场远行和流浪,就是从生到死之间的尘世普渡。这样的句子源出诗经,又出于市井, 民间情感的力量,自然山野的力量,在这里从平民开始反哺文人,才能开雄奇的建安诗风。
而被商业社会的绵密裹挟的我们,其实何尝不像是六朝绮丽繁复之下的文人?何尝不需要民间的、市井的力量反哺,翻新出一种新的格局?
我喜欢远行,就是因为远行有一种张力,能从地理的张力中发展出一种性情的和人生的张力,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脚步丈量过大地和河流,似乎也能采集到自然和原始,经由岁月在生命里发酵酝酿,孕育出别样的豁达与开阔,把生命从逼仄中拯救出来,把人字撑得更籽粒饱满一些。
我们喝茶,其实茶叶也是在完成一场自己的远行。它们被采摘、干燥、输送、贩卖就是远行,而被人买到了家里储藏起来则是宅,只不过它不是主动的,而只能借助于人来实现一场动静,它若有知也许会欢欣鼓舞。
宅在家里,可以喝茶,可以把玩青花瓷盘,可以侍弄印章和砚台,可以做一顿饭,修剪一下花草,或者收拾房间、擦拭桌子、写写信。古人常说格物致知,我觉得这些就是格物,那些带有温度和生涩的触摸,会让你从在和物什的碰触中觉出一种悟性和性情,这样的致知才真实有分量。
我喜欢宅,还因为宅有一种让你安定下来的力量,房间和家就像一个由自我主宰的世界的边界,你可以画地为牢,在时间和空间的牢里看书、写字、煮茶、养植物,在安闲中体味缓慢和亘古,从小中生发出一种大。宅,也许可以是另一种远行与流浪,没有行迹的挂碍。
不过宅在家里,窗明几净的雅而美终究是小的,还需要一次次远行来打破,让生命不单单是躲藏沉浸在一时一地的臆想和闲静中。
到远方去,到日月和山河浩荡里去,才能建立起一种更大更开阔的格局,或者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者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是宅所不能提供的经验和境界。在这世间,你不单单是需要一个小宇宙,还需要一个更大更宽广的天地。
我所心仪的人生,就是在宅和远行之间穿行,用宅去平衡远行的跋涉、劳累、冲动和空旷,也用远行去校正宅的不真实、形而上、局促和静态,在一次次出走和驻足的转换中,完成两种互相反哺里的那个小小的我。
在宅和远行之间,在动和静之间,在自由和归属之间,我想找回一个既想时时刻刻超越自我,同时又想时时刻刻回到自我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