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和 Juilliard
\ 文:@峰哥何峰 \
最近看到几次这样的情况: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任职的员工,突然跳出来打算创业了。于是到创业的圈子里抛出简历,“大家来抢我吧”。
这种做法我是不以为然的。但是看到有些认识的朋友也在积极的参与抢人。让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整理整理自己的思路(通过写这篇文章),也邀请大家来分享看法。没准我有什么盲区,没看到这种做法其有道理的一面。
我见过加入创业公司,并且最终能够留下,对公司和对自己都有很大发展的,往往都是这么一个轨迹:对某个行业情有独钟(有时候是个非常 personal 的原因),一直关注,留意这个行业发生的新的现象,趋势,涌动出来的新公司。终于有一天看到行业里出现一家公司,想要做的就是自己非常认可的。于是主动联系,甚至非加入不可。
我觉得这样抛出简历来邀请创业公司“竞标” 的人应该是没准备好创业。这样竞标的做法给我的感觉是,ta 们对聘用公司所在的行业不太在意 -- 只要是创业公司就行。反正我的能力就是这么强,去A 公司也是干,去B 公司也是干。看谁给的条件好了。
怀着这样想法的人,加入创业公司,追求的是什么呢?更好的收入?或是简历上的一段经历?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
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是缺失的,那就是你特别希望这家公司的愿景能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所要选择甚至不仅仅是某个行业,而是某个行业的某家,或者某一两家公司(因为同行业中不同公司的愿景也会非常不同)。
就好像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似乎 “竞标” 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当然也有很多人这么做),选择一家创业公司也似乎不应该这么做。
我曾见截然不同的两家公司在争夺同一位人才;而这位被争夺的人才也很纠结。但这两家公司是如此的不同,让我感觉仿佛是一个孩子纠结是要去 MIT 还是 Juilliard. 当然两者都是各自领域最顶尖的院校,如果仅仅考虑他们的名望,似乎纠结也情有可原。但是这两个学校是给与你如此不同的学习经历和事业方向,只有如此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才会为此纠结。
对于一个18岁将要上大学的孩子来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是个可以理解(甚至应该鼓励?)的状态。但是对于一个假设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在考虑加入创业公司的人来说,这恐怕不是一个最佳情况 -- 特别是对那个创业公司来说。
Airbnb 的创始人 Brian 在面试人的时候会问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还有一年的生命,你会加入 Airbnb 么?
我赞同这个问题的方向,如果它多少有点极端的话。不过我觉得 "一年“ 这个时段可以在斟酌一下。如果生命还剩一年,可能会去陪伴家人,完成人生想做的一些体验。
我如果来问这个问题,我想问 ”三年“。三年是足够长的一段时间,让你觉得除了陪伴家人之外,或许还应该干点什么。三年是足够的时间,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痕迹的话,你能够做到,如果你足够投入,足够专注。
如果你想加入一家创业公司,这不失是一个考验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还有三年生命,你愿意实现怎样一个愿景?在这世界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
简单心理
www.jiandanxinli.com
最近看到几次这样的情况: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任职的员工,突然跳出来打算创业了。于是到创业的圈子里抛出简历,“大家来抢我吧”。
这种做法我是不以为然的。但是看到有些认识的朋友也在积极的参与抢人。让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整理整理自己的思路(通过写这篇文章),也邀请大家来分享看法。没准我有什么盲区,没看到这种做法其有道理的一面。
我见过加入创业公司,并且最终能够留下,对公司和对自己都有很大发展的,往往都是这么一个轨迹:对某个行业情有独钟(有时候是个非常 personal 的原因),一直关注,留意这个行业发生的新的现象,趋势,涌动出来的新公司。终于有一天看到行业里出现一家公司,想要做的就是自己非常认可的。于是主动联系,甚至非加入不可。
我觉得这样抛出简历来邀请创业公司“竞标” 的人应该是没准备好创业。这样竞标的做法给我的感觉是,ta 们对聘用公司所在的行业不太在意 -- 只要是创业公司就行。反正我的能力就是这么强,去A 公司也是干,去B 公司也是干。看谁给的条件好了。
怀着这样想法的人,加入创业公司,追求的是什么呢?更好的收入?或是简历上的一段经历?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
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是缺失的,那就是你特别希望这家公司的愿景能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所要选择甚至不仅仅是某个行业,而是某个行业的某家,或者某一两家公司(因为同行业中不同公司的愿景也会非常不同)。
就好像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似乎 “竞标” 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当然也有很多人这么做),选择一家创业公司也似乎不应该这么做。
我曾见截然不同的两家公司在争夺同一位人才;而这位被争夺的人才也很纠结。但这两家公司是如此的不同,让我感觉仿佛是一个孩子纠结是要去 MIT 还是 Juilliard. 当然两者都是各自领域最顶尖的院校,如果仅仅考虑他们的名望,似乎纠结也情有可原。但是这两个学校是给与你如此不同的学习经历和事业方向,只有如此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才会为此纠结。
对于一个18岁将要上大学的孩子来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是个可以理解(甚至应该鼓励?)的状态。但是对于一个假设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在考虑加入创业公司的人来说,这恐怕不是一个最佳情况 -- 特别是对那个创业公司来说。
Airbnb 的创始人 Brian 在面试人的时候会问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还有一年的生命,你会加入 Airbnb 么?
我赞同这个问题的方向,如果它多少有点极端的话。不过我觉得 "一年“ 这个时段可以在斟酌一下。如果生命还剩一年,可能会去陪伴家人,完成人生想做的一些体验。
我如果来问这个问题,我想问 ”三年“。三年是足够长的一段时间,让你觉得除了陪伴家人之外,或许还应该干点什么。三年是足够的时间,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痕迹的话,你能够做到,如果你足够投入,足够专注。
如果你想加入一家创业公司,这不失是一个考验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还有三年生命,你愿意实现怎样一个愿景?在这世界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
简单心理
www.jiandan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