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总结
查看话题 >变幻几时休,看月上高楼|我的2024年年度报告及年末琐语
汴水流,泗水流,跨越古今绕心头。伫立无限愁。
思悠悠,恨悠悠,人世变幻几(原作“当”)时休。看月上高楼。
——《长相思·开封游有感》
一年将尽,2024又要匆匆而过,算来算去在当中完成的事情少之又少,此刻想说的话却有一些。人类的思绪是跳动的,是飘忽不定的,这一点去年的报告已有所指出。然则将思绪变为文字的能力,近来因个人的状态较为散漫,愈觉其或进或退亦有迹可循也。
鉴于前三篇的年度报告都是以述诗来作开端的,这里也部分地延续这个传统而稍加创新,姑且引一首小词吧。这首《长相思》,整体上仿效了唐代白居易的名篇,为本月上旬略成。
当时,刚刚结束了开封-安阳的旅程。此行共四天,首站是开封。其间,既参观了开封博物馆、包公祠,也游览了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园。还记得十月在翻《美的历程》时,至汉代一章,李泽厚认为,较世界各地的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多以绵延磅礴之势为著,而非在耸立恢宏之形取胜,且房屋结构多为木制,直至清代以前,城市城墙则为夯土所建。由此之故,印象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于全国范围内找寻年代更为久远的木制建筑,他们辗转多地,最终不过在一处郊外确认了两座寺庙,系木制,为唐代所建。具体到开封这座在历史当中可说是多灾多难的城市来说,不仅古迹难见,而且由于种种缘故更使其形成了城摞城的现象。即如此,想至历史上的一些记载,看到眼前的景象,还是有种奇妙而又难以言说的感觉。尤其是身处清明上河园,漫步在临水大殿前,蔚蓝的天空中无一缕白云,阳光投射在水面,再映着对岸的建筑上,金碧辉煌,像极了一幕电影的画面,似乎有一刻居然领略了宋人之所见。此前,李清照的一篇《〈金石录〉后序》使我进了大相国寺,寺中钟声长在,菊香如故,当年赵明诚每月朔、望日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夫妇二人“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的情形又仿佛历历如在目前。
自然,略成这首《长相思》时,其中是混融了我的这种思绪的。譬如,汴水、泗水滔滔汩汩地缓缓东流,是长时间的,相对于此,何为古,何为今,则是一直在变动的。这样的客观景象构成了内心的触动,故曰“伫立无限愁”。下片依旧是将变与不变对举,两者呈现着交替的状态,如人类的情感古今相通,可作为个体却又一代代的循替,正如词中的括号所示,“几时休”原作“当时休”,若按后者之义,即谓当时有着种种情感的个体早已随着人世间的变幻被历史所堙没。然而思来想去,最终还是作“几时休”,这更多地具有一种主观的发问,而非仅是客观的描述。于此,我想到了李煜《虞美人》所云“春花秋月何时了”。叶嘉莹先生指出,该词至“只是朱颜改”句,皆为永恒与无常的对举。或者说,由景物的永恒恰好突出了人生的无常,两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春花秋月固然美好,其交替出现,却又构成了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由此悄然产生,李煜本人亦无法从中走出,故曰“何时了”。
相较于时时变幻的人世间,又有一种亘古如斯的景物,那就是夜晚的明月。在中国,它也是人们可以倾诉心事、寄托感情的对象。李白曾作《月下独酌》组诗,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李煜《乌夜啼》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千古传唱,当中将哲学的思索、进退的抉择融为一炉,最终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挚的情感嘱托。他的另一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可谓极富洞察人与自然的哲思,当时的写作背景便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由此才有进一步的思索,以至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之感、之叹。唐寅《美人对月》更是明确指出:“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同时,那一轮明月,又像极了宋瓷,那等的素雅之色。明月既为恒久,那么千载而下又有多少人将相别而又相通的情感或心事寄予它。是故这首《长相思》末了以“看月上高楼”结尾。
其实当从清明上河园出来,前往安阳,次日中午抵达殷墟博物馆,徘徊于馆外的那段时光也可作以上感情的体现。当时,一阵阵寒风掠过脸颊,看着位于枯黄的草丘之中、仿佛是拔地而起的建筑,想到有关殷墟发掘的种种故事,竟感动莫名,心魂震荡,一如2020年夏在秦陵脚下的感觉。尽管馆内所藏关于郑振香的照片、写给杨锡璋的信件,我都是待返家后才有时间细细回味,从而开始了解他(她)们的故事,但就在当时,我处于博物馆门前,依然感觉心境与那些考古工作者是相通的。
岁月时刻在流逝,世间悄然在变幻,当又要进入新的一年之际,我常会想到这首《长相思》。当中的感情,也确是我在2024一种最真切的体会,那就是——变。
几天前,听家人说,妹妹对于六月时中招考试那两天的印象是平淡的,这与她的一位同学相同。然而对我来说,却犹记考试的最后一天下午,风朗气清,伴着一捧鲜花同家人前往考点去接的情形。当时,考点周围停满了车,待好不容易找到一处路边的空位并将车停好后,仅家人下去了,我则始终在车里,冒着炎炎夏日而汗流浃背,同时听着车载播放器的音乐,使之心情复杂。不多久,妹妹便同家人轻松地走来。返家途中,妹妹给那捧花拍了几张照,可当车停在小区地下车库后,她却先走一步,花只能由我抱着,然后匆匆回家。想来那段记忆是如此鲜活,甚至能够体会得到当时思绪的状态,然而于今却又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变化即在平淡当中产生,因为就在中招考试的一个多月后,妹妹入学高中,从此她便每周回来一次,在家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2024年在我的人生中切实度过,然而它于我而言,又仿佛始终有一段距离,因为一天天就这样过去,我却没能把握好这些时间来完成一些事情。同时,身处其间,又为外界的一些变化而感叹,因为那些固然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却无力改变。由此两点,才构成了以上信马由缰而内容混乱的琐语。
一种记录
今年年初,在一日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无事成《我与历史》一文,述自身与历史一点奇妙的缘分,同时也给后续的读书方向略作规划。自然,现在看来,于后者全没能够完成,但当中有言:
2023转瞬即逝,感叹它的匆匆,同时又无可挽回地进入2024。好吧,幸而还在一年之开端,我对读书暂无明确的规划,哪怕是短暂的,在此姑且作一段我与历史的记述,留下今天的种种思绪。
何曾想到,这种状态居然贯穿了之后的全年,这样的感慨亦带到了现在。然而毕竟那么长的时间,当中也寥寥留下了些许痕迹。
思来想去,今年所做的事情,或许值得一提的还是由读书到“编书”、最终在十一月完成关于制作《踏雪留痕,点滴成文》一书的所有工作而自费付梓了。这为家人所感叹,其实不过是兴之所至、自娱自乐而已。回想在那漫长的十个月里,书名既已确定,我只一点点按部就班地做着相关的各项工作,并不动声色,全程基本没向身边人透露任何信息,就这样,经过最终在电商的找寻、议价和交换稿件,书付印了。

至今犹记在今年三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就稿中关于《秦汉帝国》的书评里一条政治文化史资料而查找出处,检商务《白虎通义》万有文库本时,一位邻居因将要居于别处而来这里玩的情形。当时,我自然将手头的工作暂时搁置,然后在临睡前将查到的内容成一条脚注。大体上,相关的工作就是以这样的状态完成,时断时续而又有所坚持。
由此,我想到了近期看过的电影《土拨鼠之日》。使菲尔拼命、甚至不惜以死亡为代价逃离“土拨鼠之日”的,就在于游戏进程无法存档,这天会无尽地重复,所做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一觉醒来依然是“昨天”,只留下了记忆(经验)。置于这样的背景,想想都令人绝望。尤其作为普通人来说,一天之内,是干不了什么的。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土拨鼠之日”。每个人的人生是完整而连续的,记忆亦然。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虽充满了平淡,但它又是可以累积的。是故,累积而记录,记录即历史。这样便有了历史上那些浩如烟海的古籍,又可使后世之人倾尽一生去书写、去研究。具体到我编这本册子,也有如此体会。此过程固然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然而既已完成,那段时光又给自身以别样的记忆和感情。
有很多事情已在那本册子中“自序”得到叙述。这也许是致使这篇年度报告变得如此乏味的原因之一。记得在那段文字动笔之初,我也是几番踌躇,希望能将关于阅读种种的缘由和背景写进去,此前,它们只存于我的记忆当中。这样的想法实在太天真了。事实上,“自序”最终还是囿于今年写了一点,共六千多字,对我来说,却大致勾勒出了2024的基本面貌。
应当说,我编这本册子的初衷和动力,都来自于其本身具有的记录之用。这一点我同样在书前的“自序”已述。然而这个过程,又记录和贯穿了相应的时光。许多瞬间由此留下记忆,在脑海里时常浮现,就如上面提到的那一幕。
一份遗憾
如前所述,我总觉今年的时光于自身有一段距离。一个切身的体会是,当中我或因经历了一些事情,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没有原来那么积极,少了一点主观的能动性。于是,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推着我日复一日地前进,当中固然也留下了一点记录,但总归是累积所使,少了那份积极。
据记录所示,今年全年不过读了28本书。若将当中的分册视之为一种的话,则大抵还不到20种。此外又有很多只是翻翻而已,更不要说相应的书评创作了。我的最后一篇书评,还是在八月底读完《盛唐之子》所写。如果说,2021年的读书以数量取胜,2022年因每本都有相应书评而以质量取胜的话,那么最近两年的读书便是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持续的下降,2023若是马马虎虎,2024便是浑浑噩噩了。于此,我感慨时间的流速并不因个体的意志而或快或慢,因之有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包括不舍、后悔与遗憾。

姑且如此吧。关于阅读的内容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以下,姑且从记录中选出一些自认为还不错的书目,成之top5而略作推荐。
1、金庸《连城诀》
2、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
3、杨绛《杨绛全集4》
4、金庸《笑傲江湖》
5、《大先生:大师谈大师》
与数/质量持续下降、浑浑噩噩的读书情况相对,今年的购书却更为丰富,较去年,甚至可说是粲然大观的。这方面,尤以六一八所购为著。当时,我一连在京东下了数单,多为5折叠300-150,折扣在2.5左右,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以及三联高居翰“中国古代晚期绘画史”系列、“理想国”关于史景迁的几本。此外,随后我还以2.3折拿下了新版三全本《史记》。归纳起来,10-11月间《王水照文集》、《吴宓日记》的购入,让我感到幸运。尤其是后者,当时的入价是通过不懈的刷新才出来的,自然很快便售罄或更改售价,记不清了。总之,在六一八之后的一天午后,我的周围全是书而需要将其一一摆放进面前的书柜当中,因而吭哧吭哧忙了一下午。大汗淋漓,想来那段时光真是畅快。

一个期待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回到今年的时光,亦留下了很多美好且深刻的回忆。基于此,据去年的报告,个人日记彼时共151万字,如今则达169万。也就是说,日记日日不断,今年的时光在这里留下了约18万字的痕迹。又据豆瓣近日统计,包括电影短评什么的——2024年共在上面写了19万字。此外,又有很多文字并没有在豆瓣分享。如那本册子中“附录五”的“歪解”部分便是我在8-9月间陆续所记,约一万多字,还有仅是前段时间分享类似游记的那几条朋友圈,经稍后整合,发现亦近万字。由此,若将杂七杂八的都算上,我想45万字还是有的。相较于去年报告给出的57万字之数据,那么今年在这方面倒还没有差的太多,至少,相对于读书。

种种的时光由此记录。除了个人日记,感觉同读书一样,较之下半年,此前的思绪状态则更为活跃,由此留下了几段记录这些的文字,如《哲学偶思——以阳明心学为端》等等。有的自认为还不错,真实地反映了我当时的所思与所想。以《哲学偶思》来说,此前不久恰好看完了电影《霸王别姬》,那么自然地也将片中人物引入其中,略作相应思绪的一重诠释。
自然,观影的习惯也从去年延续下来,今年共看了72部,此外还有两部金庸剧,分别是84版《鹿鼎记》、86版《倚天屠龙记》,为9-10月间所看。值得一提的是,两部金庸剧的主角韦小宝和张无忌皆为梁朝伟所饰,固然有由时代而带来技术的局限性,但演得真是惟妙惟肖,尤其是韦小宝。不过,《倚天》的主题曲,也确是一种经典,为梅艳芳所唱,如今脑海里仍有那样的旋律。当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明教教众一齐唱道:“熊熊圣火,焚我残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更是突出了某种苍凉的意味,构成了那个年代港剧的色彩。对此,我非常感谢。因此固然少了很多读书的时间,却也在那段个人状态不算积极、较为散漫的日子里曾给予我陪伴。我曾在多个宁静的午后,打开电视,手中剥着橘子,然后看上几集。想来那段日子同样很美好,如梦如幻,继文字之后,再次领略了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于今既觉近在咫尺,又感恍如隔世。或许,正如几天前开封-安阳之行结束,我在一条微信朋友圈所说:
……由此返家,至楼下,又见明月,那一刻真是奇妙,仿佛之前的一切在此刻瞬间成了场梦。
我想这样的感觉在某一刻为人类所共有。当一段日子结束,与接下来的生活相别,那么它对于个体来说,既觉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因为记忆是连续的;有时也会感到恍如隔世,因为它已永不再来。
我始终感觉,电影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当中有多重的世界,足以令人暂时从种种的现实环境与事物超脱,沉浸其中,随情节的发展而或喜或悲。具体到今年看过的七十多部电影,它们在不同时段给我以相似而又相别的触动,同时也记录了与家人共处的时光。以下,还是沿去年报告的形式,挂一漏万地从中选出几部,并略作推荐。
1、《剪刀手爱德华》
2、《梅的天使》
3、《阿飞正传》
4、《年少日记》
5、《现代豪侠传》
暂且就举这五部吧。相较于读书,今年观影的回忆是丰富的,我犹记年初所看《岁月神偷》中对时光的思索与描述,也感慨于《乘船而去》所呈现对生命的抗争、无奈与和解,并由《金枝玉叶2》想到了那个“方艳梅”(梅艳芳)在现实当中的真实遭遇而有所叹息。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电影,只是在这里来不及一一细举。幸而于此均留下了痕迹,写有字数或多或少的短评。静静地在那里,记录着过往的时光与感动。
……
几天来,我常常会在个人的微信朋友圈当中翻阅,以觅得更多的回忆,将其述于这里,使叙述更为多元一些。尽管只是粗略地翻看,当中却看到了数首即兴的诗词创作,虽遣词用句拙劣,至于音律平仄更是一窍不通,但由此却重温了许多经历,与当时的思绪相遇,使之感动,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记录的意义。同时,亦愈觉时光的美好。
三月间,我曾在一个周末早早地起来,然后与家人一同去看油菜花。当时已近春末,一阵风起,便引得周围的桃花纷纷飘落,其实如此情形也是一样的美丽,身处其间,则愈加感到如梦如幻。鉴于此,归家后即略成《春日记行》一诗,其辞曰:“起得大早置花海,香随小径思如酔。风沙骤起值将去,乱红飞过当送归。” 差不多是一周多前,一天上午我无事在小区里散步,偶至一位邻居家的门口,我感慨万千,突然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还记得金庸在小说《神雕侠侣》末尾对其有一段极其精彩的描述,那就是只有当杨过将“别了,龙儿”的一语道出,才能够正常发挥出“黯然销魂掌”的威力,给金轮法王沉重一击,使其毙命于周伯通的软猬甲之下。
且说当时何以有这样的感觉,就在于那家的一位爷爷已然不在。还记得今年年初我一次嗓子不舒服,正在吃药时,他过来了,坐一会便同家人找他们共同的朋友去玩。当时的情形,如今想来依旧是那样的鲜活,历历如在目前。还有五月初的一条微信朋友圈是记录当日下午同家人在公园游玩的时光的,其实那天从公园回来,将要回家时,又遇到了那位爷爷。由此闲聊,还获知其孙当时上医学博士,在做什么临床试验。由此,我真的非常感慨在那条朋友圈背后还有这样的背景。我是真不知道他若听说我在下半年的一些经历后,会怎么看待,会说些什么,是鼓励,还是劝说?不过以我的猜想,他为人是平和的,见了我肯定会以鼓励的方式说上一些。这当然是无关紧要的,可我却再也见不到他了。明明那日在公园游玩所穿的衣服还在,一切都是老样子,他却于八月初辞世。记得我当初从家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时,只在个人日记里留下“再也不见”的文字。此后却因某些事物或景物常常引起我内心的触动。我固知其不过是一位邻居,在生命中匆匆而过,但那样的感觉却也是真实存在且难以抹去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由此,冬至那天,我在个人日记开始说:
今天是冬至。一年将尽。民谚云,冬至十天阳历年。回首2024,我所做的事情真的很少。时间啊,总是如此匆匆,匆匆到随意,一年中,……都离开了……哎,真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尘归尘,土归土,他们已从这个世界上消逝,只有相关的个体记忆还将一直留存。(20241221)

上面一段姑且算作开始所提人世变幻的一种体现吧。尽管,显得突兀,却正是我眼下最想说的。确实,不光如此,人世的变幻,也使当下正是一个大师相继退场的时代。记得当2021年下半年,相继听闻余英时、李泽厚、史景迁辞世,我便对此有所感知。本想将其写进当年的年度报告,最终却因种种缘故而未能如愿。人生真是奇妙,对于这一点,又在这里得以一述。不过这样的趋势如今确还在持续,从年初的戴逸、周勋初,到下半年连叶嘉莹先生也辞世了,直至最近的游彪、朱瑞熙……从一位位识得其著、久闻其名的学人之离开,也可见时光的极速流逝,是那么的匆匆。如此,当三月上旬听说周勋初离世,我成《怀周勋初先生》一诗略述自身的感慨,说:“书在人已没,时匆文永恒。悠悠学术事,书卷对孤灯。”
这个月的17号,阎步克老师上完了自己的最后一课而荣休,整整七十岁。几天后,我同家人出去,偶听车载播放的吴青峰《起风了》,再想至北京大学微信视频号上关于此阎老师“最后一课”的那条配乐也是这首,不免浮想联翩。从青丝到白发,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倾注了大半生。然而绝大部分人却不能够与这些老师相遇。幸而眼下处于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他们所讲皆能够将之录制,然后久存于网络。因之,看相关消息下多为“我们都是您的学生”的留言,我是深有同感的。记得邓小南老师也早已卸下教学工作,而据微信公众号“程门问学”的消息,南京大学的莫砺锋已于2023年五月荣休。很早以前,我还在网络上看到南京大学校内对于莫砺锋一直是有类似“宝剑锋从磨砺出”之类的段子的。不管怎样,还是希望他们这代学人能够身体健康,在学术上继续有所贡献吧。
时间永是流驶,人世悄然变动。作为个体,一天天都需要切身经历,并以不同的形式而记录,当中也定然有遗憾,有期待。
2024年的时光由这篇报告的完成而接近尾声。
以上的文字虽是凌乱的,我写来也常常感到有一种词不达意之状,但既已略成,姑且留在这里吧。
至于新的一年,我暂无规划。只希望带着2024的读书、观影的习惯进入2025,并能够将阅读的数量有所提升。同时,也愿身边人健健康康。兹引我在今年三月初略成《时与变——写在将迎十九岁之际的絮语》末尾的一段话作为此篇报告的结束。
或许当千帆过尽,万木争春,人生或许就如东坡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般,将一切不平淡化,从而欣然地迎接之后的人生。再回头看之前的种种,已然有恍如隔世之感,似乎这一切跟自己毫无瓜葛。然而它在此刻产生、经过。

一蓑烟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第五次参加423电商活动的购书报告/成果一览 (3人喜欢)
- 被访小记——关于读书、写作、人生的漫聊 (2人喜欢)
- 湖边的回想 (1人喜欢)
- 由一种触动而导致的自我叙事 (1人喜欢)
- 莫名的感动与失落——写在又一个正月廿三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