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不开的卡拉扬----写在卡拉扬辞世30周年

曾经在某一音乐论坛,有某音乐愤青直呼:卡拉扬害我不浅!
意即:他从一开始听音乐就从卡拉扬入手,(多年)只知音乐当如卡拉扬,后来听了别的音乐家,后悔转而愤恨,全是卡拉扬害了他!
这绝不是笑话,这个音乐愤青的想法也绝非个别人所有。曾经有一段时间乃至时至今日,卡拉扬“祸害论”甚嚣尘上,甚至人们不敢公开谈论自己喜爱卡拉扬。卡拉扬非但过了气,而且还代表了浅薄粗俾...... 然而这种现象的背后,说明什么问题,几乎没有人严肃地思考过......
这个现象说明的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80年代改开之后,卡拉扬是作为首批进入大陆音乐文化视野的欧美一流音乐家中的代表,新一代的音乐爱好者最早接触的欧美音乐家中的代表就是卡拉扬,而且他还在“文革”之后第一时间(1979年)就来到中国,带着他的亲兵----柏林爱乐。所以,那个世代的大陆音乐爱好者是对卡拉扬再熟悉不过的,也可以说,卡拉扬是那一整个时代大陆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启蒙者。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正是这一代音乐爱好者至今仍绝大多数是卡拉扬的坚定支持者,其中许多是非常理性的卡拉扬忠实听众。


所谓的“理性”,即他们在接受、喜爱卡拉扬的同时,认真地理解卡拉扬制造的音乐,趋向理性地分析卡拉扬音乐的胜场和误区。将卡拉扬非但做横向比较,也从大历史的空间作出纵向的思考,从而得出合理的解释。
从第二个层面来揭示卡拉扬变成“招人嫌”现象的背后实质,是卡拉扬确实制造了极多的音乐。大概在当代音乐史上、甚或完全的音乐史上,如卡拉扬这般几乎涉猎了每一位重要音乐家作品的指挥,也仅此一位。尽管卡拉扬很少涉猎除柴可夫斯基之外的俄罗斯音乐作品,他还是有部分作曲家浅尝了一二;他几乎很少碰当代音乐作品,但仍然对新维也纳乐派情有独钟。所以,一位旨趣如此广泛的音乐家出产这么多音乐罐头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卡拉扬对某些他最在意的音乐家作品时几次三番地不断精进和再发掘,这其中就包括了一般指挥家绝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录制的柴可夫斯基“三部曲”、理查·斯特劳斯,甚至包括一些歌剧也是留下不少于3个的录音室录音。对一个如此多产的音乐家,实际上应该脱帽致敬,因为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音乐家的勤奋和汗水,不要说要忍受晚年的疾病创痛所需要的毅力。面对一位勤奋斯如卡拉扬的音乐家,除了致敬实际上不能再有抱怨了。
其三,卡拉扬远比他的先贤和同侪能出产这么多的音乐,除了勤奋二字之外,还说明他比任何其他音乐家占有了丰厚的市场资源和系统资源。无论是在EMI还是在DGG,无论是在黑胶时代还是CD时代,无论是音响文献还是录影文献,卡拉扬都是当之无愧的获得最多市场企划、录音合同、出版发行合同的指挥家。同时,卡拉扬的“欧洲音乐总指导”的称谓不是浪得虚名,是实实在在的头衔,而且一戴就几乎是20年。把几大欧洲音乐节玩弄于股掌间的音乐家,在卡拉扬时代仅此一人;甚或自己起头开创一个音乐节且能具有全球市场号召力的,也仅此一人。所以,市场垄断,在卡拉扬这儿是不争的事实。有垄断就有反垄断,卡拉扬晚年被亲兵背叛,就是这么回事。但这决不能作为判断其音乐高下的任何一个理由。
其末,也就是发展到卡拉扬“害人不浅”的地步,实际上不堪一驳。爱屋及乌、恨屋及乌的事,绝非“屋”之过,乃是作为受众的无价值取向和浅薄所致。
江河滔滔,整个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卡拉扬斯人也已去世30周年。诚如卡拉扬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回归的还是要任后人评判,何如曾经的“费城之声”的黯淡如今。其风云辉煌也有其势必然,其被后人遗忘也有其所以然。能够经由音乐,最本真地回味一位音乐家、回味他的时代、回味他的情真和爱意及汗水,是对一位音乐家最好的记忆。
© 本文版权归 Jerry Ken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