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人生

笨诺莎
来自: 笨诺莎 (西安) 2018-12-31 21:36:54创建   2024-06-07 14:24:05更新
15 人关注
来自:豆瓣广播

盐汽水的广播: 其实艺术留学本身并不是最扯的,好歹出去转一圈也算开阔了眼界。见多了华人留学生的虚弱,也就理解了世界倾斜的程度,不公平的真正份量。 更扯的是回国后发生的事。 当时有一个看起来很现成的选项摆在我面前:进入艺术留学培训机构当老师。上海这些机构当年如火如荼,均坐落在核心商圈的主要位置。抱着“譬如不如”的心态,我去和几家机构接触了一下。本以为干这种活应该轻而易举,没想到接连被婉拒,这才意识到是我缺少认知了。而这些认知是不会有人事先告诉你的,因为它本就基于一种“懂的都懂”的潜规则。 培训方总是客气地说,我的履历有点“特殊”,如果有合适的客户再联系我。但具体特殊在哪呢?他们并不直言,我起初也不明白。直到后来对比了其他顺利拿到工作的几个同学,我才恍然大悟。 其实很简单,搞培训并不是教育,而是一门生意。生意讲究的是“面上光”。这类客户大部分是家长带高中生,因此该光环鄙视链是这样的:英美艺术本科->英美非艺术本科->国内艺术本科(且局限在绘画插画平面设计,对家长来说好理解)。这三种之外的,就算有真实的从业经历和硕士文凭,也没有优势。因为家长们并不真的在意你的艺术水平。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模版,能够多少勾勒出他们孩子未来的样子。 那么要符合这个模版的人,就得是从刚成年就进入这种闭环的——从本科就出国学艺术(或随便什么东西)、硕士学艺术、回国再辅导高中生继续出国学艺术...而这也意味着社会阶层的隐形标记。 所谓面上光,除了学历要洋气,更重要是暗示出老师的家庭背景最好也是和他们同一阶层,或起码看起来接近的。培训老师在我只是一份工作,但对这些家长,却是关乎孩子出国的重要人际关系。那些愿意花费上百万的家长不是傻子,他们是在购买一份对孩子长期有效的隐形资源。而培训机构阅人无数,或者说和这些客户本来就是同圈层人,所以一看就知道你是不是同类。我浑身上下一个名牌也没有,不化妆不整形,背着一个很旧的书包,完全不像有足够物质基础的人。这让家长怎么放心呢?难怪对比我另外几位精通时尚穿搭的华人同学,回国后找工作就都比较顺利。你觉得是虚荣的东西,换一个语境,对别人而言却是社交求职的刚需。 于是这也解释了我原先的困惑: 申请艺术类学校,按理不需要什么培训,校方官网申请信息都是公开的,只要按部就班地来即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还需要如此庞大的机构来代理?所谓作品集,也应该是之前创作的积累,不是为了某个学校投其所好。如果申请者连这点积累和判断也没有,那应该不适合也没必要学艺术吧? 后来懂了,培训机构的壮大同时也意味着留学泡沫的开始。进入这种闭环的孩子其实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冗余。可以从他们的平均年纪(90后)往前推算。大约十年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通道,艺术留学忽然变成了去海外镀金的快捷路径,外国人也精,定好政策,坐等华人来送钱hhh。而这些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最后并不会选择成为艺术家,而且其中以女孩占了压倒性数量。毕竟学艺术是一个千金小姐最好的门面之一。回来以后做培训,也是体验一下生活赚点零花钱罢了。或者干脆自己创业办机构,把这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有家机构曾找我去兼职,给一个高中女生准备声音艺术(sonic art)的辅导。会选这个方向的人极少,我出于好奇,也就同意去接触下。见面时,那女孩和母亲全程不对付,甚至出言不逊,只肯跟我正常说两句。然后我发现她想学的其实是“声优”,不是艺术,更不想出国。是父母强硬要把她送出去,似乎指望这样就能让她完全变个人,也能给自己脸上增光。因此开的价格很诱人。培训机构当然很想接这个活,搜肠刮肚地发现有这么个冷门专业能和客户需求挂钩,于是拼命暗示我,还提出增加分成。这对我这样背景“特殊”的人是个很难得的机会。 但我看着那个重度中二病的高中生,只是诚实地告诉她,那所学校的声音艺术是关于录音和音乐制作,有大量后期技术要学习,如果不喜欢电脑,可能会觉得很枯燥。这跟声优是两码事。声优是一种表演艺术。母亲一听,什么表演?那不行,不能走娱乐圈。 于是母亲放弃了替女儿申请声音艺术。但她不甘心,又想让女儿学平面。我直接说,平面我教不了。 机构的人可能没见过钱送到门口来还不赚的人,只能很无语地让我走了。 ….. 回顾这一切,我有一种牧野杉菜误入英德学院的惊慌和尴尬。而且杉菜是被父母硬塞进去的,我却抱着一种天真的心态,自动缴费。搞到最后才发现这条道路是给另外一个圈子的人预备的。 在这个圈子里,艺术是所有人的借口。最有条件从事艺术的人,其实最不稀罕它。 所以不要觉得物质和精神是先后关系。以物质为前提的精神,也就是上流社会的装饰品和社交门面而已。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早就说得很明白了。 精神的东西,只讲真假,不讲条件。有艺术追求的人,一碗冷粥,一方破砚,照样写诗。 #艺术留学# #世情材料#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海盐的广播: #我写毕业论文时的学业反思# 与教授相识的第八年,是我对精英阶层彻底祛魅的第一年】 教授快80岁了,今年是我做他学生的第八年。自打我ABD之后,我们的关系就慢慢地从师生变成了朋友,他也越来越喜欢跟我聊他的工作烦恼和家中琐碎。 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榜样。我的教授一直就是我的榜样。他对音乐的执着、对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耐心、对人生的豁达,一直是我模仿和学习的目标。可以说他是我人生前29年中认识的集中西方思想之大成的最智慧的老头儿。作为全世界最幸福的人类——白男,他成长于加州老牌富人区,从小跟随小提琴世界里最著名的那一代大师们学习,我们现在奉为神明一样的音乐家们都在他小的时候给他上过课。他一路名校,娶了初恋韩国太太,一直恩爱生活到太太病逝。他跟岳父母一同生活了很多年,了解亚洲文化、喜欢亚洲美食,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亚洲朋友。 在我眼里,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更是一位熟练运用不同文化社交技巧的人,是一位了解人性规则的人,是一位对人生豁达通透的人。他教我练琴方法、求职技巧、事业规划巧思、约会挑男人小智慧;推荐我好书、好电影、好的纪录片;教我喝红酒、喝咖啡、听黑胶、餐桌礼仪。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政治问题,女性主义,教学的感想,美食、旅行,还有不同文化的差异。 可以说,在我心智快速成长地这几年里,他是我最信任的领路人、更是我唯一一个没能祛魅的男性。 但这一年多、随着我的工作渐入佳境和我社会化程度加深,也伴随着他跟我吐露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情绪,渐渐地,我的想法改变了。他也有讨厌的同事、也有摆不定的麻烦;他也会抱怨私人医生多收钱不办事、抱怨不争气的儿子和爱花钱的儿媳妇持续吸他血;他担心自己的学生数量,也担心他校外的生意如何被市场影响……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不会否认他的优点。他仍然是我20s‘的人生中最重要的爷爷。他塑造了我的大部分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比我在us所有dating对象都重要的男性。但我也逐渐意识到、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再华丽的长袍下都有虱子。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被生活推上自己的人生舞台,聚光灯亮着,表演停不下来。外人看到的都是华丽,汲取的也是这份华丽,没人在乎你华服下是锦罗玉衣还是荆钗布裙。 不用羡慕任何人。只需要心存感恩、取其精华,用之渲染自己的人生。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雲雀舌🪺 53人喜欢
收到博导supervision agreement的2023年距离我从一本赠品日历上知道一座德国教堂的名字过去十年,那是地球村自由行的年代,我们观看千名家长学生操场相拥痛哭的感恩教育仪式、为革命保护视力、去小卖部选购印着大本钟和伦敦桥的花哨文具、听《Be What You Wanna Be》受灯塔余晖洗礼;距离北奥开幕式则是十五年,我的小家和祖国的运气都糟糕透顶,把我从寻求沉淀、积攒、建筑的懦弱天性里连根拔起,抛向我在22年4月之前都未设想过的,这一代的Diaspora。 ——那个被人脸识别闸机...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胖达叔的广播: 挥手告别,不只是学生 与学生吃了这个学期最后一顿散伙饭,有学生毕业了,有学生读博了,周围的学生越来越少,读书会的成员越来越少,虽然还有寥寥几人,我得想办法把他们送入轨道,但终于走到了无以为继。曾经一届一届的读书会学生,研究生和本科生融在一起,背着我聚餐喝酒,一起参加读书会一起去哲学系蹭我朋友的课。 我本来以为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入,会一届一届把一种偷传火种的精神传下去,谁曾想,这一切只是刚好在这几年聚集了这样一群学生,学生如过客,过了这段旅程,一切都消失了。找我的学生还是很多,每年的咖啡没少喝,但是找我讨论绩点、保研和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在意读书会和智性思考的学生越来越少。 我曾经想要建立一个学生的共同体,你知道他们会彼此扶持,在困难的时候共度难关,他们会爬书院的屋顶会聚众喝酒,绵延十载的读书会是一个梦想,但是到了第七年,我的精神乏了,学生也稀稀拉拉了,十年成了梦。 也好吧,曾经在我最有激情的职业初期,幸运地遇到这么一帮可爱的年轻人,感谢你们这帮人,我知道你们在看我豆瓣,抱歉,今天感性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罗罗的广播: 跟大家说一个奇葩事:春节去荷兰玩,住了个阁楼民宿,很喜欢。前两周,在退房【48天】后,忽然接到房东的赔款申请,说前两天她在给房屋做深度清洁时,发现客厅地毯(圆形、白色、1.5米直径)被“翻过来了,底下那面全是污渍。“ 因此,她说,“在咨询了Airbnb后,他们建议她向我们发起赔偿申请。“ 所以,一张419欧的赔偿申请一下发过来。 出离震惊的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驳斥这个赔偿申请。我们没有翻过她的地毯。48天这个奇葩时间间隔我就不想说什么了。我们退房的当天也是有清洁工做卫生检查过的。再有,地毯不就是用来踩的吗?外国人不还穿鞋上床吗?房东并没有在房屋守则里提到地毯不能弄脏。虽然也不是我们弄脏的。第二:发起入住期间房屋外墙在进行市政施工的反向全款赔偿要求。我们到的当晚才发现整栋4层公寓已经被完全围起来。更大的惊喜在第二天上午醒来发现窗户外面有施工工人拿着高压气枪在走来走去,钻墙,喷洗砖缝上的灰尘。这样的施工在我们入住期间一直持续着。可我们完全没想着要补偿,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拍。退房后要求房东作出解释,发现她在我们入住前一周就知道了这个施工安排,虽然人不在当地,手机上也收到了房屋被完全围住的照片。但她没有进行任何告知。(最后这张房东自己发给我们的照片成了我们的唯一证据)。第三:为什么是退房48天后的我们?看她房源,要求赔地毯前一周还有瑞典游客愉快入住,为什么是我们?我认为这涉及偏见、歧视,发起了投诉,并要求精神损失赔偿419欧,就是她要求我们赔的那个数字。房东还有讹钱的嫌疑。她自己发的截图里,地毯原价419欧,现价319欧。我在网上查了几家,价格是155欧。打电话问了当地的清洁公司,”深度清洁“此地毯的费用是125欧。 处理结果: 1、地毯这事没证据,不成立。 2、标准噪音赔偿是房费的30%。因为我们无法提供更多的证据,入住期间也有公休日未进行施工,所以最后要求房东向我们赔偿20%的房费,即300美元。 3、偏见、歧视投诉未成立。 总的结果就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努一努力,积极维权,打了很多电话,写了很多申诉,最后变成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 这次涨了很多经验。本来想挂这家链接,但还是算了。我们也有很多天真的地方,以为入住期间对方嘘寒问暖就是好打交道。在我们抱怨了噪音后,房东恳切道歉,说下次来阿姆斯特丹还找我,我给你们免费住几晚,现在我人在墨西哥旅行,这样,你把中国地址给我,我从墨西哥给你寄小礼物过来,表示歉意等等。当时我还觉得心头热热的,觉得不错,能建立人和人的关系了,不是使用对方的关系了。结果两个月过去了,墨西哥小礼物没等到,等来一张419欧的赔偿要求。 给大家的建议是: 1、严格遵守房东提出的住房规则。去国外住的话,把APP的使用语言调成英文看看,这次中文语言下不显示退房要求,调成英文才能看到。别存侥幸心理,违反了有可能被房东要求赔得倾家荡产。你看看她这架势,吓死人。 2、入住前,一些容易脏的东西拍照留证。比如地毯、沙发、窗帘?(唉,伤到了)退房时,再次拍照留证。 3、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留证!留证!留证!区分”去人家家做客“(Airbnb想要打造的体验)和“使用服务”(本质)的区别。抱着去人家家做客的心态,可能会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反应迟钝。毕竟客随主便。但人家可能没把你当客人哦。 4、注意你和房东的聊天,每一句都会被拿来当成发生冲突时的证据。我发起的噪音补偿要求,房东一句话:“这个我们已经聊过了”就回绝了。是的,因为之前在聊天记录里她诚恳道歉,我们也说了接受她的道歉,还给了她五星。但聊过了又怎样?!老子改变主意了,bitch. Airbnb的申诉有效期是60天。但如果之前我要是按中国人的礼貌习惯说了:“嗨,没事,不打紧……“的话就会很麻烦。毕竟我们还是不愿意跟人直接起冲突的。 5、有争执时积极申诉。我APP上、电话上都进行了投诉。别看Airbnb在中国现在没有房东服务了,他们中国区仍有电话可以打,而且服务态度也很好。我的噪音赔偿在打电话投诉后24小时就到账了。 加油!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远方的鼓声 2644人喜欢
看到一张触动我的meme,分享给大家: 我会继续珍惜这段友谊的,真的很...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海狸在岸边 3182人喜欢
朋友最近拿了年终奖,说请我吃饭。 约的一家日式烤肉,因为我们下午要...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Momo 81人喜欢
因为大家的工作是稳定的穷,不婚的话可能需要自己买房和规划养老,经济...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momo星的广播: 我现在似乎(似乎)很久都没有容貌焦虑了,虽然还是和之前一样很爱照镜子,现在每次照镜子都觉得我好美(不是常用的美,就是“我觉得自己好”这件事让我觉得自己美)啊,就是感觉自己充满精力和自由决定评判自己美丽与否的状态太好了,然后就会因此感到高兴。 过年的时候给幺爹打电话拜年,他让我减肥,说我这个身高可以再瘦一点,搁2020年的我要大怒甩脸子给爹妈看,然后愤然离家出走5小时再被叫回来,但是2024年的我就很自然地跟他说“我觉得我挺好的,挺健康的,健康最重要。” 虽然还是喜欢漂亮衣服,但是这个漂亮就是我自己定义的了,比如legging 配黑色长靴子配黑色Camel XL外套,我觉得自己马上可以踩着长靴子在课堂上大杀四方,灰色卫衣配超宽大墨绿色灯芯绒裤子,觉得自己今天非常cozy,可以舒舒服服度过一天并可以肆无忌惮地坐着叉开腿。 高中的时候暗恋一个男生总觉得他不喜欢我是因为我不好看,现在想通了,如果因为我好看而喜欢我的人也会因为别人好看喜欢其他人,那我不如舒服点,不装了。总之我相信我还是足够可爱足够聪明的。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艾大荀的广播: 这几天看了下东北雨姐,感觉,简直就是噩梦。因为许多东北女人,比如我老姨,没那么大力气,但也每天都要干那么多活。 就拿做皮冻这一集来说吧。东北农村家庭过年都会杀猪,吃的人当然很开心,但对于女性来说就是一场持续好多天的体力活。 首先是规划。杀了猪,就要秉承不浪费的原则把所有部位都处理出来。哪些肉当天吃宴请杀猪的人,哪些肉留给哪些亲戚拿走,哪些肉包饺子哪些肉做成油滋啦都要规划好。这里面不光是食材处理和家庭照顾,还包含大量人情世故。 其次,就是处理新鲜的食材。东北杀猪菜做起来倒是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烹饪技巧;但你想想那是一整头几百斤的猪,光是切肉都要切好久。更何况其他涉及难度的菜,比如灌血肠。清洗肠子,血的调味,煮制,每一步都有可能有差错。 所有新鲜食材都处理完了,然后才是猪皮这种不容易坏但处理起来又麻烦的菜。偏偏猪皮冻又是东北最普通的家常菜。这道菜又有几个步骤呢? 先用火把猪毛燎一遍,然后把发黑的部分刮干净。接着清洗,再细致一点把剩的猪毛也拔干净。刮掉油脂部分,切丝,清洗。放到锅里熬,调味。盛出来,分装几盆等待凝固。 如果家里几个人一起忙活,怎么也得忙活一整天;如果是我老姨这种一个人伺候两位老人、两个孩子和一个老公,而且没有妯娌帮忙,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工作量。 我老姨今年五十,不到一百斤,这样忙碌的状态她维持了几十年。家庭之外,她还要种地,去姨夫的海参圈帮忙(处理海参),去别人家的樱桃园打工,闲的时候还会去镇上卖煎饼果子。我妈早就劝她离开农村,来大连开个小饭店,做菜的手艺换成钱也是好的;老姨顾虑太多,放不下。这几年,她要照顾的老人只剩一位了,我大妹妹工作了,她开始失眠了。我妈开车带她出来看病,她还惦记着家里的鸡鸭鹅狗没人喂。 好多人说,看完雨姐觉得充满力量感。我只觉得,压在农村女性身上的活真是无穷无尽,比大山还重啊。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 1251人喜欢
这种恐惧源于“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我的一个朋友建立了一个...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梁州的广播: 每次回家见好朋友都特别开心,我跟她一起长大,从中学时代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关系最好的朋友。从八年前第一次见到她开始,过去的这几年里,我们见面聊天,都会从下午一直聊到凌晨,讲七八个小时的话,讲到口干舌燥,再一起拉着手去卫生间。好像从来没有长大过。 今天坐在咖啡店里,她抢着付钱,把我手格开。我看着她付钱,玩笑话地问道:赚了点钱就开始抢着付钱了是吧? 她坐在我旁边挽起我的手,突然对我说,真好。我问她,什么真好?她说:长大真好。 因为太了解她,所以在听到她说“长大真好”的一瞬间,我下意识地反应过来,她的“真好”,大概指的是自己有能力赚更多钱以后,可以给予朋友们更多,就像当下这样,她总是希望自己付出更多,甚至是包揽全部。 但也因为太了解她,我总希望她在给予以上,对自己更好一点。 我对她说,虽然我们平时很少聊天,但每次看见置顶里的你的对话框,我都会感到很安心。 她说她也是。工作后这几年,除了妈妈以外,我是她身边唯一一个可以袒露自己收入与藏着一点野心的,关于未来的打算的朋友。 长大的过程里,我被动着接受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朋友都是阶段性的过客的事实,好像唯有她是个例外。我们始终骄傲着彼此的荣耀,在对方取得了值得夸耀的成就后,像中学时代时那样郑重其事地发朋友圈为对方庆贺。 今天仍然如此。 我们就这样坐在店里的一个角落,瘫软着倒在沙发上依偎在一起,你来我往的复盘去年的收入,兴高采烈地讲着未来的打算,互相打气,夸奖对方“你真的特别棒”。 大学那几年,我们身处异地,各居南北,但在过去的那几年里,我们始终对彼此身边出现的每个朋友的名字与故事了然于心。 过去我总觉得,长大的过程好像一个不断向前匍匐,直至靠岸的旅程,但每次将头露出水面呼吸,抬头看向远方的时候,她好像灯塔,一直在我的身边。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却始终保持着频次相似的前进步伐。 临近凌晨的时刻,我陪她走回家,两公里的路,我们慢慢地走着,穿过熟悉的幼儿园,熟悉的大街小巷。 绕过城市的十字路口,烧烤店前有醉酒的人吵吵嚷嚷地冲出店门,我们吓了一跳。 忽然间,我想到去年的十月份。她说自己心情不好,和人打赌输了,想明天就飞去上海,问我要不要来。凌晨四点,我在收到她的消息后,几乎是顷刻间就做了决定,我回复她说“我来。我来陪你。”然后马上定了隔天的票,把工作调开。 十月的上海街头,风里混杂着细雨。我和她没有带伞,两个人找不到海底捞入口的人站在屋檐下等雨。那段时间的我和她都很失意,两个人在街头拉着手哭。 淋了一身雨,坐上车的时候。我靠着她对她说:如果没有你,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办。可是一想到你在我身边,好像一切都好起来了。 六年前,我从北京面试结束后赶回家,我们好像也是这样,站在路灯下,缓慢地向前走着,好像此刻的时间横亘在此处,静止了。 六年后的当下,她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了一眼时间,十一点三十四。她问我:你现在可以这么晚回家了?我回答道:当然了。哎,你是不是忘了我现在都一个人住了? 她噢了声,像是才反应过来。慢悠悠地说了句,是啊。时间过得真快。 她说这句话时,我转头看向她的侧脸。有那么一瞬间,时间仿佛静止了。那些南来北往,冬去春来的记忆停滞在这一刻,只因发生在我和她之间的有关友情的注解从未改变过。像是岸边的锚点。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momo 1090人喜欢
如题,虽然听起来很玄幻,但是我真心感受到了妈妈的转变。 今晚她絮絮...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12人喜欢
lz女生,大一,高考不理想所以高中毕业后复读了一年,算来已经离开学校...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一只小小鱼 1390人喜欢
我是在重男轻女家庭里长大的留守儿童,今年30了,记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壳壳的广播: 写作者很难拒绝一种诱惑,就是我比别人写得更“深刻”,更具洞察——也就是报业黄金年代大家一直推崇的写法,把摄像机架在事件现场外,去“深度调查”其背后的文化之殇、制度漏洞等,把结构性因素掰开揉碎再隐晦暗示。 这种写法一向被视为很高明,但同时也会相应过于强调结构而忽略个体能动性,同样的处境未必会生产同样的残忍、愚昧,如果一篇报道不能给类似处境的人一种警醒、提示,而是让他们或围观者觉得“这个凶手很可怜”“换做是我,我也会这么做”,丧失对自己能动性、向善的信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偏颇。 为什么会给读者以”给加害者洗地“之感,就是对外部因素追问太多,却对人内在的恶直视太少。后者同样值得逼视,假设我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先天之恶,如何在糟糕环境中不使其变成落在更弱者身上的拳头,如何去对抗这种无由来的恶意,难道不是同样重要的课题?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kookyobject 68人喜欢
又名:漆黑小猫的形而上学2——教学二三事 漆黑小猫这学期被分配到了对本科小小猫的教学工作,作为社恐猫这自然等于是被宣判了死刑。众所周知漆黑小猫是一种夜行生物,晚上至少要熬到凌晨四点才略有困意,但一早九点半要带小小猫捕猎自然让白天的睡眠也被剥夺,于是漆黑小猫开始了仿佛在雾中穿行的失眠猫生。这种不眠症使得不同的temporality开始诡异地舞蹈、融合,眼前的事件在纸上跳跃、重组,各种琐碎平常的瞬间毫无缘由地在大脑中尖叫,每个当下都呐喊着无数不停旋转的黑洞。 上篇说到漆黑小猫已经在短暂的猫生中领悟了以上所述恐怖其实仅仅是形而上学的友好召唤而已,但要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必然需要停留在小小猫所在的日常之中。这一篇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和轻松愉快的日常进行第三类接触,帮助各位哲学小猫树立普通且自信的教学观喵嗷嗷! 今天彻夜未眠的漆黑小猫又走进了课堂,面对着台下无数小小猫同样因不明原因而疲惫的脸,小猫感到...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梁州的广播: 从高三用豆瓣到现在,很多时候都不得不感慨,豆瓣真像一座象牙塔,在短视频快消时代,无数曾经有着文艺青年tag的博主像迁徙的象群一样,被短视频消解得分崩离析,以至于只能拖家带口的迁徙、再迁徙。 曾经的百万粉情感公号博主被逼着掉头去做抖音,每天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在一分钟内讲明白“有哪些男生不知道,但是女生很心动的点”;以前写地摊捞女文学的百万微博博主开始转型去拍抖音变装;新传专业毕业的朋友转头去做了抖音健身博主,再次见面的时候,他给我看他上一场直播带货蛋白粉的数据。 我还记得那天,我盯着那个数字看了一会儿,数了数个十百千万,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有top2新传学霸人设加成的健身博主就是不一样啊,数据果然好看。”没错,他的标签,就是top2新传学生,他的每一个健身视频,几乎都与他的学校息息相关,因为那是他的人设,也是让人记住他的理由。 为了留住用户,所有平台都在强调垂直。 写稿的这两年,我听身边做博主的朋友和我说得最多的两个词语,一个是“垂直”,另一个是“垂直才好变现”。所有人都在强调垂直,要求内容精准,精准的前提,是直观,而能酿成直观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单一、重复。 小红书的类型博主是目前简中互联网做得最好的,首页点开任意一个有着千赞笔记的“素人博主”,都能看见整齐划一的图文内容。 我朋友圈有一个做私域课的博主,他的课程售价4000人民币,内容十分垂直——就是孵化小红书博主,教你怎么从0到1000。我没买过他的课,可他经常在朋友圈强调一件事,同样关于垂直。他说,如果你是一个家居博主,就不要在你的笔记里出现美妆类品,因为这样会两头不讨好,品牌不会喜欢“三心二意的不垂直的博主”。 过去我经常在象组看到关于网红塌方的帖子,这些帖子大多与“人设破灭”有关,每一次看到这种帖子,我都会在想,当我们习惯性通过几个标签和tag给一个人定性、当我们点进一个人的主页的第一秒就能迅速地用“他是什么类型的博主”来概括他的时候,到底是一种人设的成功,还是一个时代巨大的悲哀? 人设之下的具体的人,都是立体的,只要是一个立体的具体的人,他就可以有无数多面,但似乎在互联网世界,在“要盈利”的互联网世界,无论是平台,还是广告主,都会要求你只能展露一面。 这一面,是固定的一面。如果你选择了这条赛道,就只有一条路走到头和放弃两种选择,从家居博主转为美妆博主,可以,他们管这叫“重新起号”,可是这很难。 因为所有人都会告诉你“你已经有了1了,大家也是因为1而认识你的,所以为什么要放弃已经有的1去做0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豆瓣尤其像象牙塔的原因。 我在豆瓣关注的所有友邻,都不是什么所谓的“类型博主”,每个人都是真实且鲜活的,我可能是因为一条女性主义的文章关注了她,但点进她的主页,我会发现她发了很多关于美妆的日记,而且经常写一写她今晚喝了什么酒。 比起朋友圈,豆瓣更像我的朋友圈。 在当下这个所有其他平台都在要求不断下沉,要求抓取更多用户的当下,豆瓣像一座巨大的孤岛。 所以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哪怕这里已经开始筑起围墙、开始不再拥有从前那样的宽广与自由以后,我们仍然舍弃不下它的原因。 至少对我来说,每一次点开发送广播的白框开始写字的那个时刻,我感觉到了一种莫大的、绝无仅有的尊重,因为我永远不需要因为我写了多少女性主义相关的内容,就放弃任何一个部分的自我,在这里,我既可以不选择成为什么人,更可以不被选择成为什么人,我可以是具体的、只属于我自己的我自己。 但是,我们的豆瓣还能存在多久呢?又或者,我们还会有第二个豆瓣吗?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momo 1472人喜欢
文章很长,谢谢友友们能看完。以下都是我的真实经历,想把这份经历用帖...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luckynn 953人喜欢
前几天得知男朋友患有甲减,服药控制住了,现在指标正常。上网查了一下...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笨诺莎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