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原野
来自:豆瓣日记
《纸牌屋》是美国现实主义政治的娱乐化表现,通过讲述安德伍德夫妇利用其高超的权术、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以及数不清的利益交换,最终在民主美国缔造安德伍德王朝的故事。 本剧男主人公弗兰克从一开始的顶层权力边缘的民主党党鞭,一点点利用媒体和利益让渡提升自己的地位,又通过近乎政变的方式入主白宫,逼迫时任总统辞职,并在之后的全国大选中成功连任总统;而女主人公克莱尔则是一名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者,一个毫无从政经验的白人女性,却借助弗兰克的权力担任联合国大使,在其昏迷期间协助甚至操控时任副总统处理外交,并且最后和弗兰克...
来自:豆瓣日记
2023年一共读了50多本书,比2022年多读了几本,也证明了这一年还算风平浪静,因为至少你还有心情和时间沉浸在文字中。读的书很杂,有历史文化类的,有现代小说类的,有社会纪实性的,也有艺术文学性的。虽然很多书读过了依然健忘了很多内容,但我还是觉得一定有收获吧,读书重要的也并不一定是要记住什么,而是这个过程。 这十本是今年读完后拍大腿叫好的书。这些书里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马来西亚的蕉风椰雨和侨民们的风流韵事,有四川自贡乡下的12位普通女性的故事,也有走南闯北辗转各地换了近二十个工作的快递员心声…...
来自:豆瓣日记
权游结束的时候,豆瓣突然刮起了一阵感慨岁月的风,还出了这个追剧的话题。这些年林林总总也看了一些英美剧,有乏善可陈,有捧腹大笑,有精彩刺激也有狗血淋漓,借机细数一下才发现,原来看了那么多。 很多剧已经记不得看的先后顺序了,唯有几部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深深的印记。不得不提的就是第一部----《老友记》。在我的心里,老友记几乎是无法超越和复制的经典,是放了上句台词就可以接出下句的那种。除去偶尔找一集单刷,在不同的时期我大概完整的看过的四遍老友记。最初不过是为了学英语,按着前辈们的推荐看的,但是看了几集之后居然深深的爱上了,六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好友上演着一幕幕搞笑又温馨的喜剧,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开始两遍更注重他们的口语,俚语和笑料,后面会更感慨六个人每一部细微,综合十年却肉眼可见的成熟和蜕变,从青涩鲜嫩到成熟稳重,他们的生活轨迹似乎印证了自己的成长。虽然是一部肥皂剧,但这部剧传达的可能就是我...
来自:豆瓣日记
《梁老师的爱情课》超赞,一口气看了快3个小时的文字,烧脑子,摘出其中很有意思的话。其实应该看慢一些,等空了可以反复体会,Mark~~关于课程其实是文字+视频+音频,我整理了一下加上超链接放在最后面~~大家想看可以自行选喜欢的方式哦~~食用愉快~~ //----------------------------------------------------------------------------------------------------------------------------...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再次阅读石川啄木的感受是,他的诗和短歌,似乎永远也读不完了。 虽然我知道,这本小小的书,就那么厚,那么大,里面就装了那么百余首的诗作,但,无论如何,无论怎样短小,寥寥,你就偏偏就会觉得:一个人,只要还在这世上生活,他就永远无法读完石川啄木。 ———...
来自:豆瓣日记
词围绕着物自由地徘徊,就像/灵魂围绕着一具被抛弃的、却未被/遗忘的躯体。 ——曼德尔施塔姆 “我的星座是土星——一颗演化得最为缓慢的星球,绕道而行,拖延迟滞……”在拒斥了一切现代心理学术语之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将这个古老的星相学标签轻轻贴在了自己的额头上。这位热衷于迷路的倒霉文人,终其一生周转蹀躞于严峻的现实沼泽,他从很早起就嗅出了自己身上的这种“土星气质”,并把它晦暗的光环同样施与了他笔下的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甚至歌德。在本雅明看来,土星是距离日常生活最高和最远...
来自:豆瓣日记
高考过去一周了,暑假开始。不断有小朋友跑来问我读什么书。 一下子有了大块的闲暇,读点书自然是好的,但让我推荐,相当为难。开书单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之前列出的所有“书单”仅仅是以此为名,只是我自己读书过程的随手记录,本来也没有推荐或是点评的意思。 给别人开书单就更可怕了,一个不小心就会误人子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储备,需要的、喜欢的,都大有不同,不可能有万能的书单对所有人适用。 所以今天我硬着头皮写下来的这些书,不必全读,甚至全不必读,能作为各位选书读书的参考,就够了。 一、关于大学的书 大学和高中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进入大学前读一点和大学有关的书,可以帮助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还是挺美好的。 1. 朱青生《十九札》 这是北大教授朱青生先生写给学生的十九封信。在北大朱老师和这本书都是人尽皆知的存在,朱老师的艺术史课在学校最大的教室里上,还有人站着旁听。这本书我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听人推...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周国平留言:太太是编辑,杨绛对她格外照顾,先前把《钱锺书手稿集》交给她出版,最近又把自己的新作交给她出版。因此,《走到人生边上》还是校样时,我已先睹为快。商务印书馆十分重视,交稿十来天,此书就摆在国际书展的展位上了。应出版社要求,我为此书写了推荐语,也在书展上公布。杨绛先生看了,给二字评价:“知我。”我甚受鼓励,同时也意犹未尽,遂写下面这篇读后感。真是好书啊,我劝诸君不要错过。 ...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追忆似水年华》长期占据“买了来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三甲。在普鲁斯特生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阅读的切入点,谈谈如何不厌倦、不放弃地读下去吧。 1我们先来看看毛姆的建议。 对于《追忆似水年华》,毛姆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就在我们这个时代,法国产生了一位堪与历代大师媲美的伟大小说家。那就是马塞尔•普鲁斯特。……我自己就曾说过,我宁愿读普鲁斯特读得厌烦,也不愿意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解闷。” ——...
来自:豆瓣日记
李章是我丈夫,他喜欢拍照。最早的时候我们没有照相机,要拍照须向人借,借来的照相机往往不顺手,等顺手了,胶卷也拍到头了,那时候,胶卷也是很宝贵的。后来我们有了一个傻瓜照相机,我很喜欢,因为成功率极高,只要阳光普照的大好天气,穿一件鲜艳的衣裙很标准地一笑,就很过得去。可他不喜欢,觉得这样的照相机拍了和没拍差不多。再后来,才有了这架随他心意的照相机,可是从此我就不愿意让他照相了,理由有两条。第一,我...
来自:豆瓣广播
谷川俊太郎《颜色的气息》,推荐色感敏锐的人读读这篇,美绝了。
最喜欢蓝色和茶色的描述:
颜色不会停留,有的颜色是别的颜色的预感和回忆;有的颜色遮掩着别的颜色,或者表露和不断地飘流,互相拒绝着混杂在一起,颜色互相表演,互相乔装。
颜色的气息无法命名,不知何时尽管它们渐渐地朝向黎明褪去,但是,又一次的羞怯继而苏醒,为了生的欢喜。
⚪️| 白色 |
不是雪白的白色,不是霜的白色,也不是浪的白色,更不是云的白色。
不是被涂上的白色,不是没被涂上的白色,不是被漂白的白色,也不是被刮掉的白色,更不是空白的白色。
不是耀眼的白色,不是纯洁的白色,也不是最初的白色,更不是终结的白色。
而真正的白色是什么?
⚫️| 黑色 |
黑色。它是空洞的。黑色,它在什么样的深度里都只是一个表面。照耀黑色的光,被黑色攫取。黑色不会把任何东西返还给我们。而且它吞噬全部,同化为己有。
无论怎样的渺小,它都是一个黑点,但不是污点。质地是极其坚硬和沉重的,但,具备它特质的物质,现在还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发现。
我们有时只是在噩梦里,能够触摸到真正黑色的一端。
黑色,它不是颜色,它是一种存在状态。
🔴| 红色 |
红色从黑暗中升起,红色宁愿是黑色的私生子,所以,谁也无法听见它的呼唤。
红色朝向光死绝,红色宁愿是白色的供品,所以,那个愿望只是在短暂的一瞬如愿以偿。
🔵| 蓝色 |
无论怎样深深的憧憬和强烈渴望,蓝色都不会搞到手。如果掬在手里,大海变成淡淡混浊的盐水,如果走近,天空通体透明。鬼火不是也在蓝蓝地燃烧着吗?蓝是遥远的颜色。
走进广袤云雾霭霭的远景,作为纪念品能带回到家里的,大概只会是一棵勿忘草,所以,发现它的人,连不能遗忘的事情都忘却了。
蕴藏在自己的体内,因为是永恒的蓝色。
🔶| 黄色 |
黄色。是劈开时闪烁的物质,是暴露了不知耻辱的物质,是总是难以忍受的呼唤声,是晃眼夺目污垢的溢出,是谁都无法填平的世界裂缝。
目光被吸引,然后在此又被拒绝。一切细节丧失,目光渐次滑行,没有质感的黄色、那灿烂广阔的大地是无边的。
🌿| 绿色 | 总有点什么差异,这种绿色。它从别的世界带来,突然没有任何预兆地闯进来,充满可怕的生命力,热气蒸腾地散发味道。 绿色最初蔓延到这颗星球时,我们还没有诞生。这颗星球被绿色严严覆盖时,我们的一切都是废墟,目光请不要从绿色转移。 🥃| 茶色 | 在不断侵蚀黄色或是红色的同时,茶色在一种谐调中是谦逊的。被顽固的自信支撑着,茶色梦想着所有的一切不久都会回归自己。 茶色若无其事地掩饰世界,仿佛什么戏剧性的事情也不会发生,这确实是一个高明的办法,为了从宇宙的恶意中守护住自己。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硬汉、不向困难低头、《老人与海》,大概是中国读者对海明威最深刻的印象了。作为作家,海明威本人的名气甚至盖过了作品,蓄着胡子、眼神坚毅的那幅著名头像也早已成为“迷惘的一代”抹不去的经典符号。美国记者、文化史学家莱斯利·M. M. 布鲁姆的非虚构大作《整个...
来自:豆瓣日记
“看厌,幻觉逢生于每块云天。 受够,市嚣城上,黄昏下,阳光下,都依旧。 识透,人生的路口,呵,繁响与幻象! 出行为了新的爱和新的声音!” ——诗人兰波 企图定位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所属何种文类,是一件很难的事。它自然不是小说,却也非遍地可买的游记、旅游指南等类的地摊货,而是着眼于旅人内心世界,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众位文学家,参照凡•高、爱德华•霍珀等画家的作品,来探讨哲性、美学、思辨的思绪之旅。 除了哲思、感性又洗练的语言和沉蕴却不失机智的笔调外,如旅行本身一般,这本旅行之书...
来自:豆瓣日记
1812年6月,法国皇帝拿破仑亲率六十万大军,渡过尼曼河,向俄国不宣而战。这支从未有过败绩的军队,以三倍于俄军的人数优势,一度攻下俄国的心脏莫斯科。然而在开战后仅仅半年,拿破仑就带着只剩三万人的残兵狼狈撤出俄国。 这场著名的俄法战争,也被俄国人骄傲地称为“卫国战争”。半个世纪以后,列夫·托尔斯泰耗费六年时间,以这场战役为背景,写下皇皇百万字的巨著《战争与和平》,被无数人盛赞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托尔斯泰坦言,他原本只打算写几个贵族家庭经历战争的故事,不知不觉把近乎一半的篇幅,用来详细描...
来自:豆瓣日记
本文首发自飞地APP 《分成两半的子爵》讨论了缺憾、偏颇、人性的匮乏;《树上的男爵》的题旨则包括孤立、疏远、人际关系的困顿;《不存在的骑士》探索空洞的形体以及具体的生命实质,自我建塑命运以及入世的意识,还有出世的全然撤离。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要点之外,我不想再提供其它解释:因为读者必须以自己的意愿去解读这些故事──或许读者也根本不必费力解析故事,只要读了愉快就好──这样的读者反应,就让身为作者的我心满意足了。所以,不论这些故事被当成存在主义还是结构主义的作品,被马克思主义还是新康德主义的读法诠释,或...
来自:豆瓣日记
才知道今天是傅老85岁生日,想起他的现场,平时也常常想起,当然我听的尽是他后期演奏了 今天傅聪85岁生日,只想说,他后期在上海举行的几场独奏会属于我最刻骨铭心的现场体验。在我国,这位钢琴家在公众层面的知名度极高,但人们知道他,很多是因为家书,而之后(大概缩减90%的人群),可能会想到傅聪是一位“肖邦演绎者”。然而我听他那几场独奏会,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第30号奏鸣曲》Op. 109、舒伯特《第18号奏鸣曲》D. 894与《三首钢琴作品》D. 946,以及李斯特《皮特拉克十四行诗123》这几首。大...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