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素材

思故渊
来自: 思故渊 (大理) 2019-06-12 15:28:52创建   2022-06-25 11:21:17更新
11 人关注
来自:豆瓣广播

海洋小饼干🍪的广播:

分享一个我喜欢的博主的旧文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原作者序:我们是一城郊结合处的农村派出所,所长是80年代初的,超级熬夜狂,性格梗直,跟着他工作虽然累点但生活很快乐,他来了2年了,说了很多让我们喷饭的话,大多记不清楚了,反正每天我们都得笑上好几次,我们所记得的也不多,总结了一些经典的,今后也不会再发了,因为我们老大知道了,说影响不好,哈哈: 1,X书记,你这身段可以去参加开心明星脸,你上台就往那里一站,别人问你模仿什么,你就说,我在模仿肉包子,如果...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xeeXas的广播:

cryptography 的开源基础设施其实是块鸡肋。非平凡的算法实现至多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拿来用。举几个例子:ec scalarmultiplication, modular exponential, 都必须自己从头实现。safe prime 和 prime number generation 这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计算没有哪个开源项目做到了工业强度,我看过的几个著名项目都是糊弄了事。当前加密币满天飞的情况下,照理说社区应该有很强的动力做好这些基础工作。谷歌fork 出来的 boringssl 只是调整了API ,类似于代码重构,但没有解决本质上的问题。最近十年出现了一些从头构建的开源crypto 库,但是即便是其中收费的项目,质量都达不到工业要求。另外还有一些把crypto function formalize的企图,但验证的对象都是最naïve的实现,缺乏实用价值。不知道安全领域的咨询公司有没有提供这方面audit服务的能力。用过一家业界翘楚的服务,感觉还没有我自己强。总之,这个方向有很大的空间等人来填补;这也意味着attack vector 无处不在。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kingkongofkhan的广播:

Sentient beings by Tomi Väisänen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S4E6中,Rick在开始提出story train的叙事结构是一个环,如图 这里其实...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转眼到了2019年年末,朋友问我:先生有为2019年总结写些什么吗?2019年生前对先生不薄,先生还是趁它还有最后一口气为它写点什么吧。写个《职业作家劝退指南》也是好的呀! 那就写个不算年终总结的“全职作家两年总结&劝退指南”吧。 2017年10月开始,我当起了全职作家。起因是过完国庆上班的早上九点半,公司三个股东一起把我叫进办公室,对我说:“公司没钱了,你这边项目只有不做了。”于是我手下二十多个人的团队在平均欠薪两个月的情况下让大家回家,等公司日后补工资。当然,这笔团队的欠薪是没有给的,包括我自己的七万多欠薪。 当时回成都已经两年,作为一个游戏从业者,这两年经历让我对成都游戏行业异常绝望,跟妻子商议了几天,实在看不到继续从事游戏业的未来发展,于是下了一个非常狠的决定: 不去上班,不去找工作了,全职写作。当一个职业作家。 这时候离我最后以“七月”的名字发表小说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新...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刘昆朋 [手边有一些巴西建筑师的资料,但了解并不全面,前不久在北京建筑大学举行的巴西建筑学术周,抽出时间去上了一课,两位教授知识渊博,听后对巴西建筑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大部分建筑师是了解尼迈耶的,但我们对其他同样对巴西建筑甚至世界建筑有过重要贡献的巴西建筑师,了解是不够的,除了尼迈耶优雅的现代主义建筑,巴西的现代建筑是丰富的,有着多个维度的,借助这些资料我们得以了解在那个遥远的国家,建筑师做了些什么,可以反思自己当下的工作。 巴西的文化可以向两个方面溯源,一个是起源于欧洲的现代文明,一个是本...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陰陽魚的广播:

我有很久不在豆瓣讨论物理了,因为老被人家说「你这是粒子物理学家的看法」,这就把对话搞得很没意思。但是我依然想认真叙述一下我和很多人有分歧的关于物理理论的看法,而这就是我对最近的跃迁实验的本质看法。物理中有一部分理论是实在理论,而另一些是实证理论。实在理论是那些用良好的数学公设和数学公理,可以本着数学推导而得到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一旦被确立,则一般不会被轻易推翻,只会被更普适的公理系统替代。比如经典力学、经典场论、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弦论,都是实在论。我个人特别推崇廊道的前两卷,就是因为这两卷教材高度突出了公理化的物理理论。在量子场论中,人们可以修改具体模型,比如标准模型中有哪些粒子,但是不能随便加不能被量子化的场。一旦加入了这样的场,比如强场 QED 中的 |A>,那么这一定是做了某种人们还无法搞清机制的近似,如外场近似、强场近似。平均场论和有效场论,都是在公理化的场论的基础上,做近似得到的有效理论。类似地,如果人们假设了一个量子场不是洛仑兹群的表示,那么一定会认为这是一种低能近似理论,且不能被任意观察者观测。没有人会在一个高能问题中,加入这样的场,因为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只有低能才能用低能近似。换句话说,实在理论对真实世界的描述,完全依赖于模型化。比如将地球抽象成质点、或球来研究天体运动。另一些理论则不然,它们只是给出能进行正确实验预言的数学描述。比如在量子场论中,泡利不相容是更基本的公理、微观因果律、的推论。而在量子力学中,泡利不相容是单独加入的一个原理。当一个理论在其推导过程中,为了匹配实验,需要不断加入新的原理的时候,这个理论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实在理论了。实在理论只能在公理的基础上,建立模型、调节参数。实证论则只要写出能够语言实验的数学表达即可。比如人们先定义了粒子态,那么它们的叠加态和混合态,都可以从粒子态的定义由数学推导而得到。但是纠缠态则不然,纠缠态是用全新的数学,描述全新的物理。而且纠缠态不是任何已知粒子态的叠加或混合的近似,是神秘的、全新的事物。正是因为量子力学在不断加入这样新的事物,所以量子力学并不是一个实在理论。据说在二十世纪,物理学家的看法就因为量子力学而发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实在论的存在就是一种拖累,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实在论是物理学的根基。我个人的理解相对温和,我认为只要区分出确实有这么两种理论即可,这样可以避免循环论证等逻辑灾难。比如有的教材在讲述 <0| \phi(x) |p> 的时候,会认为因为这个形式和量子力学中的 <x|p> 一样,所以 \phi(x)|0> 可以看作是在 x 处有一个粒子。这种类比方法就完全破坏了一个公理体系,因为在量子场论的公理体系中,根本没有在 x 处有一个粒子对应的数学描述。如果区分了这两种理论,那么很多问题将变得不再那么困扰。比如中微子超光速实验,挑战的是一个很基本的、应用于一切场论的公理。当然如果这个实验成真,它就有颠覆性的影响。但是塌缩、跃迁、纠缠态,他们都只是工作假定,是为了使某种数学表达能给出和实验吻合的预言而进行的并非不可替代的假定。换句话说,它们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给出实验预言,而不是反映什么物理实在。它们对应的是实在论中的模型化,而不是公理。没有人会觉得在标准模型中多加一种粒子,物理学就崩塌了。所以这种工作假定,随着实验的进步被修改,并不意味着人们对物理实在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实际上毋宁说,人们对这一部分物理实在压根没有过认识,而不是认识发生了改变。这就像经济学假设了人的工具理性,给出了很好的实验预言,但人们不会因此相信人类个体本就是完全工具理性的。而人类个体的经济行为究竟是怎样的,人们压根从来就没有任何一致性的结论,只有一些相对有效的假说。我知道不同的人对实在论有着不同的看法,不过就个人而言,我至今坚持这种区分,哪些结论是从公理推导而出的,哪些结论是通过工作假定衍生出来的,他们根本上是不同的,但却是同样有用且有趣的。故而关于量子力学的几乎所有实验,都不过是修正工作假定,而不会颠覆什么公理。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思故渊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