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代谢

安娜莫奈·银洞
来自: 安娜莫奈·银洞 (中国香港) 2019-11-26 02:44:12创建   2024-04-29 00:47:04更新
5 人关注
来自:豆瓣相册
ken 23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胡桑的广播:

在道德化社会里,人们会期待他人成为圣徒。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深焦DeepFocus的广播:

「香港电影神级人物邱礼涛,将审查玩于鼓掌的无政府主义者」 本期播客的主角是一位香港电影神级人物——邱礼涛。在今年暑期档,邱礼涛导演的电影两个月时间里上映了三部:《扫毒3:人在天涯》《暗杀风暴》《绝地追击》。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实属罕见的,但放在邱礼涛的职业生涯里,已经见怪不怪了。他出道以来,几乎可以保证每年拍出2-4部电影,如此疯狂的拍片速度可能只有法斯宾德能与他一教高下。而且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他还抽空拿了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博士学位,用一篇长达400页的英文论文,探讨了从英治时期到中治时期的香港电影审查制度变迁。 邱礼涛的作品履历相当丰富,导演了近100部电影,类型也非常庞杂,是一个完全不挑食的导演。近年来大家比较熟知的电影是他的警匪类型片《拆弹专家》系列和《扫毒》系列,在高完成度的基础上,其中的隐语系统也相当值得玩味;Cult片影迷则是把他早期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封为神作,甚至在欧美Cult片影迷圈也是家喻户晓的电影;爱看鬼片的观众肯定听过由他开始的《阴阳路》系列,这可能是香港鬼片历史上最长的续作电影,到现在已经拍了21部,邱礼涛执导了前6部;另外,他非常有社会学视角的《性工作者十日谈》系列、《等待董建华发落》等片也得到了很多影迷赞善;作为摇滚乐迷,他甚至拍过演唱会实录,被乐迷奉为经典的《摇滚中国乐势力》就是他拍的,当年在香港红磡,魔岩三杰在那次演唱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本期播客邀请到开寅和柯诺两位嘉宾与我们做分享,我们从最新上映的《扫毒3》为入口进入邱礼涛的电影世界,探讨了他拍片神速的原因,也将他作品里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及隐语系统的由来,结合香港电影史进行了梳理。他那篇关于审查的博士论文到底写了什么,开寅老师也为大家做了介绍。最后,我们还引入了一位十分有邱礼涛潜质的香港导演郑保瑞,用他最近上线的新片《命案》与邱礼涛作品做了比较。 本 期 嘉 宾 : 开寅 @249288396 影评人、编剧 柯诺 @43338884 电影媒体人 电车 @61260966 深焦DeepFocus编辑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陀螺凡达可的广播:

这个大船是怎么回事呀,开车路过的时候有被震撼到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FluorineSpark的广播:

今天我学到了,美国的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女性居多(男女比例大概是三七开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男性殡仪馆工作人员很多会被抓到对尸体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这都不是个例,而是行业普遍现象。所以默认规则就是,尽量雇佣女性员工。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Cory的广播:

翻译性别研究的文献时经常感到无奈的是,"-sexuality"通常被译为“X性恋”(如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在词义上混同了“性”与“恋”,从而模糊了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与浪漫吸引(romantic attraction)的区别。更具误导性的是asexuality的中译“无性恋”,除了有时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不爱任何性别”,也可能被误读为仅指alloromantic asexual(有恋无性),而asexual运动与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恰恰是“性”与“恋”的概念区分以及多种组合方式。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深焦DeepFocus的广播:

「失联泰坦尼克号观光艇氧气即将耗尽,船员生还希望渺茫」6月18日,一艘参观泰坦尼克号残骸的载人观光潜艇“泰坦号”在下潜1小时45分钟后在大西洋海域失联。潜艇上共5人,包括1名驾驶员和4名乘客。搜救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但观光艇上的氧气即将耗尽。 据悉,失联潜艇上一位成员的妻子是当年泰坦尼克号头等舱两名遇难者的曾曾孙女,这两名遇难者也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中一对夫妻的原型人物。 英国电视五台还将在当地时间本周四晚7点播出纪录片《Titanic Sub: Lost at Sea》,纪录片将聚焦该失踪的观光潜艇,在“泰坦号”潜艇四天的氧气供应耗尽之前,搜救工作将成为这部纪录片的焦点。 据极地王子号(负责将乘客运送至泰坦尼克号残骸附近)所属公司负责人表示,潜艇可以为5人提供长达96小时的生命支持,出现技术问题时,潜艇会自动浮出水面。但当时被告知潜艇出现问题后,后续并未收到任何回应,且潜艇一直没有浮出水面。救援队伍目前仍在大西洋进行搜救,但尚未发现其踪迹。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国际A类电影节”是电影节的一种主题分类标准,不是电影节质量、地位、等级、影响力的A级认证。 “入围A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 “A类电影节影帝影后···” “A类电影节评委···” 等 将A类标签视为作品荣誉或影人荣誉的想法均为错误认知。 一、FIAPF给电影节的主题类型做认证而非档次 “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以下简称FIAPF)按电影节的性质类型认证为四类电影节,体现不同的属性,分别为: A类,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即有竞赛单元,且无特定主题的电影节; B类,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即有竞...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非常不小心的广播:

本着“史上最便捷阅读英文书籍与英文paper的翻译工具”做一个推荐的,但还是被其强大的便捷性与可用性惊呆了。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水田英松 350人喜欢
在我学习及研究建筑的同时也找到了一些喜欢的雕塑,记录于此。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An impromptu; a personal note. 影像所在的银幕是一个有限的平面,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导演的目标某种程度上与传统的画家相似:在二维的布面上造型,制造出空间外延与深度来。摄影机的成像原理使图像在产生之时已经符合透视、具备景深,而延拓的附加工具包括:画面内的运动与重新取景(reframing),以及声音。 大多数具有(狭义的)叙事的电影建立在上述默认的目标之上,它们旨在令已经是一个空间的银幕空间保持为一个空间——尽管前一个(既有的银幕平面)与后一个(造出的“电影空间”...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朽瞳的广播: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初生尤物,英文 born sexy yesterday是美国娱乐评论家Jonathan McIntosh在他的油管同名视频中提出的一个厌女类型套路(misogynistic character trope)。想要看原视频可自行谷歌。 初生尤物是指当代电影,电视剧,包括很多动漫里出现的一个类型人物。在故事中,这个这个女性角色可能是个机器人或者外星人,或者很小的时候因为车祸或者生病昏迷多年。现在她被激活(到达地球/醒过来),身体是性感女郎,但是心智却是婴幼儿。 比如 这个时候,她会碰到在生活中非常失...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喜儿喂鸭正经地的广播:

今天发现的没用的冷知识:阴阜(女性长毛隆起的地方)在意大利语里叫monte di venere,维纳斯丘。意大利人也太会起名字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囧之女神daisy的广播:

其实马原那篇文章里,最让我震惊的是,一个有钱有地位有名望(还远未到顶配)的老男人,身边的人对他的一切奇葩行为,竟然可以纵容到这个份上。 孩子有病不治,最后被拖死了,而且还是钝刀割肉拖了十三年,这是妥妥的虐待+谋杀。 在这个杀人的过程中,孩子的母亲小花也不是没做过抗争,但最后都以“我说不过他”为结果。马原做的最大妥协,不过是让孩子到朋友家去吃了几天中药。 微博上有人在说,作为一个成年女性,她就算开车带着孩子跑了,去就医,已经是个老年人的马原又能怎样?这话似乎严重高估了这种地位差距极大的家庭中妻子的地位。 大部分时候,这种家庭的妻子,只是徒有一个成年人身份,实际上根本无法像一个成年人那样行权。 出于巨大的权利,经济,社会地位的落差,这些女性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极低,有的甚至比其子女还低。大部分时候,她们就是保姆和用人的地位。 她的三观甚至都有可能是被丈夫再塑造的,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在男的那里。这种落差下,于主观与客观,似乎都是顺着丈夫的心思做事更好些。 林毛毛说母性和妻性无法兼得,其实本质就是:要让女性在家庭的尖锐矛盾一旦爆发时,想清楚自己更爱谁——或者我们再直白点说吧,想清楚谁更惹不起。 小花作为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的前运动员+房产销售,面对比她大29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都远高于她的前教授丈夫,结果已然摆在那里。 她做了自己的选择,虽然也经常被母性拉回来,做些反抗。 相对于小花这种因为权力结构而不得不服软的情况,周围其他亲朋好友则是露出了一种更常见的“这是别人家事不好管”的漠然。 他们也劝,哎呀该治还是得治,该上学还是得上学,有的也帮孩子联系学校和医院,然而也并非多强硬,毕竟是别人家的事啊。 患病儿童不送救治,学龄儿童不送去上学,这种红果果视法律法规于无物的行为,政府都不来管,亲戚朋友们又能多强硬呢?这不给自己找麻烦吗。 也没有人因为这种骇人听闻的行径跟马原翻脸绝交。文中有一位算马原学生的吴尧,说是基本算他半个女儿,和马格姐弟相称,感情深厚。 马格死后,这个姐姐表现出的最大愤怒,也就是····“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和马原联系,「很生气」。失去亲弟弟一样的马格,吴尧需要消化自己的悲伤与无力。” 发的最大脾气就是不理爹一阵子。但爹找上门来,还是得理。 还有最后一波人,就是上赶着给爹找台阶下的了。毕竟爹权社会,互相帮扶,互相荫蔽,才能持久。 爹 help 爹,可是比girls help grils更古老,稳固,自觉。 马格死了后,作为主要责任人的爹并不十分痛苦,找补的马上来了:“吴啸海(这绝逼也是个畜生)说:「他是作家,无数次想象过生死,有这个消化能力。」” 这篇文章今天的发酵期,也有不少人给马原找补,情有可原啦,他也很伤心啦,你们不知道全部真相别乱说啦。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咱这儿,一个弱者陷入困境时,是如何全方位,多层次的无助。几乎没有任何人可以有效地帮助到他。 而一个强者——在我们这儿的语境下,就是一个大凡有些财力权力和名望的男人,当他想作恶时,获得的又是何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纵容和襄助。 还是强调下,这甚至还远不是财力,权力和名望的顶配。在往上走走,这类人会是多么的肆无忌惮,过着何等的毫无阻碍,更无自省的顺滑人生。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和菜头的广播:

左图,2022年5月30日,Disco Diffusion。右图,今天,Midjourney V5。同一个Prompt。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锐利修蕊的广播:

提到罗大佑,只敢提他的《恋曲1990》,只敢唱《你的样子》,最多是《鹿港小镇》。而全然不提《亚细亚的孤儿》,没有《爱人同志》,没有《黄色脸孔》,甚至没有《之乎者也》,因为那部电影,连《青春舞曲》都很少有人再唱了,“我的家庭我诞生的地方,那是我后来逃出的地方”。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黎恩瑜的广播:

那天拿着相机在街上乱晃,看到了一个拆迁处的废墟上面有个工人,背景是刚建好的房子。 感觉很有意思,于是等了好久 终于等到那个大叔站在中间,按下了快门。 脚边还有一个饿了么的外卖盒子,感觉更有意思了。 调色往末日方向调了下 器材:Nikon Z6,24-70mm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北冰洋汽水的广播:

2011年,一位老人在太原火车站离世,路过的僧人为其现场超度。浮生若梦。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想来说说恐怖片里的“最后的女孩”,Final girl 。顾名思义,她们就是那些在恐怖片里坚持到最后的女孩们。最后的女孩在恐怖片中几乎是和“跳吓”一样常见的定义。这些女孩通常拥有美丽的容貌,邪恶对她们趋之若鹜,她们在刀锋边缘和血浆中心跋涉,代替观众经历惊魂时刻,却总是能活到最后。《德州链锯杀人狂》(1974)中的萨莉通常被认为是早期“最后的女孩”的代表性人物。在诸多影史噩梦中,许多活到最后的面庞也属于女性,比如《异形》(1979)里只身对抗怪物的蕾普莉,又或者是《魔女嘉莉》...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前因 上次我发了一个打分的工具,其实一开始目的是测试AI生成的食物照...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安娜莫奈·银洞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