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不可耐
来自: 俗不可耐 2019-12-03 09:16:58创建   2025-03-30 13:36:33更新
2 人关注
来自:豆瓣广播

冬惊的广播:

说余秀华傻的,怎么说呢。知识女性不降低标准哪有爱情?要么降低经济标准,要么降低道德标准,要么降低颜值标准。 人们经常用“会有更好的男人”安慰受到伤害的女性,但我觉得实际上同一种人的毛病都差不多。女人愿意打扮、整容削骨减肥,是有可能遇到条件更好的,比如王思聪刘强东那种就喜欢网红脸。看明白这些就会觉得挺没意思,真没有几个人会爱你的灵魂,因灵魂的最深处就是痛苦。 那些或生活困窘或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男性文人、学者、艺术家,上来就要你理解体谅他的痛苦,或者把“你能跟我吃苦吗”当作爱情的前提,我们女的可不敢这样,连发个广播都要抱着被嘲笑的觉悟。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蒂娜刘的广播:

知乎收到一个问题邀请:男朋友总是嫌我懒怎么办。看下来发现他男朋友待业半年,而她做着一份不咸不淡的普通工作。她下班之后不想动,俩人经常因为谁做饭做家务之类的问题吵架,男朋友嫌弃她太懒了。不是,这问题你问我?你知道我的,对这种问题我从来没好话。什么怎么办?去做老妈子啊,做不被定义的老妈子,每天4点起床,做好四菜一汤之后出门打八份工,下班回家洗衣洗碗,工资全部上交,把这个万里挑一的男朋友大宝贝宠上天。去结婚吧,结不被定义的婚,伺候他全家,看他全家人脸色过日子,生完三胎第二天带着仨孩子去他家地里收玉米,把他全家宠上天。怎么样?这是你想要的答案吗?不是的话就分手啊!姐妹你多大了,怎么还相信人是会变的?你自己的懒癌你都改不好,你能改造一个失业在家的废物?成年人的意思是,我们只选择不教育,懂了吗?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人人都喜欢钱,因为有钱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更充裕的选择,而有了更充裕的选择,我们就会更舒适更满足。基于此,绝大多数人把赚钱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的。所以,社会意义上我们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成功,我们往往在看他有多少钱,身价几何,什么头衔什么地位。 以名利为导向的价值观一定会形成“内卷”,因为你无论多认真多努力,总有人比你做得更好,比你名头更响,比你赚的更多,你觉得自己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已经很努力了,结果发现还有一大批人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那你怎么跳出来?要一直比下去?恐怕就算累死,也还是有很多人你比不过。 我有时会想,名利金钱对于人来说,就像为了让驴子不停拉磨而绑在它视线前面的胡萝卜,驴子以为它近在咫尺,以为我只要往前走一步它就属于我了,这显然是个幻觉。诱惑对于人来讲,也是如此,太多人以为自己离成功只是一步之遥,如果他们真的有好好测算一下,大概才不会做白日梦,但认真去测算自己与成功有多大...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沐沐柒的广播:

大部分女性,婚姻感觉不到幸福的状态都很相似: 1.觉得自己不被爱,这种不被爱可能是男人真没那么在意、喜欢你;也可能是他待人的方式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你被重视、被关注、被爱着; 2.X生活难受、回避。X冷淡是大部分女性的常态,女性更注重心灵和情感上的契合。如果男人没有这种意识,最后就容易发展成一种互相阉割的状态,大家都没法让对方愉悦。前期可能是男性没有关注过女性的感受,到后期很多女性就开始嫌弃和男性有肢体接触了,虽然大家没明说; 3.男人没办法在经济上多承担。分3种情况,(1)不认为自己应该多出钱的,男女平等嘛,不管到时候怀孕、生娃、养娃,耽误赚钱的是谁;(2)没啥能力多出钱的,自己打份工都很勉强,没啥能力比女人多出钱的;(3)没有想过要多出钱的,总觉得事情到了再说嘛,也看不到他对未来的任何规划的,例如要提前买房、存钱,生完孩子兵荒马乱一堆麻烦要应对。现实生活中,这几类男人比比皆是。 4.婆婆很奇葩,强势。要不就是男人不敢吭声;要不就是“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他们一家子相处习惯了,就察觉不出她为人处世,有啥毛病和问题了。 5.自己越来越感受不到婚姻里的爱和温情,也很难去用心爱对方,这个时候会防御会积极的策划独立。 6.这个时候女人一般会用心拼事业,努力赚钱。一旦女人努力赚钱,就会越来越看不上眼前的男人。自己越努力,越狠,越看不上。 没啥谁对谁错,人类的悲哀只是何其的相似而已!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Uncle.Wayne💎的广播:

借用梁永安教授的几句话。 二十四五岁的女孩子,正是到社会释放自己价值的黄金年龄。 一个人保有单身的能力,并不是放弃去追求爱情。而是习得自我成就的能力,找到自己生命的落点和价值,而不是寄托于爱情来解决内心的孤独、弥补人生的遗憾、或是寻找腾飞的跳板。 而当我们自己足够有力量去面对人生时,往上,有可能遇到灵魂伴侣。往下,也可以遇到很善良的恋人。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知名不具的广播:

由于家人们纷纷失恋,我总结出来一条适合咱中老年人士的血泪经验:分手的时机和流程非常重要。 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你先在心里跟他分手,单方面调整至分手模式,等到彻底凉透了你也适应了,再说分手,就相当于掩埋一下遗骸,礼节性道别,会轻松很多。 如果沉不住气早早放狠话要分手,等于还有气的时候就把人埋了,然后就憋屈气闷挠棺材板,很多人都受不了那份罪又灰头土脸爬起来求复合。没必要,真没必要。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6.10,有姐妹关心我老公变心之类的问题,更新一下吧:   大家似乎都觉得我老公吃亏了,但其实不是的。非要算的话,他住我的房子(我一年坐他的车不超过6次,有时候还是陪他办事),算他600一个月不过分吧(我这出租是1300到1500一个月,市中心地段),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网上说,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加缪的《鼠疫》。我对《鼠疫》印象不深,反而联想到几本跟“失去”有关的书,如莫迪亚诺的《暗铺街》中失忆的人,安部公房的《砂之女》和《燃烧的地图》中失踪的人,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失形的人,还有各种失恋,失败,失眠,失望,失禁等等中,只是后面这些都是个体行为,而没有哪一本像萨拉马戈这本是群体行为。 我想象的萨拉戈马书中的失明症患者的眼里就像冬日清晨被重...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乔迦的广播:

1、平台的资源公司的资源不是你的,尤其在大平台,人很容易觉得自己了不起,你真正的能力是你离开之后你是谁; 2、想卷你的人总有说辞,能找出各种理由,你只需要问自己的感受,对方有没有卷你,是否不舒适,而不是听对方瞎画饼; 3、真正有诚意的合作就是谈条件,白纸黑字签合同,真正有诚意的用人就是工资给到位; 4、学无止境,别觉得没意思,各个领域里牛人都无止境,你觉得没意思是因为你在原地踏步; 5、干什么都三分钟热度的人是没资格说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的,你坚持了之后再说这些; 6、三十岁职场就是个坎,所以要有远见,思进莫思停; 7、做事的人嘴巴说得少,嘴巴说得多的人做事少,但很多领导就是喜欢后者; 8、不要以为你在给老板打工,其实是老板在给你打工,领导比你拼老板比你拼那是理所应当; 9、值得干就好好干,不值得就别累着; 10、他人总有长处,多学着点,先别忙着忿忿不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Mona Lishark的广播:

大多数父母不希望你卓尔不凡,只想你能老老实实和别人一样活在他们的认知里。请注意不是“不奢望”,是完全“不希望”,你身上任何超出他们理念的特征都可能被打压,仅仅是因为他们“没见过这样的”。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栗的广播:

我曾说,人老了就会变作小孩,再坍缩成婴儿,然后大家心照不宣地默默等待其回归出生前的那片空白。 这种婴儿不是普通的婴儿,是不会有任何人喜欢的婴儿,身上没有希望和未来,令所有人避之不及,就好像生化危机8里的婴儿怪。 我奶奶做婴儿怪的时间颇长,卧病在床,屎尿横流,给她的子女带来无尽折磨,今年终于去世,一颗大石落地。 现在轮到我外婆,从一个顽劣的小孩变成了婴儿怪,因为她老年痴呆日益严重,不再能够独居照顾自己,只好轮番在我妈和舅舅家居住。外婆目前还不需要人端屎端尿,但她有很多痰要吐。她已经忘了礼数与身在何处,就把痰随口吐在地上、家具上、窗帘上、马桶坐垫圈上(我妈还不小心一屁股坐了上去),以及家里任何地方,要跟着一路清理,但依然有些没有发现的口痰在角落里风干。我妈说外婆以前吐痰还有预备动作,有可能及时制止,现在不行,她坐在沙发上,突然啐地一声,没有前摇,毫无防备。凶她也没用,她很快就会忘记。我妈崩溃了,将外婆送到舅舅家,舅舅有钱,有家政护工,他们让外婆住在别墅某层的一个房间,其他房门关闭,外婆不会上下楼梯也不会用电梯,就只待在自己的房间打转,“极大地限制了她的吐痰范围”。 没有人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那样关心阿兹海默病人时空错乱的恐惧和痛苦,人们只关心你把屎尿痰排泄在应该排泄的地方,仿佛老年人的排泄物可以击穿所有文明生活。 我总希望老了嘎嘣死,就是不要做婴儿怪,或者尽量缩短做婴儿怪的时间,没有人会喜欢你,护工不会,孩子也不会。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基督山女伯爵的广播:

今天中午去楼下吃馄饨,刚坐下不久,看到两个50+的阿姨进店点餐。 红衣阿姨很利落地点了个汤面条,绿衣阿姨点了一份拌面,然后问红衣阿姨要不要点一份鸭腿,红衣阿姨说不用了。 绿衣一直劝红衣再加一个鸭腿,红衣只说自己够吃了,让绿衣给自己加一个鸭腿就好了,然后就先找了一个位置坐下。 过了一会,绿衣也点完,在红衣对面坐下。 红衣问绿衣有没有点鸭腿,绿衣说:“没有,我怕只有自己吃,有人会心里不舒服。” 红衣说:“那点个鸭腿吧。”然后起身去点了鸭腿。 过了一会服务员上了一个盘,上面是一条鸭腿。 绿衣说,就点了一只啊,那你吃吧。 红衣赶紧解释说,其实我喜欢吃鸡腿。 后面省略两人就要不要点鸡腿点对话1万5千字。 绿衣阿姨很想吃一只鸭腿的吧,而且肯定觉得鸭腿是个好东西,自己喜欢吃的别人一定也是喜欢吃的。可是她没有办法一个人安心享受好东西。我猜想,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次自己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被迫让给别人,又或者得到了想要的但被指责“太自私”。她对自己的愿望、需求和想法是防备的,甚至是有攻击性的。她的攻击性往往以[被动攻击]的形式出现。 我们在生活中和绿衣阿姨这样的人相处一定会觉得很累很难受:她可能会强加给我们她觉得好的东西,会在你拒绝她之后表现出受了莫大委屈的样子,或者拒绝你给她的好意,明明很想要,嘴上却说不要,因为她习惯了自己付出,对别人的付出不能心安理得,但得不到的时候又是有怨愤的。总之,你会觉得她很拧巴。 可是,绿衣阿姨在我们上一辈的女性里实在太多了,她们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姨母、奶奶--- 实际上,她们就是一个被严重剥削过的群体,把自己的欲望视作洪水猛兽,难以启齿自己的需求。情感内核是严重的羞耻感。 如果想要和她们的相处中感到舒服一点呢,就要放弃取悦她们的心态。 如果你觉得她需要一件羊绒衬衫,买了之后,不要期待她对你的感谢,感谢代表这件衣衫满足了她的需求,而她怎么可以承认自己有这么一个需求呢? 否认自己有需求是回避羞耻感的终极大法。 真的,放弃取悦那个永远不能取悦自己的人。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道听途说一个故事,五十年人生如一梦,且增一笑耳。 80年代,有个男孩录取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王牌理科专业。即便是现在,上这所大学都难得很,更不要说那个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时代语境下妥妥的天之骄子。 那时国内还没有什么高学历的概念,连大学教授读过研究生的也寥寥无几。本科毕业之后,他就被分配到了南京的一所知名研究所工作。虽然还称不上“家”,但也绝对是块“材”。 科研岗,金饭碗,单位为他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他很快结婚了。 但是,他并不满意现状。当时研究所这样的国有事业单位,不仅硬件条件差,而且月工资才10块人民币。那些知名学者,连自己的电话机都没有。 在国内看不到希望,他偷偷申请美国的大学,想去读博。平心而论,他能力确实不错。美国大学很快就录取了他,给他全额奖学金,每年2万美金。按他当时的工资计算,比一辈子赚得都多。当时国内人人羡艳的“万元户”,更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有一次我爸妈把我按在沙发上问我”为什么你从来不说你爱爸爸妈妈。“纵然我是个巧言善辩的老乙方了,我一时也没接住这个话茬,最后我只得祭出“咱中国人不大兴这么说”一边唯唯而退。 后来有一次一大清早我妈给我打电话,我当时吓了一大跳,因为一般他们都是晚上打来,结果我妈说“你爸昨晚梦见你了,让他跟你说。”我爸说“我从你还是2、3岁的样子一直梦到你长大,历历在目。”我心里一软,但也不知道说什么,只得讲点请二老保重身体云云的片汤话。 我与父母的关系不是太好,因为我父母素来重规矩重权威,我三十多岁的时候我跟我爸还正经谈过一次“和解”,我父亲的大意是你得检讨你以前的错误保证以后都听家里的,我们就和解。我听完也无甚波动,只说那就算了,不用和解。 我父母小时候为栽培我也算殚精竭力,我现在也记得我爸从小教认字买书,带我去公园,抱着我在他的实验室看显微镜的场景;我妈对生活无微不至的照料。浓烈的爱与控制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囧之女神daisy的广播:

我大学专业是个理工科专业。但班上成绩最好的,全部是女生。原因无他,聪明又勤奋,认真学习,而同时期的男生基本都在沉溺于游戏。 我们那个专业不受待见,全班只有一个人是自己填了这个专业,其余都是调配来的,但大部分女生都很乖,安然接受了调配后的不爽,继续认真学习,男生们不满的心态则更大,然后用消极不上课来消解。 为数不多几个成绩中上的男生,也是考前厚着脸皮找关系好的女生帮忙补课抄笔记,甚至考试时专门坐在女性好友旁边抄卷子,才混到中游成绩级别——但他们大都是班上的班干部,有的后来还留校了。 成绩特别差的男生,最后也能混毕业,但绝大部分工作不算好,女生们找的工作相对来说好一些——但那是很多年前,现在早就今非昔比。 女生中最励志的例子是小乌鸦同学,她成绩最好,最后保研,然后去早早去新加坡当交换生,读博,早早拿到新加坡绿卡,后来做着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有几年常驻在深圳,我们还见了几面,现在估计已经移民了。 努力认真的男生也有,有个很沉默的男生,和大部分人一样也是调配过来的,他本科四年也就是粗粗学习,保证不挂科即可。其余时间全部用于准备之后考研时换专业,结果到他不仅考上了心仪专业,还考到了注册会计师,算是非常励志了。 相比之下,安然接受自己命运,好好念书的女生们,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度可能就没那么得心应手。隔壁班的团支书,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保研名额争取失败后,直接回老家现成当英语老师了。估计她家里还是“又混不出个大名堂不如回家找个稳定工作好好嫁人”的常规思路。 一晃这么多年,全班女生有好多人居然都当了家庭主妇,包括几个成绩最好的。我居然成了为数不多的还在工作的,相较于班上大部人,收入要好些(当然跟那几个最顶配不能比),但我大学是不读书的,一直玩,毕业前还挂着十来门重修,靠学校给我们突击补课补考才过的。 我大学不上课,是因为成长期憋坏了,被父母管得太严太死,上了大学肯定要放松下。不好好念书的下场就是职业生涯初期很难过,工作很难上手,做得很痛苦,最后干了几年直接转行了,中间兜了好大一个圈子,有几年穷的叮当响。 但因为总算过了几年想干啥就干啥,自己给自己做主的日子,心里的郁结总算是得到了释放,所以我也没到30多岁才开始补迟来的青春期——认识很多人,包括我的同辈同学们,乖乖听话了一辈子,年轻时疯的成本最低时不疯,然后到了中年突然开始老夫聊发少年狂,鸡飞狗跳要追逐自由要出轨要爱上小丫头片子野小子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啥的。 不是说不行,自己愿意怎么都行,但这个时候已经有家有口,自己的很多决策会伤害到他人——但男的经常可以用“我跟老婆没感情了”来开脱一切,女性却被要求无论如何要保证所有人的幸福。所以这种迟来的青春期,对女性的伤害要大得多。 所有的烟下面都是火,礼花和祸根永远买一赠一,一些当时的问题,之后看是契机,很多当时的优势,之后看是迷障。但整体来说,女性在成长期总是不被鼓励反抗,不被鼓励自主,不被鼓励冒险,不被鼓励想干嘛就干嘛,她们的沉稳,踏实,谨小慎微,和高耐受度,有时能带领她们躲过一些湍流,但更多时候会给她们戴上巨型的枷锁——毕竟这是一个男的怎么可劲儿造都不会有太糟糕下场,而女性敢这么作死就真是作死了的世界。 女性们啊,审视你经历中的每朵礼花和每个祸根,去芜存菁,留下你本身的美好品质,抛弃那些无谓的枷锁,学习那些狗男人坚决不让你学的东西。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读旅世界的广播:

㊙️普通人如何增加自己的收入? 1.稳住一个“饭碗”,不要盲目辞职 2.下班后,利用2-3小时,去探索学习。 付费学习,能让你少走弯路。 记得!当你还没有做到副业月入过万时,即使你辞职后,不一定就能做到。 3.分清楚短期和长期能赚钱的项目。 比如,2018年—2019年,拆书听书稿,就是短期项目。 单篇稿费1000元以上,努写写稿,月入就过万。 但如果你没有阅读基础,当你看到写稿就能赚钱,这个时候,你才去学习读书写作,已经太晚了。 同理,2019年-2020年,今日头条有一个青云计划奖,也是一个短期读书写作项目。 那长期项目是什么? 比如,做读书写作IP。 品牌才能走到最后,才能基业长青。 我自己就从2018年,坚持写到现在。 4.边做,边学习技能。 5.有一点积蓄之后,你就花钱请专业人士做事。 我自己就在这个点,卡了很久。 6.趁年轻,多了解一些项目,多开眼。 多学习商业模式、商业思维。 多研究人性,洞察用户场景和需求。 用自己实践项目去验证理论。 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做成知识产品。 多感受变化、趋势。 多提升自己商业认知、主要是向高人学习。 多体验被镇压,被抽醒的感觉。 第六点,很重要‼️ 但普通人很难做到。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酱油郎独占花魁的广播:

高能物理领域这个现象比较明显,以前隔壁系招过一个高能物理的中国人,也是一堆论文,都是几百人作者中的一个,但是为什么他能找到工作,咱们外行不知道,但肯定是有些内行可以区分的东西。但其他领域其实也大同小异,卷的方式不同,卷的本质并无不同。你以为博士期间攒了6,7篇论文很牛逼了,但实际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小标点儿的广播:

不敢打老板我还不敢打老婆吗?还有孩子,还有小动物。#欺软怕硬的都是废物点心#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先说一下:随时随地的电话是促使我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上份工作是那种典型的难度不高却鸡毛蒜皮事情一堆的工作。 公司又是小作坊式的责权划分不明的公司,直接导致我一个人要负责十多件不同领域的事,每天接发20+电话,多的时候100+ 要知道我的工作可不是打电话! 曾经我是个充满了生活乐趣的人,旅行美食这些需要花钱的爱好就不说了,尤其喜欢玩游戏。 但是对于我喜欢玩的动不动时长40 50分钟的竞技类游...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基督山女伯爵的广播:

朋友S和我说,上大一的时候,每个晚上看到室友和她妈妈打电话的样子,她才认识到原来[母亲]是可以如此温柔耐心的。很可惜,那是室友的母亲。室友和她母亲的关系像镜子一样照出S和她母亲的关系。 S感受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高控制和少温情。当她向好朋友提到母亲扔掉她心爱的课外书时,好朋友打断她说:“你不要说了,你妈妈肯定也是为你好。”S听到后感觉脸上一阵火辣辣的。此后的十年里,她再也没有去和谁说起她母亲的任何事情。直到30岁那年她被男友劈腿,陷入抑郁,她发现母亲曾经抛弃孩童时的她的经历像要喷发的火山那样,再也压不住了。 她对母亲的质疑、埋怨以至于恨开始发酵,但她说不出来。她被痛苦日夜折磨。 痛苦有很多种:可言说的(speakable)、未被言说的(unspoken)和不可言说的(unspeakable)。 S的痛苦既是未被言说的,也是不可言说的。不是她不想说,而是十年前好朋友的“你妈也是为你好”的回应让她的言说被禁锢了。她由此获得的经验是:任何关于母亲的不好的言说是不允许的。但凡有[母亲是不好的]念头出现,她就有罪恶感,开始逃避,甚至通过自伤来惩罚自己。 多卡(1989)提出了“被剥夺的悲伤”这一概念,用来描述那些个体、家庭、组织和整个社会都拒绝给予其合法性的丧失和悲伤。 [母亲]如何对孩子,以及孩子应该如何感受[母亲]的对待,在中国从古至今早就有了一套叙事,即母亲是慈爱、奉献和伟大的,孩子应该感恩和孝顺母亲。与这套叙事不一样的声音都是不合法的。 在这样的叙事的挟持下,你[不应该]抱怨母亲的冷漠和忽视,你[不应该]感觉自己的委屈,怨恨什么的更是大逆不道。在亲子关系里,你的丧失和悲伤都是不合法的。 然而,虽然痛苦的经历从社会话语中被切去,它的影响依旧深远。“那些有意识地被隔离在现实记忆之外的东西,通常以‘重演’的形式,像鬼魂一样返回来。那些不能承认自己悲伤的人发现,这种丧失已经缠上他们了”(Gaudilliere,2004)。 一个被母亲忽视的女儿,长大以后成了一个忽视女儿的母亲。这便是被隔离在意识之外的悲伤的“重演”。因为我的痛苦不可言说,我只能让我最爱的人身体力行的感受,让我的痛苦成为她的痛苦。 给予我们的丧失和悲伤以合法性,并将它们一一言说,是一个通向与过去和解以及获得内心自由的必经之路。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п,功德变现流的广播:

我感觉应该还是一个比较好沟通的人……吧? 但是我有一个学生,每次跟他发微信的信息,就像泥牛入海,得不到反馈。 然后我去问他。他就会说他做了a、b、c等尝试,得到了c、d、e等阴性的结果。 我说很好啊,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他说如果回答这些,就像为不做事找借口一样。我一定要做成功了再回复! 我都要整无语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小兔子不不不的广播:

我高三时候太讨厌自己的物理老师,很抵触这个学科,加上他总是嘲讽我,更不爱学了。我妈看我物理总是只能考六七十分,就问我需不需要请她同事给我讲讲。我妈的同事是一个30多岁的甘肃人,总是笑嘻嘻的,发音有点前后鼻音不分,总爱说类似:我要把正确答案写在你脑méng上之类的怪笑话。学生模仿他的口音他也不生气,我挺喜欢他。就说那讲讲。第一次就讲了半小时,他跟我妈说我是他教了那么多年书遇到最聪明的人,给我讲课感到愉悦。可能只是客气,但是我信以为真。高考前一个月一共听他讲了三次题,他都夸我好聪明,我都很开心,每听完一次成绩就多十几分,最后考了110多(满分120),我自己的物理老师撞到我跟我说:原来你也不傻啊。(这是他跟我说过最好听的一句话)我低着头不说话。 啊,十几年过去了,我有点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大概又黑又壮吧。但是看到“脑门”这个词脑子里还会条件反射用他的发音念一遍“脑méng”。。。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21 22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俗不可耐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