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来自:豆瓣广播
我仍然和我在精神病院里结识的朋友们保持着联络。那段在宛平南路600号住院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很深远也很复杂。在那段时期里,我结识了一批同龄的病友们,他们有人高考保送北大,大四拿到了hku全奖直博的offer,但我见到他的第一面,注意到的是他脖子上紫得发黑的勒痕。他后来告诉我,他为避免被人找到,如何倒了三班公车,躲开路上的监控摄像头。有人中科院毕业,入院前曾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生病后性情大变,住院期间有一次躁狂发作,已经认不得任何人,无差别攻击所有人,病友、医生都被其殴打出血,最后被近十名医生护士保安合力按在床上绑上了约束带。有人同济医学院在读,却也对自己的精神状态束手无策。有人中学便去了英国,学古典乐演奏,却住了近12个月的院,是我们几人里住院时长最久的。他说割腕要用热水泡,沿着大动脉竖着割,比横着割的出血量要大很多。有人美院文物修复毕业,天赋卓然,画了很多很多非常漂亮有想法的作品,却几度入院… 住院对大部分病友来说,都是其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出院后生活秩序的重建其实异常困难,很多人面临着休学、失学、失业…以及原生家庭和人际网络对抑郁症/双相患者的偏见与歧视。我们并不经常联系,因为我们至今无人康复/治愈,大家的状态都很不好,不是在想死,就是在计划着自杀,或是因为自杀未遂再度强制入院接受治疗。没有人承受得起这样多沉重的消息。但我们都很关爱彼此,尽管小半年甚至一年才联络一次,但内容几乎都是互相倾听、理解和支持。朋友来上海复诊配药我会提供自己的住所给他们住,这样她们可以省下一笔住宿费用,而我也获得了陪伴。
去年七月末我的朋友(住院时结识的病友,住院期间成为了彼此非常信任和要好的朋友)发消息和我说,她买了炭盆,决定去死了。并附上了一张淘宝的购物截图。她和我说,“你知道的,那种痛苦。实在活不下去了的痛苦。你明白的。我只(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一个人,因为我知道你是唯一会理解我的选择的人,所以我只和你告别。他们都不配。” 我看到消息后思考了很久很久,最后我和她说,“我完全理解你。我知道太难了,你已经努力坚持了很久很久了,已经做得特别特别好了。所以无论你最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只要你自己觉得不再痛苦,能够解脱就好。无论你怎么做,我都尊重你。”
同时也告诉她,“虽然可能无法挽回什么,或许你也并不爱听,但我还是想要告诉你,如果你真的死了我会非常非常难过。我很在意你,因为你是我很要好也很重要的朋友,很遗憾没有能够帮到你什么,也没有能够让你开心一些。我真的非常难过,但我不会阻挠你做出的任何决定。”
后来她与我汇报物流情况,包裹从长沙发货,武汉、郑州、吕梁… 每一天她都会跟我分享物流进度,感叹终于马上能死了,而我焦虑于物流的迅速。
按照当时的封控政策,她若决意去死,我最快都可能赶不上她的头七。我每一天都在祈求快递慢一点到达,再给我一点时间,想想办法。
后来包裹还是到了,我没有想出任何其他办法。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我和她说,你等一等我,你可不可以再晚几天,稍微等一等我,我现在想办法请假买票来看你。求求你了。
蛮多朋友们都有知道我去年夏天奔赴北京去了弦子诉朱军案二审法院的现场表达支持,但其实当时我手里有两张车票,一张去北京,一张去陕西。如果我的朋友周三以前没有改变她的决定,我会直接放弃原先计划好的去北京的行程,赶赴榆林见我朋友(或许是最后一面)。
她说,“妳如果愿意就给我寄几幅妳画的画吧。我想看一看,它们陪着我就像你陪着我了。” 我寄去了自己先前画的三幅油画,画技和题材都极为普通,她收到却说好看,很喜欢。最终,她愿意等一等我,改变了主意。我至今感激她的放弃。
我爱我的朋友,也钦佩我在病院内/外不同机遇下结识的病友们。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创伤、所致的精神/心境障碍,受其所困失去了原先体面的社会身份,被贴上负面标签,有时候生活不得不变得很糟很无望。可我仍然喜欢他们。他们见过我极为不堪而狼狈的一面,见过我在病院里发作走投无路不停撞墙打自己绝食而被强制绑手绑脚约束在床上输营养液彻底失去自由的疯癫样子…可他们仍然愿意和我交谈,有人将我视作朋友。他们选择“接纳”了那样糟糕的我。在倡导情绪稳定、人格健全强大的社会氛围里,他们对于“脆弱、异常、负面”属性的人事物的包容性和承受能力不比我在精神病院外认识的朋友们差,远好于很多自谓“正常”的“正常人”,他们的韧性和生命力不逊色于任何“健全人”。他们是“我”,也是父母、子女、伴侣、朋友,是学生、是上班族、是待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是家庭主妇/夫、是退休老人,是身边经过的无数人,是透支着精力生活,却仍不免活得东倒西歪、平凡潦倒的普通人。
“没关系,一无是处也没关系。你仍是我在时间的空隙里会想念起来的人。”
来自:豆瓣广播
前一天的我是后一天的我的保姆。每天晚上临近睡觉,去阳台上把第二天要吃的水果拿进来。冬天冷了,水果如果想吃时再拿,它身上带着天地日月之寒气,我没法把它像寒丹冰魄一样放进肚子里。
更重要原因是,我继承了全家上一辈所有人的特点,太能沉浸在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上,并能从中获得一天里足够的充实。具体在吃水果这件事上,我白天沉浸在一件事上时,如果水果不在我站起来走两步就能拿到的距离内,我很少动念去吃它。这和任何水果的任何味道都没关系。
同样的,我晚上睡前需要松弛准备休息了,就挑选出第二天想听的碟,摞在桌面上。略翻几眼第二天要读到的书的内容,预估一下篇幅。想一想第二天中午和晚上吃什么饭,定下来(当然,食材已经提前一两天买好了。我每次都是去买两天后的食物,两天前的我是两天后的我的买菜工)。这关于最近距离的未来的一切,等到太阳一转,变成了实际的“今天”,我很少更改已经定好的计划。
如果我是战争狂人,听了别人的劝,决定不再杀了,我也会说:“今天的事昨天都定了,先杀完。明天再开始不杀。”
我家所有人都过着一种最小范围的生活。仿佛视野受限般的,我爸每次只主动吃离自己最近的盘子里的菜。如果不提醒他“吃吃这个呀,别光吃那个呀”,紧挨着他面前最近的菜的外圈的菜,到吃完饭他甚至都未发觉今天桌上有这个。
如果我们不得不当宇航员,我们从地球出发,只会探到最近的月球、金星、火星,而不会去探更远一级的水星、木星、土星,更不会去找天王星。
我叔叔退休后也只去最近的鱼坑钓鱼,而非这里钓,那里钓,乃至河钓,江钓,海钓。每次都只在一个地方钓,指着离自己最近的鱼塘说:“就这儿了。”
因此只要离我们稍微远一些,那些果子、鱼儿,就都得救了。我们是不喜欢妨害在我们一臂距离之外的任何东西的人。我至今觉得我咬下一口苹果这事很残忍,如果我从没来这世上,苹果是完整的。再推及到,如果我从没来这世上,我妈是幸福的。如果我从没来这世上,我的老师能过上省心的一生。如果我从没来这世上,我所吸入的氧气将会供给一窝可爱的兔子,足够它们几代好好生活一生,完后还有些富余。
直到我意识到这和“我要世上的一切”出于同源——坚决认为“我”的概念是以“我的获得”来分界、廓清的,我就不再对外物——阳台上的水果、距离远些的盘子里的菜感到抱歉了,而是对自我产生深深的戒备。
最自然的情况就是,我吃了前一天的我专门为我准备的那桌上的苹果。后蛇咬住前蛇尾,一天天的,生生不息。
来自:豆瓣日记
06:00 起床,微信和男友道早安(一般会在5:30到6:00之间自然醒,然后喝水,去洗手间) 06:00-07:30 看书一个半小时(早晨起来阅读,会给一天的思维和心情开个好头。之前会学半小时英语,现在改为看英文书籍了) 07:30-08:00 太极半小时(现在远做不到心无杂物,持续修炼中;会做些伸展运动然后站桩,偶尔也练练云手、阴阳手、十八式,走走太极步) 08:00-09:30 做饭吃饭洗碗(一日一食,优质高脂肪高蛋白+蔬菜+少量水果) 09:30-09:45 洗漱换衣准备出门(早上起来会...
来自:豆瓣日记
2016年至今,从香港读书,到深圳待业(短暂借住阿姨家),再到香港实习(借住姐姐家),再回武汉待业(借住姑妈家),再到上海入职... 在上海,从三室一厅的群租房,到两室一厅的合租,到一室一厅的整租...生活终于渐渐成了自己理想的样子,一切都刚刚好~ (房东在深圳工作,以后也会回上海,因此留下了很多不能动的物品,如茶几、饮水机、多余的凳子等,都被我藏进了各个柜子里。除了卧室一扇小柜子外,其他储物空间都放的房东的物品。) ——客厅 不善花草,只养了一盆绿萝。 ——卧室 【文具】 1. 随身本(用于手...
来自:豆瓣日记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本书,是一本40多岁的姐姐写的关于时间的书,整本书让我最受感触的是说她,如果回到20岁,绝对不做的五件事: 1.虚度时间; 2.不敢试错; 3.没有开始1万小时的追求、专注和喜爱; 4.没有离家; 5.没有健身,没有在巅峰年纪让我的身材进入巅峰状态; 这些点在我们20多岁的年纪,能真正不做的人万里挑一都算很艰难的事,对于我自己对时间管理特别严格的人来说,我第五条也没有做到,我虽然会跑步、徒步,但是作为一个女生,我对自己的保养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之前收到身边还有网上很多人问我怎么做...
来自:豆瓣广播
上大二时,和四五个同学在校门外的小区租了个三室一厅,阳台可以看海,离开校园里排队起床打哈欠排队洗漱的熙熙攘攘,心里很痛快,好像在上学的期间同时也放着假期似的。快乐坚持了没有两周,知道来自大群体的影响少下来,更要发奋看书了,每天定五点半的闹铃,起来第一个洗漱,然后坐客厅看书,室友还在呼呼大睡,我至少翻过四十页书,他们才闭着眼睛摇摇晃晃地去洗脸。在那个年华,每天早晨这样利用时间,像捡了金砖一样。
过了一个多月,班里的学生干部代老师来向我谈话,说我没少逃课。谁逃课了?我明明每天五点多起来,自己学完三小时再去课堂和大家一起过这一天的啊。这种事没法解释,最后还是打击了积极性,每天还是那么早起来,但心里却很烦,清晨也好像不那么明媚了。
现在还是喜欢五点多起床,有时写几百一千字,如果感觉没在这儿,就还是看看书,趁别人还没起,多知道知道东西。这么多年后多学到了一件事,世上是没有金砖的。
从那个有海的阳台,几个同学在各个屋呼呼地睡着,到如今这一个个清晨,中间斗转星移十多年,却好像秒针只走了一格似的。那种临场感还在,总觉得一抬眼八点了又要去教室上课,可是又想起来,很多大学同学的孩子有的都十岁了,或者有人离婚都好些年了。
谈不上是坚持,清晨就是让人很想起来干点儿什么,它离中午的距离好像有一个礼拜那么长呢,人足可以在清晨这个透明的时间盒子里过完半生。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