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成璿
来自: 成璿 (湘潭) 2021-03-14 09:04:09创建   2023-09-09 05:19:09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2019年的唐宋轉型工作坊在普林斯頓舉辦,當時我正在準備資格考,但還是去 旁聽 了,就算坐在“kid's table”(引用同學Zach的話)無法加入討論,也有一種別樣快樂。 三年後的 2022唐宋轉型工作坊 又在普林斯頓舉行,這次我已經是rising g7學姐了,因為沒有參加幾次大型會議,過去兩年又在國內瘋玩,這次回來仍然處在abd的不自信中。所以即使這次的會議設置是開放式大討論,心態上我仍然是那個戰戰兢兢的小孩。 這一次比起上次來說,智識上的收穫或許不如情感上的收穫多:時隔多年見到師友、聽到...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清华大学历史系王东杰教授的新书《探索幽冥:乾嘉时期两部志怪中的知识实践》运用认知史的方法与视角,选取当时最有影响的两部志怪作品集《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将之放入更为广阔的时代心智氛围,探讨了作为重要知识来源和知识探索对象的幽冥故事,如何被士...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BBS
不久前,学者陆扬在他的微博上调侃,当下的中古史研究中势力强大的是“拜物教”(material culture)、“多神教”(popular belief)与“刑侦验尸学”(the true story of X, Y, Z),“政治挂帅”(political history)则十分稀缺。我在转发之时加上了一些评论,大体是觉得在思想氛围不那么宽松的时代以及商业意味浓厚的社会环境里,学术和其它话题的泛娱乐化自是必然,“政治挂帅”的研究和批评也当然会退居边缘或成为抽屉文本。...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1983年,严耕望提出了“史学四大家”的概念,到今天已经成为定论。这个提法认为,陈垣、吕思勉、陈寅恪和钱穆,代表了民国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出生于天翻地覆的19世纪末,既有旧学功底,又受新潮熏沐,各自卓然成家。但今天回头再看,除了钱穆以外,其他人门下,似乎都有花果飘零之感,究其原因,却各有不同。 四人之中,陈垣最为多变,遍师竹汀(钱大昕)、亭林(顾炎武)、谢山(全祖望)诸儒,最后则一归于马列,“法...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因为能够激发起我们强烈的愉悦情感,例如黄山日出;一个东西之所以是丑的,因为会让我们感觉不适、恶心或者恐惧,比如野外树枝间慢慢移动的棒络新妇蜘蛛。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这般的审美偏好?为什么我们会对周围环境中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情感...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新的视野必然需要新的方法,但方法的建构则无疑比结论的解构要更加困难与漫长。同时,站在当下我们总是会对过去有着无穷无尽的猜想,但很多时候材料本身的不足往往限制了这些猜想的推进与达成。乔迅发表于2002年的《何澄、刘贯道与元代宫廷的中原壁画传统》一篇为我们思考艺术史研究中的解构与建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在这篇中,他试图跳出文人-(南方)卷轴画传统的框架,从工坊-中原壁画传统重新审视何澄、刘贯道等元代来自于河北地区的宫廷画家。 乔迅认为元代宫廷画家中,有一条河北画家的传递谱系,其中可能存在地域性的...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全文刊載於《新史學》32卷1期(臺北,2021) 評Yuhang Li, Becoming Guanyin: Artistic Devotion of Buddhist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0. 觀音菩薩(梵:Avalokiteśvara)是亞洲佛教中影響最廣泛的神祇之一,最早自誕生地印度,沿西域傳入漢地。該神祇之信仰在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的流轉傳播,伴隨相關佛典及造像的衍變,最終形成東亞諸國重要的文化共相。原是男性神祇的觀音...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成璿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