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电影讲评资料

月小鱼
来自: 月小鱼 (青岛) 2021-09-02 10:39:14创建   2021-12-21 19:14:50更新
1 人关注
来自:豆瓣日记
北平艺专前期若干史实钩沉 刘晓路 【原文载于《美术观察》1999年第11期,图片为CCAD研究员按文中叙述选登】 相关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展 1949年以前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分别是今天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在中国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如果按普罗大众对电影的分门别类,杨德昌电影大抵应该是归入艺术电影类别的吧? 但我却常常不这么想,因为杨德昌的戏着重结构紧密的戏剧,许是和他计算机学历的背景相关:讲求结构,精密设计,逐层推进的演算逻辑。所以杨德昌的戏剧常常都很好看,因为充满变化和起伏,一点也不似大众印象里对艺术片略显沉闷的印象。 我常觉得,杨德昌电影是充满了类型元素的。这一点可能和杨德昌个人的喜好有关。网上有一份杨德昌最爱的十大电影,其中就不乏《蓝丝绒》《曼哈顿》《我的舅舅》……这些电影本身就是具备着悬疑、爱情、轻喜剧等各类类型元...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资料特供】伊朗电影简史 电影史前的视觉艺术形式 如果追寻伊朗历史...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导演自述 这部关注的是一位乡下人到城市后潜在的威胁。城市并非他的生活范畴,并且对他进行了污染。新事物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困扰,最终他们回归农村,回归了自己的身份。最后的鸵鸟在跳舞,是在庆祝主人公回归自己应有的生活。鸵鸟也是一种标志:有翅膀能飞,也可以...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王犀灵、高磊、金爱武、陈杏生、陈丁、刘明、徐峰、钮少晴、范大茵(观影者:姬伯庆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钮少晴 影片实际展开的两条线索;影片片名的所指与...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导演文化素养很重要,不仅是视听语言,它的文学基础,哲学思考,社会关注,艺术精神,当然还有生活阅历都非常重要,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先好好打基础吧。 当然啦,拉片的侧重点有很多,第一,看你以什么为目的。比如说:你更加侧重电影的情节设计,角色塑造,或者更加侧重场面调度和镜头构图,还是更加侧重剪辑手法,第二,看这部影片本身的亮点在哪儿,出彩的地方在哪里,比如无论是《小鞋子》,...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政治每天都在变,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就不看了,就像报纸上的新闻。《小鞋子》已经20多年了,还有人喜欢看,但谁还会关注昨天发生的事情呢?当然不是说我们的电影里不要去关注政治,而是说不是以政治为主要的出发点,电影展现的是人是艺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说。 撰文|沈河西 《小鞋子》的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来中国了。在知名的伊朗导演里,马基迪可能是来过中国次数最多的一位。而马基迪这个名字,对许多中国影迷来说,也有某种特别的意味——因为《小鞋子》,我们认识了伊朗电影。 关于马基德·马基迪,最出名的是他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是枝裕和导演金🐴 讲堂 完整版逐字稿 2020.11.20 Tp信义威秀影城13厅) (影片来自TGHFF影展官方油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MjgdMhg-o&t=131s ) (收到豆友反馈: "繁中很难阅读,既然发在简中的平台,就要用简中" 所以 用简中发~) (这次的大师讲座是在电影《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映后进行的,所以是枝裕和导演谈的比较多的也是关于这部纪录片的内容。) 闻天祥 (TGHFF执行长):接下来是要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csh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Chicago Reader)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在那些罕见的反思性时刻,我没有去做那些影评人应该做的事情——观看、评价那些以各种方式逃离现代生活的电影——我在想,是否存在一种不同的电影,一种带领我们回到现代世界,又仍能教会我们一些东西的电影。如果去想象这样的电影,我们就需要在精神上与空间上与我们所处的地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它意味着重新发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的状态,意味着重新发现地球的状态——不是以美国人的角度,而是以其他人的角度。他们看到了它,也看到我们,而他们所见的清晰度,是我们体认不到的。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一直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探索这种新型电影的线索。而我利用的媒介主要是下列这些导演的电影:伊朗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和莫森·玛克玛尔巴夫,还有台湾的侯孝贤和杨德昌。这四位创作者都在重新定义世界和电影的现代性。在来自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13年的6月,一位电影大师去世。在过世前,他还手握画笔,创作着那部未竟的遗作。 他曾说,费里尼(意大利著名导演)的《八部半》,他看到第四遍才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于是,这部令他着迷的电影就给他下了魔咒,在完整创作完七又四分之一部电影后,他离开了人世。 他酷爱漫画,也画过自画像,著名影评人焦雄屏这样描述他的画像: 两个豆子眼,一副大眼镜,一个小嘴巴。就和《光阴的故事》“指望”一段中,那个巴望邻居姐姐教他学单车的小个子初中生一模一样。 他就是杨德昌。 而立之年做电影 杨德昌不像个“靠谱之人” 杨德昌确实...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注:今日东方早报文化版b12-b13刊登了鸿鸿和小野的回忆。其实完整的访谈里有很多故事,但由于最近版面都被球赛抢走,一些重要的采访内容像牯岭街几稿的差异就被删掉了。。。T_T。。所以以个人名义放上相对完整版本。而更完整版本,日后将留在合集里。特别感谢翔如飞...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宽忍:这无法战胜又不可见的风格——关于成濑巳喜男 很久没有去湖畔的“艾伯特饭店”了。这是我以前住在西雅图时常去的一家饭店。美味的食物,热情的服务,还有那儿晚餐带来的单纯快乐,都无法忘记。真是好久不来了,饭馆却还是一如当初。清洁而安静,完全没有其他店面里那毫无意义的要去吸引人的多余服务。服务员面带微笑的走向这边,娴熟的将我们领到座位前。“欢饮光临,您需要什么饮料吗?”一瞬间,无法名状的回忆在脑中穿过,语言梗塞在喉咙里。 以前开着破破烂烂的汽车从弗罗里达大学兜风到马萨诸塞州。几乎是二十个小时不间断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刊登于2011年11月8日 东方早报文化头版专题 这是网络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1/11/8/693044.shtml (新闻主稿)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1/11/8/693044.shtml (焦雄屏付东杜笃之专访)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1/11/8/69...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月小鱼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