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和哲学

Ⅶ
来自: Ⅶ (苏州) 2023-01-10 22:17:58创建   2024-10-30 11:11:58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在耶拿期间,黑格尔明白,哲学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定义“第一哲学”的本质。他的目标是重新理智化形而上学,而不是恢复理性作为描述世界逻辑的分析工具或对混沌世界施加主观设定的角色。黑格尔的后期哲学受此核心问题的推动,并着重探讨“解释的客观性”问题。形而上学需阐明,当具体的本体论解释被视为理性自由创制差别预设下的生成物,那么其权威性从何而来。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通过论证理性总是基于其追溯性的前提运作来解答。如果一个本体论解释能为其自身的前提在其生成的世界中找到有意义的位置,则该本体论解释具权威性。解释的客观性自身是生成的,而非发现的。每种本体论解释都基于无法消除的前提,黑格尔哲学成熟的标志是说明为何这种结构并不妨碍理性的权威。由于客观性不再仅是对世界的描述,我们的解释可能仅仅在一段历史时期成功地处理它们自己的前提。理性的权威是可修订的、不稳定的。理性只有靠着它自己强大的创造性生命力,不断重塑自己。 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Evolutionary debunking arguments (EDA) 好像还没有固定的中文译法,演化揭穿论证、进化拆穿论证都有人用。 神经现实采用的是前者 。 Katia Vavova 一篇介绍性文章 的开头对 EDA 有简练概括: Evolutionary debunking arguments aim to undermine the epistemic status of our moral beliefs by appeal to their evolutionary origins. The worry is that if evolution shaped our moral beliefs, but evolution aims for survival and fitness, not moral truth, then moral skepticism follo...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kf
在《魔法与实验科学史》第五卷中讨论16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帕拉塞尔苏斯主义时,林恩·桑代克(Lynn Thorndike)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这段时期科学史所感到的困惑: 这确实是思想史中一处令人沮丧的对比,同时也悲哀地展示出人类缺少从虚假与空想中检测真实与严肃的能力:同样的半个世纪拒绝消化和接受《天球运行论》的可靠证明,却积极吞咽着帕拉塞尔苏斯及其追随者不计其数的粗制滥造和毫无条理的著作。不仅如此,在《天球运行论》中可能最为人欣然接受和广泛采纳的观点是关于二分点进动中一处不规则情况的错误教导。不过...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8 下半部分首先出现的,是一位返场选手——库萨的尼古拉。 前面说过,透视法显示人经由反思的“去中心”如何与“回到中心”相联系,思考上帝无限性所导致的“去中心”会引出人文主义的“回到中心”。而关键是,新得到的中心不再能自称为一个“绝对的中心”。这时候,中世纪人想起了希腊先哲普罗泰戈拉的话:“人是万物的度量。” 库萨尼古拉标举的正是这一旗帜鲜明的“度量主义”。他认为,已知世界的中心在人类主体,故人有能...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序 2018圣诞节当天,《无限与视角》的阅读再次告一段落。在待了十几年的老地方,节日自然是没什么好过的,或许不如写书评,但想想圣诞夜仍在图书馆码字,多少又有点悲催。 未来几年,这恐怕都是与知识为伴的宿命。 《无限与视角》是一本受现象学启发的著作。我的硕士论文曾探讨“孤独”,对现象学并不陌生,读起来倒也比较顺手。只是当年受精神分析的影响过于深刻,多半从荣格无意识的角度去接近现象学了,如今改换门庭,恍然有...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作者简介】胡翌霖,男,1985年生于上海,2004年至201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2017年起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与技术哲学。已出版著作有《科学文化史话》、《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媒介史强纲领》、《技术哲...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摘要:胡塞尔晚年的经典文本《欧洲人的危机与哲学》通过对自然科学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现代化危机的根源,即意义的空乏、主体的缺失以及对责任的厌倦。海德格尔在存在论的层面上深化了此种反思,而阿伦特则在文化领域中确恰地表达了“危机”的状况。克服危机的拯救道路蕴藏于现象学的回溯研究之中,只有通过理性反思回溯到作为一切客体化行为之根源的主体视域和生活世界,我们才能真正全面认识世界所蕴含的可能性,主体及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讲课遵循“文献+历史+问题”三重线索。暂定大纲如下: 导论:技术史作为先验哲学 斯蒂格勒、柏拉图、康德 人的延伸——技术是什么?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技术与人性的起源——先有人还是先有技术?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I》 自然的发现——科学与技术有何异同?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机器的逻辑——人控制机器还是机器控制人? 马克思《1844手稿》、《资本论》、芒福德《机器的神话》 技术与现代性——现代与古代有何差异? 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筑·居·思” 失控——现代技术形成了一个自主的体系了吗? 埃吕尔“技术秩序”、温纳《自主性技术》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诸多新问题 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芬伯格“技术代码” 细微分析 具体技术讨论(纸张、钟表、火药、建筑、手机……) 每讲的推荐读物随堂给出,总的推荐读物是吴国盛主编:《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很多经典文本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三类问题: 语义:How do we communicate and reason about possibilities which are remote from the way things actually are? 认知: How can our experience in the actual world justify thought and talk about remote possibilities? 形上学:Do these remote possibilities exi...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Ⅶ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