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日一书|2024年第4周
3
评语:内容与感想:怎样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 你在思考 你在说自己是的时候, 就是了. 前人的努力需要传承下去. 加油吧 从自己从身边开始, 勇敢的发声. 总共五章: C1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考虑历史, 考虑所处的社会结构 这是看待任何复杂问题需要具备的工具 C2 女人曾经如何战斗 今后该如何战斗: 仔细挖每个国家的女性运动历史 真的会有很多神奇的发现 要继承 要传承下去 C3 认真思考婚姻 恋爱 育儿 真的不能小看恋爱和婚姻 C4 性, 永别了大叔思维:“高潮, 这就是我的革命!” C5 我是女权主义者: 女权是多种多样的, 是自主申告的概念, 我是女权主义者 提交人:Yoyo
5
评语: 内容与感想:这本书是作者写的是墨西哥农村的故事短篇合集,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就是一片黄褐色的大地中央有一些土房子,有一点点开垦出的田,种着玉米、豆子。村子里人不多,有胆量的青年人都做着作威作福的事,替地主干活的农民家的女儿们的出路除了结婚就是当妓女。这里的故事有些很残忍,“马卡里奥”这篇以一位疑似精神病小孩的第一视角讲述自身经历,在养母让“我”守在臭水沟边拍死乱叫的蛤蟆的时候,絮絮叨叨的讲着自己经历,在充满蟑螂蝎子的破环境里生活,出门就被所有人拿石头砸…“你听不到狗叫”这一篇故事很感人,父亲背着受伤的儿子回家,一路上不停说话让儿子保持清醒,问他能不能听到村子里的狗叫声,终于到家真的听到声音了,结果儿子也死掉了,再也不能回答父亲了。 提交人:Wanda
7
9
评语:内容与感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另一本早期作品。如果带着“魔幻现实主义”这样的刻板印象去阅读这本书,可能会被笔法的纪实性(近乎于新闻体)所震惊,而对于熟悉作者的读者来说,《恶时辰》更像是两条共同脉络上的一颗早期花苞:一是不必多言的马孔多世界,那片虚构大地的宏伟世界观在这本书里已经完成了初步意义上的建构,比《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式的人物速写和《枯枝败叶》式的环境速写又更近了一步;另一是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期被低估(也是在中文翻译世界遭遇了相当魔改)的冷峻忠实的风格,在《百年孤独》之后仍然延续着并(以我个人的观点)在《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里再次达到高峰。也就是说,这本书的文学史意义是相当高的。不过,因为工作需要,当我在一本文学评论中看到这本书被怎样细致地解剖了之后,再回过头来核对小说的内容,着实觉得故事本身已经索然无味了…… 提交人:工工工工
10
评语:内容与感想:屠格涅夫经典的“多余人”形象。单看故事觉得稍微有点草率,罗亭的形象没有足够的情节来支撑,但是那样一个黄金年代,仍然无比值得歌颂,因为毕竟罗亭这样的多余人,除了送死以外真的别无前途,而要是放在现在,罗亭当然会变成优秀的自媒体博主啦(手动狗头)。 再扯一句,从小说给出的罗亭性格来看,他这种沉迷哲学、沉迷语言、在文字和自我的迷宫中丧失自我的特质,好像,挺双鱼座的……尤其是中间突然莫名其妙地觉得人家小姑娘喜欢自己……凭什么啊你醒醒好吗!但也正因为这种双鱼座气质,他是很难走出自己幻想的世界的,所以他的世界观与真实的错位必然把他引向(某种意义上的)死亡。在这个意义上,屠格涅夫写得相当真实了…… 提交人:工工工工
12
评语:内容:我最初喜欢坂本龙一,原因有两个,都非常诡异:一个是他长得很像我一个女性朋友,真的越看越像的那种;一个是当年《坂本龙一:终曲》在国内播放,意外看了导演出席的首映版,赠送的海报也一直留存至今。到后面听《末代皇帝》的配乐,到看《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里他板正得让人出戏的荧幕首秀,总之觉得越来越喜欢这个帅气的、任性的、纯真的、认真的、幽默的、悲悯的音乐家。 以上。在此基础上再读本书,反复印证上面对坂本龙一的那些感觉,同时再一次感慨:每个人都会老去,只有留下的艺术,留给世人的经典方才长存啊:Musik macht frei;Ars longa, vita brevis。
19
评语:这本其实更有趣的是微信和豆瓣的评价,男的觉得女的事儿多,单身的觉得不结婚得了,一些人在吐槽作者“娇妻”,还有一些感觉作者提出的希望人们都能重视“情绪劳动”这一点不现实。作者着眼点还是挺高的,书中的“情绪劳动”并不仅仅是家务本身,本书中定义的“情绪劳动”,是结合情绪管理和生活管理,是我们为了让周遭人感到舒适和快乐所做的没有酬劳、不被看见的工作。它涵盖了我在文章中提到的照护类劳务的相关术语,诸如情绪工作、精神负担、精神重担、家庭管理、事务劳动、无形劳动,等等。在我看来关键点就是【为了让周遭人舒适快乐】这一项了,人们对于“舒适快乐”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虽然看上去“情绪劳动”正如作者所说的很重要,但是,做到什么程度是“必要的”呢。 提交人:赫赫
20
21
25
评语:内容和感想: 我们是什么时候感受到身体的存在,这个灵魂的容器,似乎从我们哇哇啼哭开始,就理所当然地供我们使用。行走、吃饭、运动、生育,只有当她开始衰老,或者疾病,我们才开始在意她,谈论她。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数次感受到身体的共振,她的紧张、疼痛、舒展、平静。 这本书是爱尔兰女作家,希内德·格利森的作品。介于文学随笔与社会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 格利森有着从小患病的经历,最初她是逃避的,“我避免看到从橱窗中映出的自己,我为我的骨头、我的伤疤和我那笨重的步态感到羞愧。我想让自己变小,尽量减少我占据的空间。” 十三岁那一年,格利森来到著名的洞穴浴场,因为听说这里的圣水浴可以治愈所有身体的缺陷。在这里,她看到了各种身体严重残缺的人,这个小姑娘第一次直面死亡和残缺。“我看到骨骼坏了,心脏在减速、人们困囿于自己的身体;一个曾经活泼泼降临到世上的存在,生机勃勃、情感丰沛,充盈着生命的搏动。在岩洞的阴影中,我知道我要回家了,我将和我的缺陷共生,我对此心生感激。” 在经历了单关节炎、白血病和两次怀孕的侵噬,她习惯了与疼痛共舞、纠缠。她的灵魂在自由飘荡,似乎跳脱出女性身体,去凝视这场与疾病的抗争。她说医院是全景式监狱,这种感觉对于经历过生育的女性来说,非常能感受到自己只是作为容器,被陈列在医院的病床上,供医生检查。他们不会知道,躺在病床上的躯体不仅仅是一个诊疗困境或一串医患编号,而是一个真实的,会感到恐惧的人。 整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她在写弗里达、格里利和斯彭斯,这些女性从汲取身体苦难之于艺术创作的力量。她们让我感受到,可以用诗歌、散文、艺术来移除疼痛。词语是无花果的叶子,是赤裸病体上的一块谦虚的补丁。文字真的是有力量的。“我逐渐把自己身体里的全部金属视作人造星星,它们在皮肤底下在闪闪发光。” 她还用天赋般的灵性为疾病赋予了一层审美的意味。她用麦吉尔疼痛指数表中的77个词,写成了诗一样敏锐而美丽的句子。这是最美妙的诗歌。身体的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提交人:Vicky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