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来自:豆瓣日记
从卫生巾说起 很多年前我刚去美国读书的时候,当时有一种迷思,以为老外都不用卫生巾只用卫生棉条。于是我行李箱的边边角角都塞满了卫生巾,够用好几个月。后来才知道超市既有卫生巾也有卫生棉条,卫生巾并不难买。 我不用棉条,交替使用月经杯、卫生巾、thinx。在我的认知里,卫生巾就是一直有存在感,不完全透气,有时担心兜不住的这么一个东西。我对它的舒适性没有期望。 这次回国,我在十八线小城市一共跑了三家超市,都没有找到熟悉的护舒宝网面。一家楼下小超市,一家大润发,一家兼卖进口商品的商场负一层超市。至少四年前,网面表层和棉表层还能在超市货架平分秋色,护舒宝也很常见。现在,在我去的这几家超市里,90%以上的卫生巾是棉表层。新的卫生巾品牌雨后春笋一样出来,包装和设计都很精致,看着很赏心悦目,而我一个也不认识,还得查小红书。护舒宝不知道被挤到哪里,我没有找到。 我买了一包棉表层的没用过的牌子,却发现它意外的好...
来自:豆瓣日记
我写这个死前100件事是因为我之前打卡都打完了,所以这次生病就没有那种我靠,我还没活够的感觉。虽然也不能说是活够了(不是)但是就很淡定,之前是真的充满了遗憾和不甘心。所以想记录一下我为啥打卡死前100件事和都打了哪些卡。 之前追了山河令, 我特别理解, 周子舒,度过剩下的三秋,就是喜欢晒太阳,坑人家老头船钱,做些无意义,无拘束的傻事,我之前就是跟他一个状态,特别理解这种之前过的太紧绷后的崩溃。人真的不用走到山穷水尽之处才考虑死前想干嘛,也容易极端。 我是走到了山穷水尽之处开始考虑的。上周跟我的医生客户聊天的时候,才知道我曾经被Code Blue过。我跟她说,我当时在斯坦福住院的时候,旁边的机器特别吵,血氧一直低,我鼻子里插的本来是氧气管,护士过来开到最大,然后又换了氧气面罩,呼呼呼的吹,然后护士找护士,一群人冲进来一堆机器往我身上招呼,拍照的拍照,然后还有一个护士在page 医生,然后还有...
来自:豆瓣日记
按耐不住要和你们讲,我最近特羡慕一个 51 岁中年男人的独居生活。 同事笑我,疯了吧。可真的,我特羡慕,甚至非常想看他拍 vlog 。接下来 20 年,我甚至打算将其作为我的理想生活模板之一。 答案就是:香港艺人马浚伟。 大陆观众印象最深的,是《鹿鼎记》里的康熙。连金庸都赞,最像康熙的那一个。最开始歌手出道,大家说像黎明。后来演戏,扛过 TVB 的收视率。你可能不知道,以前一到世界杯、农历年这种难啃的档期,就放马浚伟。 我是在一种混乱里发现的马浚伟,简直是清流。未婚、独居。工作之余,在好几所高校...
来自:豆瓣日记
刷到了一个小视频,讲人类在宇宙中多么渺小。总感觉非天文学家对天文的尺度概念不是很直观,谈数字也不是很有意思。写个小比喻好了: 假设太阳是一个标准篮球大小的灯泡,直径二十多公分。闭上眼睛,想象我们把这个灯泡安在你家客厅的天花板上。它就像一盏农业大棚里用的金属卤素大灯,瞬间照亮了整个房间。 这是一盏橙黄色的灯,悬浮在空中,很热,几乎立刻把整个客厅都烤得无法站人了。 那么,地球在哪里呢? 按照这个比例,地球只有两毫米多点,像一粒芝麻——当然,这是一粒很圆、很热的芝麻,要是拿放大镜看,上面还满满地覆盖着...
来自:豆瓣广播
一个妹妹说,女孩子最重要的是好名声。
但是我想,人最重要的可能是那种坚韧蓬勃的生命力,能穿越污水与黑暗的生命力。就像郝思嘉那样,为了保护家人,可以杀掉大兵;为了活下去,可以毫不犹豫改嫁。
她是我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少有的生命力极其蓬勃的女性,就凭这一点,她就美到炫目。
我还喜欢那些坚守信念甚至到一意孤行的人,比如张桂梅。人有信念,于是可以九死不悔,可以被挫骨扬灰而不改其心。你可以站在某个角度指摘她的不完备(世上哪有完全完备的事物),但丝毫无损于她的伟大。
人生是由选择组成的,大部分选择平庸无奇,但有些关键时刻,选属于信念的那边,才会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不是刻意彰显不同,不过是不负你心而已。
来自:豆瓣日记
7.15,坐12小时的高铁,来到心心念念的大理。7.16,为了找月租房奔波一天,终于定下来。 居在大理 住在一栋三层的民居里,房东是一对已退休的老夫妇,为人和善热情。我住的单间,屋内陈设简单,两桌两椅,一小凳,一张1.5米双人床,床品整洁干净;一个床头柜,一个简易衣柜,一块空地,适合瑜伽、运动。书桌正对着窗户,窗明几净。窗外是个院子,种满果树。洗手间在房间边上,虽不算独卫,好在仅有我一人使用。 最香的是价格,450/月,包水电网,无押金。房东人好到什么程度呢,之前的租客,拖欠一年的房租,房东不好...
来自:豆瓣日记
这一期所邀请的「自由职业者」身份很多元,有演员、翻译、剧本杀作者,都无一例外谈到了自律问题。 自律是一个难以绕开的问题,几乎自由职业者都会讨论它,但无一例外要做到完全的自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心以加缪作为榜样,读他的传记激励自己。最近我对于读传记类作品也有一些心得,我看完法拉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系列有关好莱坞的作品后,紧接着就读完了她的传记,传记有种类似打鸡血的作用,在其作品与经历的双重刺激下,很容易让人生发出一些向往又冲动的心情。 方法归方法,日子总还要过下去,各人自有各人的办法,就看哪种...
来自:豆瓣日记
“你上学的时候要是有这么努力,早上清华北大了。” 我妈端进来一盘水果,没有想到有生之年竟然还能看到为了学习茶不思饭不想的我。戏虐地这么说了一句。 虽说有点夸张,但不得不承认,我人生中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想要学习了,不管是音乐,绘画,写作,摄影还是运动。在不能出国旅行以后,学习成了满足我对世界好奇的一个重要窗口。 因为兴趣爱好太多,不知道如何做取舍,这常常让我感觉时间不够用,懊恼自己过去大好的学习时光都被摸鱼浪费,那个时候真是不经思考,纯完成作业的在硬学呀。 总之,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它却能...
来自:豆瓣广播
赵女士真是行走的人间金句,她说:「人不要为任何已发生的事牵绊住」,意思是你做了一件事,无论这件事结果好不好,都不要去过度反思了,而是抓紧时间去做下一个事情。
爱人也是,工作也是。
我们不应该为任何人停下属于自己的脚步。
来自:豆瓣日记
我们村有一个男孩子,九几年的。 19岁那年检查出来得了癌症,他家里是高龄奶奶,老年父母和一个小四岁的弟弟,开头化疗了两次,后来他妈妈就不愿意再带他去了,如果把钱都贴在老大身上,老二可怎么办,这样哭着用三轮摩托把他拉回家。 我爸辈分比较大,算村里文化比较高的老一辈,他就来找我爸,说了这个事情,倒也没有哭,就是说“爷爷我不想死,你帮帮我”。当时我们家条件也不好,其实全村条件都不是很好,几个老辈子就凑在我家想了一个办法,大家都捐一点,然后几个老辈子分头去邻近几个村子挨家挨户要钱,去镇政府要钱,然后在网上**筹。 一共筹了五万块钱不到,他就去继续化疗。 头发掉完了,人瘦得像猴子一样,每次化疗结束就立刻回村,不在城里停留。我家在公路边上,我爸妈时常看到他戴着一顶毛线帽,背着一盒白米饭加咸菜,一个白水煮蛋。到了地里帽子一脱,该翻地翻地,该背重物背重物......化疗时间到了又去医院,完了再回家干农活。...
来自:豆瓣日记
他丢了上海男人的脸, 却被上万粉丝喊“姐夫” 如果经常逛B站的生活区,你很可能刷到过这样一个男人的视频。 他叫饭岛要要要,说着一口沪普,头发时长时短,但永远“扎得山穷水尽”。 2021年8月,一则名为《上海男人老婆不在偷吃火锅》的视频,将他带入了许多人的视线中。视频的开头,饭岛要一脸喜悦,用大嗓门宣布自己“男人一个挺起来了”,而原因不过是背着讨厌火锅的家人独自享用了一顿简陋的麻辣火锅:没有芝麻酱,就用花生酱做蘸料;没有底料,就用方便面调料来制造辣味。 在弹幕一片“破防了”的声音中,他说:“这火锅...
来自:豆瓣广播
我的朋友在他35岁的这一年买下第三套房子,结束了一段很长的亲密关系,安顿好他的家人,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到另外一个没有任何熟人的城市开始重新生活。
他的内心深处背负了深重的内疚感,尤其是当妈妈打电话来哭着说[都是她没用,让他一直以来这么辛苦]。她想让他回去,可是朋友拒绝了。
他对我说,我从小到大不敢有丝毫懈怠,要为我那不负责任的父亲照顾整个家庭,尤其是妈妈,所以我给她买大房子,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也因为不想自己破烂的家庭拖累别人,想方设法让女友出国读书最后离开自己。我现在的收入很好了,把他们都照顾好了,所以现在我想要按自己的心意生活了。
只不过,他发现,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了。在不需要照顾别人以后,他又应该为什么而努力呢?
实际上,像我朋友这样的中年危机不在少数。他们忙忙碌碌了小半辈子,拥有了物质、工作、伴侣和孩子,过上了父母期望的生活,让父母很有面子。
稳定的生活之下,忽然开始由外向内打量起自己来。究竟什么是我真正想追求的?究竟有什么是应该为我自己而努力的?
我们中有太多的人从小到大在为父母的期望而拼命冲刺。父母根据孩子是否满足自己的预期而奖惩他们。有些父母也许不说,但是他们的失望的气息在沉默中无处不在。这些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原本的样子和自己的样子,他们只接受他们想要的孩子的样子。
孩子对父母的脸色和情绪非常敏感,他们担心自己被抛弃,为了缓和父母内心的失望,他们迅速调整自己,迎合父母的欲望。
布兰德卡夫特(1994)曾经描述孩子如何无意识地涵容他们感知到的依恋对象的欲望。有时候,这个顺从会发展到孩子主体性被篡夺党程度。他将此称之为”病理性涵容结构(pathological structures of accommodation)“。
更可怕的是,习惯满足父母欲望而扼杀自己意愿的孩子,他们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需求一再地往后放。这种一再地退让又加深了他们的痛苦,他们会责备自己软弱无能。这便是布兰德卡夫特说的,”无意识和病理性涵容原则自动延续,以维持和早期依恋对象的联结。“
他们把自己隔离于他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本质,因为当他们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或者尝试按自己的意愿做事的时候,内心深处涌出背叛父母和被父母抛弃的恐惧。
为了维持和父母的联结,他们不自觉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人到中年,在满足了父母的期望后,终于有机会可以为自己做点事了,可是长期以来早已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意愿,早就把那个真实的自己弄丢了,要把他找回来要走上很长很艰辛的一条路。
与之相反的是,有些孩子早早地背叛父母,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被父母斥为”白眼狼“”不孝子“。他们可能到中年没有得到世俗世界里成功的标配,但是他们的内心充盈,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按着自己的规则行事。他们的内心是强大的。
我的朋友有时候也会质疑自己的选择,也在想给妈妈带来这么多的难过是不是太过分了。
我同他说,在任何一次决绝的离开之前,其实都已经有无数次要离开的念头了,你最后离开,是因为如果你不离开就活不下去了。在解释人为什么会自杀的理论中有一条是,当人被异化太厉害了,为了保存自己的真自体,就会选择毁灭假自体,是一种同归于尽的举动。孩子背叛父母是迟早的。代价不同而已。有一天,听话了30几年的你终于背叛了,那也不过是你想要活下去而已。
想要活下去,想要活得好,又有什么错呢?
来自:豆瓣日记
以前大家会说,看两个人合不合适,一起去旅游就知道了。可是旅游这件事,无论从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来说,都不算小,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实现。我有一个更具性价比的方式推荐给大家:就是玩游戏。 之所以说去旅游一趟就知道两个人是否合适的原理是,让两个人同时去经历一件充满未知可能性的事情。 在旅游过程中,你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未知冲突,当两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暴露在冲突中时,就很容易发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你可以理解为,就是人为地去制造冲突,然后观察两个人在冲突环境下,是否能够相对和谐地相处下去。 其实游戏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就是会有各种各样未知的冲突等你来处理。所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其实很容易就暴露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比如我跟朋友玩英雄联盟(可以理解为是电脑版本的王者荣耀),有的朋友会觉得开心就好,最重要玩得快乐。 跟这类朋友玩,的确会发掘出很多有趣的玩法。对应到生活中,也符合他的性格...
来自:豆瓣日记
这两天,各地高校分数线陆续公布,在“几家欢喜几家愁”之后,又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 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们究竟更看重什么?有些人将填志愿视为一次至关重要的人生抉择,如何填报会直接影响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有些人觉得填错志愿也不可怕,大不了重头再来;有些人看重专业,另一些人则认为学校和学校所在的城市更重要。 回过头看当年的选择,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自己当年就是“稀里糊涂”过来的。高中生的阅历有限,选专业时多多少少会有“蒙”的成分。一些人填志愿完全是家长“包办”,甚至因为自己喜欢的...
来自:豆瓣日记
先上张图,缓和一下严肃的气氛。 到今年,我已经稀里糊涂地结婚六年了。 说稀里糊涂,其实我是早有图谋,从和我媳妇儿恋爱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想过要和她分开。 她怎么想我不清楚,我也不好意思问。 但在结婚之前,我们对婚姻这件事的讨论也确实不多,就像自然而然的,想进一步相互绑定了、想一起买个房子长久生活了、想从男女朋友变成夫妻了,就跑去把证给领了。 然后就这样一路到现在,感情挺稳定,生活也挺正常,朝夕相处,基本上一天24小时在一起,我很感激,幸而她也没真的烦过我。 我也从一个对别人的感情“指手画脚”的恋爱...
来自:豆瓣日记
几年前,我刚从上海搬回北京那阵子,我妈总想把我家变成亲戚朋友在北京的据点。有一天她又打电话来,说有亲戚要来北京看病,让我招待一下,顺便帮忙去协和挂个号。不等我反对,就抢着向我强调,这是很亲很亲的亲戚,不管我怎样“孤独相”(我妈专门为我生造的闽南语词汇,意为冷漠傲娇讨人厌,活该孤单寂寞没人理)都要接待,要不就是驳她的情面丢她的脸,让她在老家没法做人。 “好吧,招待招待。”她都这么说了,我只能妥协。没想到对方一行居然有四个人。“我家那么小,让他们住宾馆吧。”我说。 “那怎么行!”我妈立刻反对,“人家会有想法的。打个地铺就行了。” “那多不好意思。来者是客,让人家睡地板。”我假惺惺得连自己都起鸡皮疙瘩。 “当然是你们打地铺!”我妈一副难以置信的语气,“人家难得上门,你们就随便凑合几天。” 我就知道!果然一点都不能妥协!我只能撕了假面,直接下通牒:要么让他们住宾馆,要么恕不接待。 最后,我赢了,只...
来自:豆瓣日记
我最近遇到个老朋友,认识这位大哥很多年了。最近他找我帮忙,顺便倾诉了他的感情生活。我觉得他这个事,很典型,所以经过他同意以后,写出来。 大哥几年前出轨,被前妻发现以后离婚了。因为办离婚的时候,第三者怀孕了,所以办好手续以后。迅速的就和第三者结婚了。第三者变成了现任妻子。 大哥跟前妻有两个孩子,离婚时考虑到第三者的孩子以后要上学。所以离婚时,他要了学区房,把郊区房给了前妻。跟前妻生的两个孩子都判给了前妻,他每月给每个孩子3000元抚养费。 离婚后,因为郊区的房子,离孩子学校太远了,前妻为了让两个孩子上学方便,卖掉了郊区的房子,自己加了180万,在学校附近买了个房子。现任妻子就开始怀疑他觉得是他给前妻的钱,前妻才有钱买房子。现任妻子每天都在猜忌,查手机,查电脑。 大哥的痛苦在于,他后悔了。前妻很有能力,生了两个孩子,事业上也一直比他成功。而他因为这两年行业不景气,他的收入每月扣除了给孩子的抚养...
来自:豆瓣日记
(重要说明:图中动作,仅为说明本文观点而附。未掌握要领的小朋友们,请勿模仿,安全第一。) 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孩子经过一个小广场,正好看到十来个小朋友在广场上练习跆拳道,年龄大概在三至七岁。原来是一个跆拳道馆正在进行招生宣传。小朋友们按照教练的指令,进行着跳跃、踢腿、出拳等训练。 看了一会儿,我带孩子走到了一处空地,让他模仿小朋友们的样子踢个腿。孩子很容易地就把腿踢得接近自己的脑袋。于是我很满意地拉着他回家了。 看了这样的宣传,不仅没有让我们产生报班的冲动,反而破灭了跆拳道在我们心中的神秘与...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