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esting articles

小实
来自: 小实 (深圳) 2013-11-10 16:52:51创建   2025-07-13 08:17:13更新
一些有趣或有用的文章
12人
210 人关注
来自:豆瓣广播
基本等同于往血管里注射蔬菜汁儿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обломов的广播:

#lifehack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和瑞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伟国,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等20名医疗界专家,向他们致敬。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去年凑了一回热闹以后,良文说,你怎么也搞这种玩意儿。其实我本也不大喜欢搞这些。去年某日夜读Stein,一时兴起,草草列了十篇。虽然意在推论文,但结果连评语都懒得写。敷衍草率,可见一斑。按理说,今年就更加没有这种兴致了。但今天一觉醒来,忽感2024终究不比往常:Howard Stein, William Tait,Dan Dennett,George Smith在这一年相继离开了我们。陈省身先生说,“读了别人的书,就是欠了别人的债”。我想,这特殊的一年还是有必要记上一笔。 照例Stein镇楼。 1...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Buffalo’66的广播: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和 往年的总结 一样,按个人读到的时间而非发表时间排序,仅收录当年发布的文章。 1. So you wanna de-bog yourself (Adam Mastroianni, Experimental History) 陷入心理困境后自救的常见误区。 2. Against Learning From Dramatic Events (Scott Alexander, Astral Codex Ten) 受最新的热点事件驱动来发起公共行动有何问题。 3. How UFO Sightings and Alien Autopsies Became Serious News (Nicholson Baker, New York) UFO 现(幻)象炒作史。 4. The Burgeoning Science of Search and Rescue (Sarah Scoles...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花衣云影的广播:

又凑合过完了一年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Dark matter的广播:

📷 Joel Meyerowitz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花衣云影的广播:

上周买了一辆儿童自行车,结果收到两辆。我跟卖家说寄回一辆,卖家一开始没发现他多发了一辆给我,直到我把两个运单号都拍给他,他才意识到。 然而,卖家提出让我自己垫付快递费。我说我寄到付,卖家不同意。 于是这辆自行车在我家放了好几天, 昨天又跟卖家说,给他寄回去,让他把地址发过来。卖家还是坚持让我垫付快递费。我说我到付。卖家问我到付需要多少钱? 我感到服气。 但我还是用顺丰的小程序算了一下到付的运费,也就二十出头。 我把顺丰小程序计算出来的到付运费截图发给卖家,卖家终于同意到付,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寄特快,要寄标快。于是我总算把这辆自行车寄了出去。 结果今天收到顺丰快递的两通自动语音电话,说我寄的件被拒收了。原因是收货方拒绝支付到付费用,问我是否要把这辆自行车寄回来。 我真的服气。 但还是言简意赅地给卖家留言,把顺丰小程序里的拒收截图发给他。 卖家回复说,让我跟快递沟通,让快递继续派送。 我真的继续感到服气。不知道我在这个卖家眼里算什么。而我忙着做饭照顾孩子,也没工夫再去回复。让他自己去处理吧。 二十分钟之后,我从系统里看到这个历经挫折的件终于被签收了。 自始至终,卖家没有一个“感谢”或者“麻烦您了”。我感觉自己在跟一个冷冰冰的毫无人味的机器打交道。只有对方在体现出精打细算的那一面时,才感觉对面应该是个人。而且还是一个不怎么样有效率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我只是知道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我不知道自己在跟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打交道。 是为记。 —— 补充,既然那么多人转发了也评论了,我就说说我是怎么想的吧。退是肯定要退回去的。很简单,这不是个道德问题而是个智力问题。我并不把别人都想得很蠢。对人群的平均智商水平还是要有最起码的尊重。卖家那边迟早能发现货款和发货数对不上。对精打细算的生意人,几百块钱差额还是很明显的。(当然如果买通会计做个假账平掉是另外的事)卖家就会顺藤摸瓜找到我,让我退。如果我厚着脸皮不退,或者他觉得很难从买家这里再要回去,可能会把发错货的社畜或者什么人抓来弥补损失。如果非要有人说这是一件好事,让社畜也学会对工作有责任心一点——对不起,我不觉得我对提高别人的工作责任心能发挥那么大的促进义务和作用。 至于能不能利用管理的漏洞和人性的弱点让自己占点便宜,对此我不做道德评价。不评价别人。也不评价自己。我只能说我自己不想这么做。 况且那个自行车连包装放在那里真的很占地方。我家住在市区,它占的地方不便宜,它放在那里我才是真的吃亏,赶紧腾开。 现学现卖补充一个法律知识~ 如果卖家不小心多发了货物给买家,而买家不退还,买家这种行为属于不当得利。如果遇上较真的卖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买家返还不当得利。(当然你死活不还,他也没办法,顶多也就在司法系统里给你留下个被起诉过的记录而已)。但是如果数额较大(5000-10000以上)且拒不归还,可能构成侵占罪,卖家可以向人民法院发起刑事自诉,追究侵占罪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同时主张返还侵占的财物。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老阿飞—故园的广播:

关于晋江文学城近期被浙江消保委要求整改及后续媒体不实报道的解释和说明。 “北京公安的同志曾特别提示我司警惕"远洋捕捞"、警惕异地非法定机构约谈、”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信子酱的广播:

从2021年结婚冷静期实施以来,直线降低的不是离婚人数而是结婚人数。 泰国杀妻案到现在,都没离成。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子戈的广播:

《破·地狱》能破香港本土票房纪录,绝非偶然。它预示着香港已经进入下一阶段。 这部电影在底层情绪上,和近年港片都不同。 就拿今年来说,无论《焚城》《九龙城寨之围城》,都还在把城、寨,当作某种香港的自指。它们骨子里仍在留恋旧,哀叹逝去,或要拼命守住转瞬即逝的此刻。这其中,《九龙城寨》是明明知道寨子不久后就要拆了,也要固执地把它夺回来,享受片刻温存;《焚城》是拼死守住这座城市,但结局却流露不可逆的感伤,是这座城几乎只剩下躯壳,“未来一百年都不宜人居住”。 再看今年在大陆上映的两部四字导演的小阳春续作《年少日记》《白日之下》。 前者延续着这批新导演的核心命题——东亚家庭创伤。这一命题也进一步延续到《破·地狱》中。但《年少日记》流露的情感相当悲观,是上一代成为下一代的不竭磨难,更成为笼罩未来的阴影。 《白日之下》聚焦更外延的社会议题,但骨子里同样悲观。它讲的是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社会,甚至于这个世界已经不可避免地糟糕下去,无可挽回了,那么作为个体,还要不要坚持做对的事情。这是一种最小限度的“正义”,在其四周,是绵延无际的绝望。 总之,上述这四部作品,无论类型、题材如何,内核都相当负能量。它们都暗含一种悲观情绪,即这个世界要完了,我们或缅怀,或苟活,或守住自己,它终究还是要完。 而《破·地狱》却并不是这样。它虽然在讲生死,讲殡葬,讲家庭创伤,但骨子里却流露出一种消极的乐观。 这部电影在叙事层面最不同的地方,是它虽在讲一个新人入行的老故事,但与那些新人最终认可了旧价值的故事不同,这部电影讲的是,旧价值的崩溃,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低头。 这其中几乎不含有任何缅怀的意味,更多是超度,是送走,是告别,更是迎新。 而在这种超度和迎新中,还同时兼顾有多个层面的满足。 它既包含某种进步主义的主张,如性别问题,表现为女儿打破传统,被父亲接纳(尽管由绝对的进步主义视角,这一讲述还稍显后进,但至少在这一文本当中,它算是某种进步),再比如对于同性关系的确认,这也可以串联到《从今以后》的叙事脉络;它还包含某种生死观的调整,即那句“死人需要破地狱,活人同样要破地狱”。这话表面看是南无师傅行业的自我更新,实则暗指一种更广阔的含义,即死者已矣,或者说那个旧世界已经完了,那么活人也要跟着一起完吗?当然不,活人要走下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黄子华在片中恰恰是以一个务实者的身份登场,疫情结束,婚礼策划的生意破产,为了活下去,他毫不犹豫地当起了殡葬经纪人。这也在另一层面表达了一种新旧交替,这其中不再含有过去多么辉煌,任何苟且都是背叛的含义,而是在告诉港人,旧世界已死,不必留恋了,你们去活出新的样子吧。正如影片最后,黄子华那段关于乘车人生的论述,大意就是说,人生就像乘车,哪怕终点是绝望,也不妨碍在这个过程里,享受一路风景。 应该讲,这套消极的乐观主义态度,正正命中了当下港人的心态。毕竟,一个新香港已经诞生了,任何的怀恋、拒绝、回首,除了痛苦外,已基本不具备任何价值。 那么这时,《破·地狱》的出现,则犹如一场及时雨,给了所有人向前看的暗示。 这部电影本身就仿佛是场破地狱的超度仪式,它带领所有港人跃过那个熊熊燃烧的火盆,把上一代的恩怨留给昨日,把一个死去的旧世界,留在黑烟的另一面。 然后他们坐上一辆新车,穿过隧道,仿佛一段新生,已在“也只好如此”的心境下展开。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其一 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 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 银河无鹊桥,非时将安适。 闺人理纨素,游子悲行役。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 客似秋叶飞,飘飖不言归。 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 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 其二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 ...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大金镯子的广播:

天呐🥺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王迪菲的广播:

聪明的孩子 晚上十点,四年级的儿子将一本厚厚的古诗词摔在书桌上:“我不背了,管他什么局长来检查,我才不怕呢…” 说完,麻利地脱衣服上床睡觉。我推推他:“再背背,万一抽查到你背诵呢。” “放心,我都想明白了。局里领导来检查,校长肯定提前跟班主任通气,让班主任提问学习好的。像我这种菜鸟,他们绝不敢提问,我背不过也是给学校丢人,他们绝对不敢冒险…”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伊安的广播:

哇!这个功真好!材料也好美!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锦瑟千江月的广播:

朴素的商战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п,功德变现流的广播:

30分钟的短暂睡眠就能显著改善个体的认知行为。在睡眠期间,神经元之间的放电活动趋于同步,清醒之后这种同步模式会迅速改变,变为相对独立放电。这种模式的迅速转变与睡眠后的认知能力提升具有密切联系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法妹儿的广播:

新闻:我国在读博士生有61万。 评论:说明我们即将有183万个知识创新点。 我觉得更进一步细分,这包含61万个理论贡献,61万个实践意义,还有61万个方法上的创新。 61万个理论创新中有21万个推动了,21个发展了,还有将近20万的构建了; 61万个实践创新中,有21万个落实了,21万个补充了,还有将近20万个体现了; 61万个方法创新中,有21万个新数据,21万个新材料,还有将近20万的新视角或新维度。 总结:我们的学术研究前所未有的繁荣。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冬至的广播:

最爱卡夫卡的笔记和日记。其实里面许多内容也是啰嗦乏味,但翻读着总有一种真实感,觉得这个人形象鲜活、可爱有趣,所以阅读状态说好听是怀着好奇心,说直白是带着偷窥欲,想瞧瞧另一个人的内心。偶尔,某些片段像是碎镜子,竟也照出自己的部分模样,不由一惊,或是一笑。卡夫卡说,“我要跳进我的小说里,即使那会割伤我的脸”,我倒是想改一下:我要跳进卡夫卡的日记里,即使那会割伤我的脸。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李倦容的广播:

朋友发来一张照片,是一棵树,几颗星,听说北京又下雪了,便又想起朱敦儒《忆旧》诗来:「早年京洛识前辈,晚景江湖无故人。难与儿童说旧事,夜攀庭树数星辰。」为何年纪轻轻,却常有晚景江湖之感呢?算来自童年时痴迷武侠,也已三十年过去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Adieudusk的广播:

这个影单啧啧啧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77 78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小实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