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来自:豆瓣日记
这篇日记内容是水彩201课程里的笔记节选。但是我觉得很有必要科普这些小知识,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分享到豆瓣上。 我们经常谈论艺术批评,特别是如果本身是艺术专业的朋友,上学的时候,画完作业后,一般会把自己的作业都挂在墙上(或者在学校的空间中布展),然后全班围着,一个接一个,大家对你的作品进行【点评】。这个评论的过程就是art critique艺术批评。但是这个critique其实翻译成批评不是很合适,更多的是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且有效的art critique永远都是针对作品本身,不是针对作者。 非专业的人在网络评论他人作品的时候,99.98%的情况下,都只是个人的感情宣泄(包括称赞或者是贬低),并不是所谓的艺术批评。我有几位学生,特别是成人,刚学画画画的时候,高高兴兴把自己的作品po到网络上,没过几天,就遭受到了“路人”随意指点,心情大挫,后来就默默不再po图,想着画得再好一些再发图,避免引起“...
来自:豆瓣日记
驻非工作大致有哪些?什么样的人适合驻非?在非洲工作需要注意什么?如何寻找驻非工作? 大家好,我是丹妮:)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收到无数私信,询问我有关非洲工作的事。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来谈谈驻非工作。 在阅读本文之前,需要大家明确一点。非洲大陆的占地面积有三个中国这么大,北非,南非,东西非的情况多少存在一定差别。 这篇文章里的“非洲”更准确来说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更准确来讲,是我曾经走过的东非西非的英语区,“工作”则指的是扎根非洲的中国企业(因此外企,NGO等不在讨论范围内)。 如果此...
来自:豆瓣日记
眼瞅着从法国回来快大半年了,法语也基本上不用了。前两天打开网站收藏夹,突然看到之前收藏和使用的各种法语网站,不禁感叹我这人虽也没见多爱学习,但真的十分擅长寻找学习的入口和资源,心想也许会对一些人有帮助,遂决定分享出来。可惜最先开始学法语用的那些网站,基本都被我删掉了,要不然可以从学法语开始讲起——毕竟我的法语基本上是自学的。 介于本电影学子上网看电影类信息居多,所以先从电影类讲起好了 一、电影类网站 1、Surlimage:http://www.surlimage.info/ 这个网站直译为「图像之上」。其实一定程度上,只需要知道这一个宝藏网站就够了!因为这是一个针对电影、艺术、设计、摄影、数字技术等图像门类的导航网站。每一个门类都会细分为非常多的部分。比如电影类的部分,分为官方机构、专业协会网站、杂志等。 在官方网站的部分里,你将会找到诸如以下网站的官方页面(只列举一些我觉着有意思的):...
来自:豆瓣广播
其实从十年前开始就有一种培养青年评论家的风潮,这种和专业阅读者,媒体书评人和再以前的文学批评都有不同,呈现出年轻化理论化和当代化的趋势,也就是我们说的学院派评论家,瞄准的也不仅仅是国内大陆范畴,而是要打入较为主流的学界(英语区),就我的观察,大陆文学相对于华文文学来说是主流文学,但对强势的世界主流英语文学来说肯定不算,那么该如何进入强势主流呢?出现了三个路径,1创意写作,直接用英语写作,2通过大小出版社的版权卖出,3学术例如大卫王的书系或者科幻研究。(但学术也有研究网文的,并不会给当代作家群世界文学史的地位)。那么有机会的青年评论家在当代作家们眼中就是蛮可贵的。这倒不仅是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问题,而是必须要互相增加权重走出国门的问题(走不出的话自家吹吹也好);同时青年评论家也需要青年作家们的群体作品划地为王,塑造自身的评论范畴,这些不涉及任何文学价值的认定。这也是五百人文学群里大佬要那么维护林培源的原因吧。
来自:豆瓣日记
原文:https://www.igaku-shoin.co.jp/paper/archive/y2020/PA03353_06 作者:松本卓也(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人类·环境学研究科准教授) 第73届每日出版文化奖获奖《开展照护》系列创刊20周年寄语 2020.01.06 译者:@西希弗的石头 译者前言: 根据上野千鹤子(太田出版 2015年 p.42)在《照护的社会学》中提出的定义,照护(ケア)是“在规范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框架内实施的,为满足有依存性的成人或儿童的身体和情感需求,而采取的行为和建立...
来自:豆瓣广播
今天读了Angela de Azevedo——黄金世纪一只手数得过来的女作家之一——的剧本“La margarita del Tajo que dio nombre a Santarén”。这个悲喜剧改编自葡萄牙圣女Irene of Tomar (635-653)的生平/传奇,简单概括就是修女Irene拒绝了一位已婚青年才俊A和一位修士B的求偶,被B暗中下了能让小腹鼓胀的药、在一片流言蜚语中离开修道院,想在河边自我了断、以证贞洁而被A派来的骑士刺死并投入河中的故事。好久没遇到一部读罢怅然若失的文学作品了:倒不是因为情节本身的misogyny和同期的剧作相比更胜一筹,更触动我的是在水边一幕中剧作家对Irene的关怀——这种关怀甚至不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完成的,而是在(括号中的)舞台布景/指导里若隐若现。
塔霍河水向两边分流,托起一口精美绝伦的棺材,盖子开启,Irene的遗体完好无损地躺在中央——Azevedo邀请观众把舞台想象后侧想象成水面,幕布拉开,现出盛着Irene的棺材,她脖子上的剑伤清晰可见。天使在旁歌颂着经久不息的河水、和被投入河中的圣女。天使唱罢,Azevedo在舞台指导里写“当音乐再次响起,即将重复第一句颂歌时,水流湍急起来,棺材的盖子合上,后台幕布放下”。
My (over)interpretation:河流打断第二遍颂歌,除了起到加速情节推进的作用,也提醒着观众【或者读者,毕竟这部剧没有公共出演的记录,而在十七世纪的舞台上“水流急起来” was at most figurative】两个不同质地的时空存在:舞台前侧其他演员占据的干燥的、线性时间掌控的实体空间,和后侧【甚至后立面】流动的、湿润的、处于线性时间之外又承载着Irene身体的无限延展的空间。而在后者短暂地暴露在演员和观众视线中后,河流就将它包裹隐藏起来———可以理解成是剧作家对Irene的恻隐之心吗?
正好本科生的通识课上在读Emily Wilson翻译的《奥德赛》,由Irene在水边被刺死的场景联想到十二个女奴被Telemachus下令绞死的片段:
"As doves or thrushes spread their wings to fly
home to their nests, but someone sets a trap -
they crash into a net, a bitter bedtime;
just so the girls, their heads all in a row,
were strung up with the noose around their necks
to make their death an agony. They gasped,
feet twitching for a while, but not for long."
不具备讨论《奥德赛》原文的语言和知识储备,但仅就这段译文而言,很难不被文本本身对女奴的怜悯打动:她们承受了钻心痛苦的死亡被转化成了轻柔的文学意象。相似地,当“河流”吞噬了对殉道圣女的颂歌时,我们看到作为媒介的文字(及其他布景道具)与作品内容所提倡的道德判断间相悖的作用力。带回黄金世纪对la perfecta casada/religiosa的规训背景来看,Azevedo在metatheatrical层面上的反抗尝试实属不易。
来自:豆瓣广播
地铁民警十年,有个感受一直藏在心底,不好意思说。
我处理过很多地铁里的奇葩事。毕业分配到地铁派出所之前,从来不觉得地铁里需要警察。这不就是一个通勤场所么?虽然每天数以万计的人来来往往,但这里从来不是任何人的目的地。无数人上下班、上下学、访友、找工作,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赶车都来不及,谁会搞事情?
工作后,才知道自己太天真了。人多的地方都是江湖。纠纷、打架,甚至是诈骗和猥亵,都有可能时时刻刻在地铁里发生。尤其地铁里封闭的环境,更是将那些本永远不会产生任何交集的矛盾双方无限拉近。
纠纷。双方因为抢座互相谩骂。
打架,双方因为插队大打出手。
诈骗,骗子到处在地铁里借钱,然后拉黑不还。
扰序,大哥喝多了在车厢里抽烟。
猥亵,还是喝多了,突然猛亲身边女乘客。
可能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你觉得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毕竟很琐碎嘛,都是普通违法,相比那些刑警见识的人性阴暗面小多了。但小事多了,处理起来也会累心。尤其地铁这种环境,案事件都比较单一,很多违法者前科累累,却仍然不知悔改;也有很多事主因为一时冲动情绪烦躁,沟通起来障碍重重。有时候一整天就处理一起打架案,应对各种人,做各种不同类型的笔录。有时候因为嫌疑人酒醉没有意识,还得连夜带他去医院醒酒。
慢慢习惯了,也就劝自己,干的就是这份差,别那么多抱怨。各行各业也都是如此,都有自己的辛酸和不易。
后来有那么一天,我处理一起打架纠纷加班到很晚,累得头重脚轻,坐地铁回家。走进列车的那一刻,发现车厢里人很多。
都是很普通的乘客。
他们有的坐在座位上,有的站在靠门处。绝大多数人都在看手机,也有人盯着车窗边的闭路电视里播放的循环节目出神。有人还背着背包,拉着行李,有人牵着女朋友的手,有人戴着耳机听歌。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呆在属于自己的位置,安静,平和,不纷扰他人,享受着自己的归途。
我忽然有了一种空前的兴奋。我看着眼前每一个人,觉得他们特别可爱。一点儿没有夸张,他们专注乘车的样子,好看得令我感动。在我的辖区里,这种画面的美,超过了我所见过的所有胜景。如果不是理智尚在,我真想走到他们面前,拥抱他们每一个人。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但我就是这样爱他们。
这就是我心底那个羞涩而真实的感受。
来自:豆瓣日记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与《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一样,皆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尤为复杂,有人妖之间的爱情纠葛,有势不两立的神魔斗法,还有高中状元的世俗荣耀,乃至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当然也包括与故事相关的西湖、金山寺乃至雷峰塔等山川风物。引人入胜的情节,使《白蛇传》受到小说、绘画、话本、戏曲、影视、动漫、舞蹈等艺术形式的青睐。在白蛇故事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待捕捉。 01 故事缘起 最初的蛇精故事,多以妖孽害人为主题。《太平广记》里收录的唐传...
来自:豆瓣日记
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做过一期天龙八部,讲武侠为什么那么受华人圈子欢迎。他说,金庸的武侠是一种对理想中国的想象,说得很有意思。 但这段话没有说清楚的是,理想的武侠世界到底是谁的想象。这个所谓想象的共同体里,有旅居香港产生身份危机的鸿儒,有流落四海渴望落叶归根的华侨,也有寻常巷陌看书消遣娱乐的市井,但这些人群里似乎都不包含女性。女性没有理由渴望江湖,因为江湖的冒险只为男性展开;江湖女子,只是男性冒险路上的一种景观。 景观之所以为景观,在于两点,第一点,景观的意义只能被观者赋予,就像武侠里女性的人生只被男性的冒险推动;第二点,景观的价值在于被欣赏,就像武侠里女性的美丽和不幸都构成了男性的美学体验。 关于第一点,最明显的就是段正淳及其女人们。段王爷风流倜傥,搞到段誉发现天下皆是我妹妹。可段王爷嘴上情深意切,也并不妨碍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过尽了精彩人生;反观那些女人们,一朝跟段王爷搞上后,人生的唯一...
来自:豆瓣日记
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 Arrival City: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 作者: 道格.桑德斯 原文作者: Doug Saunders 譯者: 陳信宏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1/03/04 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進行最終的大遷徙。 這群來自鄉間的人口在世界各城市落腳。 他們即將開創全球政治與文化的新秩序。 他們是明日經濟繁榮之地的重要開拓者。 他們將改變你對「全球化」的認知及看法。 他們的遷徙與落腳,將揭開世界未來的嶄...
来自:豆瓣日记
原文载『BLの教科書』(2020)堀あきこ・守如子編、有斐閣、第18-34頁。 原标题:少年愛と耽美の誕生——1970年代の雑誌メディア 作者:石田美紀 相当于Yaoi·BL前史的1970年代,少女漫画杂志中出现了“女性向的男性之间的性爱故事”。本章考察在它逐渐形成一个门类的过程中,杂志所发挥的作用。根据媒介研究者吉田则昭的说法,“报纸旨在报道,其使命是为全社会提供一手信息,而杂志受众面较为有限,面向的是对特定内容感兴趣的对象,为读者提供经过编辑加工的信息,以便加深理解”(吉田2017:12)。...
来自:豆瓣广播
前几天偶然读到五月份一条旧闻,指出20年前的今日,发生在这里的紧急疏散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上撤退。当天第一次飞机撞击后一分钟之内,地铁,公交车,隧道,火车等公共交通全面停运,数百万人滞留曼岛。当时唯一的撤离通道就是通过四周水域,由船只将惊恐疲惫的人们载离危险的城区。那天共有渡轮,游船,巡逻船,大小游艇包括消防船在内150多只船艇,800多水手和岸上服务人员加入紧急疏散和营救,将50万人从浓烟和毒尘笼罩的曼岛紧急撤离。经调查统计得知当时有一些近距离连续工作的水手,后期陆续罹患与当时有毒气体相关的疾病,有人早亡。他们也是与消防员警员一样的英雄,亦应被人们了解和纪念。
来自:豆瓣日记
那些有着文化和历史隔膜的画作,最能激发我的好奇心。辨识画上的物品,它们叫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它们在历史中是如何演变的,这类微小和琐屑的知识,感兴趣的人不一定多,可是我为之着迷,每有所得,喜不自胜。唉,人各有癖,我经常开导自己,就释然了。 事情要从一幅中世纪古画说起,是1413年至1416年之间、荷兰出生在法国打工的林伯三兄弟(The Limbourg brothers)画的牛皮纸树胶水彩画,《福星高照的贝里公爵》(Tre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又称贝里公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