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素材
来自:豆瓣日记
港大出版社又一本文學研究著作出版了,是台灣中興大學邱貴芬老師 (Kuei-fen Chiu) 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張英進老師 (Yingjin Zhang) 合編的世界文學與華文文學研究論集。 以華文文學如何作為世界文學為題,本書適時地在全球化的今天替華文文學研究打開了「接受研究」的新向度,涉及如翻譯、電影改編、互聯網傳播等與我們今天息息相關的主題,回應了現下發生的種種當代文學現象。具體包括,魯迅如何走入世界文學之列、中國與拉丁美洲的文學翻譯關係、中國科幻小說的世界化,還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全文约一万三千字。献给昨晚关注我的那个小伙伴。 目录 目录 2 一、回溯性建构 3 二、人物形象在叙事中的呈现 5 1、驹子的内在冲突与叶子的双重性质 5 2、岛村的虚无与反思 8 三、结语 11 一、回溯性建构 川端的作品具有一种情节上的暧昧。这种暧昧在于“故事”在“话语”中的不完全展开。使得“隐含读者”在“叙述话语”中只能获得事件原因或结果的两者之一,而被隐瞒的部分则要依靠另一事件来回溯性的重构出“新事实”。之所...
来自:豆瓣日记
题图 /Charlotte Lapalus 当青春的声音…… 当青春的声音愈大, 世界就愈洁净。 在青春的声音下, 许多的不正义会感到羞耻。 作者 / 钦达温 翻译 / 翁婉莹 "လူငယ်တွေရဲ့သီချင်းသံ"သာ ကျယ်လောင်လာရင် "လူငယ်တွေရဲ့သီချင်းသံ"သာ ကျယ်လောင်လာရင်က မ္ဘာကြီးတခုလုံး သန့်စင်သွားလိမ့်မယ် ၊ "လူငယ်တွေရဲ့သီချင်းသံ"အောက်မ တရားမှုပေါင်း...
来自:豆瓣日记
世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平。即便我们都是记者,都有刨根问底、每天阅读大量信息的习惯,坐在一起,还是会在大大小小的议题上显现出一条隐形的鸿沟。这条鸿沟不光是政治议题、工作环境,也有思维习惯、文化背景造成的区别。 在汉堡,我见到了来自全球的记者,越交流越知道,永远要警惕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1. 「伊藤诗织胜诉了!」12月19日中午,我的朋友圈被这则消息刷屏,很多微信好友都在庆祝这则消息:日本女记者伊藤诗织起诉前 TBS 华盛顿分局长山口敬之对其实施性暴力,这则官司持续了四年,终于有了结果,法院判决...
来自:豆瓣日记
本文内容主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与设计部高级策展人Paola Antonelli关于2012年展览“对我说/Talk To Me”的采访视频文字转录。由“想采摘”团队编译。 编者按: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部高级策展人Paola Antonelli,才华横溢而善辩。设计作为一门创造...
来自:豆瓣日记
美国科幻大师基姆•罗宾逊 作者介绍: 美国科幻小说大家金•斯坦利•罗宾森(Kim Stanley Robins)的力作,他是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火星三部曲”的缔造者,两届雨果奖、一届星云奖、世界奇幻奖和约翰•坎贝尔奖得主,六次摘得“轨迹奖”。 基姆•罗宾逊(...
来自:豆瓣日记
(834-880,日本) 他出现,是不是 因為我睡著了, 想著他? 早知是梦 就永远不要醒来。 当慾望 变得极其强烈, 我反穿 睡衣, 暗如夜之壳。 我知道在醒来的世界 我们必得如此, 但多残酷啊—— 即便在梦中 我们也须躲避别人的眼光。 对你无限 思念,来会我吧 夜裡, 至少在梦径上 没有人阻挡。 虽然我沿著梦径 不停地走向你, 但那样的幽会加起来 还不及清醒世界允许的 匆匆一瞥。 潜水者不会放弃 海草满佈的海湾: 你将弃此 ...
来自:豆瓣日记
正文 1996年,霍尔以Who Needs `Identity'? 作题目为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ity 这部论文集写了一篇引言。借用霍尔的问题,我也想来谈一谈who needs theory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长期搞理论研究的文化研究学生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困扰着所有人的问题。理论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于许多接触文化研究没多久的同学来说,扑面而来的思潮和理论令人目不暇接又流连忘返。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当代理论让我们摆脱了沉浮的批评方法,不用再讨论什么“镜与灯”...
来自:豆瓣日记
原文刊载于《上海文化》2021年第四期 内容摘要 自2010年以来,英语学界在中国都市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涌现了许多视角新颖的著作。通过选取自2015年出版的六部专著,本文旨在总结与分析海外汉学界在中国都市研究领域的三个研究新路径:地方性、文本现代性与“情”。这三个各自独立却互相关联的路径也可以被认为是理解中国现代性的三个角度。就研究者看来,抽象的中国现代性概念以不同的具体形式展现:它由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地方性与世界性的认过程呈现;它也通过在全球知识交流速率加速年代中西文化协商与互通...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原載於《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十二期),頁370-382。 作者:李鈾 石守謙教授的兩本近著《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三聯書店,2015年8月)和《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三聯書店,2015年10月)原分別由臺北允晨出版社於2010年和2012年出版,皆由專題論文集結而成。《從風格的畫意》收錄15篇論文,最早一篇發表於1994年,最晚一篇發表於2007年。《移動的桃花源》則係作者自2007至2012年在臺灣中央研究院開...
来自:豆瓣日记
八大作品选一 吴冠中先生曾把石涛作为中国绘画现代之父,基于其《苦瓜和尚画语录》的理论建树及作品带来的新意,其实更早一点的徐渭与其同时的八大可并为现代表现主义的三驾马车,徐渭与八大都实践中开中国画现代之路,由刻画到表现,以抒情性为要务,法退隐其次,率意天真,求其生动活泼,不在意笔墨的轻重。 八大作品选二 画之六法中,“气韵生动”列首位,徐渭是抓住了根本,一切以生动为旨归,故其作画,不守古之成法,一任天机,写心中逸气,与那些古酸匠气的画人拉开距离,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他画兰草、画石榴、画葡萄,都有很深...
来自:豆瓣日记
1922年,一个闷热的夏天,一位身材矮小单薄、戴着无框眼镜、背着照相机的外国人,被特许进入尚属禁地的紫禁城。他来自遥远的北欧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担任教授,长期从事意大利艺术史研究,但在几年前,他因着迷于中国的罗汉画,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并将此后的学术生涯彻底转向为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 这位被后世称为“中国艺术史研究集大成者”的学者喜龙仁(OsvaldSirén,1879-1966),在1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参观并拍摄了这座曾经金碧辉煌、此时却透着颓败气息的宫殿。尽管宫殿因无人养护...
来自:豆瓣日记
- 始建于法国第五共和国的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是仅此于美国MOMA的全球第二大当代艺术博物馆,是除了卢浮宫,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外,巴黎最出名地标性建筑。蓬皮杜中心,这个立项之初就定义要“入史...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本文首发于 《深港书评》 2020年3月31日 2014年,西班牙著名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Enrique Vila-Matas,1948-)推出其长篇小说《卡塞尔不欢迎逻辑》(Kassel no invita a la lógica)。小说甫一出版,就进入西班牙《先锋报》评选的2014年度小说书单。2019年,小...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