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童看天下提及的书单

来自微博ID:小童看天下的提及。
“@小童看天下
【回复】我不推荐书,我认为要先把形式逻辑与辩证法搞明白,因为你思辨能力不行,就不知道书中对错在哪。比如哈耶克的书,看似不错,但是逻辑错误太多了,而且是颠覆性错误。所以他提倡的自由恰恰会在实践中走到反面。比如德鲁克说:相对于哈耶克,凯恩斯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不懂逻辑你就不能理解。
2015-4-11 21:15 来自 iPhone 6”
“思辨能力到位了,读书量的增加很容易。我记得有个非常著名学者(忘了名字)说:我平常不读书,写文章需要时我才会根据需要去读。这就是逻辑能力好,思辨水平高。你要思辨能力跟得上,比如儒学、理学、心学这些,我给你讲一天你就全通,而且透彻的很。这一点绝不夸张。因为那不属于学问。”
“star早先少年时:小童请定义学问。
小童看天下:回复@star早先少年时:“学问”,佛学就是“转识成智”后的智,因为一“识”之学均是有所注重,因而必一是一非之论。《周髀算经》:“夫道术,言语约而用博者,智类之明。(这是“识”,懂某一类的专家、学者等);问一类而万事达者,谓之知道。(这是学问)。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小童看天下
【回复】我不推荐书,我认为要先把形式逻辑与辩证法搞明白,因为你思辨能力不行,就不知道书中对错在哪。比如哈耶克的书,看似不错,但是逻辑错误太多了,而且是颠覆性错误。所以他提倡的自由恰恰会在实践中走到反面。比如德鲁克说:相对于哈耶克,凯恩斯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不懂逻辑你就不能理解。
2015-4-11 21:15 来自 iPhone 6”
“思辨能力到位了,读书量的增加很容易。我记得有个非常著名学者(忘了名字)说:我平常不读书,写文章需要时我才会根据需要去读。这就是逻辑能力好,思辨水平高。你要思辨能力跟得上,比如儒学、理学、心学这些,我给你讲一天你就全通,而且透彻的很。这一点绝不夸张。因为那不属于学问。”
“star早先少年时:小童请定义学问。
小童看天下:回复@star早先少年时:“学问”,佛学就是“转识成智”后的智,因为一“识”之学均是有所注重,因而必一是一非之论。《周髀算经》:“夫道术,言语约而用博者,智类之明。(这是“识”,懂某一类的专家、学者等);问一类而万事达者,谓之知道。(这是学问)。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评语:《中美贸易问题》(2) 想了解美国的政治和政策走向是什么?面对各方各派的言论、评论和报道,通过历史科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很简单而清晰的看清楚,完全不需要猜测。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审视副总统万斯、现任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以及很多川普身边人的背景和思想就可以准确把握其行动和对策。副总统万斯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他是川普第一任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的学生)的思想直接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和要求。 这里有必要再次提醒读者:与马克思思想一致的人并不代表阅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同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不一定不按照马克思主义方法;而支持马克思主义的也不一定理解马克思,而且历史中很多情况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反的。例如苏联解体就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因为苏联的全部历史是与马克思的主张完全相反的,它的失败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和他所批判的他之前那些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运动是比资本主义更加糟糕的先见之明,马克思将这些人的理论视为他的敌人。而马克思从未将资产阶级理论家视为敌人,正如恩格斯说的: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争论仅限于理论争执。 但是历史的讽刺在于,这些人重新披挂上场,借用马克思理论中的各种概念和范畴,演出历史新的一幕。英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对苏联的那种“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心灵》中有句话:“本来发明用来描述西方资本主义的概念和范畴,结果却与它的不共戴天之敌为匹配,此乃莫大的历史讽刺。”而列宁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能从一个人的言论或思想是否支持和反对共产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去看,而要从历史规律去看。 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萨米尔·阿明所说的:“《资本论》这个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肯定的智识与政治工具证明了,它自己就是正确预言资本主义现实的历史演化总路线的最好工具。没有一种在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情况发生——或者说,常见的情况是,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这个现实的尝试,而得出类似的结果。” 因此,当看到川普政府的核心主张与马克思理论中对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和要求高度一致丝毫不应感到意外,这是由于历史规律本身在发挥作用,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导致的。所以马克思说:“世界历史进程就是这样,它是怎么样,就得怎么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638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必须掌握生产资料、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为前提。这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与特朗普政府首任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的政策主张不谋而合。莱特希泽认为,美国必须摒弃“服务业立国”的幻想,转而通过关税保护和技术投资双管齐下,全力恢复制造业的地位。他在担任贸易代表期间推动了《美墨加协定》(USMCA)等政策,强调制造业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工人阶级尊严的来源。莱特希泽主张,美国应重建“生产型社会”,让工人通过切实的劳动——而非依赖福利——重拾自我认同,进而恢复社区活力与国家凝聚力。他在回忆录《无投降》中写道:“一个只靠金融和服务业的国家无法长久强大,生产才是工人阶级和国家的根基。” 与此相呼应,副总统J.D.万斯(J.D. Vance)进一步从社会与文化视角深化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工人阶级在经济中扮演积极的生产性角色,而非被动地沦为福利体系的接受者。万斯在其畅销书《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中,以铁锈地带(Rust Belt)为背景,剖析了工人阶级因制造业衰退而陷入的经济困境、文化失落和心理危机。他指出,长期依赖福利不仅削弱了经济自立能力,更侵蚀了工人阶级的道德感和精神内核,导致社区解体、家庭破碎。他在竞选俄亥俄州参议员时曾明确表示:“我们要让俄亥俄的工厂重新运转起来,让人们通过劳动重建生活,而不是靠救济苟延残喘。”万斯强调,恢复制造业不仅是经济政策,更是重塑工人阶级精神与国家认同的关键。(待续)
评语:《如何认识和使用AI产品》(1) “逻辑会带你从A到B,想象力会带你到任何地方。”——爱因斯坦 AI产品作为理性的辅助工具,在人类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并不具备思想。AI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处理任务:1. 基于逻辑和数学的数据驱动任务,如模式识别、优化和预测、大数据处理等。2. 基于明确定义的问题,如棋类游戏、数学计算、自然语言处理。3. 重复性和规则性的工作,如金融交易、自动驾驶、数据分类等。这些功能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并缩短决策时间。 然而,依赖AI也可能导致错误。例如,埃隆·马斯克曾提及有150岁的人还在领社保,这实际上是基于对COBOL语言的误解。COBOL是一种古老的编程语言,在处理日期数据时,如果无法确认或识别,可能会默认1875年,导致2025-1875=150岁这样的荒谬结果。因此,AI提供的数据或答案需要正确的辨识和解读。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而AI产品唯一不能提供的就是创新能力。创新依赖于不按常规出牌的感性能力,而AI的“创新”只是基于已有数据的重新组合、优化或模拟。它无法真正打破已有的框架,只能在既定框架内进行变化。这点是每个人和每个企业在使用AI时都应谨记的,千万不可混淆两者的区别,以免阻碍自身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所有知识最初都来源于感觉世界。通过验证、扩展和系统化这些感觉,形成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正如科学方法论中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爱因斯坦也指出,创新的来源是:直觉的工作超越理性,创新是直觉战胜逻辑的结果。人类的进步依赖于理性,但愚昧同样可能源自理性。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言:“人出生时是无知的,而不是愚蠢的;他们是通过教育变得愚蠢的。”知识源于直觉和想象力,而教育有时可能抹杀这一点。 因此,AI作为理性工具,仅能辅助人类思考。它的发展和应用取决于人类感觉能力的提升。感觉世界基于共同的物理刺激,但知觉世界因个人的背景、经验、文化和心理状态而高度主观和个性化。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问题:所有思想家和科学家与一般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强烈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反传统、反常识、质疑一切的批判精神,而且很多都有各种怪癖、以及对新奇和未知的开放态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科学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工作。 对于科学创新的特点,杨振宁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中指出:“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爱憎,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转过来又决定了他的贡献。乍听起来,一个人的爱憎和风格竟与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关系如此密切,也许会令人感到奇怪,因为物理学一般认为是一门客观地研究物质世界的学问。然而,物质世界具有结构,而一个人对这些结构的洞察力,对这些结构的某些特点的喜爱,某些特点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风格的要素。因此,爱憎和风格之于科学研究,就像它们对文学、艺术和音乐一样至关重要,这其实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我们在利用AI时需要社会培养并容纳这种鲜明的个性和批判精神,因为AI虽能帮我们处理大量数据,但这种技术的进步不应掩盖或阻碍我们对人类个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需求。因为,知识的来源、推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是每个人鲜明的个性、丰富的生命表现,是人在无限的想象力中不断打破已有知识框架,拓展其边界的感性世界中发展的。而感性发展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这就需要社会为一个更加人性化和解放的未来铺平道路。
来自:豆瓣读书
作者: George Lakoff / Rafael Nuñez
出版社: Basic Books
出版年: 2001-8-16
出版社: Basic Books
出版年: 2001-8-16
评语:@Michael小童:差80年是丘成桐给中国人面子了,因为数学是直觉知识,而直觉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理解上,也就是说数学最终的结果必须完全表达出人的天性。如莱考夫和努涅斯在《数学从哪里来》(Where Mathematics Come From)所宣称的:“人类创造了数学,并有责任保持和拓展它。在数学的肖像上,一定会有人类面孔的出现。” @岳东晓博士 胡锡进怒斥丘成桐没常识: 丘成桐在华中科技大学讲座,谈到中国数学水平现状,说当今中国数学水平没有达到美国1940年水平,落后80多年。这一评论引发互联网口诛笔伐,胡锡进也加入了。他一字一顿地义正辞严到,不可能, 中国现在有空间站,有遥遥领先的手机,美国1940年有吗?这个计算能力难道没有远远超过1940年的美国?老胡用常识就驳倒了丘成桐长洋人志气的谬论! 算数那是算术,不是数学。邱老说的是洋人烧脑的数学。差距80年基本上就是,人家50年前的东西现在还大半看不懂。
评语:(1)三中全会《决定》大概看了下,在我看来一个核心问题是没有从宏观看问题,例如第五“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这一条中“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这些因素不是宏观经济问题,而是微观经济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首先是误以为站在国家整体角度看问题就是一个宏观,而站在国家角度,经济增长问题就代表了宏观的问题。而实际恰恰相反,宏观经济问题不是这些问题。不能以经济增长的概念去看待宏观问题。这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匮乏的表现,或者按昨天一位朋友在我朋友圈对中国经济政策的问题评论的:“一言以蔽之,中国没有宏观经济学。” 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看法至少要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即,资本主义和历史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即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熵总是增大的,如果没有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就会死亡。正如资本始终以集中的方式生产自身,如果没有社会革命,它就是失衡的、无序的,就会产生经济危机。因此,无论如何,经济增长的概念都不能成为宏观看待经济问题的方式,而必须从社会看问题的方式,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经济问题的看法都必须建立在对社会意义的考察中进行观察,也就是是,资本作为熵增的趋势是一个持续无序、失衡的历史过程,而它的前提——社会,即熵减或负熵才是维持平衡和有序的过程,才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如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指出的:“人类靠负熵为生。”所以马克思指出:任何问题,任何社会需要,都要从“从该问题的社会意义上来考察。”只有这样才是宏观的角度,才具有科学的、理论的意义。 理解了这个,就会发现,《决定》的第四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就是没有理解什么是创新和人才。创新和人才不可能是从学校中教育、企业中产生出来的,而是社会。任何创新都是社会关系中涌现出来的,而不是人类心智的产物。关于科技和创新来源于哪里,怎么产生的这方面的著作非常多,例如凯文凯利的《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刘易斯·芒福德的《人与机器》……等等非常多,我就不引用了,自行查阅吧。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从哪里来,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里不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它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总之,认为创新和技术是通过教育产生的,即认为科学是人的智力的产物是非常愚昧的认识,因为真正要问的是:思维从哪里来的?正是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上,诞生了马克思主义,正如他的那句话所揭示的问题的本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即只有通过改变和创造出符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和世界,才能生产出全面发展的人和并最终迎来人的解放。因此,产生科学的土壤是自由的社会,正如前苏联用70年时间,投入了无数人力财力而在科学和技术上一无所得一样, 因此,科学和创新绝不可能是教育,也更不可能投入财力就能办到的,正如爱因斯坦在《自述》中指出的:“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待续)
评语:这人的水平也敢出书,真可怕。因为他一句话都没说对。胡适提倡好政府主义,受到溥仪、蒋介石的青睐;而鲁迅相反,认为问题就在于政府,提倡全面学习西方制度和思想,他说对于学习西方的态度应该是“All or Nothing”(全部或全无)的关系,而胡适的态度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鲁迅认为,问题就在于胡适这种认识。他说清末以来维新或改革在中途屡次失败,原因在于每次都是一边通过学习外国的技术以改善经济,一边通过打外国的思想以维护统治。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维新了—经济富强了—技术留下来,把外国思想打出去—关门,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挨揍—再维新—经济又富强了—再把外国思想打出去…再关门…再挨揍………以此往复。鲁迅批判说:天下哪有这好事,挨揍是活该。所以他倡导学西方就学明白,学通透,别学一半就以为自己又厉害了,然后用学的这一半,打另外一半。他讽刺说:那些学了“声光化学电”的“新进英贤”能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走下去吗? 在文化上,胡适是儒家思想,认为独立思想、自由讨论、自由主义是儒家传统,他说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和自由主义的先锋。而鲁迅是反儒家的,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专制的牢笼。例如他在《狂人日记》表达的:“仁义道德”就两个字“吃人”。 在学术水平上,别看胡适是杜威的学生,就他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写了一点都没写下去,只出了一本上册,因为他没那个水平写下去。包括现在在欧美读哲学专业的中国的学生问题非常大,日本人也一样。其关键在于不会阅读,胡适就属于这种学生。理解一种思想,不是通过他说了什么去理解的,而是通过文字所显示出的思维结构和方式去理解。因此,阅读的精髓在于看完一本书,不是记住书中说了什么,而是理解了作者的思维方式或结构。
评语:所以读书不是仅通过大量阅读就可以掌握知识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就像大数据搜集的数据再多,理解不正确也没有意义,问题在于如何解读数据,而解读能力在于提出问题能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于直觉能力。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中国人在高中的数学都非常好,但是中国学生一到了本科,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就与美国学生拉开了非常大的距离。其原因就在于数学只有通过直觉才能理解,不是通过会做题去理解的。研究数学认知的法国神经系统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在1997年出版的《数感》一书中总结道:“对数字的直觉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脑海中。”《[美]马里奥·利维奥《最后的数学问题》270页)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创新的来源时说:“直觉的工作超越理性,众所周知,创新是直觉战胜逻辑。”人在幼童阶段的直觉能力最好,明代李贽的《童心说》中指出,没有童心“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中国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保护好人的天性,而被大量的被学业所阻碍。 正如会考试不等于会思考一样,用事实也不能说明事实。在实践中,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被这种思维方式阻碍着。例如在中美谈判中导致问题无法收拾的局面就在于中国方面喜欢用事实去说明问题,但美方是通过事实背后的状况进行理解和分析。因此,事实越说的多越麻烦。所以川普在访华后恍然大悟的说:没想到美国有这么多工具可以用来对付中国。中国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美方通过一点扩展到全面理解。这就是对问题的把握和理解方式不同导致的。明恩溥在《中国人的气质》中指出中国人这个问题:“即以一种富有理解力的,实践的方式把握住一个客体。”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就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只会万变不离其宗,不会由同种单一向多种多样的发现与创新。 所以,恩格斯说:“读书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能够被把握是由于我们的直觉,而我们的直觉来自于我们的感性能力,而我们感性能力是处于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着、束缚着并同时被解放着的历史进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所以,读书不是学知识,而实际通过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发展自身的直觉能力。正如《道德经》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鲁迅先生说:“老子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 不读书一样可以以有非凡的成就,正如美国20世纪之前的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几乎都没受过什么教育。例如被以“低能儿”名义赶出学校的爱迪生……等等。而自二十世纪以来到今天为止,除了物理学的一点进步之外,一切科技的进步都是基于十九世纪的基础理论之上的实践,而这些人大多数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尤其是十九世纪中期之前,即便受过教育也是与其理论贡献无关的。一百多年的基础科学理论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不是因为人们读书少,而是人的直觉能力被社会的发展阶段阻碍着。因此,社会革命比读多少书都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所以,让我们期待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到来吧!
评语:(续2)今天中国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其他国家都发生过,没有例外。说到这个问题,有必要提及一下王教授的《美国反对美国》这本书。首先,欧洲在资本主义早期,很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家都持有这种观点,不足为奇。例如,书中这句话“美国的体制,总的来说建筑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础上,但它确实明显地输给了一个集体主义、忘我主义和权威主义的体制。” 当年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就持类似这种观点,认为德国政治应该是威权主义政府,他认为这种政府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优于西方民主制度,同时有利于德国的大国外交政策、民族复兴、文化复兴,“为子孙后代开辟一条在各民族之间分配权力和声望的道路。”他在1916年写道,德国必须成为一个权力国家,为的是“对世界的未来拥有发言权。韦伯认为,一个伟大民族必定会“首先追求权力”,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个现世的法则……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就包括了为权力而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要保存民族文化,就必然离不开权力政治。”(【德】沃尔夫冈·J.蒙森《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中信集团出版社〉 但历史已经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战败告终。当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第一阶段,威权主义政府确实比民主制度国家推动生产力发展上更迅速,更便捷。孟德斯鸠早就说过:专制比法治更便于运用。但是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第一阶段,这种制度是无法跨越出第一阶段的。正如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的:“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487页。(待续)
评语:因此,不是欲望使人受苦,而是社会没有满足其欲望的条件才让人痛苦。就像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恰恰是是乐于压制自己的欲望,通过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积累财富,它不会感觉到痛苦。所以,欲望和苦难不是一回事,而是和在社会发展中的机会是一回事。所以清代学者戴震说:“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望,而天下治。” (附录 腾讯视频号 靓丽人生路程 #董宇辉 喜忧参半才是人生,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董宇辉治愈语录 #情感共鸣) 2023年12月17日 23:05 小童看天下:我发现你就敢评论这个。我写的其它的,你不敢评论,点赞都不敢,吓哆嗦了吧? 小童看天下:同在一个落后的社会关系中,有思想的人就比一个文盲痛苦。路遥《平凡的世界》有一段话:“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 小童看天下:我读书读的把生意都忘了,真的,你能想象吗,我居然有一段时间忘了我还有公司。
评语:在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是反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因为这句话的另一面是“己所欲,施于人”,这是很危险的主张。关于句话,康德、叔本华、尼采都进行过批判,其中尼采在《权力意志》中对这句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想把整个人类的交往都建立在功效的互惠性基础上”他认为是卑鄙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指出:“人们不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老调子当作一个指导行动的原则和规则。”至于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就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了。 (附录 腾讯视频号 北京时间 回顾王毅外长金句:一个有礼貌的绅士,绝不会把自己的刀叉伸到别人的盘子里。) 2023年12月17日 22:37
评语:技术不可能被企业所独有,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要想发展一项技术并从中获取利润,应当从对这项技术的理解和生产能力上入手,而不是建立技术壁垒。就像菜谱都是公开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当厨师。所以,企业自身的能力表现并不是专利有多少,如果把技术当作自己可以领先的竞争优势,那么格局就太狭窄了。如马尔库塞指出的:“技术,是一种生产方式,是代表机器时代的工具、设备和发明物的总体,因此,它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和维持(或改变)社会关系的方式,一种流行和行为模式的表现形式,一种控制与支配的工具。技术本身既能够助长专制主义,也可以促进自由;即能够招致匮乏,也可以带来富足;既能够延长劳作时间,也可以废除劳动。”(【美】马尔库塞《技术、战争与法西斯主义》,41、42页,人民出版社)(待续)
评语:小童: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辩护真是到了无耻的新境界。因为当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苏联当局进行了隐瞒,是瑞典政府在其境内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后公布于天下。苏联当局不仅隐瞒事故,偷偷把领导的家庭撤离走,而且禁止对事故附近居民进行救援,甚至连对居民宣传防护措施都不允许。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抢险救灾委员会总工程师卡马洛夫指出:“这是苏联时期最严重的国家犯罪行为。”白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就是叙述了在这场灾难中,苏联当局所犯下这场罪行中小人物们的愤怒、悲伤、无知。 (附录 腾讯视频号 楠哥有财气 60万苏联逆行者,是苏联最后的荣光。 #日本排放核污水 #苏联 #切尔诺贝利 #楠哥有才气 #楠哥有财气) 2023年8月27日 15:07
评语:小童看天下:因为,政治科学是人类所有学科中最精密的科学,政治科学涉及全部科学领域的知识,因此它实际与通常意义上的政治无关(那只不过是意识形态),而与经济有关,所以马克思称之为“政治经济学“。因为经济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必然包含全部科学领域的知识。因此,政治理论必须与任何其它任何科学理论,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数学等具有相同的原理或规律并从中得到验证。因此,政治科学从其应用范围来说,是人类所有知识综合。法国哲学家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说:“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不把某些西方学科整合到自身之中,就会还原为一具枯骨。” 正如李卜克内西在《纪念卡尔·马克思——生平与回忆》中指出的:“在马克思看来,政治是一门学问。他对那些酒吧间的政治家和那种政治深恶痛绝……历史是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有效力量的产物,是人类思想人类激情、人类需求的产物。而政治,从理论上来说,它是对亿万在“时间这部织机”上奔忙的要素的认识;从实践上来说,它是由这种认识所决定的行动。因此,政治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应用科学。政治科学或政治的科学,实际上是一切科学的精髓,因为它囊括了人类及自然界活动的整个领域,而人类及自然界的活动又是一切科学的目标。”
评语:温铁军造谣都造的没水平。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写过一本《中国救荒史》,书中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中国自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20世纪,中国在4000年的历史中是无年不荒,无年不灾,以至于被全世界称为饥荒之国。市场中公开买卖人肉是中国历史特有的景象,人肉被称为“菜人”和“两脚羊”。明代学者屈大均就有文《菜人哀》,描写了市场公开贩卖人肉的景象。鲁迅《抄靶子》中写道: “黄巢造反,以人为粮,但若说他吃人,是不对的,他所吃的物事,叫做 ‘两脚羊’ 。”文革期间,公开贩卖人肉的景象还有,广西自治区的武宣、合浦、湖南省道县,其地吃人成风,食材多为“四类分子”,公然叫卖人肉。 (附录 腾讯视频号 用户1285737503 #温铁军 说了一段你所熟知,但不一定了解的历史。#经典语录#农业#农民) 2023年11月12日 15:17
评语:王毅要么不明白美方在说什么,要么是装糊涂,因为“过去没有阻碍开展互利合作”的问题,不代表现在不是阻碍。而舒默讲的很清楚,就是希望中国提供给美国企业和工人公平的竞争环境。简单来说,过去美国允许中国利用国家力量帮助还在弱小中的中国企业成长,所以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地位,等等,也允许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包括在美国上市融资等等。但是,当中国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已经具备在国际市场中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时候,国家力量不仅没有退出,居然继续利用国家力量帮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这就是不公平了。不仅如此,国有企业还加强了,政府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且是市场竞争参与者。正如《剑桥资本主义史》中对中国这个问题指出的:“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政府成了几个全国最大型企业的主要所有者,而其他国家的政府则从主要企业撤出它们拥有的国有份额。中国政府并不像西方政府一样,拥有同一种国家与社会彻底分离的达观的承诺……” 王毅应该去看看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本书,看看书里边都说什么呢,对号入座一下。 认识封建主义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理解,否则不可能,正如《剑桥资本主义史》指出的:“如果不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为基础,且如果不是基于已有的经济转型,我们很难想象这种新的态度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篇文章去讲述封建主义的问题。而理解封建主义的表现对于当下中国是极为紧要和必要的。因此我借朋友圈,简明扼要的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经济形态就不用说了,中国构成封建主义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和表现。但是大家并不了解封建主义在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表现。在马克思理论中,封建主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拥有对国家和人民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蒋介石1937年在庐山提出的:“为国家牺牲,为人民服务。”纳粹德国的公务员和国防军的誓词有:“我将永远真实诚恳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希特勒1922年4月12号慕尼黑演讲中指出:“我们对自己说,国家首先意味着对人民无限的、无所不包的爱,必要时甚至为人民而牺牲。” 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情感上确实是真诚的,直到纳粹德国的最后时刻,希特勒和纳粹头目门还为自己没能够把人民服务好而深深自责和检讨。希特勒的遗嘱最后一段话说的:“我们希望立刻被火化,在我为人民服务12年的过程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努力工作中渡过。” 但是,这恰恰是封建主义的表现。为什么呢?因为封建主义思想奋斗的目标(国家、民族、政治)是错误的,因此必然导致残酷的现实。因为任何崇高的理想或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导致在现实中,感觉处处都是敌人阻碍着目标去实现,所以必然导致在现实中的不择手段。 所以,马克思指出:“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的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总是表现为生产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137页)(待续) (附录 腾讯视频号 用户0019795441 #温铁军#历史人文#观点分享#正能量#民族振兴#涨知识#认知思维#社会现实#老百姓关心的话题) 2023年12月17日 13:02
评语:哈耶克的思想在西方理论界被公认的属于剽窃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没剽窃正确的那种人。而且哈耶克本身就是在英国社会主义组织费边社创办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老师。但是由于他的阅读能力不强,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理论的逻辑,所以即使他的好朋友弗里德曼在阅读了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后也给出“漏洞百出”和“无法卒读”的评价。在西方国家,哈耶克的理论没有被任何国家应用过,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在美国更被视为不是一个正经人该读的书,被所有大出版社拒绝出版。芝加哥大学教授赫尔曼·芬纳干脆写了本《通往反动之路》针锋相对,把哈耶克的著作称为“对西方民主制度最恶毒的攻击”。 至于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更是拒绝哈耶克的经济学思想,但正如哈耶克的朋友弗里德曼和其对立面凯恩斯一样,都给予了他在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给予了正面评价,但对其经济学理论保持嗤之以鼻的态度。所以哈耶克到芝加哥大学后并不是教授经济学,而是社会与道德哲学。同时中国读者需要知道,哈耶克对马克思理论是极为推崇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有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大家公认他的理论根源都是来自马克思,例如他的“商业周期理论”在德语文献中是公认的来自马克思,但关键是他没读明白,演绎错误了,这是他在西方学术界不受待见的原因。但是,今天中国一些人非常推崇哈耶克,大家要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评语: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曾对美国驻华使馆秘书谢伟思说:希望“美国人多谈论美国的理想,每一个在中国或在美国与任何中国官员会晤的美国官员都可以谈谈民主”,“每一个在华的美国士兵都应该是一个民主的活广告。他应该向他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谈论民主”。因为“说到底,我们中国人把你们美国人当做民主的典范”【[美]约思·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王益、王昭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4页。】。但是由于美国法律规定不允许美国政府和军人拥有对人民进行宣传的权利或职能,所以谢伟思说做不到。所以中国共产党宣传机构叫“新华社”,“新华”即新中国的意思绝对不是指一个新的政权,而是指新文化的中国。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最新留言 · · · · · · ( 全部 )
吉吉范特西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
- 小童看天下提及的书单 (1042人关注)
- 小童看天下提及的电影 (137人关注)
- 我的收藏 (4人关注)
- 书单|邹恒甫的学社 (67人关注)
- 大前研一的作品
统一答复,微信朋友圈偶尔发言,传播很有限,经常被屏蔽。
你好,想问一下知不知小童老师现在还有在哪里发言吗
被和谐了,真是无语。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1678955 《自由之路》
https://space.bilibili.com/517600481 《什么是历史规律》(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