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正直贰哥
来自: 正直贰哥 (Singapore) 2018-06-19 19:40:19创建   2025-03-19 20:39:07更新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当我们提起短篇小说时,我们通常只叫它“短篇小说”。有时我们还会带着轻松或不屑的口气,叫它“短篇”。比如你和朋友聊起你昨晚看过的短篇小说,你会说:我昨晚看了一个短篇,什么什么什么。接着试图以最简要的三两句话概括掉它的全部。很少有人以仿佛站在文学之雄伟宫殿面前的崇敬跪拜之情去对待短篇小说。而当我们一说起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追忆似水年华》《2666》《战争与和平》,我们就像在探讨刚在自己家门口...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奥雷里亚诺们已经整理出《我们八月见》中的谜语和彩蛋,所以当梅尔基亚德斯问他们可曾看出那是以何种文字书写的,他们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回答。 “加巴文。”他们答道。 ——《百年孤独》(假的) (加巴Gaba为加博Gabo的阴性形式。) 奥雷里亚诺们很长时间都待在编辑部。在反复接触稿件的时间里,他们将加西亚·马尔克斯遗作《我们八月见》中的元素意象、主人公阅读的书目、海岛之行的音乐、疑似前后矛盾的细节,都一一烂熟于心...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伟大的黑塞,顿悟者赫尔曼,神的使者,给人痛苦与宁静的先知,我向你致敬!只有全悉理解在宇宙中寄生的生命和宗教的真谛者,才能有如此清晰的对人生意义的表述。谁理解了《悉达多》,谁就理解了人生,就理解了黑塞的全部诗歌。在小说中,作者将大彻大悟者佛陀“乔达摩悉达多”演化为四个人物:探索实践的“悉达多”,轻信教条的“乔文达”;言教的导师——佛陀“乔达摩”,身教的导师——船夫倾听者渡人彼岸者“维耶德瓦”。小...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didi_wu的广播:

午安,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我很喜欢的画植物的画家,Lucian Freud~对,你没看错,他哪里只是人体画家,简直是妥妥的隐藏植物大佬好吗😆 这九张图是按照时间顺序排的,所以很明显看出他一生中画风的转变,从早期有点超现实的味道到晚年越发趋向写实,心境有变,反应在对植物的观察和表现上就真诚地袒露无疑。 我很爱的油画老师对我直言过他不喜欢Freud的人体画,”there is no air in his painting”,我时常想起他这个特别的评价,确实,Freud声名赫赫的人体画里总让我有种凝视死亡寂静的感觉,透不过气,大概老师也是这个意思吧。但我觉得在他的植物画里,有生和死并存,共同孕育着,植物本身就是一场场的轮回啊。 另,我觉得他是一个对自己真实感受无比诚实的画家。好像我喜欢的艺术家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点,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所思所感,并在一遍一遍追问剖析下成长为参天大树。这个过程,其实很痛苦,但又很治愈。我记得有个豆友曾经问过我,她因工作关系去采访记录了很多盛名的大师,“但为什么感觉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只剩技术了呢?”(有些是指手上的技术,有些是指脑里的技术),我其实也思考很久这个问题,但答案其实很简单也许大家也都知道,让作品鲜活有生命的就是创作者心里最切身私密、又一遍遍自我审视的感受。可保护、培养自己的心力很难,它必须由一颗幼小的种子慢慢一点一点生长,相较之下,技术的熟练在掌握有效训练方法的情况下聪明人只需专注三五年大都已经可以超过七八成的人,对外行来说,更是可以炫技收获一大片赞。这个时候,该问自己,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要走这条路? 对Freud来说,目的一直很清晰,“The painter makes real to others the innermost feelings about all that he cares for. A secret becomes known to everyone who views the picture through the intensity with which it is felt. The painter must give a completely free rein to any feelings or sensations. ” “Unless this understanding is constantly alive, he will begin to see life simply as material for his particular line of art. He will look at something and ask himself, “Can I make a picture by me out of this?” And so his work degenerates through no longer being the vehicle of his sensation. ” 刻画的,得是生命,不仅是素材/材料。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最近一直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到395页的时候,我发现一个似曾相识的小故事——关于一棵葱的寓言。原文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很恶很恶的农妇死了。她生前没有一件善行。鬼把她抓去,扔到火海里面。守护她的天使站在那里,心想:我得想出她的一件善行,好去对上帝说话。他记了起来,对上帝说道:“她曾在菜园里拔过一棵葱,施舍给一个女乞丐。”上帝回答他说:“你就拿那棵葱,到火海边去伸给...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马千的广播:

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1885年左右关于风景、树木和水果的草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每个民族都应该有独自的价值标准,道德观,也就是它的灵魂,否则,民族这个有机的共同体就难以持续生存。 ——尼采 莫言曾说一部长篇小说不应该像一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而应该有多种思想的矛盾冲突。同样一...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菠菜长颈鹿的广播:

几年前,为了宣传展出伦勃朗的名画《夜巡》,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装扮成画中那个时代的人物,在商场里穿行,奔跑,追逐,像演电影一般重现了这幅画的背景和内容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昨天,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件事。 我前面坐着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穿着碎花长裙,身材高挑匀称(上车时就注意到了),面容清秀,一看就是很爱美的女性。 车经过了某条街道,我看到妻子扒在车窗向外看,她对丈夫说了一句“看,那家的衣服应该很不错”。顺着她的目光我看到了一家很大的服装店,虽然品牌没听过,但是透明橱窗里有着温暖的灯光和搭配得宜的模特,一眼看上去设计风格简约,即使不是我这个年纪能穿的,但我也觉得这家店不错。 紧接着让我窒息的一幕就来了。 丈夫非常不屑地“切”了一声,然后就开始贬低:“好看个p好看,都是些卖不出去的崴货(质量很不好的产品)。” 妻子回了一句,“谁说的,看人家这招牌也像有些年头了,也许确实很不错才能开这么久吧!” 丈夫:“你懂个啥子,好的牌子早就开到商场去了,还会开到这路边。” 妻子:“商场的也不一定见得就好啊!” 大概是妻子一直在“反驳”丈夫,惹得他立马嗓门提高八个度:“你就只是...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姜小白的广播:

以前看父母的婚姻,几乎就是埋怨我爸的恶贯满盈,吃喝嫖赌抽不说动辄就是地房子都是他的,让我们滚,特别丑陋。 可后来自己慢慢大了,开始看见妈妈身上的缺点,更能观察到身边男性因为娶太太性格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20来岁时觉得男人分两种,我妈是运气不好撞渣男了。 可30岁看,他们只是普通,跟我们一样,他们的20岁也是很漂亮的灵魂跟生活状态,但彼此不合适,硬往下过,在一段toxic relationship中互相折磨,彼此都朝最难堪的一面转变。 一旦男人在亲密关系中得不到尊重,就像女性得不到安全感一样,很容易困顿蹉跎,类似出轨、赌博、酗酒这些都是最简单最具有诱惑力的选择,伤害自我。在他们的亲密关系中,我妈不太会尊重人,控制欲太吓人了。 人都是流动的,任何性格特点都经不起时间跟环境的锤炼,亲密关系最促进这种流动,健康的亲密关系让人忠诚、放松、家庭目标一致,toxic能让人秉性大变,自我讨伐。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爸妈在发现彼此不合适的阶段就能试着解绑,或许他俩都能拥有另外的人生。婚姻生活改变人,改变的方向取决于婚姻生活的质量,都是基于选择,不怕选错,就怕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偶尔跟我妈聊天,她能慢慢看见自己跟我爸矛盾的点,回头看她自己也能察觉到如果当时在某个岔路口她再勇敢一点儿,自己的人生就能少很多遗憾。她不是被环境裹挟,更多的是内心害怕,害怕面对选择后的未知,所以就紧紧抓住相当棘手的烂选择,一路油门,真的不聪明。 无论是父母还是身边人的婚姻,我希望自己能引以为鉴,如果确认自己进入的感情是toxic,一定要给自己机会,也给对的机会,走出来,也给对方机会走出来,一定不要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去掩埋彼此的人生。我爸妈给我生动演绎30年了,展示了它能让人遗憾到什么地步。 在亲密关系中不要轻言放弃,但也要敢于放手,不自欺欺人。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沈复这人,总体来说是个很失败的家伙。 沈复是一个无能的小清新屌丝,进不足以做入世将相,退又不能伴青灯古佛。在老爹的庇护下,尚能每日不思进取,以小清新的生活乐趣为中心来打发时间,插花、游山玩水、搞搞业余的高雅艺术和老婆。可是一旦被赶出家里,就发现自己连独立门户的本事都没有,生活一下就陷入困境。作为一个男人,不考虑养家糊口,就知道成天玩乐,有一天过一天,活不下去了就感慨造物弄人恩爱不久,这根本就是个...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在卡塔赫拉这座城市,万物无须抵御时间的腐蚀,相反,时间为万物停留,岁月变老,万物依旧。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说起来我并不算马尔克斯的崇拜者,虽然当初读《百年孤独》也读得眉飞色舞、拍案叫绝,但后来却从未想着去找他别的小说来读。到底为什么,我也说不出来,也许是我天性喜欢更严肃深邃的作家?反正在我心中那张最挚爱作家的名单里,马尔克斯从来没有一席之地。 马尔克斯不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但他肯定是一位叙事天才和语言艺术大师。他对语言的敏感和苛求堪称业界良心。他的第三部小说《恶时辰》交由马德里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一切...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没有比最近这些日子更合适的时间来重读《百年孤独》了。故乡下着一场连绵不断,眼看着不会终止的雨,我窝在自己的小屋里做着重复再重复的英文练习,很少上网,几乎断了和繁华世界的联系。这些长期的和暂时的,无意的和刻意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小小封闭,给了我一颗挨近马孔多的心。我以每天五十页的龟速进行,甚至没有奢望这一遍就能够读懂。这一次我仍不能断定我懂了,然而这一次,我哭了。 上一次读它是在高中二年级,有个曾...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ys
在我到今天为止的阅读过程中,有三本书是无论如何都绝不愿意错过的,它们分别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虽然真的这样一本正经的把这三本没什么联系的书排列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有点傻气)但对一个,算不上聪明,又懒,又缺乏基础知识(听起来好可怜)的人来说,它们中的每一本都是可以在翻开的瞬间为你带来一个崭新世界的奇迹魔法。恩,这么说或许不太准确,应该是,给你原本已经熟悉...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Ubu
小说名字取自《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Life ...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傻瓜”(idiot)的概念,在这里却值得玩味。原本第一章的叙述者班吉(Benjam)是那个病理上的“傻瓜”,然而全书看下来,却可以发现福克纳又一次地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愚与智的划分。这一点后文会再详解。 传说,福克纳原...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Jason Reitman的作品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残酷。 但他又不是血淋淋的将生活抽筋剥皮给你看人生的绝望,他嬉笑怒骂,满不在乎;他让你在笑声中不设防,不抵抗;笑尽后他也不给眼泪,只有一声抑郁的叹息,嘴里全是苦味。但绝望过后,却也总有那么一两句话、一两个细节,让灰底子泛光,寒意透暖,让人依然继续等待黎明,等待雨过天晴。 在根据美国作家Walter Kirn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云端》(Up in the Air)中Ryan(Geor...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大学时候有一个被我们全班封为“日本武士”的女生,因为总是梳着非常有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发型坐在教室第一排十分认真的听讲。她行为刻板,讲话不过滤,每次下课包围老师25分钟才将之刑满释放。四年过去了,没怎么和男生说过话的她潇洒毕业了。后来,我偶然加了她的QQ,发现她签名写的是:“如果没有爱过,人生再好也是白费”。 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这出,大概是活到这么老才意识到这句话居然有可能是正确的。 微信这几天突然流行晒十八岁的照片,于是朋友圈里大家自信的贴出里各种各样又土又丑又熟悉的面容。我非常不喜欢怀旧,也没兴趣发一张帅的惊世骇俗的照片让大家意识到30多岁的丑男丑女18岁的时候只能更丑这个简单的道理;只是大学的挚友对我软磨硬泡,非让我这个OCD去翻大学时候的照片发给他。于是打开谷歌照片集,过去如同一抹流彩在眼前再次泛起光泽,一张快乐,一张遗憾,每张都是折磨。结果自然是不可免俗的怀旧了,尤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四月最后一周,横山秀夫《半落》新版上榜,凶案自首后的两天空白,隐藏一个拼死守护的秘密;贵州作家冉正万经典小说集,讲述属于黔北乡村的百年孤独;《假如岁月足够长》续写三浦紫苑对于工匠精神的深切关注。 虚构类 本周,「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超越《人民的名义》登上虚构类榜首,《恋情的终结》《方向》紧随其后。 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 横山秀夫 的代表作《半落》此番推出新版,上榜后即高踞第五位。作为与 东野圭吾 《恶意》齐名的作品,《半落》讲述警局高官梶聪一郎杀死病中的妻子并投案自首,却对杀人后两天内的情况守口如瓶,陷入不完全招供的「半落」状态。横山秀夫舍弃了传统推理小说追索真凶的模式,而是锚定事件背后的情感动机与人性曲折,不愧为曾经改变日本推理小说走向的颠覆之作。 贵州作家冉正万的小说集《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收录其创作生涯的十篇经典小说。这些从黔地风土与神巫文化中汲取灵感的作品,游走...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作者:潘姜汐熹 或主动或被动地,独居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选择。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报告,全球独居生活人数从 1996 年的 1.53 亿上升到 2011 年的 2.77 亿———15 年里上升了 55%,他们预计,到 2020 年全世界将...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一女同事刚拿到驾照就买了车, 车开的不是很熟练。 今天下班非要捎我回家, 在经历了N次起步熄火之后, 车终于启动上路了。 一路上开的还算平稳, 快到我家附近的时候, 这货说:你看我开车起步这么费劲,一会到你家门口我就不停车了,我开慢点你跳下去, 然后再快跑两步给我关上车门。 天呐,这哪是搭顺风车, 整个是在训练特种兵啊………😂😂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cmm
自从把蜜月的假期请下来之后,我和某豆就没考虑过别的国家了,这倒不是说没有别的地方想去,但很少有一个国家能像意大利一样能在短短的两周里提供如此多样化的行程,无论是民风、景观、还是美食(尤其是美食),都充满了多样的、地域性的魅力。 意大利人历史上分壤割据多年,培养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邻里的坏脾气,堪称地图炮的始祖(想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我妈妈炖的肉酱是最好的,我们这儿的榛子无敌棒,我家的葡萄酒...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0 11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正直贰哥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