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来自:豆瓣日记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来自:豆瓣日记
【二更:我在2019年4月发布了第一期原创播客「煽风点火」,我将试着与大家分享所学到、所思考、所经历的一些小篇章,包含人物书籍音乐推荐分享等等,旨在煽起你内心燃烧的火焰,充满热情,勇敢生活,在 podcasts , 喜马拉雅 , 公众号 「醒awake」都可以收听。】 【更新:没想到大家对听podcast的热情也像我一样燃,对我来说是解放容易疲倦双眼的恩赐,我从每个节目里挑选了一个音频整理成了合集,放在百度盘里,大家现在可以去公众号【醒awake】回复“podcast”认领啦♥】 去年秋天是我人...
来自:豆瓣日记
文/ Johnny 豆瓣ID:黄萝卜蹲 公众号:漏报 低效能阅读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却依然说不出一二 》。在这篇文章里,我根据采铜的讲座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同样是读书,同样的时间,我们普通人可能读过就忘了,而为什么牛人却能把书中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串联,为他所用? 关于这个问题,我尝试在上面这篇文章里做了解答。然而,还有引申出来的两个问题,文章没有解决: 读了那么多书,却说不出一二。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多少时间来读很多书。而是买了很多书,读过的却没几本。怎...
来自:豆瓣日记
陈寅恪是史学大师,其学问得到了几乎众口一辞的高度评价,却常有人说他文章写得不好。 胡适就说:“读陈寅恪先生的论文若干篇。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但他的文章实在写的不高明,标点尤懒,不足为法。”(《胡适的日记》)后来,钱钟书也表示,陈氏的文章写得不高明。胡适是白话文主帅,对陈寅恪的文言写作不满可以理解;但钱钟书是文言高手,也说“陈氏的文章写得不高明”,就值得思量了。 对于“寅老之文不工”,程千帆在《闲堂书简》里有过辩解:“现代文献学或考据学要求文章细密周衍、网罗详尽的文献,这就使文章无法简明扼要。加上文献中文言白话古今中外无所不有,都引在一篇文章之内,其风格自然无法统一,按照古人传统的办法,引文可以节要,可以概括,也可以改写。这就可以使之与作者的文笔形成一体,从而避免上述之病。前人名作,如汪容甫的《荀卿子通论》、章太炎先生的《五朝学》、黄季刚先生的《汉唐玄学论...
来自:豆瓣日记
一月第二周,乔治·佩雷克文学巨著《人生拼图版》绝版多年全新修订重出,用精微细密的迷宫叙事书写关于生活的宏大寓言;艾美奖大赢家《使女的故事》原著鸣响警世之钟,勾勒女性史脉络;《活下去的理由》《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剖白与抑郁症同行的黑暗与温暖。 虚构类 林奕含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本周蝉联虚构类榜单首位,图像小说版《追寻逝去的时光》升至次席。1999年的中文初版绝版多年之后,法国著名小说家 乔治·佩雷克 的毕生杰作《人生拼图版》(亦可直译为《生活使用说明》)本月由中信出版社再版推出。这部600页的巨著将场景浓缩为巴黎的一幢十层公寓楼,以精密如数学公式的叙事手段,描绘了其中1468个人物包罗万象的生活,将当代生活的种种事件与要素容纳于百科全书式的繁复结构中。卡尔维诺曾评价《人生拼图版》为「长篇小说史上迄今最后一次真正的事件」。 2017年斩获艾美奖五项大奖的剧集《使女的故事》即将在4月播...
来自:豆瓣日记
图文/远夏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远夏在路上”(SummerAfar) Katmai National Park位于阿拉斯加州南部,是美国最难到达的国家公园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观熊胜地。熊是Katmai的主人,它们捕鱼嬉戏繁衍生息,而我们是误闯熊国的外来者。走在路上转角遇见熊,是再平常不过...
来自:豆瓣日记
文/彭小六 http://www.jianshu.com/users/1441f4ae075d/latest_articles 来源:简书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轰炸,我们点赞、转发,甚至保存。然后呢,我们为了什么学习? 我们发现自己有好多东西要学,但是哪些对我们有价值呢?哪些投资回报率不高呢?我...
来自:豆瓣日记
你是否感到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或者难以进行心算?我希望你不要接受这么一种主张:随着年龄增长头脑的敏锐性必然会减弱。 许多事情能够导致头脑的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我喜欢称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为“使用它或者失去它”综合症。 这篇文章是《我的生活巨变》的杰夫 尼克尔斯写的报告。他的使命和他的博客的关注点是帮助人们找到生命中的成功和意义。杰夫是一位有深度的作家,我鼓励你读完后去拜访他。 杰夫用这份伟大的列表来帮助我们避免可怕的“使用它或者失去它”综合症,而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它。 训练你的头脑到达顶尖效率的20种方法 为了保持敏锐,锻炼你的大脑是很重要的。我们思考得越少,它就会变得越迟钝。今天我们有很多重点来保持生理健康,但我们也应该关注我们的精神健康。在一生 中,我们的大脑都在持续扩张和适应受到的刺激。我们更关心我们的大脑,我们会变得跟有智慧。这里有20个训练大脑的方案。 1)读一本好书。读书会激发想象...
来自:豆瓣日记
我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想考研,但考研读书是不是白白损失了三年工作经验积累的时间? 又或者我想好好读书,但同学们选择去实习,我只读书会不会比他们没有竞争力? 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首先犯了一个错误的两难选择,好像积累工作经验和读书是矛盾的事情,读书其实也是积累工作经验的一种途径,干嘛要把它们对立起来呢? 先说说什么叫工作经验吧?很多人都把这个词挂在嘴上,但是什么叫有工作经验?具体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我...
来自:豆瓣日记
本来是给朋友的私信,但是朋友让我贴出来,那就贴出来吧。朋友是学文科的,我是学理科的,文理科论文毕竟存在不少差异,如果不适用也是很可能的,那样就当上网闲逛读了篇不痛不痒的文章就行了。私信的起因是朋友感叹提纲的bullets跟最后文章内容基本搭不上,这和我的个人经验完全相悖,我就解释了一下自己怎么通过写提纲来写论文。 1. 先说一下理科应该怎么写文章/提纲,(虽然很多人不这么做,但结果也往往不好就是了。当然,...
来自:豆瓣日记
【前言】 其实,这篇文章是写给表妹。前段她说想学英语,我建议她从阅读开始,就写了一个自学指南给她。之所以如此热情,是因为表妹一直和一个爱喝奶茶,每天说要干大事业、实际天天啃老爱打麻将的街头混混交往很久了……听见她要学习,真是高兴。不过朋友说,我应该...
来自:豆瓣日记
首先,读书并没那么了不起。书也不过是文字与图画的载体,记载着他人的经验。读书和现实生活,都是摄取外界的信息,给予加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汲取的是他人总结的语言经验,行万里路是自身去亲历一番获取的其他经验,两者不可得兼。在表述为语言时,是书籍经验占便宜,但经历过的自然明白:许多事儿,非语言所能归纳统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然而读书与文字,到底还是最简单直接的,汲取经验的方式。毕竟书籍诉...
来自:豆瓣日记
作者/黄德海 来源/《个人底本》 [摘要]:要想稍微读懂一点古今中外的“大书”,就必须调整阅读思路,设法勘定一本书的基本门槛,如金克木所说读外国哲学书的方法:前提是和对方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先明白他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先得有什么预备动作或“助跑”,然后...
来自:豆瓣日记
本文原写于2011年2月份,当时是四大技巧,随着我对各种领域的研究,相关思考也在加深,所以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调整部分,除结构和新增内容外,也有对原有语句的订正。 以下是正文: 这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新领域、新名词不断涌现的时代。古老的封建社...
来自:豆瓣日记
NO.1 中科院大博士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的(好习惯受益终生) 一.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我是学自然科学的,平时确实需要不少外文文献,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虽然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已经不算少了。但是有时还会碰到查不到的文献,...
来自:豆瓣日记
简七说: 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并不是说低学历是一种优势,但是别让已获得的学历限制你的发展,倒是很值得借鉴的思路。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它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原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高学历并不能涵盖所有优势,并且高学历也耗费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最重要的一点是,低学历的人离市场更近,而高学历可能并没有带给你市场需要你懂得的知识和技能。 “市场险恶,从来富贵险中求。低学历的人...
来自:豆瓣日记
在回答自己适合做什么之前,请先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我是谁?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人,我们活了那么久却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谁?如果你还在迷糊中,推荐你做下MBTI性格测试 (2)我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也许你一直忙忙碌碌,但请稍微停下脚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到底喜欢做什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Jinn的回答:最终满意的人生就是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且受到大家的认可,且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达到这个...
来自:豆瓣日记
每周的周三和周五,我都会晚走一个小时,留在公司加班。 但是只要你细看我的电脑屏幕你就会发现,其实我都是在弄英文的作文。 我的英文作文很蠢,蠢到会有最基本的语法错误,蠢到所有我不会的单词我都放大了字号用音标标出来,以至于打印在纸上看起来参差不齐,可即...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