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来自:豆瓣日记
我坐在第五十二大街的一家下等酒吧里 犹豫不决,忧心忡忡 那些聪明的希望吐出这虚伪堕落的十年: 愤怒与恐惧的电波周旋于地球上光明与变暗的土地之间, 扰乱我们的私人生活; 死亡那不便言及的气味侵犯着九月的夜晚。 精湛的知识可以 揭示这整场侵犯 从路德至今 它把一种文化逼得疯狂, 看看发生在林茨的事, 多么巨大的心像造就了一个精神变态的神: 我和公众都知道 所有的学童在学习什么 对他们施以邪恶 他们就报以邪恶。 流...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神学家和精神病学家,1883年出生在德国西北部的奥尔登堡(Oldenburg)。他在二战后努力不懈思考极权罪恶和世界和平,赢得了“世界公民”的美誉。他用哲学阐述了一个以普世价值为依据的人类共同世界。但是,那并不是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事实上,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雅斯贝斯就一直生活在一个特别难以成为世界公民的时代。从1933年纳粹上台到1945年...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箱根驿传 | 向长跑致敬 近年来关于跑步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这些数量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的小 说、漫画、跑步手册中,《强风吹拂》如一股热流注入其中。这部由三浦紫苑历时 六年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宽政大学宿舍“竹青庄”的十名舍友勉强凑成杂牌长跑队 , 从零...
来自:豆瓣讨论区
陆灏编《万象》总目录
第一卷 第一期
1/重返语词密林(尘元)
11/书香琐记(黄裳)
14/文化瘾(刘绍铭)
18/大作家的情色执照(陶杰)
21/世纪末的图书世界里,该信...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博士后研究员 毛升 原文载于:上海书评(2018年6月) 原文地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97919 听说,二十世纪头四十年的中国很不正经。街头、茶馆、书房尽是傻笑、玩笑、嘲笑、窃笑、捧腹大笑。报纸、杂志上充斥喧...
来自:豆瓣讨论区
译者前言
197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发表了他的著作《正义论》。这本巨著的出版很快使政治哲学变成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哲学文献来回应罗尔斯。在这些政治哲学文献...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太多的记忆被我们抛诸脑后,太多的感动再想起已经怅然。可有时候,记忆的阀门会因为一些细小的外物而在不经意间开启,才知道原来曾有过的一切感动,依然挥之不去。 大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迷过一个叫做谷勇华的电台DJ。并不遥远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都市远没有现在这般繁华变幻,大学校园里飘荡着林志炫阳光般明亮的歌声,草地上依然会有星星点点的烛火伴随着罗大佑《闪亮的日子》。没有网络的光怪陆离,那时我们所...
来自:豆瓣日记
这个世界上原来真的有些少女,看过些基文基片,群里面无下限讨论几下三俗话题,喜欢上的偶像碰巧还是个gay就觉得世界真的大同了么?是,卖腐现在都成过气话题了,看过的英剧美剧电影电视里没扯出几对暧昧来都不算编剧合格毕业,同志话题呢被林奕华迈克云翔关锦鹏这些人高调来高调去的早都看腻了,有没有新鲜点、刺激点的话题啊大佬?! 对不起,虽然我每天也开些搞基玩笑萌萌帅哥滚床单什么的,我还是非常清楚这是二次元,不是...
来自:豆瓣日记
黄耀明:浪漫世纪末 Anthony Wong : A Dialogue of Self And Soul 一直觉得在黄耀明的身上,始终清晰著一种末世纪的情绪,那是由音乐、造型、更是也个人特质所一起散发出来的浓郁气息。 身处在这样一个疯狂的年代,他说自己,太过清醒。 渴望一种更彻底的疯狂,一种纯然的忘我。不必忧虑未来,因为现在就是永恒。末世纪狂乱华丽的情绪,在黄耀明身上清楚张扬。 夜宝蓝色的丝绒西装、血深稠红的丝质衬衫,潋滟滟的交织成一种颓废迷离的华美。 眼前的黄耀明,肤色在白净中略略透著青苍,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始终泛着一层淡淡的,迷人的雾气。深秋的台北的夜里,不知道是因为季节,还是因为黄耀明,世纪末的气息,在这个夜晚之中,浓郁张扬。 好奇他眼中的自己?不够疯狂。他说。 从小生长在二个父慈母爱、兄友弟恭、家教良好的家庭里。黄耀明说小时候的自己一直是个不会打架,也不会讲粗话、循规蹈矩的乖...
来自:豆瓣音乐评论
《镜》整体的概念表述得清晰、熟稔又完整。专辑第四首主打歌《照镜》顾名思义说的是女子照镜上妆,但是不自怜只是自省。渐入情境时唱:“我问伊,伊问我;我若笑伊,伊嘛咧笑我”;初始似是谈情:“五分钟的爱情,四界去探听;三分钟的恋歌,双人唱一段”。最终落谈人生:“一世人的缘份,强求无较縒;一个人的日子,生活较开阔。” 译成国语就是:“我问镜中人,镜中人复问我;我笑镜中人,镜中人亦笑我;五分钟爱情,四处去探...
来自:豆瓣日记
2020年3月18日,《花花公子》发了封公开信:他们决定“更新自己的优势与业务”。这个说法很是委婉,说直白点: 他们自1953年底至今六十多年、上面登着暴露女郎的纸质杂志,停了。 公开信还煽情说,《花花公子》“对许多人意味着许多事”,是品牌,是生活方式,是俱乐部。 话说,《花花公子》的拥趸,一向爱念叨这本杂志颇有品味。毕竟,海明威、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厄普代克们,都给它写过稿。杂志的专访也够酷:吉米·卡特、卡斯特罗、罗素、萨特、阿里、霍金,等等等等。的确很棒。 当然,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只闻其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照叶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
- 有声书架 (18人关注)
- 美国往事 (5人关注)
- David Attenborough:自然历史记录者 (10人关注)
- 我的收藏
- 睁眼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