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来自:豆瓣日记
2015年秋,我突然站不起来了。那阵子一直有隐隐约约的腰痛,但没当回事,直到有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坐不起来,又站不起来,大惊失色。挣扎着从床上翻到地上,趴在地上打开抽屉,摸索了一条弹力腰封给自己缠上,又扶着柜子,才勉强爬了起来。联系了在医院的阿姨,艰难的挪动步子出门打车去了医院,她带我去挂骨科拍CT,结果出来是腰3腰4椎体膨出,也就是通常大家说的腰椎间盘突出。医生看了看片子说“问题不大”,就打发我回去了。但事实上,我每走一步都需要用双手撑着腰才能前进。完了,我当时想。作为一个有点医学常识的人,我...
来自:豆瓣日记
文/曾园 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用英语写的《茶之书》影响很大,其中有些论断深获我心,如“人们唯有在心智上克服自身的不完全,才能对真正的美有所认识。”“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但这位美学家对中国茶发表的看法却露怯了,“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
来自:豆瓣日记
天朝各地发烧友制作出的汉服为什么没有和服看起来雅致的主要原因就是衣料的材质。人工纤维加化学染料做出的东西怎能和天然纤维天然染料做出来的东西相比。更别说颜色,图案搭配了。。不按照古法制造就是无法制造出那种氛围,对我来说只有素色的棉麻汉服看起来才能入...
来自:豆瓣日记
想在朋友圈刷biger,下面这些片子,你一定要千方百计搞来看看。通俗点讲,这些片子就是为“带你装逼带你飞”而存在的。 英国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 《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导演:Andrew Solt 年代:1988 片长:100分钟 IMDB评分:7.9 影片以超过240小时的电影及录...
来自:豆瓣日记
说明:里面均无图。 《色谱》与《中国の传统色》,《中国色名综览》之色名比较研究 曾启雄* 林岱莹** 刘晏志**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所教授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所研究生 摘 要 本研究以1957年中国科学院所编译出版的《色谱》收录之625个色名,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佐以1979年《中国色名综览》收录之625个色名,以及1986年《中国の传统色》收录之320个色名,进行比对色名的异同处.希望对中国传统色名系统...
来自:豆瓣日记
草木染,即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布料上色的方法。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红色类的茜草、红花、苏木;黄色类的郁金、荩草、栀子、姜金和槐米;青色类的用蓝草制成的靛蓝,黑色类的皂斗和乌桕等等,它们经由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术,可变化出无穷无尽的色彩。 明末...
来自:豆瓣日记
Art-Pop,又称艺术流行。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音乐流派,源头也许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中旬。时值大神Björk推出新专辑《Utopia》之际,也想就着Art-Pop这个标签浅聊几句。 《Utopia》 [视频] △所谓源起△ 彼时,欧美流行音乐人们正尝试着在唱片录制过程中加入跳脱的交响乐元素。 英国一些流行音乐人从之前艺术学校的课程中吸取灵感,而在美国,Art-Pop则深受鲍勃·迪伦和“垮掉的一代”这一文学运动的影响,促成了一种经由民谣唱作人推起的音乐现象。 《Blonde on Blonde》 从名字上看,Art-Pop与波普艺术(Pop-Art)又是否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社会音乐学家Simon Frith认为:“Art-Pop的发展,多多少少受到了波普艺术直接影响。波普艺术是浪漫主义终结的标志,是一门可以没有艺术家参与的艺术。波普艺术的关键性理论家不该是Richard Hamil...
来自:豆瓣日记
每当想起乔布斯,就会想到他的经典装扮“黑色圆领衫+牛仔裤”,最重要的是:他一穿就穿了12年。 乔帮主的挑剔众所周知,能让他穿12年的衣服是谁设计的呢? 答案是:三宅一生 除了乔布斯,这几位也是三宅一生的忠实粉丝: 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更称他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 为什么设计大神都爱他的设计?或许我们能从他的作品里找到答案。 我不模仿别人 我只做我自己 在设计生涯的二十年里,三宅一生坚持创新,形成了独有的设计体系。最知名的设计理念便是“一块布”和“一生褶”: 颠覆一:观念 衣服...
来自:豆瓣日记
文 | 莫舟 权宜之计 我和安的最后一次大吵是在买房子的时候。安是我的先生,斯洛伐克人。 导火线是中介建议房子只写在我名下,而我则以单身的名义购买,因为我们是在香港做的婚姻登记,大陆没有我的婚姻记录。中介没有操作过涉及外籍人士的房产过户手续,觉得这样操作更方便。 回家和安商量这件事情,他一口拒绝。第一,他要他的名字也写在房产证上;第二,我绝对不能以单身的名义购买,那是欺诈。 我碰了一鼻子灰,又加上理亏,就把这事扯到他对我的信任上。“这与信任无关,我花钱在这个国家买了房子,我希望我的权益得到保证。...
来自:豆瓣日记
工业音乐史前史--编译 drugstore@ INTRODUCTION 前言 "Industrial culture? There has been a phenomena; I don't know whether it's strong enough to be a culture. I do think what we did has had a reverberation right around the world and back." Genesis P. Orridge (Throbbing Gristle) [1] “工业文化是否曾经出现过?也不知道这种现象是否可以称的上是一种文化。我想,我们曾经做过的影响了这个世界并且感受到了回...
来自:豆瓣日记
这周看托马斯·曼的《魔山》,那叫一个读书如抽丝,看完扎实地后悔,明知肯定不来电,为啥还要去看。我猜大概是不信邪,之前读的所有德语小说,除了格拉斯的《铁皮鼓》,全都费劲吧啦,看完后每每被自己感动,竟能看完这样的书。一遇到德语文学,我的身份就自动切换成苦修的僧侣,面前摊放的不是小说,而是波若波罗密的经文。 这种感觉在读卡夫卡时达到巅峰,虽然他甚至都不是个德国人,但一旦用德语写作,那种特殊的文学性就会过来折磨我。看完《城堡》后,我问自己在干嘛,疯了没有,看这种书,难道不是把筷子从鼻孔伸到脑子里,顺时针...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我一直对苏联感到好奇。同样经历了二十世纪甚至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政治恐怖和思想压迫,我奇怪为什么苏联仍然可以拥有一些世界级的响亮名字:帕斯捷尔纳克、肖斯塔科维奇、塔可夫斯基。而我们这边却几乎是一片荒芜。1975年,塔可夫斯基拍出《镜子》的时候,中国在搞文化大革命,全民看“八个革命样板戏” …… 苏联解体之后,曾经伟大的共产主义帝国似乎突然坠入了沉默之中,在文化上不再发出声响;而曾经伟大的俄罗斯...
来自:豆瓣日记
在我们印象中,苏联青年可能无一例外都是这种模样。 怎么可能打扮成这样呢,不怕被斯大林当街扫射么? ▲《嬉皮士》剧照 不过这张俄罗斯电影《嬉皮士》剧照所反映的角色形象却绝不是搞平行时空,20世纪40-60年代,一群什么都像美国看齐的苏联嬉皮士是曾经存在过的。 ...
来自:豆瓣日记
2015年,日本个性派演员小田切让,在一部日法合拍片中,饰演了一个画家。 西瓜头、小胡子、圆框眼镜、猫不离手……这个造型独特的艺术家,名叫藤田嗣治。 ▼猫与裸妇的画家 1922年,巴黎的秋季沙龙上,一幅名叫《寝室里的裸妇吉吉》的画作,狠狠撩拨了巴黎人的心。 ...
来自:豆瓣日记
我最近才发现,自己原来也属于童年没过好的孩子。因为我是到去年底,才完整看了一遍《中华一番!》,也就是那个不知不觉让“统一”冠了名,而我们这些八零、九零后却长期被蒙在鼓里的《中华小当家》。 不论作为一枚纯吃货还是一个爱研究饮食的人,没看过“小当家”似乎都说不过去。所以趁露怯之前,赶紧补上这一课。动画的确好看,包括里面那些炫酷到没朋友的切菜、配菜、揉面还有颠勺神功。不过看动画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中的中国菜是这番模样?或者说,日本人为什么会把中餐拍成这样? 记得2014年底,网上出过...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