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GoTill
来自: GoTill 2018-06-20 01:14:38创建   2024-07-12 17:55:16更新
来自:豆瓣广播

猫叔Mack的广播:

在线修图工具 1、ImageTools:ai-image.tools,能一键提取图片背景。无论是想去除图片中的杂背景,还是需要提取复杂的物体,都能轻松解决。 2、稿定在线PS:ps.gaoding.com,一个专业精简的在线ps图片处理工具,直接在浏览器打开即可使用,可以用来修正,调整和美化图像。 3、remove在线智能抠图:https://douc.cc/3ld8MA,通过AI在线自动抠图,并且支持更换背景图片。抠图速度几乎一秒钟出片,而且抠图效果挺好。 4、魔术橡皮擦:jpgrm.com,一款在线抠图AI工具,只要将图片拖进去,用笔刷涂去不需要的地方,点击开始,等待一会儿,就能抠掉杂物。 5、在线图片处理工具合集:photoaid.com/en/tools,不需要注册登录,支持图片阴影消除、图片去除背景和抠图处理、图片无损放大、图片变暗、图片反转颜色、图片模糊处理等 14 个图片处理工具。 6、ImagesTool:imagestool.com/zh_CN,可以处理图片和GIF,功能强大,免费无数量限制,包括格式转换、调整尺寸大小、拼接、加水印、压缩、gif裁剪合并等。 7、BgSub:bgsub.cn,支持去除背景、替换背景等,抠图速度非常快,抠图效果出色。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momo的广播:

跪了 选修的“历史探究”太厉害了,看完了,就一个感受,要是我高中阶段读过这样的书,把这本书作为我的历史学启蒙读物就好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1985) 作者刘擎,原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原题《大革命与现代政治的正当性:施米特与阿伦特的竞争性阐释》 邓晓芒思想自述(一)来自哲学人00:0029:56 近二十年来,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的宪政思想及其对自由民主政体的挑战备受关注。其影响从德国散播到整个英语学术界,吸引了分属于不同意识形态阵营和不同理论谱系的学者和思想家们①。在对施米特民主理论的探讨中,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滕子京的广播:

本学期在上的《语言学入门》用的是免费的开源教材,host在LibreTexts 这个网站上。 美国的教材非常昂贵,一本教材100-200美元是常事。一方面是学生负担不起,一方面是教授想提供内容,但和出版商合作摊下来售价高企。出版社的成本也高。都难。 LibreTexts提供一个平台来打破这个困局。教授无偿编写教材。绕过中间商。学生免费使用,为教材提供反馈,使之不断完善。 在线教材能提供很多传统教材不具备的功能。比如提供多媒体,接近0成本的大量彩图,嵌入视频(eg油管上的音乐演奏),在网页上直接运行代码、获得即时上手反馈的Jupyter Notebook,甚至可缩放旋转的生物大分子 3D 模型等。 要实现以上功能,教育集团一般需要为教材开发一套在线辅助教学,搭配教材卖online access code。用过的都知道,这个码售价不低于教材本体,也是1-200美元(甚至卖教材主要就是卖激活码),只能限定时间比如一个学期使用。过期之后想复习和查找都不行。 所以赞美开源教材。一套教材开发出来之后,别的学校的老师实际授课使用时还可以建立自己的remix,加入自己的内容,类似于Github的fork a branch,二创、三创,灵活无穷。 主体撰写者是老师和教授,比一般众包维基/百科的质量较有保障。 在知识共享方面,有的项目已经走到了很前面。 这是随意抽取的《1400-21世纪艺术史》里关于明代艺术的一章:https://douc.cc/4ubwnL 文科、理科、工科、社科、商科、数学都有。欢迎explore。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导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亲身试药的经历,我觉得要真正想了解一味药,就非得亲身试药,我曾经试过100来种中药,和没试过的药相比明显有种很大的差距,试过的药比没试过的药运用上要娴熟的多,今天有些时间,就把我试药得到的一些感受分享与大家,也希望有试药经历的朋友也能参与进来,共同提高用药经验。 1、土鳖虫: 20G水煎,1日量,连服1月。 结果,20日左右感觉乏力,面白,刷牙时每次都牙龈出血,1月时,症状加重,有时不刷牙也会牙龈出血,感觉发冷。 结论:土鳖虫是治疗淤血的良药,善治淤血腰痛关节痛,闭经等,但不可久服,否则引起血虚,出血。[水蛭更明显]。例:脑血栓形成早期治疗活血为主,虫类药是最易见效的药,治疗用它不可超过半月,否则有引发脑出血的可能,应改用丹参,当归等。[等量丹参,赤芍,益母草等植物药连服1月没有异常感觉]。 2、大黄: 20至50G水煎,1日量,这个药至泻的剂量因人而异,书中对此药的...
评语:中医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柳京高塔的广播:

小白pdf阅读器挺好用的,重排版功能比网易云阅读好(可以自己调试排版和去水印),还能加下划线,但是加载没网易云阅读快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非常不小心的广播:

本着“史上最便捷阅读英文书籍与英文paper的翻译工具”做一个推荐的,但还是被其强大的便捷性与可用性惊呆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格瓦拉的广播:

荔枝常见品种图鉴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原文地址: https://www.newyorker.com/tech/annals-of-technology/chatgpt-is-a-blurry-jpeg-of-the-web Deepl 机翻,未做校对。 ChatGPT Is a Blurry JPEG of the Web ChatGPT是网络上的一个模糊的JPEG文件 OpenAI’s chatbot offers paraphrases, whereas Google offers quotes. Which do we prefer? OpenAI的聊天机器人提供转述,而谷歌则提供引语。我们更喜欢哪一个? 作者:Ted Chiang In 2013, workers at a German construction company noticed something odd about their Xerox phot...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小波福娃的广播:

如果说世界上真的存在《三体》里说的,有“科学边界”这样一个组织——它集合了人类世界里最聪明的脑袋,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寻找人类对科学的局限性,并且深入到了能触及这样一条所谓对科学的认知底线,并造成了诸如“物理学是否存在”这样根本性的争议,最终产生了人类精神的重大冲击和认知危机——我是说,其实这种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了。 而这个组织的名字叫“维也纳学圈”(Vienna Cirle)。包括20世纪最了不起的那些聪明人,比如爱因斯坦、伯特兰·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卡尔·波普尔、数学家卡尔·门格尔,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就是你坐喷气飞机时的那个“马赫数”,以他命名的)……无法一一列数,但很多都是一般会出现在如今各个学科大学教材里的闪耀名字。而这些聪明人,都和这个学圈联系紧密,彼此影响着各自的智识轨道,或者是启发者、对谈参与者,或者是旁听者、反对者,又或者是被学圈视为明星,在维也纳做下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一点点扩大影响力到全世界。 大佬们讨论了很多问题:物理学这样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心理学这种社科,是不是建立在相通的基础上?基础又有多牢靠?这些精英们汇聚一堂,企图在各种讨论中划出了一条界限,即区分什么是“科学”和“非科学”(形而上学)。 因为整个维也纳学圈产生的当时,正好是牛顿时代以来,科学进步最非凡的年代。举例说,我们认为不证自明的公理“两点之间为直线”,但爱因斯坦能证明,两点之间最短为曲线。那科学被推翻了吗?其实除了爱因斯坦,当时包括马克思·普朗克、尼尔斯·玻尔和维也纳·海森堡,都以各自的方式重新推翻了我们描述世界的方式。比如玻尔宣称光既可以是粒子又可以是波,海森堡则指出测量者本身会在测量一个时候扭曲另一个。也就是说,刘慈欣从《朝闻道》开始到《三体》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以前,他预想的那个充满明确性、完全客观、不容辩驳的科学世界,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 维也纳学圈核心成员石里克和纽拉特在争议中,发展了一个比喻,被称为“纽拉特之船”,纽拉特认为,我们必须先行假设现有知识是可靠的,而不能荒唐到一下子推翻所有的假设(高喊一声“物理学完全骗了我”然后跳楼),但我们也不能妄想有任何坚若磐石的基础。因为我们总能在进步中,一点点放弃掉一些“知识”,就像水手在漂浮的外海想要重建一条船,我们没有条件在静止的船坞里拆除它,直接用最好的材料重建。 这也影响了后来波普尔对于科学必须要有“可证伪性”的观念。我们不可能在物理实践中发现了误差就直接推翻物理学,科学家必须永远接受被反驳、被推翻,科学家不可能因为实验失败就高呼”牛顿、薛定谔是骗子”并跳楼——这不是科学,而恰好是非科学。而大刘的科哲观明显是滞后和陈腐的,《朝闻道》里科学家可以为了追求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慷然赴死(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甚至对全知全能的外星人之神给出的“知识“,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和反对),和《三体》里喊着”物理学不存在了”而马上自杀的科学家,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时有过的所谓“科玄之争”,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们受当时维也纳学圈扩散的影响而做出的初步引介,虽然很粗浅而且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这事情直到现在的中国也没被很好的讲明白过(中西医之争之类,例子很多)。 当然这条我无意于批评大刘,因为作为大刘的早期科幻读者,其实该批评的或者该吐槽的地方多年前大家早都整得差不多了,炒剩饭没意思,文学终归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东西。而当年和我一起读这些作品的朋友们,很多已经被大刘带上了科幻行业的道上,我们老读者如今更关心的是细节怎么能改编处理得更好。 而这条真正的主题,其实是想给大家推荐一下新年我收到的新书里读到的一本难得的国内关于维也纳学圈的普及读物,《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两次大战之间的维也纳新哲学和石里克的遇害》。推荐给觉得《三体》中科学哲学观讨论很有意思的朋友们。现实中的维也纳学圈和“科学边界”小组最终被政治化运动绑架一样,这些聪明人们即使无意于政治,但最终遭到了当时民族主义者和纳粹的敌视(“科学理性”本身就和他们格格不入)——别忘了,还是无名艺术家的希特勒也在维也纳待过——并导致了学圈创始人石里克教授遭遇枪杀。这些最聪明的脑袋们,有一部分最终真的选择了自杀。 豆瓣读书页面:https://douc.cc/3fNqSW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事情起源于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是一本很不错的科学哲学综述,系统的归纳了科学哲学史上的众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同时也是因为这本书,我终于能够把我对《朝闻道》中所传达的那个科学叙事的看法描述清楚了——总的来说,我认为刘慈欣的科学观念并非“科学”,他本质上是一个诺斯替主义者。 虽然《朝闻道》是个短篇,快速看一遍不会花多长时间,并且能够读我这篇文章的人应该对这个短篇的故事讲了什么烂熟于心,我还是在这里简单的概括一下这个小说的情节:人类为了追寻大一统理论建造了环地球加速器,但是一夜之间被外星人拆除,外星人告诉他们这个加速器会制造真空衰落,毁灭整个宇宙,人类注定无法获得大一统理论。于是首席科学家提出,外星人可以告诉他大一统理论之后毁灭他,外星人同意。于是大批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提出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之后被外星人杀掉。这就是这个小说名字的含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很多年前就已经...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近些年来,历史学界在中古时段民间信仰、宗教观念、丧葬风俗等新领域的开掘上收获了许多重要成果,加之经学研究特别是两汉经学研究多年来的稳步推进,两汉的时代风貌日趋丰满、细致。与此同时,一批历史作家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历史非虚构写作正作为一种文学新样态呼应着当前中国阅读群体在结构上的新变化和由此产生的阅读需求。新著《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张向荣,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版,以下简称《祥瑞...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我愿意在这里做一个补充,这个补充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从叔本华哲学衍绎出来的,但却走向了和这个哲学相当不同的一个方向;藉用后面《康德哲学的批判》当中,叔本华对康德说的话,现在这里我得向叔本华同样地说一声:est quadam prodire tenus(该分道扬镳啦)。 首先我承认,叔本华是正确的,因为,要不是从意志来解释,我们实在不容易明白为什么,比方说,仅仅是人家动了我的东西,便会那样激怒我心,实在这就是对我...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房间里的大象的广播:

李石在北大做博士后的时候,我经常往政治系的师兄们那里跑。参加她的课的人带回了课程提纲,我一看,都是令人向往的大词,伯林自由啊、洛克分权等等,但师兄却说不想去了,“说了个啥!”——师兄原话。 我当时的理解是,仅仅是平庸而已。也因为希望很高,所以失望很大。 但我也清楚地知道,平庸不是罪。我脑子里一直是《莫扎特传》里平庸的萨列里嫉妒天才的莫扎特的眼神。平庸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不然怎么会有优异者让人眼前一亮? 我看了对她的《正义论讲义》的评论。评论者对罗尔斯有一定的了解,他的批评充其量是观点争锋,而不是揪出“硬伤”。我个人不喜欢用“硬伤”这种词来批评别人,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或陈述就属于“硬伤”吗?我觉得被摘引的原书论述,也无非是中规中矩的重述罢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对罗尔斯不感兴趣,没觉得他学术中的那些矫情的区分有何细致甄别的必要。这一点要交给内行人说话。内行争得面红耳赤的点,外行看来隔靴搔痒。这就是我对这篇批评的看法。 同时我认为对于平庸的作品很难下嘴,可能批评者想要发泄的只是那股子不逊的情绪罢了。林垚也是个能说大词的人,他博士毕业后也到北大开大词的课,结果刚发出一个课程提纲,课程就被北大取消,人被赶回了美国。我觉得这是真正让人感觉不忿的原因。 就国内的学术环境来看,平庸不是罪,但锥子总是要“脱颖而出”跑到国外去的。国内政治学的天花板在历史学者那里,历史学者的天花板是秦晖。谈论自由主义最好的不是李强的《自由主义》,而是刘军宁的《保守主义》。比刘军宁更好的保守主义思想家是个不可说的名字。萧功秦顶着威权主义的谄媚骂名想要贩卖自己的自由主义私货,就像包刚升拿着“民主失败”的话题想要谈谈民主,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施展,他表面上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超大规模国家”,实际上隐含着“帝国失败”的家私。最让人欢喜的学术新星是刘瑜,她的随笔集的分量和影响力达到了九十年代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和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沉重的肉身》)的程度。她在政治学上的见识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其夫君周濂。周濂受到港台自由主义者钱永祥和周保松的影响,施施然与美利坚学术主流接轨去了,但刘瑜没有。蓝江是西马界的李石,但对学术界的贡献更大些,他以“九月虺”的名字收集电子书惠及全网学子,另外,希望他在翻译阿甘本的过程中会明白阿甘本不是西马,而是右翼“法西斯”。我觉得现在对自由还有点兴趣的人不应该往政治系钻,他们应该看一看法学家高全喜、张千帆,哲学家刘清平、黄裕生。今年好几个哲学系发起了“自由意志”的哲学讨论,原因就是这一代学西哲的人“熟”了。 2022.10.02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菊长的广播:

【力荐!】最好用的网页信息收集工具(浏览器插件)PAGENOTE:https://douc.cc/1keDFT,可以在网页上直接做笔记,下次打开该网页时,笔记依然存在。 功能:在网页上直接标记、做笔记,笔记可以汇总、导出。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K
首先,需要下载一个软件,mac和Windows都可以下,叫motrix直接搜就好。 ...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豆瓣Mark的广播:

史上最全MBTI16型人格测试链接汇总(免费版): 93题版(职业):https://douc.cc/1Qc099 93题版(性格):https://douc.cc/286Cnw 16型人格官网版本(翻译问题准确性有待考量):https://douc.cc/00mGhH 荣格八维测试题:https://douc.cc/1JNupw 大五人格测试:https://douc.cc/0UGLLj 九型人格测试:https://douc.cc/0sArhu B站互动视频版本: 【互动测试】MBTI性格职业测试93题版-哔哩哔哩】 https://douc.cc/4sL5hZ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平_[bingz]的广播:

Mozilla Common Voice 粵語版正式啓動喇!只要過來錄幾句錄音,或者聽下人哋嘅錄音,就可以幫粵語發展做出貢獻! 粵語有八千萬使用人口,如果每個人都貢獻十秒鐘錄音,就會有超過三千個鐘嘅錄音,足夠做出世界最大嘅語音識別數據庫,只要每個人得閒貢獻少少就可以實現。廣東廣西港澳海外,全部都可以來錄音。😃 即刻撳入來玩下啦! 呢個項目可以提高語音輸入、語音聽寫嘅準確率,多啲人來貢獻又可以提高口音兼容率,三千個鐘錄音用來訓練粵語Siri、粵語Google Assistant等智能助手完全綽綽有餘。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王熊daddy的广播:

雅典的法庭宣判苏格拉底“亵渎神灵”,“把年轻人引向邪路”,倒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如果年轻人本来憨憨傻傻,不去讨论那些重大问题,倒是很难去亵渎神灵。苏格拉底式讨论一旦开启就不会停下来,甚至走向“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反倒不知所措”的地步,为虚无主义打开缺口。苏格拉底那句特别低调谦虚又高尚高明无比的“我只知道一件事儿,就是我啥也不知道”,其实为虚无主义打开了缺口。——这并不是说应该施行“虚其心实其腹”的愚民主义,而是说,憨憨傻傻心里面有神,本身是个不赖的状态,对雅典没有什么坏处。把价值问题予以命题化,讨论的结果,价值无形之中成为靶子,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的无限延异下去,走向解构。当然,天主给我们脑子,就是用来思考用的,但是,苏格拉底模式未必对应了大脑的最佳功能。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某些现象之所以被当做“w机”来看待,被冠以“贬义词”来用,根本原因并不是它有违客观,而是它不符合权力阶c的利益。 比如生y率低,这其实只是皇上们的危机,却是平民们的福利,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就像猪牛羊多了,可以挤一挤,但农c主的生活质量并不会降低,反而会随之提高。 一个真相是:几千年来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史里,女人远离母亲跑到男人家去生孩子,这并不是女人们的意愿。至于历c历d皇上要人们多多地生孩子,这更不是女性的意愿。女性的子宫,不过是jun权和父权的r口提k机。 说白了,现在生育率低,是因为女性地位提高了,从奴变成人了。这不是危机,这是福音。 人性天生是喜欢模仿强者的,如果一个社会当男人待遇好,女人就恨不得自己是男儿身;如果当女人待遇更好,男人们就恨不得自己是女儿身。随着生产力发展,男性的“力量”特长会逐渐无用武之地,而女性在精神层面的特长比如“化妆打扮”“情感细腻”等特点会被放大价值...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医验录》今天读毕,随记如下: 1作者为清初康熙年间的安徽人,借此书可以窥见安徽之医疗风俗。 2清初徽地之医喜用苦寒,畏人参如虎,所以是书纠偏的医案居多,挽回误治的医案居多。 3书里记载,安徽省有名医余公迪兹,出镜过一两次。有趣的是,张一帖也出镜过(可能老安徽人都听过),但是几次表现都很让人大跌眼镜,一帖见效乎?一帖要命乎? 4作者吴天士在初行医时,同时代的苏州叶天士先生四岁。 5作者一生不想做医生,只...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陰陽魚的广播:

鸡娃文也有一种典型的迷惑性,就是让人感觉「啊,这就是有钱之后的丰富教育资源啊!」其实,最丰沛的教育资源是那种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在教育资源充足的地方,自己不断从周围吸到的,而不是家长花钱从标准化的市场买来交给他们的。然后热衷于花钱买的家长,一旦发现自己买到的东西完全是破烂,就开始感慨、这个国家教育完全不行啊。对于在任何角度陷入了这个怪圈的人,我都并不想表示同情,只想表示感谢。GDP 和税收都贡献了,真是一个合格的好公民。有这个钱和功夫,还不如周末多去户外玩玩,至少不容易得近视眼。。。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陰陽魚的广播:

最近看评测、介绍类视频一类视频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看之前先看评论去最赞的留言。只要一个视频的播放量跟这个 up 主的平均播放量差别不大,不是明显吸引了一群神经病来,那么视频的评论区和弹幕,基本就反映了该视频稳定受众的取向,而 up 主能挣到钱、并有一群稳定观众,几乎一定是满足了他们的观看需求。这样可以简单地花几十秒过滤掉一个视频。想到这个方法,是根据我找饭馆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般那种坐满穿着光鲜靓丽的年轻人,却一个中老年人都没有的饭馆,几乎一定卖的是屎,掉头走准没错。同样是年轻人,如果是那种看起来有点奇怪、或者土里土气的、看着就不太受流行文化规训的人在吃,那么也稍微靠谱一点。一个内容存在、并持续产生,本质上就是靠其目标受众支持的。所以摸清楚其受众的特点,就大概知道这个内容是什么水平。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自己踩到狗屎。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陰陽魚的广播:

城市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会有一种迷思,就是一切社会资源都是花钱就可以买到的、而且是被市场准确定价的,所以自己只要努力挣钱就应该什么都可以买到,没钱也能至少买到越来越好的。然后一旦发现买不到、被骗了,就开始把大量时间花在抱怨上。实际上一个社会氛围中的平行社会越多,信息壁垒越强,很多东西越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而为什么会有平行社会和各种壁垒,说白了就是人家不想带你玩。在一些人的想象中,别人不带自己玩,就只是因为人家比自己有钱,自己消费不起,否则解释不通,所以就会重新回到一开始的死循环。一些人显然发现了这里面的商机,不断地用更新更高级的消费去诱导这些新中产。好像你努力多挣钱、多消费,生活的贫瘠和无力就烟消云散了。其实只是越来越贫瘠,越来越无力,因为自己的整个生活,都被中产产业链套牢了。我大概五六年前,还觉得这种平行社会是没有必要的,会慢慢自然消解的。但是今天我基本已经不相信在某些特殊的地方它会自然消解了。相反,只会逐渐加深。这就好像我们几个人聚在一起讨论一篇科学论文,然后不断有人来插话说他们在某社交平台看了某专家的解读,于是一定要用最专业的见解指导我们一下,强迫讨论论文的人必须接受他从社交网络得到的专业指导。面对这种情况,除了把他们分割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各玩各的,实在没什么好办法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长安的广播:

最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网站(https://douc.cc/0fX9NK),本来是用它来观察巴塞罗那日落时的海滩,结果发现可以在这里看到世界各地景点的直播,看完之后心已经飞到了天边。

评语:旅游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GoTill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