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枝春
来自: 枝春 2018-06-21 08:30:23创建   2022-09-15 00:02:58更新
来自:豆瓣相册
senders 2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马泽尔法克尔 1280人喜欢
最终季的第一集大概让很多人都失望了,因为竟然没有重要角色领便当。最庆幸的是托蒙德他们那几个人成功龙口脱险了。不但如此,托蒙德还借机炫耀了一下自己碧蓝的眼眸。我怀疑他这是在跟以碧眼闪亮著称的詹姆隔空较劲。 早在剧集开播之前,各路营销号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都拿“死人”这个点来做文章,说得好像《权力的游戏》就只有死人这一个噱头一样。明明更大的噱头是欧派,但是那些营销号都避而不谈,只有我这种耿直的热心观...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小片片说大片 3265人喜欢
更多影视评论,可关注公众号:小片片说大片,每天更新~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堪称美剧史上最恢弘的作品《权力的游戏》,终于迎来了第八季。无数人翘首以盼,等得是海枯石烂。 作为一部曾斩获13项艾美奖的美剧之王,片片还记得2011年的那个...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贤良的石榴籽 1766人喜欢
本来本人这几日很忙,打算不写大结局评论了,但编剧疯癫的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我如果是马丁,今天晚上看完这个结局,现在人已经在emergency Room!再降一星,丧心病狂么?不,负分滚出,才是应有选项! 第三集大家都在骂的时候,我觉得没关系,这是权力的游戏。而看...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姜小白 238人喜欢
阿兰德波顿在他那本《哲学的慰藉》里写他看《蒙田随笔》时,读到中年的蒙田在笔记里记录了自己“不举”的经历,感到大受宽慰。对男人来说,关于这种sexcual problems,遇到问题也不好向人倾诉,只能独自忍受,如果是看见大哲学家也有类似的经历,大概心里的压力会少...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Christopher R 530人喜欢
一些俗套的话,若能自由地说,也是一种幸福 将Sex Education纳入LGBTQ范畴,感觉不是特别的准确,毕竟它的主线是异性恋爱,特别是Asa Butterfield那双装下星辰大海的浅蓝眼睛,不用桨你都可以自己浪了。从剧情角度来看,这条主线真的没啥可圈可点的地方,纯良男生和...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Enjolras 1581人喜欢
为什么很多人会忽然注意到这部在2019年年头默默上线的网飞新剧? 是因为IMDB8.6、豆瓣8.8的高分吗? 是因为《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的“小正太”阿萨·巴特菲尔德的倾情主演吗? 还是因为主演了横跨二十年的《X档案》的吉莲·安德森再度出镜? 不,你我都知道并不是——可能一大部分上车的无知群众都是因为这个剧名吧? 毫无疑问,“性”的魅力难以抵挡,而且当我们打开第一集看到的第一场戏就如此尺度感人的时候,很多人一定会...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破词儿 9798人喜欢
在更年轻的时候,“性”这个字对我而言,是中央一套的背背佳广告,父母床头柜里的青岛双蝶,墙壁上的泳装挂历,廉价书摊上的“团长与军妓”。 往后,是《新华字典》所有带“阴”字的注释,《知音》封面大写加粗的“少妇”二字,《西游记》里的蜘蛛精,《红楼梦》里的...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仲尼电影 1人喜欢
有时候,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五十度灰黑飞》这样的系列片存在。 除了情色、向观众科普反人类的“性虐待”行为和养眼的男女主角之外,毫无其他内涵可言。 话说回来,存在即合理。 更重要的是,电影源于生活。 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反人类的行为,才有可能被拍成电影...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电影七 11人喜欢
在年初的时候,Netflix用一部《Sex自修室》,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性教育课。 几乎没有宣传,只是稍加介绍便引来了一群“勤奋好学的童鞋”。 为此,我只想起身对编剧深鞠一躬:对不起,在性教育方面,我之前都旷课 在这个“谈性色变”的年代,其实我们的青春没有什么...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装逼富 10人喜欢
每集十来分钟,七集下来九十分钟左右也够一部普通电影的片长了。然而网飞出品的电影素来口碑感人,没把这题材拍成电影怕是自信不足;再加上这部剧主要场景相对集中,如果逐集砍去片头和片尾曲凑成一部电影的话,前大半部分怕是会闷死人,如果重新剪辑的话又未必是现在看到的这样子了。以剧集形式放送的话,有片尾的俏皮音乐做缓冲,每集重点突出一个小高潮,一季下来持续地在有限的时长里进行稳定输出,算是一种聪明又稳妥的手...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报姐电影 27人喜欢
还记得之前网飞(NETFLIX)出了一部《性爱自修室》吗? 豆瓣超7万人标记,拿下了9.1分的好成绩。 关注在青少年正确的性认同与觉醒,还是引发了小范围的关注与讨论的。 这不,尝到甜头的网飞爸爸,最近又出了一部《女皇助理》,关注成人的性世界。 今天,报弟就借着这...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迪斯尼的喉舌 11人喜欢
最早接触到“托洛茨基”这个词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文献中提到的“托派”这个词。在相关资料中,托洛茨基均被塑造为反革命,妄图推翻列宁和斯大林的正确领导,与帝国主义妥协,企图成为最高领导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前不久看《1984》,听说里面的“革命之敌艾曼纽”原型就是托洛茨基,便上网了解了一下,却惊奇地发现他是如此伟大:不屈不挠坚持革命,领导红军一步步取得胜利,是列宁的坚定盟友,敢于坚持...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素侠云雪 79人喜欢
先引用一段曼德尔论述俄罗斯当前主流思想如何歪曲托洛茨基的,以便更好理解此剧: “历史的讽刺在于,人们在今天指责托洛茨基,并不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反革命,而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极左的‘革命狂’;人们之所以指责他,不是因为他曾是列宁的敌手,而是因为他在1917年之后,曾是列宁的冤家对头和‘启发者’。作为十月革命‘血腥’的化身(一个犹太教徒且受到欧洲文化熏陶的世界主义者),托洛茨基是新法西斯主义者和偶尔公开与...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陆贽 20人喜欢
托洛茨基是个无耻的革命狂信徒,斯大林是个绿林莽夫,列宁是个狡诈猥琐的政客,联(布)共是个带有弥赛亚意味的恐怖组织……总之一句话,俄罗斯人民不能被解放,而是应统一在像普京这样的沙皇脚下,否则释放出来的恶魔将会吞噬一切,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就是这个恶魔,比沙皇还恐怖。 单纯架空的话,其实这剧还算可以,不过这种歪曲历史的电视剧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托派,斯派,反共咸鱼主义,保守派及吃瓜群众,态度会因为自...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西伯利亚的兔狲 122人喜欢
2018年2月,我在豆瓣写下了这部剧的第一篇影评。如今已过去5年多,其间有幸获得了一些瓣友的关注,无论是被点“有用”还是评论的数量,都是所有影评中最多的,算是对我一点小小的肯定。 这5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以文学翻译的标准制作这部剧的中俄双语字幕,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这部剧从艺术上(选角,拍摄,配乐等)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甚至从中看到了俄国影视剧重回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景;其次是这部剧是俄罗斯在十月...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思考的猫 11人喜欢
青春常常与叛逆和不羁划上等号,青春又常常和时光短暂相联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叛逆疯狂的日子总比养家糊口带孩子的日子短很多,所以,当年对父母的价值观或明或暗的挑战的年轻人,为父为母之后又将如何?他们会给孩子们更宽泛的空间吗?《不设限通缉》就以一种特别的处境设定,以今天的父母昔日青春的隐性线索和他们孩子的显性线索交汇,让我们看到了一段持续二十多年的成长与抉择。 片中,如今为人父母的波普夫妇确是当...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幽灵不会哭 78人喜欢
八十年代的好莱坞以家庭亲情为题材的电影可谓异军突起,从1979年的《克莱默夫妇》开始,短短几年间《母女情深》、《普通人》、《雨人》相继登顶奥斯卡,而这些电影也无一例外地传达出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永远也战胜不了他们之间的牵绊。在经历了70年代叛逆与决绝的流浪姿态后,重新回到家庭之中的情感诉求冲击着曾经疯狂的漂泊者,这其中就包括西德尼·鲁迈特。 鲁迈特1988年的作...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炳叔 3人喜欢
房价高,房子贵,遗嘱这个法律上分配财产的东西,也开始在普通老百姓眼里“红”了起来。 法定继承人,遗产继承顺序: 1.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2.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imonoyama 17人喜欢
在看过的乌斯蒂诺夫主演的几部波洛里,这部《死亡约会》比起《艳阳下的谋杀案》和《尼罗河惨案》都要差。 由于原著都是大段的精神分析和对人性的深层挖掘,电影很难,也无意完全呈现出来(如果能做到恐怕能达到很高的高度),因此画蛇添足地做了一些改编。一是增加了若干动作场面,像Cope差点被毒杀,结尾处目击者被枪杀以及宴会上波洛揭秘,可是追究起来这些情节毫无逻辑,根本难以难自圆其说。请问当众杯中下毒这...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Yurikhan 32人喜欢
终于得见传说中的巨制,欣赏完毕后略有感触,志之于此。 一,故事本身缺乏事实依据,完全可以毫不客气地评价为:场景穿越,剧情离奇。 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4+1毛——本朝司法体系不健,刑讯逼供这样的边角料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量天朝泱泱巨土,某体系的轶闻奇事谁人不晓得,细心收集,足够搞出许多个红色一滩而不是一个红色角落。无论如何片方也不能编造这么一个玄幻故事来忽悠观众,来满足某国观众的猎奇心态。虽然...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Maverick 17人喜欢
《警察分局长的自白》电影剧本 文/〔意〕达米阿诺·达米阿尼、萨尔瓦托里·罗拉尼 译/何振淦 对于中国现众来说,意大利电影并不是陌生的。早在五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例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悲惨的追逐》、《橄榄树下无和平》、《屋顶》等都曾給中国现众留下深刻印象。 自1970年以后,意大利电影就出现了一系列被西欧电影评论界冠之以“政治电影”的影片,如表现工人运动的《工人阶级上天堂》、涉...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于是 20人喜欢
用那么多形容词,无非是在形容一个古怪的大家庭。假如你想用一个词来概括,我想可能便是:生活。 独眼父亲每天怀抱猎枪睡觉,每天更换钱罐的藏匿之处,害怕全家十几口人会偷走钱。四代同堂在此是极端的“同堂”,人和人几乎相叠着睡觉,兄弟和各自的妻子旁若无人地做爱,家族间的乱伦稀疏平常,老奶奶终日坐在轮椅上看英文教育片。他们共有的财产就是一间颓顷欲坠的纸棚子,像毒草丛那样蹲踞在罗马贫民区的高地上。周围的邻居也...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已注销] 5人喜欢
要爱你的仇敌,要为那逼迫你的人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做天父的儿子。 --马太福音论爱仇敌 非常遗憾--我总是非常遗憾,在这里,因为我发现自己实在在这里是个异类,经常和大多数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对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就象我在现实中一样,是个让所有人琢磨不透的傻瓜。 我不明白这样一部优秀的带有宗教救赎意味的作品非但喜爱者寥寥,并且颇有点冷清和蔑视的评价,即使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宗教意味,也是报着一种不屑的态度...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陆支羽 5人喜欢
1965年,正值法国新浪潮中期。37岁的让娜·莫罗刚刚合上布努埃尔的《女仆日记》,31岁的碧姬·芭铎亦刚刚逃离开戈达尔的《蔑视》,却又被齐齐召往路易·马勒的片场,拍出了这一部另类西部片《江湖女间谍》。马勒说,这里没有铁马红河,也没有约翰·韦恩,而我更不是约翰·福特,我不过是一时迷醉,妄想着怎么把莫罗和芭铎两个女神凑到一起,于是才有了这一场江湖游戏。 影片中,莫罗和芭铎扮演了两个同样名为“玛丽亚”的江湖...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枝春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