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師————侯麥(轉自豆瓣)
来自:C2(2C)
2010年1月11日18:58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不是真名)去世 。生于法国南锡。我心中最优雅的导演之一。有人说他是“新浪潮”巨匠,但渐渐地,他离开了这些“新浪潮”导演乃至整个现代电影的方向,追寻着自己的电影天堂。其实他远离的何止这些,他像隐士一样远离浮华的电影圈。侯麦曾经是作家和文学教师出身。这一点和同被誉为“第五代”的田壮壮挺像。但也有人把它和特吕弗称为“新浪潮”的两个叛徒,可他们在我心中都是那样的可敬可爱。与他的生命和事业纠缠半生的朋友: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和雅克-里维特的故事很让人怀念。 当别人问我最喜欢什么季节时。我很多时候都答不上来,我很想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不能。我喜欢春天,我喜欢冬天,我喜欢夏天,我喜欢秋天,不能说是喜欢一年四季,而是喜欢那些发生在季节里的故事。我发现我喜欢侯麦也许和这有关。侯麦就拍过“季节四部曲”,从1990年的《春天的故事》开始,然后是《冬天的故事》(1992)、《夏天的故事》(1996)、最后结束在《秋天的故事》(1998)。这种侯麦的形式,我很喜欢。我也很偏爱用季节来命名我的作品。“四季故事”还是延续他不变的风格,对人特别青年男女内心的挖掘,对人与人之间恼人游戏的多样性探索。从他六、七十代的6个道德故事开始,到八十年代的喜剧与格言系列,再到九十年代的四季故事,一直孜孜不倦地阐述着他所感兴趣的命题,不厌其烦地纠缠于让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 其实,一些华语导演的爱好可以看出他作品的轨迹,比如张艺谋喜欢黑泽明,英格玛·伯格曼是李安的精神导师,姜文则喜欢Martin Scorsese,而王家卫喜爱的就是侯麦。侯麦的电影几乎永远在描写普通青年人的心理状态,看似平常的情节就是影片的全部,其中并没有什么故事,好像是我们每天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点滴,平淡中却意味深长。对白看似普通,其实是非常简练与生动的,看他的作品时仿如身临其境,体会剧中人物的心路,等影片结束,你已好像认识主人公很久了,重看时恍如老友重逢。小津安二郎和WKW的电影其实也有一些相似,只是形式不同。侯麦和布列松,还有小津一样,属于那种高度限制技巧的导演,运用很少的表现手段——一定的机位、景别、故事结构等,使其尽可能地凝练、圆润,最后达到高度风格化的效果。我喜欢这样的方式,一种“隐藏的导演 艺术”,而侯麦电影里让我迷恋的是他的描绘情欲时云淡风轻,和他电影里的法兰西风情。 迷恋,猜疑,等待,嫉妒,犹豫,选择,放弃……所有爱情里的关键词好像一直到老都在他的脑中盘旋,可以说,一直到老,他好像都用年轻的心态拍电影,每拍一部电影,就像经历了一次爱情的洗礼,浪漫优雅的侯麦!因此,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绝不是最佳的人选,他必然会把文革拍的比例过重,而轻视这段"史上最纯洁的爱情"的重量。不是每个导演都能拍好爱情故事的。 候麦的电影是知识分子的电影,优雅、从容 、诗意。侯麦曾经是作家和文学教师的身份也深深影响了他的电影,他着重强调台词与镜头的文学性,将文学的质感微妙传神地转化到胶片之上,形成了独特而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人物都是一些带着小小缺陷的优雅之士,其中不少还是知识分子,他们谈论着帕斯卡尔、康德(谈论哲学的桥段是和王家卫那些永恒不变的桥段一样)、柏拉图、宗教和艺术,谈得最多的是个人的感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热爱阅读(他的作品最常见的就是书架),小说、杂志,读的最多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侯麦影片中的对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研究他的人都会发现,他很注重对白的重要的。他说过“导演的艺术不是让我们忘记角色说了什么,而是帮助我们不要错过哪怕一个词”。就像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王家卫对白一样,他的电影中的对话无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实,怀念侯麦的方式可以重温他的作品,不过要有心理准备,不喜欢他电影的人,会很痛恨那种所谓的“闷”,但你一旦喜欢上了他,就是一辈子噢!也可以去坐地铁,因为地下铁里,都是侯麦的电影。 推荐狮子座的你看《狮子星座》 看《春天的故事》,云淡风轻,如沐春风。 看《夏天的故事》,情欲奔放,游戏精彩。 看《秋天的故事》,沉稳含蓄,收获真谛。 看《冬天的故事》,用心良苦,终成正果。 《春天》对应《秋天》,《夏天》对应《冬天》。春天的爱情诡计,在秋天得以实现,夏天的犹豫不决,坚持到了冬天,既成正果。爱情的千转百回,最终却敌不过宿命的安排。所有的不确定性,在时间的浸淫下,逐渐显现,终于确定,其实那确定性早已是命运的先验。 各方评论: 侯麦的电影,无法与新浪潮脱离关系,但相对于激烈自白的特吕弗或政治煽动的戈达尔,侯麦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唯一将真实的自我在影片中书写终生的,他的严谨、理性、审美,更接近于18世纪的思想者,——就像他常常在电影中引用的格言一样。喜欢侯麦电影的人可能和讨厌他的一样多,观众一旦喜爱他的某部作品,便会爱上他的全部,并终生不会改变,……反之亦然。这在电影史上也是 罕见的。他用最深邃的浪漫和最真实的欲望温暖激荡着他的影迷,在侯麦电影雅致端庄的表面之下,是人类思想与情感最动人的突围。 ---纽约时报 “经典而浪漫、睿智而创新、闲适与严肃、敏感与道德,他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侯麦类型’,他的作品将超越他的生命,长久地流传下去。” ---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 “我看过一次侯麦的电影,那感觉就像眼睁睁看着画布上的颜料慢慢干掉。”---吉恩·哈克曼在电影《夜行者》(1975年,阿瑟·佩恩导演)中的角色这样说道。 曾获金狮奖的《绿光》是他创作的中期成就最高的一部,其即兴创作的创新元素影响了之后诸多人文电影。 ---法国《解放报》 侯麦语录: “当幻想转向爱的时候,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 “对白既非全然多余,但也不是不可或缺” “里菲斯,斯约史特洛姆,德国表现主义派,卓别林,冈斯,还有爱森斯坦皆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创造了已经被证明几乎和有声语言一样丰富,流畅和富于表现力的默片语言.这使得文字就像是一种寄生性的元素........” “故事不是在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在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 “你看,现在不再是"新浪潮"的时代了,我们都老了。特吕弗死了,但是克劳德·夏布洛尔和雅克·里维特最近都拍了新片。戈达尔,据我所知正在为新片做准备。至于我们是否还有相同的电影理念,或者我们是否还在进步,这我说了可不算数。” “显然,戈达尔是一个纯粹的电影作者,但他太远离大众了。而夏布洛尔成了一个商业片导演。我认为我们这批人一直忠于自我,现在仍然或多或少地坚持着当初的原则。而我对电影的热爱丝毫没有改变,也一直用我自己的方式拍片:用不多的钱拍摄一些不卖座的电影。我喜欢拍电影,甚至当我身处摄影棚中,也竭尽全力在作品中展现自然的美。对我而言,诗意的电影风格十分重要。我始终坚 持着从业之初发表的文章中阐述的电影理念。” “我觉得改编19世纪作家的作品也很有意思,那些小说极富影像感。约瑟夫·康拉德、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亨利·詹姆斯都是我所钟爱的作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影像风格。” “我的确没有拍下一部电影的计划了。我现在很难再拍电影了。和年轻时相比,现在准备开拍一部电影真的太累太累了。”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穷,丑,胖,矮,应该自卑吗? (中森明菜)
- 观察 (。.。.)
- 重估真实 (灰)
- 如果这个世界重新洗牌 (奶盖荔枝伏加特)
- 我一直很想知道,人活着究竟有没有意义以及活着这种存在状态... (B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