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诗歌的导引手册——推荐《一个人的诗歌史》
来自:马国兴(微信公众号:杂览)
当代汉语诗歌的导引手册 评说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1版1印,定价28元),绕不开老六主编的《读库》。《一个人的诗歌史》有六篇文章,其中有三篇先后在《读库》发表,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刊载于《读库0902》(更名为《海子的事》),《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刊载于《读库0903》(更名为《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刊载于《读库0905》(更名为《我走到那里在风起以后》)。当然,我所说的“绕不开”,并不限于此。 一直以来,我在读书之余,总会随手记些观感,对老六主编的《读库》,我也一一点评,乐此不疲。后来,这一系列文字经我整理,命名为《流水行云:事关<读库>》,先后被老六编入《读库0900》和《读库1000》。话说《读库0902》阅毕,欣悦于那些好文字之余,我随手抽出书架上的《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1月1版2印),与刘春的《海子的事》对照来读,无意间发现作者引述海子的诗,与《海子的诗》有多处出入,或多字或少字或移植别的字词,两相对比,有些文字差异并不影响诗意,有些就和原意有了偏差。我整理了一份对照表,发给老六,随即,老六将之转发给作者刘春,次日凌晨,刘春回复,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差异分别作了解释。其后,刘春将这两封信收入了《一个人的诗歌史》,并对所引诗歌进行了检查和清理。这让我进一步认同了某位网友的心声:“现代信息繁多,不可能每个人擅长每件事,书籍不再是‘我宣扬你接受’的单方模式,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可能,大家共同进步便是!” 有了《读库》刊发的版本,再读《一个人的诗歌史》相关篇章,我便难免两相比照。正如刘春所言,《一个人的诗歌史》增加了不少关键的内容,比如《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里,增补了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当年受批判的细节,以及刘春对北岛出国后写作蜕变的看法,而后者可谓洞见。此外,刘春还对《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黑夜的献诗》、《春天,十个海子》等诗歌详细解读,进一步丰富了文章,有助于读者对诗人心灵世界的探寻。《一个人的诗歌史》也删减了原来的部分段落,比如《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里,去除了三段评论阿橹诗歌的文字,这些引文本来就可有可无,我为刘春的精简叫好。也有删得让人可惜的例子,比如《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里,删除了骆一禾死后那些别有用心者的言论及刘春的见解,这或是被编者“和谐”掉了? 刘春的这一系列文章有三个层次,即:诗人的生活轨迹,刘春的阅读经历与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刘春是一个导引者的角色,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能够在心理上去贴近传主,并将传主置于特定的时空客观解析其言行,知人论世,有性情有识见。诗人和诗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有助于此,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作为诗歌阅读者,一颗心倾听另一颗心,展现自我的阅读经历与感受,承上启下,将这三个层次有机地融汇在一起。这是有“我”的文字,让人亲切贴心,一见如故。 之前读刘春写顾城、海子、西川的文章,我更留意他的见识。比如他那一套为文学作品分类的方法,就让我受益匪浅;比如他提请读者注意西川对海子的影响,并从骆一禾头上取下别有用心者给其戴上的“政治高帽”,是为“北大三剑客”的知己之言;比如他认为作者并不一定对自己的作品有最高发言权,读者、评论家和作者见识的错位,恰恰赋予了作品多元的阐释性,俏皮而又实在。如今通读《一个人的诗歌史》,我被那些诗歌所吸引,比如于坚的《便条集》里那首关于友情的诗,比如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和《傍晚穿过广场》,比如黄灿然的《亲密的时刻》,再看刘春的阐释,深为折服。他们用自己的作品,维护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尊严,让我心生敬意。 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以人为经,以诗为纬,编织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这是当代汉语诗歌的导引手册,读者从中可以领会一代诗坛精英在那个理想主义时代的光荣和梦想。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还在进行,让我们期待着。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纯粹的文学群 宁缺毋滥 (李綦周)
- 开一家书店是勇士做的事 (林的海)
- 虛實的響弦 (台灣毛哥在鄭州)
- 书店君还好吗? (Torinoresi)
- 出一些自己的闲置书,价格绝对低,转给需要的人 (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