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录消失的现场
豆友1022754
“作者并不愿用“责任”这个词语来形容他们所做的工作,但他们试图超越这一时一事,此时此刻的用心不免在这样的表述中昭然若揭:“我更看重的是我们通过影像纪录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下层社会的整体利益,全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以及整个社会阶层的相互信任的关系等等)。从本质讲片子讲的淹没与物理意义无关。”(李一凡)” 记录消失的现场 张亚璇 《淹没》 2004/Color/ DV/150 min 拍摄地点:重庆奉节 制作:凡雨纪录影像工作室 作者:李一凡 鄢雨 作者其人 李一凡和鄢雨都是重庆人,从小就认识。他们在2002年一起去奉节拍纪录片之前,已经分别在各自的生活里成长和奔波了好些年。李一凡的样子与一般想象当中的艺术青年相去甚远,但他的履历显示他曾经是。他中学读四川美院附中,大学念中戏,毕业之后去了广州群艺馆,在又回到重庆和鄢雨准备做影像作品之前,已经在广州三九集团拍了很长时间的广告。鄢雨的经历中,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在别人上大学的时候,他去当了兵,是文艺兵。之前他已经在电视剧剧组里工作,跟一些老师傅学些灯光照明,如他所说,当兵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他父亲在重庆电视台,当兵回来他就可以去那里工作。之后作为电视台的摄像,他除了拍电视剧,也做一些新闻纪实类节目,不仅给重庆台,也包括CCTV。 做纪录片,或自己的影像作品,对他们而言,并非一时冲动。在确定具体的拍摄题材之前,他们已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这种准备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这个过程更多是围绕着某些社会现实问题展开的观察和讨论。鄢雨说,他们经常游荡的四川美院周边区域,是一个极具城乡关系的地方,那里就像一个县城,让他们感兴趣的是这个县城里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而在更早些时候,DV尚未普及之前,鄢雨就曾尝试租机器自己做,结果是半途而废。 《淹没》的拍摄主题不是预先设定,但也可说是水到渠成。2001年末,鄢雨到四川奉节给中央电视台拍片,却不经意进入了一个令他有所感应的现场。那时候那里的巨变还未全面展开,但一切都应是蓄势待发。但打动鄢雨的,首先是这里更加平民化的气氛,他立刻打电话给李一凡,《淹没》的拍摄就是这样开始。 他们住在奉节县城的一个招待所里。拍摄从2002年春节前开始,至2002年底结束,前后大约十个月的时间,共积累了147个小时的素材。影片的后期剪辑在半年后开始,到最终完成,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如果说《淹没》是一部所谓“三年磨一剑”的作品,对李一凡和鄢雨来说,也并不算夸张。 宏观叙述 …… …… (以上内容版权归《书城》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請問……」 (子亱閒讀)
- 年度最佳书籍《“错误”的行为》 (tian yi呀)
- 2020年第4期勘误 (谷子)
- 2020年第1期 (谷子)
- 我创建了一个征稿兼职微信圈子,会定期发布一些征稿和兼职信... (我是平湖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