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颂斯挥手起风雷
来自:Sisyphus Yao
交响乐的“舞蹈” 音乐会的上半场是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这本来就是一部被“舞蹈化”了的交响乐,贝多芬对于快慢节奏的自如把握在这部作品中尽显无疑。相对于柏林爱乐首天演奏的“贝三”,“贝七”的个人色彩更浓郁,而地处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交自然完整地继承了德奥系的精髓。在超过百人的四管编制中,巴伐利亚的音色通透而层次丰富,又保持了贝氏作品贯有的浓郁和热烈。作为穆拉文斯基的高徒,杨颂斯的风格与老师几乎如出一辙,在理性中保持热情,又不失德式的精确与沉稳。整部作品被杨颂斯处理得高潮迭起,亦张亦驰的节奏感层层推进,乐章间又不失弹性的空间,即使在“极急板”处也不见唐突,逐渐引入了第四乐章的最华彩部分,始终保持着音乐上微妙的平衡,在激昂处也极能打动人心。 柔和与力度相得益彰 如果说上半场是拉脱维亚人指挥德国乐团的“例行公事”,那么下半场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则使杨颂斯更为得心应手,其纯俄罗斯风格尽显无疑。又名《革命》的“肖五”规模宏大,从第一乐章的中板到之后的快板、稍快板、最缓板,始终保持着一种急促而又律动中的节奏,杨颂斯充分展示巴伐利亚广交的弦乐实力,尤其是在第三乐章用弦乐来营造出柔和的氛围,精巧地如同在听室内乐那般清新透明;而最后乐章管乐与定音鼓爆发出如同雷鸣般的力度,令乐迷叹为观止。 明晚,杨颂斯将继续指挥巴伐利亚广交演奏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序曲与爱之死》、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及柴可夫斯基的《f小调第四交响曲》,继续俄、德两种流派“混血”的尝试
还没人转发这篇讨论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无底价拍卖:女艺术家签名书、古代陶瓷签名大画册 (独乐斋主人)
- 建了一个“由心品人生”人文社科读书讨论交流群,欢迎大家参加! (豆友214613919)
- 人文艺术交流群 (choose one)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荣宝斋木版水印:一副肩膀,两个担子 (今天练习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