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文学杂志怎么走?
来自:Sisyphus Yao
王安忆《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毛时安《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获得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精神背景”、“底层经验”讨论在知识分子圈引发连锁反应……一年来,上海纯文学期刊改革的典型案例《上海文学》在官方和知识界都变得不再寂静无声。昨日,《上海文学》主编陈思和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对该杂志明年如何把握纯文学与市场化的临界点做了一番阐释。 寻觅纯文学与市场契合点 文化类期刊走市场化路线往往会强调内容的时效性,与社会事件产生联动。陈思和表示,《上海文学》也会及时与文学事件甚至是流行话题产生联动,但将力求坚守独特的立场。明年《上海文学》将刊登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品特的系列作品,包括他的最新话剧作品《尘对尘》以及品特谈棒球的散文和一篇对话。12月中旬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奖颁发将在马来西亚颁发,《上海文学》也正在积极准备专号。“与有时效性的社会事件发生联系并不难操作,关键在于篇目的选择如何凸现杂志的独特品位。” 明年创作方面,上海文学的第一个动作是将推出“陌生的上海作家”专辑,其中十几位年轻作家在纯文学界几乎从未被关注过。记者注意到,蔡骏这位当红恐怖小说作家竟也出现在“陌生的上海作家”之列。“《上海文学》不会刻意回避流行与通俗,但他们在这个杂志的表现,就将不同以往。” 同时,杂志还将挖掘上海文学的优势资源、利用上海的读者资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作家在全国独树一帜。从明年第一期起,《上海文学》将开办专栏,陆续推出苏青等近代海派名家的佚文。从明年第二期起,该杂志还将连载虹影的最新长篇小说《上海的魔术师》,首次尝试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期待的长篇连载形式;并继今年邀请马悦然来沪演讲、参与主办中法“两仪之舍”活动后,继续邀请一批知名汉学家来沪开展文学活动。 争议应针对对象 从“精神背景”到“底层经验”在知识分子圈造成的讨论,争论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学院派的话语方式能否揭示生活本质,令人对《上海文学》发表的文学批评文章的话语方式是否过于单一产生了质疑。对此,陈思和表示,“底层”目前已经成为流行话语,各个层面的人都在谈论这个话题。由于每个人的精神背景、教育程度不同,看问题的方式自然不尽一致。 “一篇文章能引起争议是好事,但应该是针对对象的争议,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要空洞的宣布谁更有资格进入讨论。”陈思和说,有人认为“学院派有争夺底层代表权的嫌疑”,这种说法似乎隐藏了一个前提,就是底层本来已经有人可以代表,底层是个公共话题,学院里的人更应该关心它。他们的观点方式对不对可以讨论,只针对学院派而非针对底层生活本身的争论,只能是起哄,无助于把问题深入地讨论下去。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无底价拍卖:女艺术家签名书、古代陶瓷签名大画册 (独乐斋主人)
- 建了一个“由心品人生”人文社科读书讨论交流群,欢迎大家参加! (豆友214613919)
- 人文艺术交流群 (choose one)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荣宝斋木版水印:一副肩膀,两个担子 (今天练习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