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杨昆其文

水怪

水怪
2010-03-05 17:03:5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水怪

    水怪 楼主 2010-03-05 17:06:29

    云之南人类学影展 2005雨水

    特邀单元 导读

    东拉西扯——写篇序

    撰文/杨 昆

      今天提笔写这段文字,终于在忙里偷闲理理头绪,回过头来看看张落到现在的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一切都还在紧锣密鼓,但可以说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此时的东风,正浩浩荡荡肆虐于这座钢筋水泥的丛林耸峙的城市里。在现代气息十足的建筑装潢表面,风过,了无痕迹。玻璃镜像里捕捉不到春的气息。可云南四季如春,出门便是满世界的绿。

      回过头来看,本届纪录影像论坛的策划运作,始于去年春天。作为申报福特基金会的项目启动时,云南正是雨浇暮春十分绿。我们忙着准备计划书,从春到夏,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谁也没刻意去注意消暑减热的绿,只是身在其中,没觉得夏天酷热难耐。

      去年的季节入秋后,第一次去云南省图书馆踏勘场地,被工作人员带到十楼的善本保管室,我一个人悄悄跑到阳台边,四处张望。高楼大厦之中,只见翠湖一池秋水掩映在没什么变化的翠绿当中,心里暗暗喜欢上云南省图书馆这个地方。没敢多想,能否按心愿来这里把云之南举办下去。等到了冬天双方进入实质性谈判时,省图的院子里还是花红柳绿,站在阳光下晒着身子,丝毫没有非要来这里举办这届影展不可的念头。在云南,哪里都可以晒太阳,哪里都有在烤太阳的人。

      等到最终双方拍板时,按日历还是冬天,可云南已是早春上市。现在“云之南”开展在即,正好一个轮回,可以回过头来说说春天与“云之南”特有的绿。在孔孟之乡呆过的我,觉得中原地区的春天,只有一种绿,一种全新的绿,像一句革命口号,在鼓动一夜之间换了天地。而云南的春天,绿,就是土地这块调色板里生长着的各种绿,混杂在一起。有新绿,有各种可以有的绿。

      “云南不出状元,陕西不招附马”,从小就从妈妈的口里知道杨升庵是罪魁祸首。云南人爱说云南好,其实都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没人听的。杨升庵的诗集却让四季如春成了云南的招牌,边疆在汉文化中心终于让人有所耳闻。他在汉语写作的世界里留下一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应和云之南四季更替,我们纪录影像论坛的筹备也走过一个四季,来到开展的春天。我们是这样身在云南春天,享受着与云南,全国,和世界的纪录影像作者的联系碰撞的过程,逐渐形成一个个单元,包括这个特邀单元,等着,雨水,2005。 扯到这里,都与这篇特邀单元的导读文章没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拖到最后关头才定下九个作品的单元。特邀各色纪录影像作品参展,无非是想,让“云之南”里有可以放在一起让人觉得云南的春天有多种绿的映像。是为记。

  • 水怪

    水怪 楼主 2010-03-05 17:11:10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2007 惊蛰

    特邀单元 导言

    傣家杂菜汤与特邀单元

    撰文/杨 昆

    云南人好吃,就是没有吃出什么名气。滇味不登大雅之堂,这也妨碍不了云南人好吃,腆着肚子做自己心仪的家乡宝。看到云南人聚在一起念叨曾经入口的美味时的饕餮样,连我都嘴馋心痒起来。

    特邀单元筹备到现在,让我忍不住用酷爱傣味的云之南策展人们吃傣家菜的情形与其他单元做个横向比较:竞赛单元好比傣味火烧猪脸,味重有嚼头,点来做头道下酒菜;青年论坛就是包烧,荤素材料和着各种配料,剁碎包在蕉叶里,拿来火烧,外面烧得焦糊,撕开蕉叶,里面是热气腾腾的肉香菜辣;回顾单元像是舂干巴,腌制晒干后色香味俱全,舂成细丝,可以当作零食吃,也可以下酒嚼香;社区单元则是酸扒菜,风味独特,百吃不厌;而特邀单元就是杂菜汤,把各种颜色的蔬菜配着酸笋一煮,蘸着傣味蘸水一吃,祛熏消腻。这样,云之南献给纪录片作者和观众的,就是一顿傣味大餐了。

    傣家杂菜汤首选原料是《达尔文的噩梦》。一年前盗版商诡异地让它在昆明亮相,我买了盗版DVD先睹为快。看过后,觉得那些认为纪录片是不是电影的论调显得那么不知轻重,而更加不知轻重的是人类对全球化问题的熟视无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声浪弄成过街老鼠的盗版商,高效地传播了它警示人类的价值。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导演,会谅解中国盗版对自己的冒犯的。相比之下,某些跨国公司先向病人出售毒药再回过头来高价卖解药的做法,尽管名正言顺,但令人作呕。全球化进程中的地球,已是千疮百孔,信息时代的福音,并没有传播给普世大众,仍然还是弱肉强食的单向流动。单向度的信息输出与输入,及其背后单向度的文化模式,只能让人类在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裹足不前,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其次需要的原料,是张献民推选的为电视台制作的三部荷兰纪录片。主题依然是全球化。我想发达国家的观众,与尚在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观众,看这些纪录片时的心情与感受,肯定不一样。直击全球化的纪录片,中国观众看个新鲜,因为国内纪录片鲜见这类题材。而眼下的中国头顶“世界工厂”的光环,一根筋地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厢情愿要用全球化解决全球化的问题。不看别人的前车之鉴,容易车毁人亡;有了前车之鉴,就可以放宽心态,一路从容。

    当然原先与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IDFA)合作的意向,成了煮杂菜汤的酸笋。IDFA推介的片子,联系起来,耗时费事,简直就是把诱人的鲜竹笋发酵为酸笋一样。使用Email,通过点击就能瞬息抵达联系对象的功能,让Email使用者得到的便利,也和遇到的麻烦一样,多得就像几何增长的细胞分裂。新鲜的原料在网络世界穿梭往返,在无数的分裂中发了酵,反过来又可以用来煮其他蔬菜,炖出一锅杂菜汤。

    这锅杂菜汤里我尝过味道的,只有《达尔文的噩梦》。看噩梦,在电影里,仿佛身在梦魇,有意识强迫自己醒过来却又无力挣扎。这部片子就是这样,好奇探入幽微深处的镜头,揭示了满是意象的非洲现实。整部片子没有类型电影刻意为之的高潮,只有直击现实场景以及人的生存状况与命运时,在拾荒人群赖以生存的臭鱼烂虾的垃圾堆里,时间缓缓地渗漏流淌。

    无需累言了,打开电子邮箱,加载附件,点击发送,了却一桩心事。我就立马可以关机回家,去吃厨师弟弟做好打包给我的一碗豆焖饭。

  • 水怪

    水怪 楼主 2010-03-05 17:35:14

    其他部分稍后附上:)

  • 水怪

    水怪 楼主 2010-03-06 12:11:46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2009 春分 特邀单元 导言 导言: 自己搭台 自己唱戏 杨 昆 打开网络、甚至在CCTV官方网站可以收看纪录电影时(http://tv.cctv.com/jilu/)人们难免会对未来浮想联翩。我却突然想回过头来,看看过去是怎么看纪录电影。 第一次的时候,总是不懂事,好像别人觉得什么东西太好了,非要给你沾一下光。我就是这样开始看纪录电影的。小的时候只能在电影院买票看电影,通常一开始是加演的新闻简报,也就是那时的纪录片。乍一听,好像占了便宜,其实,掏钱娱乐一下,还要被搭杂粮。好在儿时的记忆消化了成长过程中囫囵吞枣的观看经验:大米不够吃,只好将就着吃份额里40%的杂粮,吃不惯面食,偶尔吃不饱肚子忍饥挨饿,因为没得挑噻。 高中时,家里有了电视,可看的相对多了。印象最深的节目莫过于美国农药禾大壮的广告,对观众进行地毯式轰炸。好像偶尔接触纪录片,不过与专题片混为一谈。 工作后,在昆明电视台的节目里看过周岳军的《长湖恋》,觉得很新颖。可惜,这样的节目太少。后来才知道,那时中国有了新纪录运动。 在云南大学读研时,看到了Phil Agland拍的《云之南》。迷上纪录片,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云南丽江的日常生活、时代变迁这么娓娓道来,亲近贴切。让人觉得普通人日常生活有滋有味、有苦有甜的纪录电影,钻头弥缝也要找来看看。 后来呢,举办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与喜爱纪录电影的大家,又回到影院看片子。发现,纪录片在国内很受欢迎。不用加演的方式,观众不请自来。电影院看片子的记忆和观看经验,早已深入人心。想想,觉得好玩。更好玩的是,做事做得疲倦的时候,被网络世界里素昧平生的网友的帖子揪起精神头来:到云之南看纪录电影。云之南到底给观众提供什么样的观看经验,让大家的精神都为之一振? 细想,仿佛有种网络交织在一起。像当下我们已经离不开的市场经济,无处不在地编织起一个供求网络,让大家置身其中,过着个人的日子。云之南就是与纪录电影作者和观众一起搭建起一个自娱自乐的满足大家观看经验的网络。 身在澳洲,利用着这里便利的电视网络,只需电视机的天线,可以收看5个频道的节目,其中SBS和ABC两台有固定的纪录片播出。特别是SBS,每天都有纪录片,每周二还有纪录片热播,而且都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看长了,不免给我一个模子里拓出来的感觉。因为栏目时长是固定的52分钟。如果是部长片,就与看电视连续剧的情况一样。再想想著名的Arte,Channel 4,Discovery等知名电视媒体,都是这样的市场决定创作的模式。还是没得挑噻。 另外有一个网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里的影像资源。我第一次去借,就撞见Werner Herzog的整套纪录片。过目难忘的片子,看过之后,逢人便推介。而且不时借回来温故知新。在大学或者公共图书馆、画廊展览馆,也有这样的网络。与云之南向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推介中国纪录片的做法不谋而合。但国内还不具备这样的网络。 Youtube上看了“Rape of Nanjing”。也只是解馋。网络视频眼下就是图个快,画面质量就无法让人满意。但是网络及其技术正在改变大家的观看经验。 回望了这些观看经验后,我就想:大家是否可以创建另一个自己构想并付诸行动的网络,一个亚洲地区纪录电影同仁共同构想、共同创建的互动与交流的网络。这样的网络里,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创作、彼此的观看经验、彼此的策展框架、彼此的沟通合作……还有很多可以畅想下去的内容,关键是云之南开始了与我们的亚洲同仁的合作与互动。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9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