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杨昆其文
水怪
先从影展部分: 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 2003立春 竞赛单元 导读 万类霜天竞自由 引文 / 杨昆 喜欢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一个说得出来的原因是,在王家卫式的旁白里,欧阳锋用了二十四节气来叙事。记得有这样一句:“她和黄药师在姑苏城外的桃花林,一见如故。那天皇历上写着,初四,立春,东风解冻。就是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浪迹天涯的侠客,知时节懂物候,身上散发着农业社会的江湖气。就这么一句,电影给人一种感觉,英雄不但日啖人间烟火,而且与我出门在外一样,照样风餐露宿。亲切之下,电影让人信以为真。人世间的事永远是让人信以为真的过程,除此,只有时间让人叹谓:逝者如斯! 电影让我产生捕捉时间的冲动。电影中,影像作者雕刻时光,胶片上的光影,及其记录下来的时间,是被太阳晒过的。对电影的儿时记忆,光鲜亮丽,时间无法挥发它。时间印在生命中的流逝感,让人一辈子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与电影结下的不解之缘,在 1999 年得以实现。云南大学人类学系与德国哥廷根科教电影研究所( IWF )合作,开办了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 EAIVA )。这一年,我成为该所影视人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一路走过来,三年的读书生活,有时是快乐的,与影视班同学饱揽世界纪录电影经典;有时是吵吵闹闹的,为电影与伙伴们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是激昂的,到一个西双版纳小寨拍自己的学生作品;有时是低沉的,尤其一想到,以后要各奔东西。如果快乐使记忆更牢的话,那么我也无法否认:这三年我还有一个好去处,音像店。刨碟,让人乐此不疲。心仪已久的电影,放进我的个人收藏。我的视觉经验,从云南起飞,翅膀掠过电影的一百年,人类文化的几千年, 谁能想象得到,回首往事,筹办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这一切竟像一个水到渠成的故事。一旦你把梦想说出来,仿佛全世界的人们都来帮你成全这个梦想。正如《圣经》所记:世间万物皆是互相效力,叫一切信它的人得益处。对此,我确信无疑。 写这篇导读文章的思绪,在我去逛碟店的路上飘出来。当时,我走在从钱局街到一二一大街“金律”音像店的路上。昨夜今晨,洒过一场春雨。风更形肆意,云也卷舒无常。今年过了年才立春,但立春是怎么一回事,恐怕当今的中国人已形渐渐淡忘,就像对刚过完的年节的印象一样。立春,我们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的开篇名称,没什么象征意义,用来结绳纪事。 在昆明这个被誉为春城的地方,春天的开始,在人们的感觉里,没有分明的季节划分。风爱撒野,头发不成形。绿叶成长的消息,并没什么稀奇。一切来得不着痕迹,春天在城市里,仿佛一位萍踪无羁的流浪汉,走到哪里,都没人在意。但春天就这么来了。没有四季分明的历史记忆,只有风越吹越烈,越吹越干,在土地上,在女人们的脸上,吹出了龟裂的角质,让人生厌时,万绿丛中不经意地多了几分新绿。云南得天独厚的一方水土,让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然而,生长于斯的云南人秉承的是,这块与世无争的土地,对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承载与包容。百花齐放,在花腰傣的认知里,是赶花街的时机;千帆竞渡,在傣族的语义里,是赛龙舟的季节。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设立竞赛,不图别的,只图让我们的纪录影像作者,到此一游之后,留下一个印象: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像云南一样,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90 部投稿影像作品,从中找出 22 部,角逐 3 个奖项。一切顺理成章,然而,我们却为自己的决定忐忑不安:我们无法、也不愿对纪录影像做出什么价值判断。没有大是大非的问题,只想指点江山,引发原创。如果云南是一个文化多元、民族共生、生态多样的地方,那么它一定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也应秉承这一天性。它应该是、也会是所有纪录影像作者聚在一起、放开一玩的场合。 在 22 部纪录影像作品的观摩放映里,由影像作者为你呈现: 《背篓电影院》是一对农村夫妇放映队,穿行于贫困山区的纪录电影,也是当下中国山区农村写实性的影像故事;农村的故事还很多:《学生村》里的山区娃娃,求学不畏贫苦与艰难,他们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吗?影像作者来自于电视媒体,他的观察记录与拍摄对象之间,保持着外来人的距离与克制,却露出作者面对现实的清醒与用心;《冬日》里,西部农村的人们也悄悄经历着民主自治历程,农村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咫尺天涯,始于我们自视甚高,眼光平视,就可以看到,农村生活也期盼着它的冬日暖阳;秦岭深处,两对青年人走向属于自己的《婚事》,从春天到冬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其中离不开张老汉这个大媒人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当举国上下做着《长江之梦》时,沿岸的人民却要牺牲小家为大家,他们的心路历程,是这部纪录影片作者的心灵史,值得我们用心读解。 农村的生活确实不易,尤其是残疾人又患绝症时。《哑巴的正月》里,影像作者拍摄的是他家乡的亲人,哑巴焦裕清走到尽头的生命,在作者富有表达力的镜头语言里,是一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临终曲,听来让人唏嘘不已;一对农村夫妇十五年来养着一个患脑瘫的儿子,他们竭其所有,求医问药,一次次走到绝境,亲情始终无法割舍,这一对农村父母与他们的儿子《在一起的时光》,甩给我这样的印记:难分难舍。 乡下人不甘现状,纷纷外出打工,带着寻找美好生活的信念,来到城市化进程中的小镇《厚街》,搭起了自己的《小屋》,尝试那种出门事事难的生活;而城里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呢,从本届影展相关题材的纪录影片中可以看出,是五花八门的:成都三个艺术家的内心倾吐,告诉你《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这里面还有一幅影像作者的自画像;在上海,一个同性恋爵士歌手对你说《我属蛇》;山城重庆,办白喜事时,哭声震天,孝女却是替身演员——《职业哭泣者》,当面对自己家人的生老病死时,她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回归后的香港,数千老人在农历七月半鬼节这一天领取《平安米》,然而整个过程却让人揪心不已,老胳膊老腿的,还你挤我搡;城市生活确实让人眼花缭乱,如若不然,干嘛像《抖动的 20 分钟》。 城乡之别与边缘群体,纪录影像显得单薄,还让人觉得这是偷窥别人的生活。当我们的电视台充斥少数民族专题片时,似乎我们有口难辩。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组织一次中国纪录电影的学术交流活动,想要通过它告诉人们: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应保留一份发言权。纪录影像的声音小小的,带着稚气,但童音无邪。本届影展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还缺乏创作思维上的突破,与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气象,有不小的反差。对,但正是这些纪录电影作者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户,透进一点新气象:中国需要纪录电影精神。纪录电影作者的身体力行,以记录影像作品,实现对他者的人文关怀,实际上是使我们找到反观自己生活的契机。过去习惯于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现在尝试身体力行、参与观察,在纪录影像的历史中发现什么,在纪录影像的历史中创作什么。 《仲巴昂仁》从青藏高原走来,一路说唱着格萨尔史诗;而西藏的《老人们》卸去日常劳务,诚心念经事佛,对来生笃信不疑,他们相伴着渡过人生最后的岁月;《贡布的幸福生活》事一位藏民的生活观——含辛茹苦,又知足常乐,尤其当他的妻子终于给他生了个儿子时,他更是乐不可支;《雪落伊犁》时,一个哈萨克小女孩一天的生活即将落幕,童年美好易逝,时间留给我们的,是小女孩在落雪中纯真的脸,雪一直在飘,在我们的视线与她的脸之间;《我们的冬》这样度过,一个羌族小女孩丛欢,在接受学校教育之余,有机会向老人学习自己的传统,学习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而现实已非儿童游戏之心的认真所能把握;《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直接切入摩梭人的自我言说当中,告诉你三代摩梭女人对家庭、婚恋、人生的看法;哈尼族的《阿鲁兄弟》耕种梯田,已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外出打工,在备尝艰辛、饱受磨苦后,他们告诉你他们眼中的城市是什么样;为解决温饱,广东瑶山的瑶族同胞向山下迁移,他们能拥有自己的《家园》、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吗?在中国拍民族题材的纪录电影,很热闹,也很难。英国纪录电影作者菲尔 ? 阿格兰学会纳西语后,开始拍《云之南》。虽然掌握拍摄对象的语言,并不会直接产生大作。但从西访纪录影像作者的创作态度中,我们可以体认一点:纪录电影精神,是祛除浮躁,对自己多一份耐心,让中国的电影观众对纪录电影多一份期待。 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也是这样一份期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秉爱》山形获小川绅介奖 (张劳动)
- 《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项目求摄影师伙伴 (蒋能杰)
- “爱在2012”微影像新势力年度计划(剧本/团队招募中⋯⋯) (長川)
- 《学子宴》片花4。 (robin)
- CNEX2011年主题纪录片征案【青春与公民】 (CN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