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的F-H之谜

Siglinde

Siglinde(Farewell, distant light.) central planner
2010-03-08 11:57:3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Siglinde

    Siglinde (Farewell, distant light.) central planner 楼主 2010-03-12 16:07:24

    又读了一篇有关F-H之谜的文献: Olivier Blanchard & Francesco Giavazzi, 2002.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 in the Euro Area: The End of the Feldstein Horioka Puzzle?,"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Economic Studies Program,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vol. 33(2002-2), pages 147-210 作者通过对欧盟国家特别是葡萄牙、希腊两国经常项目赤字的经验分析,否定了F-H之谜在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的存在。 文章首先指出,葡萄牙、希腊两国2000-2001年在不存在危机或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可能是因为它们作为相对的穷国,加入一体化组织后,投资增加、储蓄减少。 为证明这一假说,Blanchard和Giavazzi建立了一个模型,说明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一体化将增加投资、降低储蓄,从而造成经常项目赤字。 接着他们考察了1975年以来的OECD、欧盟国家和欧元区国家面板数据,证明经常项目赤字大小与人均产出有相关性,并且经济体的一体化程度越高,这种相关关系就越强。 此后作者回到葡、希两国的案例,解释了金融自由化和增长前景如何导致私人储蓄的减少,以及相对于储蓄减少而言规模较小的投资增加,从而引发CA赤字。 最后,Blanchard和Giavazzi用1975-2001年的数据重做了F-H的模型,得到了一组更低的储蓄率与投资率的相关系数,并且证明金融一体化进程会使这个系数变得更低,从而得出F-H之谜不存在的结论。 我认为这篇文章比F-H的文章在模型推导上和计量上都更难。作者探讨的问题与当今时事(希腊债务危机)也紧密相关。文章花了近五页的篇幅,对为什么“善意忽略(Benign Neglect)”经常项目赤字是一种合意的政策选择做了解释。结合当前希腊所处的困境,我们进一步就可以讨论:有没有可能CA赤字是不应该被“善意忽略”的,或者说CA赤字可以被忽略,但财政赤字完全不应该忽略。

  • Siglinde

    Siglinde (Farewell, distant light.) central planner 楼主 2010-03-23 14:20:40

    我来继续盖这个楼。这次读的文章是 Frankel, J. A. (1992),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A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vol. 82, pp. 197-202 作者试图解释为什么近二十年国际资本流动性显然有所提高,但种种测量方法(特别是F-H的方法)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 首先,文章提出四个对于国际资本流动性高低的评判标准:F-H的系数;实际利率平价(real interest parity,指各国的实际利率应相同);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不考虑汇率风险,各国债券预期收益率应相同);covered interest parity(考虑汇率折算,各国利率应相同)。 目前学界对于F-H系数的批评主要集中在:(1)储蓄有内生性,例如储蓄和投资都是顺周期的,国家也可以为实现经常项目平衡而改变政府储蓄。不过F-H的回归使用了长期的数据,剔除了周期的影响;引入工具变量后也估计的系数也没有发生显著改变。因此“储蓄内生”的批评不能解释这一问题。 (2)存在所谓“大国效应”,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国内利率r甚至国际利率r都由国民储蓄决定。但是对于横截面数据回归来说,只存在惟一的r,谈不上r*对于国民储蓄不是外生的问题。“大国效应”也不具解释力。 因此,Frankel转而研究国际实际利率差异(real interest differential),并把实际利率差异分为三部分:国家升水(country premium,也是covered interest differential),汇率风险升水(exchange risk premium)和expected real depreciation,其中后两者合称货币升水(currency premium)。尽管一些国家通过放松资本管制使国家升水变为0,该国的货币升水也可能不为0,从而实际利率差异和F-H系数不为0。一些研究发现,一国国内各省之间的F-H系数小、实行金本位时各国F-H系数小,都说明了F-H系数主要出自货币方面的因素。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在今天还能看到显著不为0的F-H系数的原因:各国仅抹平了covered interest differential。 这篇文章只有短短7页,写得简单明了,只使用了很少的数学。推荐大家阅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06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