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心本黄蕾—社会心理学研究
来自:蛋黄黄
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报告 摘要: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法,随机调查了62名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结果显示在寻找爱和归属上动机得分最高,平均分为3.57,而在减轻经济压力上动机得分最低,平均分为1.61。恋爱动机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生源地无个人口学变量上都表现出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动机 ,需要,大学生恋爱动机 1引言 现如今大学生恋爱越来越普遍,并且出现了低龄化,功利性等特点,那么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调查则是非常必要的。动机与需要是紧密联系的,甚至很多人会认为需要就是活动的动机,因为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不平衡,为了达到平衡,所以产生了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活动的动机。只有当愿望或者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维持个体活动时,需要才成为了活动的动机,因此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在大学里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所以开始寻求更高级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再加上大学生刚好处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亲密对孤独阶段,建立亲密关系是他们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并且对他们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满足他们爱的需要有利于他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的形成。 在有关调查中,表示自己以前谈过恋爱和目前正在谈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对象的 89%,在校期间不准备考虑这个问题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对象的 11%,而这11%的学生对别人恋爱也表示理解和接受[2]。由此可以看出恋爱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目前有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恋爱动机不明确,大部分人是为了消除孤独感而恋爱,他们对于爱情观的解读少之甚少,这将会造成许多恋爱变为“无花果”的现象[3]。在高家军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异化现象。他指出大学生恋爱动机存在两种异化现象:功利化—投资性的恋爱动机和攀比与享受的动机[4]。 虽然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研究很多,但除了杨良群的研究是抽取了重庆、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地区的大学生以外,其他的研究在被试的选择上都是只随机抽取研究者所在的城市的大学生。所以研究也不具代表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的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此次调查假设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在为了恋爱而恋爱、满足生理要求、消除空虚寂寞、满足好奇心男生比女生更明显。在减轻经济压力、寻找爱和归属、架不住朋友撮合、从众方面女生比男生更明显,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降低。在寻找结婚对象这一动机上,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上升,存在显著差异。 2实验方法 2.1被试 通过在问卷星上发放问卷,再随机转发的方法,随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份。其中大一13人;大二13人;大三20人;大四16人。 2.2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问卷星和朋友圈发放和回收问卷。测验数据用 SPSS22.0 进行整理分析。 2.3测量工具 自编问卷,问卷星。 3结果 表-1 对不同恋爱动机的态度情况 态度 没有谈恋爱的大学不完整 恋爱满足生理需要 架不住朋友撮合谈恋爱 寻找爱和归属 消除空虚、寂寞 满足好奇心 周围人谈恋爱,不谈没面子 减轻经济压力 寻找结婚对象 1(%) 13.1 27.9 37.7 4.9 8.2 24.6 50.8 60.7 16.4 2(%) 27.9 23.0 29.5 9.8 31.1 29.5 26.2 23.0 9.8 3(%) 13.1 21.3 27.9 27.9 26.2 29.5 16.4 11.5 29.5 4(%) 36.1 24.6 4.9 37.7 27.9 16.4 6.6 4.9 31.1 5(%) 9.8 3.3 0 19.7 6.6 0 0 0 13.1 平均分 3.02 2.52 2.00 3.57 2.93 2.38 1.79 1.61 3.15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寻找爱和归属”这个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维度,平均分为3.57。在减轻经济压力这一维度上得分最低,平均分为1.61,并且完全不同意的人占了总数的60.7%,比较同意的也只有4.9%,说明大学生恋爱动机功利性是少数。大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积极向上的,恋爱是一种对爱情的追求,也是一种寻找归属感的方式。 表-2大学生恋爱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变量 没有谈恋爱的大学不完整 恋爱满足生理需要 架不住朋友撮合谈恋爱 寻找爱和归属 消除空虚、寂寞 满足好奇心 周围人谈恋爱,不谈没面子 减轻经济压力 寻找结婚对象 性别 男(M) 3.04 2.88 2.17 3.63 3.04 2.29 1.96 1.58 2.96 女(M) 3.00 2.33 1.89 3.54 2.88 2.43 1.68 1.62 3.27 t .125 1.822 1.129 .298 .614 -.516 1.137 -.164 -.942 p .901 .074 .264 .766 .542 .608 .260 .867 .337 是否显著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年级 F .875 .215 .130 .354 .952 2.019 .424 .788 2.641 p .459 .885 .942 .786 .422 .121 .737 .505 .058 是否显著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是否独生 是(M) 3.32 2.58 2.21 3.89 2.95 2.32 1.84 1.89 3.47 否(M) 2.88 2.50 1.90 3.43 2.93 2.40 1.76 1.48 3.00 t 1.256 .230 1.028 1.593 .070 -.308 .303 1.748 1.367 p .214 .819 .314 .116 .944 .759 .763 .086 .177 是否显著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专业类型 F .187 .250 .046 1.054 .184 .781 .382 .035 .704 p .830 .780 .955 .355 .833 .463 .684 .966 .499 是否显著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生源地 城镇(M) 2.78 2.11 1.89 3.33 2.56 2.56 2.11 1.78 3.56 农村(M) 3.06 2.60 2.02 3.62 3.00 2.35 1.73 1.58 3.08 t -.613 -1.091 -385 -726 -1.128 .557 1.110 .628 1.051 p .542 .280 .702 .471 .264 .580 .271 .532 .298 是否显著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Χ 3.1没有谈恋爱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的分析 在这一题上,从表-1可以看出有45.9%的大学生是同意的,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道题上,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专业类型、生源地这五个人口学变量上都是不显著的。说明大学生是比较认同大学就应该谈恋爱这种观念的,有谈恋爱的心理倾向,这也和马晓利、王鑫、朴慧楠的研究结果一致。结果也符合我国中学教育的结果,学生在中学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说,现在好好学习,等考上大学了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恋爱。还有就是老师还有电视媒体总是会传播一种大学里有很多俊男靓女,以及大学的爱情有多么美好之类的思想,让学生憧憬大学爱情,所以很多大学生就形成了大学应该谈恋爱的观念。 3.2恋爱满足生理需求 从表-1可以看出以满足生理需求为恋爱动机的人在同意的程度只有27.9%,且平均分为2.52,处于不确定和比较不同意之间。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恋爱是理性的,并不会为了满足性冲动,性欲望而选择恋爱。但是由于大学生处在现在这个性开放的时代,所以难免会接触一些网上的不好的性的知识,所以造成部分大学生开始了满足性冲动的恋爱误区。从表-2了解到,满足生理需要这一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是不显著的。 3.3架不住朋友撮合 根据表-1,在“架不住朋友撮合而谈恋爱”这一题中,持同意态度的只有4.9%,并且平均分为2.00。说明大学生是一个有主见的群体,同时也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不会以为别人的撮合而勉强谈恋爱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如果在毕业之后能够继续保持,那么就因为父母催婚而将就的婚姻也会大幅降低了。同时由表-2可知这一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也是不显著的。 3.4寻找爱和归属 从表-1以满足爱和归属为动机的恋爱的平均分是最高的,为3.57,同意的人占比47.4%,说明大学生很希望通过恋爱来满足爱和归属的需要。在戴正清的研究中,他把大学称为大学生的“第二断乳期”,因为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开始越来越有主见。形成与家长、老师等成人之间的 心理 距 离,但他们也有强烈的希望得到他人理解、与他人交流思想、情感的需要[5]。所以他们跟父母熟悉的朋友,来到新的环境,就算有了新的朋友,但是由于大学是不再像以前一样有固定的同学,大家 都是流动的,每天忙着各自的事,就算是同寝室也可能只是晚上能见着,所以爱和归属感缺失,使得大学生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怀,这时候如果有人关心他/她,就会开始投入爱情。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恋爱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大学生整体谈恋爱还是很重视爱和归属感的。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因为大学生在学校每个月有父母给的生活费,在学校衣食无忧,生理和安全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所以就开始满足爱和归属的需要。 3.5消除寂寞空虚 从表-1得出同意和不同意谈恋爱可以消除空虚、寂寞的各占比39.3%和33.9%,差异不大,平均分为2.93,还处于不同意与不确定之间。大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多,对于那些认为终于从高考的煎熬中度过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放松自己,享受的时期,所以很容易让他们变得没有目标,整天无所事事,长此以往就容易感到空虚、寂寞,这样他们更可能谈恋爱。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学生他们可能因为高考失利,所以一进学校就有了考研的准备,所以他们忙着学习也不会感到空虚寂寞,还有的人在大学开始做一些喜欢的事儿,忙得不亦乐乎所以也不会感到空虚寂寞而恋爱。所以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生活做一个规划,不能太过放纵自己,那样容易消极。从表-2看,消除空虚寂寞这个恋爱动机在人口学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3.6满足好奇心 根据表-1得到同意以满足好奇心而谈恋爱的人只有16.4%,平均数为2.38。从数据可以看出很少的大学生会因为对异性和恋爱的好奇而恋爱。从表-2得到男生平均数2.29,女生平均数2.43,t值为-0.516,p>0.05,所以满足好奇心而恋爱这一动机在性别上也是不显著的,这和董开莎的研究结果是不一样的。 3.7从众 从表-1得到在“周围的人都谈恋爱了,自己不谈很没面子”这道题中,同意的占比6.6%,而非常不同意的占比50.8%,说明大学生在恋爱这件事上,从众心理也不那么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因为别人谈恋爱而影响自己。从表-2可以看到这一维度在人口学的变量上差异都不显著,则也和很多研究的结果不一样。 3.8减轻经济压力 从表-1得到,同意恋爱可以减轻经济压力的只占比4.9%,而非常不同意的占比60.7%,为了物质生活,反而会让他们觉得经济压力增大,因为一个人的生活费的分成两个人用。按道理来说,并且之前的研究也表明在这方面女生更会为了减轻经济压力而恋爱。但是从表-2来看,男生和女生差异并不显著。可能受女权思想的影响,女生越来越自立,所以不再会为了减轻经济压力而恋爱。 3.9寻找经济对象 从表-1得到同意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寻找结婚对象的占比44.4%,平均分为3.15。由于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被催婚的遭遇,并且现在结婚要求买车、买房,所以结婚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大学不是社会,相对来说比较纯洁,所以在大学恋爱不会像毕业那么难,并且如果进行顺利的话,毕业后还是有可能结婚的,这样有利于家境不太好的人找结婚对象,所以很多哦人会以结婚为目的地去恋爱。再加上很多人都觉得学生时代的爱情如果修成正果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回有人为了追求这个结果而去恋爱。 4讨论 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各个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跟假设和之前的研究是不一致的。总体来看,大学生生恋爱动机是积极向上的。很少学生会为了减轻经济压力、因为别人的撮合、从众、满足好奇心、消除寂寞、满足是生理需要;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爱和归属感,为了寻找结婚对象。说明大学生是一个有主见的群体,自我意识良好,所以不会觉得不恋爱会影响自己的魅力,不会为了从众,为了听从别人而恋爱。也说明了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有规划,不会因为空虚寂寞而盲目恋爱。这个研究也更正了之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恋爱动机异化的现象。虽然存在不好恋爱动机的群体存在,但比例小,不具代表性。 4.1造成此调查和之前的调查不一样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由于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所以被试的随机性比较大,没有做到分层随机抽样,所以造成在年级、性别等人口学变量上人数不一致。 2.被试是通过手机来天问卷的,主试没有办法控制环境,可能会影响被试的判断。 3.被试可能存在故意掩盖事实的现象,比如他可能同意大学生恋爱可以减轻经济压力的,但是想要掩盖这个功利性的动机,而故意选择不同意。 4.是通过朋友圈转发,所以这些人群肯能具有共同特质,因此会影响结果。比如来自城镇的被试只有8个,其余全是农村被试。 5.由于之前的研究已经是三以前的了当初的那一代学生即使当时大一现在也毕业了,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大学生群体,所以可能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影响以及已经有所不同,所以恋爱动机也不一样了。 4.2建议 虽然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整体来说是积极的,但是在一些异化的动机上也还是有一小部分群体的,所以,为了让大学生的恋爱更加美好,为了让大学生有正确的恋爱观,我给出以下建议。 1. 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可以通过观察旁人来学会行为。所以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类型都会影响孩子的恋爱动机。因此父母应该跟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并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启蒙。 2. 学校方面 首先应该正确对待大学生恋爱行为;其次,学校应该开设性教育这门课程,减少因好奇而恋爱的大学生;最后,学校可以增设像心理健康这类的机构,给大学生提供倾诉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大学中感受到归属感,同时可以给大学生恋爱动机提供正确的引导。 3. 大众媒体方面 因为大学生接触太多网络上的东西,所以会受到媒体的影响,所以媒体应该避免那些傻白甜的爱情故事的传播,应该多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黄希庭(2007).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153 [2] 董开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性别差异分析.新余学院学报,2012(3):109 [3] 马晓利,王 鑫,卜慧楠.90 后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14(3):40 [4]高家军. 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异化及其重构— 以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为例.学理论,2014:164 [5] 戴正清,孔瑞婷.大学生恋爱心理归因分析.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94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3级心本二班张琪若作业帖 (ZZZ-QIRUO)
- 23心本一班张万平作业贴 (粽子)
- 23心本二班陈爱凤作业贴 (豆友0VuuJupGtg)
- 23心本2班蔺娟的作业帖 (eux的不分彼此)
- 23级心本一班蹇小云作业贴 (豆友BssPgqnF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