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秀才
来自:岄色(山水有相逢)
《沂水秀才》聊斋里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秀才在山中读书,夜半来了两个美人。两个美人含笑不语,一人拿出一块白绫铺在桌上,白绫上写着一行草书;另一个则在案上翻了一块大约三四两重的银子。秀才选了银子。两个美女笑盈盈收起白绫,手拉手出门了,丢下四个字:俗不可耐。 以故事的价值观来看,显然是这样一个选择题:A 白绫草书 B 银子钱财。秀才会作何选择?故事的走向显然符合了我们心里阴暗的那部分:一个读书人的虚伪。其实若再阴暗一点,何不加上选项C 两个美女。 只是聊斋的很多故事逃不过美女与书生的套路。而无论美女是鬼,是妖,是神,是人,她们本身所代表的价值观倒是至今未被摒弃,那就是对男性高洁志向和满腹才华的倾心。男人通常好端端地在家中坐着或各种荒郊野外赶路,就会被各种花妖树精,狐仙女鬼甚至仙女来搭讪,然后被迷惑,被测试,被戏弄,被托付,被奋不顾身地爱。哪有那么多无缘无故,仔细看一下,几乎都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却吟得一首好诗,写得一手好字,长得一副好皮囊。仅仅这样,足以引得各方美女趋之若鹜,不惜以身相许,或者不惜魂飞魄散。 这样的男性形象多少带了戏剧的夸张贬义,尤其当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现代爱情观去看待的时候貌似我们对男性的形象更加苛责了:要求既要有才又要有貌,还要忠肝义胆至死不渝。我们不接受男人本性中的弱点:又色,又软弱,也懒惰,也贪财。 如果可以加上选项:钱财+美女,秀才会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D。 忽然想起三生三世,夜华这个角色的成功在于他违反了所有戏剧常规的套路,不乱猜忌,不中圈套,不听谗言,坚定不移。试想若是素素诛仙台那一跳是夜华亲手推下,那又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