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葑小集(五十六):《曲艺论集》
群山(多读闲书,少说闲话。)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群山(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8620796/ 在小书《采葑小集》中,我曾分别谈到了钱君匋先生为篷子的《银铃》、松村武雄的《文艺与性爱》、唐弢的《晦庵书话》和萧乾的《八十自省》所作的封面,所谈虽仅止皮毛,但自认为并无大谬。今次再谈这册《曲艺论集》,也算是“五谈钱君匋”了罢,此并非借以自重,而是觉得他画得实在太好,倘就此带住而缄口不言,实在是心有不甘。 《曲艺论集》,三十二开平装本一册,中华书局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初版。著者关德栋,乃是郑振铎先生的学生,“五四”前即参加北大《歌谣》周刊的有关活动,后来成为蜚声中外的俗文学家,我素昔爱读的《挂枝儿》、《山歌》和《贾凫西木皮鼓词》,便是由其整理校订或校注的。顾名思义,《曲艺论集》收关先生曲艺论文凡二十二篇。坦率讲,我觉得此书的文字并不像孙楷第先生的《沧州集》那般典雅滋润和诙谐好玩儿,它甚至因过于严整而显得有些枯燥。 然而便是这样一本论文集,钱君匋先生却为其设计了一幅颇不枯燥的封面。 钱先生之封面设计,其元素大抵不过鸟兽虫鱼、花草果蔬之属提炼图案的排列组合。此书也并不例外。枝叶葳蕤、繁花似锦的花丛被稳妥安顿在版面的正中;两只梅花鹿于花下恣意徜徉着,像是被远方的缥缈天籁所吸引,又像是被馥郁的花香所迷醉,其流连忘返的恬适、怡乐之态真让我产生一种恨不能置身其中之感,整个画面分明散发出一种浪漫温馨而又清澄静谧的典雅之美(图一),真的有如明清小品一般让人品咂不已、玩味无穷。至此似乎观止矣,也无需再求证图案的所谓象征意义了,倘一定多此一举,则“枝叶葳蕤、繁花似锦的花丛”便是繁荣的曲艺舞台,而“梅花鹿”或许就是高雅的受众了。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只有如我一般的“封面控”才收藏此类书的罢,孰料私下里与不少书友交谈,方知他们大多也藏有此书也且仅仅因为封面之故,看来吾道不孤也。不过,倘与上述四种“钱封面”联系起来,也确实有些问题需要探讨一番:为什么钱先生使用这些“鸟兽虫鱼、花草果蔬之属”的提炼图案能够设计出如此有味道的封面?这些封面为什么会转换成“有意味的形式”,不仅为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如我一般的普通读者所喜欢?等等。做为门外汉,我的思考只能是浅薄粗疏的,倒也无妨点到为止:第一,钱先生有特别高深的艺术修养,其书籍装帧的手段原本有着一种类似于精魂一般的气质在统摄着,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既不能简单模仿也不能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它必要靠长期修炼方可趋近,或不乏终生不可达者;第二,因此,钱先生能够发现深埋于中华民族读书人心底的审美趣向,并主动将自己的创作技巧落实到此种趣向上,进而创造出中国书籍装帧上独有的气韵之美,使读者由这封面观照到惝恍于心底的自己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后者在当下似乎显得尤其重要。每当看到那些不伦不类、花里胡哨的理论书籍的封面时,我便常常想起钱先生为这本《曲艺论集》所做的封面,乃至于感慨系之矣。 关于钱君匋先生的封面我已经谈得够多,谨以此文就此带住,惟愿自家的饶舌对业内人士能有些微帮助抑或提醒。仅此而已。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新版叶灵凤《紫丁香》 (glorydream)
- 【关于复刻古籍】我想发起一个众筹 (有读)
- 古籍复刻之二《玉台新咏》明崇祯六年吴郡寒山赵均小宛堂刊本 ... (有读)
- 世界读书日|把古籍做成喜欢的样子 (有读)
- 任熊人物画传四种 (最后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