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格医生》音乐掠影 杨大林
赵辛楣
音乐周报/2003年/10月/31日/第007版/ 1965年,英国名导演大卫·里恩爵士拍摄了长达200分钟的经典巨片《日瓦格医生》。为影片配乐的是导演的搭档莫里斯·雅尔。这位在世界电影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国作曲家1924年出生在里昂,曾在巴黎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和打击乐专业,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创作。60年代初雅尔涉足美国影坛,其成名是从他和里恩的合作开始的。1962年,雅尔为传记体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创作的音乐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奖。 完整版《日比格医生》拥有一个长达4分多钟的序奏,开始的动机对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这是柴科夫斯基在他的管弦乐名作《1812序曲》以及《斯拉夫进行曲》中使用过的沙俄帝国国歌旋律。出现在影片序奏中的这一动机明确指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20世纪纪初叶的俄罗斯,一场翻大覆地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随后出现的具有鲜明的俄国音乐特征、由男声合唱的无词歌,显然是代表革命力量的一个对立主题。随后,一个相对轻松欢快的对比性段落以及著名的“拉拉主题”的变奏等音乐形象以及那一直占有较突出地位的男声合唱动机,使得由管弦乐队演奏的这一序曲具有了真正息义上的交响性,具有了宏大的音响规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影片所讲述的是诗人兼医生的理想主义者日瓦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十月革命后的经历。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上突显而出的,是主人公和他的心上人、俄国姑娘拉拉之间的爱情。在片头字幕部分,作为俄罗斯民族的代表形象之一,自桦树林第一次如此具象化地出现在世界银幕上。尽管是以水彩画的方式,但那优美的画面在和同样优美的三拍子的主题旋律结合后,产生了一种特别动人的效果。它令人缠绵徘恻,并产生强烈的怀旧感。电影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旋律之——“拉拉主题”,是由俄国的三弦吉他一一三角琴(Balalaika)演奏的。这是这种俄罗斯民族乐器在世界电影中最突出的一次运用。不但其音色在全片音乐里贯穿始终,而且乐器本身也在镜头里前后出现了六次。 幼年的日瓦格行走在为母亲送葬的行列中,这时最具有大卫·里恩特征的构图冲击着观众的视野:以壮丽的雪山为背景,在辽阔的原野上,随着远远传来的忧戚、悲悯的歌声,一支送葬的队伍正缓缓走向墓地。构图让你突出感受到自然界的伟大和人在其中的渺小。母亲入殓的情是撞击着孩子幼小的心灵。敏感聪慧的男孩抬起头来,仰望那片灰暗的天空下摇弋在寒风中的白桦林。主题乐段也意味深长地突现在观众的视听中,使这组画面具有了非语言所能传达的丰富内涵。深夜,窗外呼号的寒风和树枝敲打玻璃的声响让小日瓦格无法入眠。看着妈妈留下的那把漆成红色的美丽的三角琴,拉拉主题又一次回响在孩子心间…… 拉拉主题作为导演思想的承载体在影片中几乎无处不在。成年的日瓦格首次来到拉拉家的段落中又两次响起拉拉主题的动机,表现出他心里对美丽的拉拉的倾慕。 在日瓦格回老家尤里亚亭避难的情节里,我们看到诗人起身来到窗前观察千姿百态的冰花。这时出现了影片最具有代表性、最抒情的一组画面:随着阳光扫过那构图精美、纤巧晶莹的冰花,拉拉主题做了一次最完美的呈现。在第三乐句的高潮上,冰花逐步幻化成了从特写到近景再到全景镜头中的遍地黄花:春回大地,一派生机。……日瓦格来到花丛中,满怀喜悦仰望蓝天。主题呈现的末尾,在第二次出现娇妍黄花的特写时叠化出了拉拉的美丽容颜。 表现主人公夜不能寐,伏案作诗这一场景的音乐具有比较丰富的形态。独奏、重奏乐器的运用,配器中音色的不断变化和调性的移动以及主题动机的变奏与主题再现,都形象地描绘着当灵感又一次降临的时候,诗人内心感到的兴奋和创作的欲望。 数年之后,著名诗人、医生日瓦格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街上。前来吊唁的络绎不绝的人群中出现了拉拉的身影,她正苦苦寻找失散在战火中的小女儿,那是她和日比格之间爱情的结晶。伴随着美丽的彩虹,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全片主题最后一次完整再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关于《波特小姐》 (流苏印约)
- 哪些电影落幕时片尾曲让你意犹未尽? (momo)
- 教父四电影原声中国大陆预告片抢先版疑遭曝光 (噪音声学现场)
- 寻《沙之下》原声 (JSB)
- 请教: 邮差 / The Postman[意大利] OST (发福的唐吉珂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