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建筑】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盖泽尔图书馆
来自:爱睡觉的榜姐(啦啦啦)
项目概况: 建筑设计:William L. Pereira & Associates 主持建筑师:威廉·佩雷拉(William Pereira) 建筑风格:粗野主义(Brutalist)、未来主义(Futurist) 另译名:UCSD盖索图书馆、吉赛尔图书馆 地点: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荷亚吉尔曼街9500号)(9500 Gilman Drive) 面积:16350平方米(176000.0 ft2) 高度:33.5米(110 ft) 项目时间:1968 - 1970 整修时间:1993 造价:$5,120,000 Project Architect: Robert A. Thorburn. Consultant: Keyes D. Metcalf General Contractors: Nielsen Construction Company with Swinerton & Walberg, joint venturers. 照片版权:Darren Bradley, Flickr user domc, Flickr user 3n, Flickr user brazilfox, Flickr user kevinsm329, Flickr users SnaPsi, UC Irvine, and Thomas Hawk, Flickr user dankit 建筑简介: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盖泽尔图书馆由威廉·佩雷拉(William Pereira),一位曾经协助设计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卡纳维拉尔角的航天发射设备的建筑师,于1970年设计。该建筑在多部科幻电影、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说中曾经出现过。电影《盗梦空间》里那座雪地里的城堡看起来就很像盖泽尔图书馆。该建筑已经成为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标志性建筑。 实拍视频,推荐观看↓ 视频原链接: https://v.qq.com/iframe/player ... o%3D0 该建筑的特点处于野兽主义和未来主义之间,而这两种艺术派别正是其建筑师威廉·佩雷拉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图书馆既有厚重的混凝土墩台,又有悬停在空中的玻璃外围护结构,仪态万千地占据了厚重感与轻盈感之间的一个模糊的位置,上部楼层就像刚刚被摆放在基座上、随时能搬走似的。这两种条件之间的张力赋予图书馆一种超凡脱俗的外观,令人吃惊地展示了建筑师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尽管佩雷拉经常被人看成20世纪美国建筑未受到应有赞誉的塑造者之一,但是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美享有巨大的影响力。1965年,他受托在UCSD建造图书馆,之所以选中他,部分原因是他之前的那些引人注目的有创意的设计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建筑位于圣地亚哥分校的几何中心,一个小峡谷的山顶,可能是这所大学最突出的建筑物了。设计需要在视觉上显得坚固、强大,配得上这个场地,而佩雷拉看起来就是这项工作的不二人选。 为了开发图书馆的方案设计,佩雷拉分析了几十个大学图书馆,按照体量、交通流线和功能布局进行分门别类。从能否提供一定功能的角度,他针对采用何种形式更高效进行了一番推理,譬如书库的日照、浏览书架的能力以及未来扩建的可能性等。 他将基本图表的使用视为设计基础,推理出把图书馆局部埋入地下,就为将来扩建留出了最大的空间,也能使图书馆的不必要留在地上的部分不用露出来。对于地上的部分,他想让入口始自于地面层的一个点,由一个中央核心连接着不同的楼层。他由此得出推论,最合理的图书馆外形应该是一个球体,能给各个楼层带来最大的采光,楼层布局更加灵活,而且保有理想的中央交通流线系统。虽然球体外观最终没有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使用,但佩雷拉还是保留了基本理念,就是 一个巨大的中间楼层,其上下楼层面积逐层减少。 最终建筑是一个八层高的结构,两层地下层,地上有六层,各个楼层平面的尺寸都不一样。 地上层面积最大的在第六层(地面上第四层),宽度超过200英尺(合60.96米)。 一个稳固的核心包含了楼梯、电梯和贯穿整个建筑的机械竖井。然而“主要”楼层还是公认的地下一层,其楼上就是建筑的体验中心,论坛位于地面一层,这里是建筑物最细的地方,楼上巨大的悬挑部分给室外广场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广场上方逐渐变细的悬挑结构由一个简单而灵巧的结构系统支撑,它由16根粗重的混凝土墩台构成,从论坛层拔地而起,沿45度角的方向向外分散。它们延长直至超过六层的总宽度,并以连续的对角线形式衔接了封闭空间的锯齿形边缘,在楼板底部边缘与楼板相接。为了防止这些墩台在承受楼层的重压下向外弯曲,每个墩台都与其对面的墩台通过300多根直径为0.25英寸(6.35毫米)的钢拉杆相连,这些钢拉杆抵消了墩台所受的重力。 在每一个地上层,巨大的玻璃面板都被涂以阳极氧化铝涂层,这些玻璃为建筑内部的阅览室和书库提供了日照。窗户经过处理,能反射光线,有时还能完美地融入背后的蓝天之中。随着天气和一天当中时间的变化,玻璃的色彩在暗灰色、亮蓝色和鲜黄色之间游走,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外观。这种处理也使得面积多达38000平方英尺(3530.32平方米)的大面积玻璃仿佛融入了蓝天里,增强了建筑的非传统外形所带来的腾空效果。 这座图书馆作为粗野主义的标志不时遭受尖刻的批评,常常与艺术运动联系在一起,甚至于被列入路透社评出的「十大最丑建筑物」。然而,尽管似乎很显然这座建筑当仁不让地被归为粗野主义,但是,其原先的设计实际上是想完全用钢材与玻璃建造一座现代主义建筑。考虑到原建筑的朴素特点,这看上去很不合理,但是直到出台了削减成本的措施,该结构才得以重新用混凝土来设计,并重新安置在了建筑的外部。当前的设计展现了鲜明的粗野主义设计语言的成功之处,在设计中结合了建筑师布洛伊尔式的喇叭型结构(位于墩台的基础)和复杂的格架系统(在楼板底面),表现出建筑师卓越的多样化材料使用和丰富的设计语汇运用手法。 尽管该项目可能遭到了误解,但是对于UCSD校区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座图书馆是一个备受珍视的图标,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它一贯出现在校园招生材料的主要位置,甚至还被简化设计到学校的logo里。1995年,图书馆为向奥黛丽·盖泽尔和西奥多·苏斯·盖泽尔(即苏斯博士)表示敬意而被重新命名,他们向学校捐赠了2000万美元的厚礼及其档案文献资料。虽然图书馆可能不像其他房子那样热情奔放、色彩丰富,但是佩雷拉的设计却表现了同样的富有想象力的推动作用,让那么多人都喜欢上了图书馆的同名人——苏斯博士。 结构: 建筑为了减少结构构件所占的空间,增加图书馆的室内面积和通透性,并降低造价和维护费用,使用了置于外部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形与粗野的结构表现。 技术图纸: 细部: 材料: construction is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glass. Overall finish is rough form board exposed concrete in a horizontal pattern with anodized aluminum window walls containing 38,000 square feet of plate glass. The building contains 17,000 cubic yards of concrete. To bear the weight and stress of the cantilevered building, four massive cast-in-place bents or slope beam columns are anchored in footings containing 1,500 cubic yards of concrete on each of the four sides of the building. The bents angle upward at 45 degrees to the sixth level and are literally tied to their counterpart across the building at both the fifth and sixth levels by up to 300 post-tensioning rods of 1/4-inch diameter high-tensile steel. 本文贡献方: Archgo,维基百科,archdaily,Geisel Library官网,《现代建筑结构的十四种表现策略》 全文组织:树状模式 微信扫描关注“建筑设计新平台”,点击“今日更新”随时掌握本站更新及行业精彩内容。 所有图片列表 ↓ 点击加载更多缩略图... 与内容相关的链接 提交 文化建筑 图书馆 威廉·佩雷拉 粗野主义 未来主义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要参与讨论请先登录或注册 0 个回复 为什么被折叠? 0 个回复被折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傍晚…彩霞…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 (白摸鱼)
- 欧洲旅行建筑手 (Chenbin)
- 速涂明信片 (仿哲猎)
- 《零基础学建筑设计》 (流枢设计)
- 建筑设计可用 (新房软装清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