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湖上闲思录》
我是一粒小黄豆(放慢)
本书为钱穆先生1948年徜徉于湖光胜景中闲思遐想的结晶,分别就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诸多或具体或抽象的相对命题,如情与欲、理与气、善与恶等作了灵动、细腻而深刻的分析与阐发,从二元对立的视角思索了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全书言简意深,语重心长,既见出史学家的沉潜于细密,又见出哲人的深邃和文学家的灵透与光彩,显示了作者多样的才华。 如在“情与欲”中,“我们姑如此说,人生有偏向前(多希望未来)和偏向后(重记忆过去)之两型。向后型的特征,最显著的是爱好历史。历史全是人生过往之记录。向前型的人,对此不耐烦,他们急要向前,急要闯向未来不可知之域,他们不要现实,要理想。重历史的人,只从现实中建立理想,急向未来的,则要建立了理想来改造现实。”以此为据,中国人重情,看重过去的情义;西方人重欲,强调未来的幸福。读罢,自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看到,重情的中国人往往易陷于保守、不思进取,而重欲的西方人却能够开拓向前、奔向未来。近代以来,东西方所表现出的巨大差距与各自的民族心理不无关系,钱穆先生这种类型分析让我们受益匪浅。当然,针对个体之我们,以此两类型来反照自己、反省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会深受教益。我们不能徘徊游走于两极,我们必须在情与欲之间寻求平衡与适中。我们不要因回念而陷入自卑,也不要因理想而陷入自负。 时至今日,人文社科日渐繁荣,专著和文章汗牛充栋、层出不穷。在我们洋洋得意著书立说之时,钱穆先生58年前所言仍让我们受用。“人文本从自然中演出,但人文愈发展,距离自然愈疏远。距离自然愈疏远,则人文的病害愈曝著。”我想,在这里钱穆先生并不是反对人文社科的自治与繁荣,而是提醒我们人文社科发展之前提和根本在于自然,让我们保持清醒、冷静与虔诚。人文社科的研究对象为人的精神、思想、行为以及人类社会,这看似与自然并无直接关联,但我们必须明确人以及人类社会都是以自然为根基。不仅从历史上看人以及人类社会都演化自自然,而且以现实为视角人以及人类社会也绝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当然,我们不否认人文社科与自然存在分离的倾向,其实也只有这样人文社科才能保持自治与反思的品质,才能实现人文社科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但是,这种分离是有限度的,过度的分离会使我们的人文社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作品或成果仅仅是你我心中的臆想和无病呻吟的东西,甚至让人丢弃冷静和清醒而陷入不可自拔的自负,而这样的自负正是致命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共读,打卡,线上交流的读书群 (搞钱沙龙宣纸)
- 知我心理读书社🧸🎈 (一颗梅子)
- 五一读书《一生》 (喜欢篆刻的呆子)
- 庆云书院 公益读书微信群 持续纳新 坐标上海 (庆云书院)
- 如何评价崔玄籍与李氏、屈突氏的婚姻? (白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