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从音乐角度看一部音乐家传记片 杨大林
长征一号(人在做,天在看)
音乐家传记题材的影片,自然多以音乐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平(或局部生平)为叙事主线.同题材作品中较早也较为突出的一部,是阿贝尔·冈斯在1936年导演的《伟大的恋人贝多芬》(Un Grand Amour de Beethoven),其中法国演员哈里·波尔(Harry Baur)扮演主角.乐圣贝多芬的爱情生活之谜一直是后人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电影导演更不例外,所以近年来又有了一部由英国演员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主演的《不朽的情侣》(Immortal Beloved,1994).捷克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在1984年拍摄的《上帝的宠儿》(Amadeus,又译“莫扎特传”),则把一直被世人奉若神明的音乐天才重新人格化了.同题材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英国导演肯·拉塞尔(Ken Russell)在70年代初导演的《音乐恋人》(The Music Lovers,1971)和《马勒传》(Mahler,1974).前者所涉及的是音乐界一只既感人又俱神秘色彩的精神恋爱史——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和他的赞助人,富孀娜杰日达·冯·梅克之间长达13年之久的友情.由美国演员理查德·张伯伦(Richard Chamberlain)塑造的作曲家的银幕形象似乎证实了音乐史学家的推断,即柴科夫斯基是同性恋.后者由英国演员罗伯特·鲍威尔(Robert Poweu)饰演的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导演拉塞尔娴熟的运用浪漫色彩浓厚的镜头语言,试图通过作曲家本人的大量作品来解释这位音乐巨人充满矛盾与激情,迷茫与探索的精神世界. 其他的同类影片还包括以浪漫笔调描绘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生平的美国片《挪威之歌》(Song Of Norway,1970),以及把“钢琴诗人”波兰作曲家肖邦“好莱坞化”的《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1945)等等.此类影片无论其学术价值是否高下,也无论其商业痕迹是否明显,大都是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或创作生涯为叙事线索的.对于导演们来说,最为便利的是音乐素材的来源.这一点自不待言,因为电影行业涉及的所有作曲家必然会留下大量传世之作.既然可以信手拈来,加之一般电影导演并非音乐行家,也就难免出现音乐元素过于饱和或音乐风格过于单一的现象.如果做横向对比的话,同类影片中的整体创作水平确是有高下之分的.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闪亮的风采》(Shine,或译“钢琴师”)则是一部题材不同,视角新奇,风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钢琴家——一个富有天赋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少年时代是位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与不幸,就在于他是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却偏执成狂的父亲.影片并未认真向观众交待父亲笔德作为原籍波兰的犹太人经历这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专横,令人畏惧的人.由于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儿子的心理,他烧掉了戴维靠自己的才华挣得一份美国留学申请书,强迫他留在悉尼郊区的家里.他最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以至于竟不切实际的要求教师罗森先生教小戴维弹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与以往的音乐家传记片不同的是,导演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悲喜剧作品中,运用了音乐史上许多大作曲家的丰富的古典音乐材料.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和戴维·赫尔夫戈特作为一个音乐会钢琴家的专业经历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现,则显示了影片导演和配乐作者戴维·希尔什菲尔德(David Hirschfelder)的创作构思.从钢琴家在少年时代参加社区音乐比赛起,我们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先后听到了肖邦《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和《前奏曲》(雨滴);舒曼的钢琴组曲《童年情景》片断;李斯特的《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他根据帕格尼尼的《钟回旋曲》改编的钢琴曲《钟》;以及贝多芬的《热情协奏曲》,《第九交响曲》等等.作为现实中的钢琴家和妻子吉莲的“爱情主题”,威瓦尔蒂的经文歌《人间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被影片作曲家戴维·希尔什菲尔德改编成了由女声独唱拨弦古钢琴和大提琴交织成的一首三重奏,出现在那组令人难忘的镜头中:由于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而无法长大,甚至“越活越小”的戴维,陶醉在从耳机传来的甜美动人,圣洁无暇的女声独唱里.他全身只穿了一件风衣,正在一张绷床上快乐的向着蓝天不断弹跳······ 而在影片中,即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的生活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除了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之外,就是那部令世界所有钢琴演奏者望而生畏的Rach.3——“拉三”了. “拉三”被父亲彼德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影片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情节,真实再现了戴维在练习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这组镜头中的画面与情节,音乐和对白的剪辑,在电影和音乐两个艺术范围内同时达到的专业水准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亚天才的青年演员诺赫·泰勒(Noah Tayler)扮演学生时代的戴维,令人信服的展现了他生命中悲剧色彩最浓的一幕:一名看上去大有希望,如日中天的年轻钢琴家,内心却早已潜伏着来自父辈的危机的种子.结果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功亏一篑.就在生活目标即将实现——成果演奏一部高难度音乐作品以证实自己生存价值的最后关头,他的神经系统崩溃了.音乐会上,随着“拉三”的突然中断,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的艺术生涯也不幸中止······ 《闪亮的风采》获得了世界电影界的一致好评.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获得者,澳大利亚著名演员杰夫里·拉什(Geoffrey Rush)才华横溢的优秀表演,是影片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令观众印象最深刻场景之一,就是他在酒吧里叼着烟蒂,行指如飞的弹奏拉赫玛尼诺夫改编自同行里姆斯基·科萨柯夫作品的那首著名的钢琴小品:《野蜂飞舞》.而影片这一情节之所以令人激动和信服,就在于作为戏剧演员的杰夫里·拉什所拥有的钢琴演奏技能——他在青少年时代曾学过多年钢琴.所以在影片主角不同年龄段的3个演员中,只有他是在需要弹琴的场景中自己演奏——不用替身的.尽管出现在影片中的一些专业难度过大的作品像李斯特《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等等他必须依靠模仿动作和钢琴家原型——戴维·赫尔夫戈特的配音,但他本人把一首《野蜂飞舞》从头弹到最后一个音符时表现出的流畅到位和手指触键感觉的专业感,不仅征服了酒吧里的全体客人,也征服了世界上的所有观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关于《波特小姐》 (流苏印约)
- 哪些电影落幕时片尾曲让你意犹未尽? (momo)
- 教父四电影原声中国大陆预告片抢先版疑遭曝光 (噪音声学现场)
- 寻《沙之下》原声 (JSB)
- 请教: 邮差 / The Postman[意大利] OST (发福的唐吉珂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