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观(本学期选修课作业之一)
豆友1049238
我认为广义上的历史是过去的时空中一切情状的总和。这种纯粹客观的历史并非我们可见的历史。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是以一定结构组织有限的史料构成的主体性文本(text),这种文本构成的是历史的一个子集;“历史”——现实意义上的历史是一个集合,是诸子集构成的文本集合所形成的动态文本系统。我坚持用这种现象学的进路阐释历史,是因为对于每一主体而言,他的历史认知都来源于这种复调式的多元系统,这种类似于“现象——还原”的方式,而将整个文本集合的系统作为历史的定义则是由文本间性的图式决定的,换言之,历史的纯粹客体或本原不可能被认知,主体都是从不同视角与阐释方式的各种历史性文本中形成自身的历史认知,则这种历史性文本的集合构成了现实的历史。 历史不存在统一的本质,只存在统计意义或形态学上的相似特征,以及盖然性意义上的由某些基设的组合导出的性质。这些性质和特征容易为话语所利用而建构一种中心性的阐释结构,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修辞学(哲学用语)。它们屏蔽了“不重要”的海量史料,或有意掩盖某些史料,围绕目标性质而构造结构性的文本。实际上,所有文本都是定向阐释,因此我们读到的所有历史都是阐释。每一种定向阐释中偶然性都被部分地削弱,实际的历史较之定向的文本的差异,从总体上说即偶然性的差异。历史是由无限的偶然性构成的。 我读历史是为了获得自己的整体性或局部阐释,需要史料的重组,因此,我力求进入各种阐释的碰撞之中,观看阐释交锋中相互的消解、素材的否定与共识,在这里阐释间的相互“去蔽”使本原的素材重现出来。因此,有观点交锋的论坛是我读史的首选途径,其次,选择相互冲突的文本或阐释性弱的文本也是一种途径。 关于老师所要求说的史实、史料、史书、史者、史学的范畴关系,存在这样一种联系:史实以偶然而随机的不确定方式向人类提供史料,包括主体性弱的物质史料与主体性强的文本史料。史者——组织史料的主体,分别提出不同的史料选择系统与阐释结构,由此生产出不同的阐释文本——史书。研究阐释的总体机制或个别文本的知识成为史学。这样一种关联的流程由于“知识型”的存在会产生结构性的压制,而导致史料的牺牲与阐释的共同缺陷。 举一例说,设史实中一个事件包含10个子事件(或因素):a1、a2、……a10,而留存的史料为a1、a2、……、a8(设这些史料未被主体性文本改写,为原始史料——有一些史料在形成之时即是主体性文本)。有阐释者Ⅰ、Ⅱ、Ⅲ,分别对此进行阐释: 史者 选择史料 阐释结构(α>β>γ) 史书结论或意向 Ⅰ a1\a2\a6\a8 α*a1+β*a2+γ*a6+a8 t1 Ⅱ a1\a3\a7\a8 β*a1+α*a3+γ*a8+a7 t2 Ⅲ a2\a4\a6\a7 β*a2+α*a6+γ*a4+a7 t3 其中的“阐释结构”简化为不同强度的线性累加模型。 实际史实中子事件数量更大,而史料的参数规模和阐释结构的复杂性水平也更高,阐释结论成为无限可能性集。而知识型(福柯)的缺陷将使类似a5这样的因子被一再省略,在另一些应当考虑习惯性省略因子的场合下也同样省略了,导致阐释结构的总体缺陷(参考1644年北京鼠疫的情况即可)。 而历史对于我的意义也正由此发生。在几乎无限的阐释路径中,我们构造自身思想体系的素材得以被供给,自身思想结构也在阐释结构中获得参照,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思想常常被这种阐释场域直接构成,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后,主体性面临语言或符号的解构,而正是这一构成性的解构揭示了文本乃至历史的重大意义:现实的历史直接构成了我们自身,读解阐释即读解与重构当下的自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论证物自体不可知论 (只是观察)
- 无所求 最自由 (RJ)
- 生命是过程,全程有意义打造 (学习者)
- 求人共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Maggie.)
- 这里冒昧凑凑热闹,忝发拙著献丑,欢迎各位拍砖。 (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