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幕后故事
长征一号(人在做,天在看)
转自:Tom 专稿 为和平祈祷 影片改编自加拿大国家邮报专栏记者乔治•乔纳斯的纪实小说《复仇》,谈到拍摄动机,斯皮尔伯格表明:将“慕尼黑惨案”搬上银幕不是为了向世人进行某种说教,而且他也不认为任何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件艺术作品就能打破今日中东地区的僵局,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相互仇杀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站出来为和平呐喊,因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敌人并非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而是该地区这种相互不妥协、不信任的气氛,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仇杀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在为和平而祈祷。 与12年前发人深省的史诗巨作《辛德勒名单》一样,《慕尼黑》也是犹太人题材,但不同的是,《慕尼黑》中的犹太人不光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也是用恐怖对抗恐怖的复仇者,所以在题材的把握上就对创作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量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因为《世界大战》拍摄的顺利成行,斯皮尔伯格延迟了《慕尼黑》的拍摄,故事没有从政治军事的角度切入,剧本最初由《阿甘正传》、《惊爆内幕》等片的编剧艾瑞克•罗斯执笔,但初稿审核后,斯皮尔伯格认为艾瑞克的剧本惊险有余、人性反思的力度不足,因此请来美国当代最重量、也最政治化的《天使在美国》的剧作家托尼•库什纳负责把关修改,后者善于通过剧作去沉思、质疑各种压迫政治体系下人性的本质或人们面对时代的道德责任。 马耳他惊魂 将“慕尼黑惨案”搬上银幕并非易事,除了把握题材时要极为谨慎小心,繁复众多的人物角色也验证着导演的组织功力,从身份显赫的著名政客到执行绝密暗杀使命的5位小组成员,影片有台词的角色高达200个之多,刷平了《逍遥法外》创下的角色纪录。为了减少影片的曝光度、保持剧情的新鲜感与角色的可信度,斯皮尔伯格放弃了大明星的高调路线,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挖掘新鲜面孔,从东欧到西欧、中东到北美,影片征集的演员队伍涵盖了26个国家,斯皮尔伯格力图做到即使是一个最小的角色也要像核心角色一样打动人心,在塑造角色上,编剧、演员与斯皮尔伯格没有丑化以色列人或是巴勒斯坦人任何一方,试图以公正客观的视角来展现敌对的双方都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因为造成惨案的不是任何一方,而是“敌视和误解”的思想。 全片外景主要在位于地中海中心的马耳他群岛和东欧国度匈牙利完成,拍摄过程中搭建的场景多达120个。拍摄时,剧组从德国购置的一辆载重卡车莫名起火,车上装有拍摄所需的重要设备,起初人们怀疑是恐怖分子所为,当地警方介入调查后,原来是因为马耳他的夏季高温导致内燃机过热起火所致,所谓的“马耳他惊魂”着实让人们虚惊了一场。 为了忘却的纪念 慕尼黑,这座古老而光荣的城市,既是纳粹主义孕育和崛起的发源地,又是奥运恐怖惨案的见证者,对于犹太民族而言,它更像是一个悲伤的代名词。现今的以色列仍旧对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进行着“定点清除”,斯皮尔伯格不顾可能的争议而勇踏雷区,将以色列一向备受世人争议的“血债血偿”的报复政策推到了聚光灯下,虽然影片低调地筹拍、低调地宣传,但斯皮尔伯格的犹太裔身份还是使影片所能把持的客观性遭到多方的质疑,其实早在1986年,乔治•乔纳斯的纪实小说《复仇》就曾被HBO拍摄成电视电影《吉迪恩之剑》,并取得了良好收视,只是一切到了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斯皮尔伯格这里,全都放大敏感起来,影片尚未公映就已众说纷纭,几乎成了圣诞电影评论界的焦点所在,也使得影片无需大肆爆炒便已声名鹊起,从预告片中我们可窥斑知豹,斯皮尔伯格的确没有丢弃作品中惯有的人性色彩,画面紧张扣人心弦、情节扑朔迷离、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贯穿其中,并着重刻画了以方暗杀成员复仇时怀疑、彷徨和无奈的复杂心态。撇开电影人所应具备的良知或是斯皮尔伯格民族主义者的激情不谈,或许,斯皮尔伯格选择《慕尼黑》的意图很简单,只是为了纪念一下1972年那些无辜的运动员,为了世人脑海中一段行将忘却的纪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新犹太人崛起小组申请友链 (Lior Chen - Jew)
- Empire杂志20周年特别版"众星问Spielberg“ (bayer04)
- 斯皮尔伯格电影魔力 (Quentin)
- 征稿启示:电子刊《南方有岸 Vers Le Sud》2007年第二期 (EDISUN 朝阳)
- 今天看了《太阳帝国》 (© Fire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