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版《洛丽塔》说起
深圳青鸟
当我第一次看到上海译文要重新翻译出版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这个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引起我多少的兴趣。那是因为这部小说的中文版自1989年夏天问世后,十余年中国内先后有近10个译本出现,水准,内容参差不齐。我只看过于晓丹翻译的两个版本,一个是1999年的时代文艺出的,一个是2003年译林出的。据说其中一些版本居然还无耻之极的加入了一些原著没有的性描写,以此来吸引读者,此等拙劣之用心实在让人愤慨。 第二次看到时,这本书已经现世,在当当网上。这句话让我动心了:“原著问世五十年以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由于种种大家可以想象得到的原因,国内虽然先后出过十几个版本的译文,但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译本,都多少有删节,遗漏,有的版本达到了三分之一还多,对于这样一本书来说不能不是一个莫大的遗憾。据介绍同以前的《洛丽塔》版本相比,这次上海译文出版由名家主万翻译的译本以美国权威注释本为底本,不仅翻译严谨,补齐了此前因为各种原因删节和遗漏的段落,而且增补了将近900条阐释性的注释,是中文读者能够见到的唯一一本全译注释本。该版本注释出自美国研究纳博科夫的专家,多为批评式的,包括校勘版本、大量解释文本的密码。可想而知这对我有多大的吸引力。而唯一让我觉得不爽的是这次推出的版本分为普通版和精装版,精装版首次含有长达5万余字的专家导读,作者是纳博科夫的弟子小阿尔弗雷德·阿佩尔,这篇将近100页的专论,从纳博科夫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谈起,详细论述了《洛丽塔》作为一部经典名著的不同寻常意义。我已经下了定单买了普通本,精装本也还没有见到。难道为了 那篇专论,我还要再买一套不成?上海译文的这种做法真让人遗憾,精装不精装您从包装上体现也就罢了,怎么内容上还要厚此薄彼呢。强烈抗议! 读过这篇小说的每个人也许都象我一样,都会记得被传为经典的开篇语: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洛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衍,我的灵魂。几乎无法想象,一个操着据作家自己说是“唯一从俄国偷运出去的财产”--俄语 进行写作的“白俄”竟然能用英语写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纳博科夫于我,一直是一个迷一样的人,一个绝顶聪明的天才,一个离经叛道的恶棍。这种极矛盾的混合体,一经接触,就沉迷不已,无法自拔。 《洛丽塔》曾引起太多的误读,然而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它令整个英语世界震惊的事实。《洛丽塔》,不知“骗”了多少读者。这是一部叙述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发生奇特恋情的长篇小说,怎样解释这个故事众说纷坛。有的看重作家对美国社会粗俗面的描写,有的说它是一种象征,“年老的欧洲知识分子来到美国,爱上了她,但遗憾地发现这个国家却多少有点不成熟”。也许,时间才是《洛丽塔》的真正主题,洛丽塔是时间的化身,亨怕特对性感少女的迷恋便是对某种特殊时间的迷恋。洛丽塔是亨伯特、也是纳博科失童年记忆的符号。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忘情于过去,过去都会像洛丽塔一样狡猾地逃逸。这是亨伯特的悲哀,是流亡者纳博科夫的悲哀,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悲哀。 纳博科夫的世界永远是个迷,让人琢磨不透。最初吸引我的也许只是他的经历和故事。19岁他远离出生地圣彼得堡,远离他的祖国俄罗斯,远走他乡,未料的是,这次分离竟成诀别,终此一生他未曾再踏足这块土地。然而所有的评价家对着他的作品惊呼,这个人离开过故乡么?离开过俄罗斯么?他的笔下活生生的都是俄罗斯!这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啊!每次看到这样的句子,包括上面自己敲下的这些字句,心里便生出无以名状的悲情和一种近乎崇高的膜拜。 如果他只是成就自己的大师风范,安然世事那他也就不是纳博科夫。他不断对弗洛伊德冷嘲热讽,他肆无忌惮地损布莱希特、福克纳、加缪、劳伦斯等。他当着学生的面把《堂·吉诃》撕得粉碎,他对形形色色的“高雅迷”嗤之以鼻。这才是纳博科夫,这个“国际怪物”让所有人吃不消。然而他的天才,调皮也显于生活。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课上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下课后,女生拉格尔斯小姐走回教室,在一堆散扔在那里的标着“顶考”的试卷中寻找她的答卷。她没有找到,最后不得不走到老师面前。纳博科夫高高地站在讲台上,过分专注地收拾着讲课稿,似乎没有注意到她。她说了句对不起,打扰您了,然后说她的答卷好像不见了,他弯下腰,扬起眉毛:“你叫什么名字?”那女生告诉了他。纳博科夫像变戏法一样,突然从背后拿出她的答卷。答卷上批着九十七分,纳博科夫说:“我想看看天才长什么样。”随后他冷静地上下打量了她一番。拉格尔斯小姐却满脸飞红。 关于纳博科夫的故事很难在这里说的完,有兴趣的各位自己找来看吧。除了“洛丽塔”还要提另外一本书“礼物”(天赋)。一年前在网上看到有朋友寻找纳博科夫的〈蝴蝶〉一书。觉得颇奇怪,因为从未听说过,便开始查找。几经搜寻,核对,确认这是他的一部小说里的一个章节。这部小说叫 “礼物”。纳博科夫是研究蝴蝶的专家,也是他独特的个人符号。在很多小说中都会提及蝴蝶相关的事情。(受到刺激影响,一直也想把自己钟爱的狼研究的透一些,专家不敢想,熟知才行吧,无奈资料有限。)而这本被称为“礼物”或“父亲的礼物”的书,我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结果,个别的资料也相当有限,最后只能得出结论,此书未有中译本。年前在书店转,用“纳博科夫”的名字搜索,搜到一本书叫 “天赋”。当时有些好奇,因为这个名字同样不在我知晓的他的小说里,便到书架去翻。越看介绍越兴奋,这似乎就是“礼物”的故事啊。再细看书名:the gift。这不就是礼物嘛。而gift一词本就有“天赋”之意。这真是应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书还没有读完,到底该作“天赋”还是“礼物”之译,还未可知。他的书是不能读的快的。 还有令人兴奋的消息,今年年中由著名纳博科夫翻译家梅兰芳之子梅绍武等重新翻译出版的纳博科夫的十来本小说将陆续出版。要知道以前读的他的书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店很少能够买到,想来那时也没有更多钱可以来买。光是想想这件事情就觉得生活很美好了,2006年不会枯燥啦 补充:关于两个版本翻译的比较 《洛丽塔》在人间传诵的著名的开头: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 ten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 was always Lolita. “洛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衍,我的灵魂。洛——莉——塔;舌尖从腭骨进至牙床,走完三级的旅程,最后从唇间冲出:洛、莉、塔。 她叫洛,平淡无奇的洛。早晨她穿一只短袜站在那儿,身高四英尺十英寸,穿着便裤时人们叫她洛拉。学校里人们都称她多莉。签名时她用的是多洛莉丝。但在我的怀中,她永远是洛莉塔。”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洛莉塔》 彭晓丰等译)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衍,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社《洛丽塔》 主万译) 单看这段上海译文的翻译将文学味剔除得干干净净,像一杯平淡无奇的开水。不过据读过的朋友说除了开篇外,整篇小说翻译的非常好。期待中,我订的货赶快到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们刚刚尝试建立的图书购书网站,请爱书的书友多多批评指正... (书贩子)
- ★欢迎加入【原版电子图书小组】获取原版电子图书! (安地)
- 邀请99个爱书的人,邀请99个不曾丢失的书店梦想 (坚果兄弟)
- N多高考、中考和高初中辅导书,低价出售或者赠送。 (脸好黑)
- 帮忙找本书《吉郎POP美工族手册18--校园编》 (林,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