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谜一样的双眼》:阿根廷版的“伤痕文学”
来自:辛飞扬(草根评论家)
■ 片名:《谜一样的双眼》 ■ 入评理由:2009年哈瓦那电影节观众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和评审团特别奖,2010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 导演:胡安•何塞•坎帕内利亚 ■ 主要演员:古勒莫•法兰塞拉、里卡杜•达林、帕博罗•拉格 ■ 上映时间:2009年8月13日 (阿根廷) ■ 读家:辛飞扬 ■ 一句话点评:因为接了地气,一切才变得鲜活。 国人总喜欢对舶来品进行本土化解读,比如《阿凡达》本来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保卫家园的科幻故事,到了中国就成了“史上最牛钉子户”。我也不能免俗,看完阿根廷影片《谜一样的双眼》,第一感觉就是:这是阿根廷版的“伤痕文学”,如果非要在国内找出一部相对应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谌容的小说《减去十岁》,当然了,为了和剧情相符,可是把它称作是“《减去二十五岁》”。 25年前,23岁的美丽女教师莉莉安娜•科洛托在家中被人残忍强暴并杀害,时任法院书记员助理的本杰明•艾斯玻希多在现场目睹了死者死不瞑目的双眼,在同事帕巴罗的协助下,找到了嫌疑人戈麦斯,但因为各种外部压力和政治原因,戈麦斯被无罪释放,同事帕罗巴被暗杀。在暗恋的美女上司伊妮娜的帮助下,踏上了逃亡的旅程。25年后,已经退休的本杰明决定对其重新展开调查,重拾逝去的爱情、死亡和友谊…… 应该说,这样一个故事足够悬疑,加上暴力犯罪、暗杀等内容,应该很吸引眼球,但让我们意外的是,这部电影拍的很文艺,很舒缓。影片开始,本杰明回忆中的站台分别场景中,伊妮娜和本杰明隔着车窗玻璃重合的手,随着火车渐行渐远的美丽倩影,就给影片罩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本杰明在翻阅死者生前照片时,忧伤的钢琴声流淌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即便是影片中莉莉安娜和帕罗巴的两具尸体,也在镜头下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让人不忍卒看。 谜一样的双眼,是莉莉安娜那双不能瞑目的眼睛,也是本杰明鹰隼般探求真相的眼睛,帕罗巴醉眼朦胧死前虽布满惊恐但瞬间充满坚定的眼睛,死者丈夫杜卡•莫拉莱斯最初忧郁后来坚定最后躲躲闪闪的眼睛,嫌疑人戈麦斯闪烁不定而后充满凶光最后绝望的眼睛,更是伊妮娜好似冷酷淡漠但发射出柔情光芒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对我们来说,眼睛更是一扇门,帮助我们沉湎在影片之中,急切地寻找虽然明朗但被导演处心积虑隐藏的谜底。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莫拉莱斯花费一年多时间在车站守候嫌疑人,笼罩在他心头的,绝对不是太阳的光辉,而是比黑夜还要阴暗的乌云。即使他用私力救济的手段,将嫌疑人“终身监禁”,但阴云绝对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本杰明也是如此,25年中,那次罪案的场景始终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一双双“谜一样的双眼”促使他重新展开调查。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地体味到,公平正义对包括受害人在内的人民群众很重要,对一切有良知的执法者也同样重要。 美中不足的是,影片对本杰明和伊妮娜的感情发展是粗线条的白描手法,缺少些铺垫和衬托。两个年龄不相当,社会地位和家庭条件相差甚远,甚至对待工作风格迥异的两个人,如果仅仅因为男方执著、认真、深陷险境就“美救英雄”,进而产生出旷世奇恋,打死我也不会相信。影片最后,伊妮娜办公室那扇徐徐关闭的房门,如果被解读为大团圆结局,恐怕也是影片编导者和观众的一厢情愿,更是男主人公魂牵梦绕的美梦一场。 李菡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拉美人借助电影表达了对自我历史的审视、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和对自我灵魂的寻找。”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谜一样的双眼》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评最佳外语片的理由,对于笔者来说,《谜一样的双眼》所带来的震撼,既有对公平正义这一普世价值的思索,也有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如何强有力地介入现实的期待。中国电影人应该从《谜一样的双眼》的成功中得到启示,少拍些低俗搞笑缺少艺术含量的东西,多出些接“地气”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毕竟,“艺术来源于真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胡文阁“倒好事件”有感 (绝缘鼠)
- 这个群 (清凉)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书评《寂寞圣哲》 (音乐水果Joyce)
- 【影评】致:永远年轻的疯子——《杀死汝爱》 (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