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师爷的盛衰
旅行的刺猬
盛衰 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称:“应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义何居?曰以属则‘寮’,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寮近乎卑,师过乎尊,宾介乎尊卑之间,故曰‘友’云云尔。”至于“师爷”一词出自何时?尚无确切文献可稽。据平步青同代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载:“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钱谷二席均得此称。”可以认为“师爷”之名,起自明,盛于清之民间。因为“师爷”并无官衔职称,与主人实属雇佣关系。故幕主尊之为“宾”、为“友”,“师爷”称主人为“东翁”、“东家”。因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特殊身份,故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其宾友为“师爷”。而后,师爷由各级地方行政官署扩展至士绅、工商家族,不仅称呼依旧,而且连其类似佐僚人员亦统统名之为“师爷”。 师爷头上冠以“绍兴”二字,出于两种原因:一示地域差别。明、清时,徽州亦多出师爷;二因“操是业者之类皆绍人也”①,即绍兴八邑之人为多。山阴徐渭,会稽沈文奎,萧山汪辉祖,诸暨骆彪,嵊县张益,均为饮誉大江南北之名幕。据余姚《邵氏宗谱》记:邵氏家族有师爷7、8人。《会稽陶氏族谱》中明确记载有作幕经历者达39人。《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记有名师爷150余人。故绍兴府县县出师爷,而以山阴、会稽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两县约出师爷2000余名。乾嘉时期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曰:“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王士性《广志绎》载:“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顾炎武《日知录》称:“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故有“无绍不成衙”之谚。 绍兴多出师爷有其特定之历史、地理环境与经济、文化条件:一是绍兴向为文化之邦,人文荟萃,仕进有限,读书无成者,学幕为其一大出路。汪辉祖在《佐治药言》中谓:“吾辈图名未就,转而治生。惟习幕一途,与读书为近,故从事者多。”据《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统计,从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绍兴学子中进士者636人,举人者竟达2361人。如此众多士人,势必不能一一仕进,遂以幕业为其进身之途。加之清代仕途杂进,可由佐变官。徐珂《清稗类钞》:“雍正初,上谕有曰:‘今之幕宾即古之参谋记室,凡节度、观察皆征辟幕僚,功绩果著即拜表荐引’。”只要在幕中积得军功、治功,可以由督抚等“保题议叙”。二是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具有作为智囊之多方面能力,故绍兴幕宾多受幕主欢心,从而为绍籍人士广泛入幕造就良好契机。三是越地偏狭,士人清高自恃,薄农工商贾而不为,遂驱而之幕。《祁彪佳集》:“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即以山阴一县计之,田止六十二万余亩,民庶之稠何止一百二十四万。以二人食一亩之粟,虽甚丰登,亦止供半年之食,是以每籍外贩,方可卒岁。”人口密度与土地面积比例失调,迫使许多文人外出壮游,择主而幕。四是幕业地位特殊,待遇丰厚,可仰以养亲育后。与师爷交往者,多为社会上层人士,妙如徐文长所谓“处于不显不隐之间”②,故乐以为幕。名幕汪辉祖曰:“吾辈从事于幕者,类皆章句之儒。为童子师,岁脩不过数十金;幕脩所入,或数倍焉,或十数倍焉,未有不给于用者。”③据《病榻梦痕录》所载,乾隆初年,刑、钱师爷年薪已达银220两至260两。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后,幕脩愈高,至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时,岁脩有达800两者。而当时七品官之年脩亦不过45两而已。 幕业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周礼》载:“六官、六军并有吏属,大则命于朝廷,次则皆自辟除。”夏商之家臣、两周之命士,“身贱而见信,位卑而使重。”④当是幕僚之昉始。战国时期,一些才识之士,挟术怀策,四处奔走,多被各国诸候聘为宾客、舍人,显示幕宾制度已在日逐成型。秦汉时期,养士辟客之风演进。“汉氏公卿、郡守皆得自举其属,中兴之后辟召尤盛。”⑤汉末,各派豪族军阀,拥兵割据,激烈混战,为确保各自发展,争将天下文人、学士罗致幕下,幕僚制度有所发展。隋始罢郡,置州统县。改别驾赞务为长史司马。及至唐代天宝之后,各地有团练防御使及节度使之属,允许配备判官2人,掌书记1人。“五代之初,各方镇犹重掌书记之官。盖群雄割据,各务争胜,虽书檄往来亦耻居人下。觇国者并於此观其国之能得士与否,一时遂各延致名士,以光幕府。”⑥唐末,藩镇势力导致中央大权旁落,致使北宋统治者对幕僚制度作出许多举措:聘用方式由自辟,改为中央任命;数目无定,改为员额限定。最大更张乃是削弱幕僚地位,使其功能由可以侵代正官,决策政务,转向协助官长管理行政。自此幕僚渐次与官长脱钩,成为幕主之佐治人员而定型下来。元、明两朝,基本沿袭宋制。清代明确规定,各省、道、州、府、县之主篆者及主持学政者由中央任命,其属下之三班六房、胥吏书办一概列在编外,全由官长自行辟除聘请。故师爷之与官长,才无行政隶属关系,而一宾一主。师爷所得只是聘书,而不是委任状。可见,幕僚制度曾经过由聘用到任命,又由任命到聘用这样一条曲曲弯弯之道路。然而,自明以来,我国封建经济开始孕着资本主义胚胎,各级各类行政衙门事务纷繁,师爷名额渐渐失控。清初,统治者从建立国家官职机构,平定边疆叛乱,发展生产,安定社会大局出发,改“排汉”为“溶汉”,利用汉族知识分子进行统治,尽管这一政策曾经受到满族贵胄反对,但是清太宗皇太极还是告诫曰:“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获一行导者,吾安得不乐。”⑦由此,以沈文奎等为代表之文人学士终于踏上政治台阶,开始参预清廷政事。师爷也乘国家需用之机,凭藉聪明才智,纷纷投入各级政府衙门,发挥其熟谙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风俗习惯之优势,加速汉、满一体之进程。世宗雍正曾在河南巡抚田文镜所述之清安摺上硃批曰:“朕安,邬先生安否?”据《清稗类钞》所述,邬系绍兴人,曾为田文镜劾世宗元舅隆科多出力,深得世宗赏识。于是清代幕景特别繁荣,师爷数量之多,史所未有。 及至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中外之间通商,西方文化东渐,捐输、厘金等事务一时蜂起,又多系前所未闻,驱使各级地方行政官吏必须广泛辟用幕僚方能应付,由是师爷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18世纪中叶,太平军兴起,清王朝摇摇欲坠,曾国藩、李鸿章、左中棠等地方实权派为各自打算,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师爷多投入封疆大吏幕下,幕业又为之一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戊戌变法”归于失败,为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以慈禧为首之清政府,也不得不高唱“变法”,开始“新政”。相继裁撤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以及督抚同城之湖北、云南、广东巡抚衙门,以减少重叠、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撤一些机关。由于行政官吏削减,迫使大量师爷离开衙门,另找出路。 同时,由于新政采取废八股,停科举,兴学堂,奖游学等措施,至宣统三年,全国各地兴办各类新式学堂达5万多所,学生100多万人。这一新知识群体出现,使师爷独占政坛局面遭到极大冲击。尤为致命者,清末民初,各地司法独立,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府县设立地方厅,讼事由法院专司其职,传统审判方式为法律程度取代,衙门师爷亦为专业司法人员替换,幕业遂趋衰微与没落。 格式:exe 大小:648k 作者:郭建(网名老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