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思维严重依赖于隐喻
来自:琴音阁
在认知语言学中,对隐喻(Metaphor)的研究向我们说明了这点。隐喻不仅仅是明显运用了比喻修辞的句子,比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隐喻是人们从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句词中,“愁”本来是一种人类的情绪,是不可计量的。而将其比喻成一江春水,便能让人理解“愁”的程度有多么高,“愁”的密度有多么大。 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原本也是基于隐喻形成的。比如,“山脚”,“山腰”和“山顶”。这是把山比喻为站立的人,脚是人的底部,腰是人的中部,顶是人的顶部。所以“山脚”是山的底部,“山腰”是山的中部,“山顶”是山的顶部。但我们现在并不认为这三个词是隐喻,因为它们已经是死了的隐喻。当一个活的隐喻完全深入人心时,它就死掉了,它不再被认为是一种隐喻,而被视作日常用法。 比如,当我们使用“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些概念时,我们其实是在用较为具体和熟悉的“水”来理解抽象的“电”。当我们说“时间流逝”,我们其实是把时间比喻成水流。当我们说“头脑中的知识”,我们其实是把头脑比喻成容器,而把知识比喻成具体的、可以装在容器里的东西。当我们说“祖国母亲”时,我们其实是把国家比喻成人。当我们说“爱情之旅”时,我们是把爱情比喻成旅行。 这种隐喻已经印刻进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使用隐喻来理解新鲜事物。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状,哪怕我们都知道类比推理不是很靠谱,但我们依然无法阻止自己和他人使用类比推理。我们要做的是在认识到这一现状的基础上,改进自身的思维。隐喻本身作为一种底层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坏处。但麻烦在于,大多数人只能用低质量的隐喻进行思考,无法使用更精致的科学模型(Scientific model)来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所以我才会不断强调知识框架的重要性,强调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学一些数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可以上一门入门课,或者买一本入门教材,来系统性地学习这些学科的理论模型。我们需要将这些多学科的理论模型印刻进我们的心灵深处,让它们成为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底层思维框架。这样当我们以隐喻的方式进行思考时,就会得出相对更高质量的结论。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双盲实验的魅力 (琴音阁)
- 机械论的解释 (琴音阁)
- 人类的思维严重依赖于隐喻 (琴音阁)
- 什么是目的论的解释 (琴音阁)
- 只有人类才会寻求解释 (琴音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