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知道却未必读过的《追忆似水年华》: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来自:μ
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527/15415003_0.shtml
http://news.ifeng.com/a/20170527/51173557_0.shtml 你肯定知道却未必读过的《追忆似水年华》: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2017年05月27日

《追忆似水年华》常年占据“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榜单前三甲,属于那种大家都听过但极少有人通读过的名著。 这部令人生畏的小说卷帙浩繁,共7卷200多万字,直到1990年中国才有了完整的全译本。普鲁斯特在这部半自传体的“人生之书”中融入了其所有的野心与夙愿,生命最后十几年几乎完全献给了它。《追忆似水年华》体量惊人,人物众多,常被人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但其写法完全不同,颠覆常规,已是现代小说的先声——

1906年,普鲁斯特搬到了奥斯曼大街102号。现在这栋大楼属于一家银行,普鲁斯特的寓所辟为纪念馆,每周向游人开放一次,保存着最初陈设的模样。《追忆似水年华》的大部分篇章就诞生于此。 在生命最后十几年,普鲁斯特几乎放弃了以往的社交生活,安居斗室埋首笔耕。房间内挂着一层层沉重的窗帘,从不打开,白天黑夜都点着灯。他的身体状况不佳,有时一天之中会经历多达十次的哮喘发作,虚弱到无法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他总是喊冷,即使在夏日,出门时也要穿上针织衫和外套。他一直担心自己很快会死去,写道:“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些心理秘密的受托人,这些秘密将会消亡,这个人也将在任何时刻消亡——你趁着有光就要工作,以便消除因从前的倦怠而产生的惰性。” 普鲁斯特像社会学家一样收集材料,近乎贪婪地追逐细节。一战期间他屡次穿越整个城市,或是午夜突然到访叫醒朋友,就为打听一顶20年前帽子的形状,了解某件古老的逸闻;盖尔芒特公爵的主要原型格雷福勒伯爵,得知普鲁斯特去世时,惊讶地看到自己的管家在抽泣,“你认识普鲁斯特先生吗?”“噢,是的”,管家答道,“每次这里举行舞会:第二天普鲁斯特先生都会来问我有谁来过,他们都说了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类似的问题。多好的人——而且他每次都留下一大笔小费”。 到了1913年,普鲁斯特写毕《追忆》中的三卷,即《在斯万家那边》《盖尔芒特家那边》《重现的时光》。但他却一次次受累于自己社交名流的名声,出版方轻易就断定公爵夫人们的密友与优秀小说家相距甚远,也难以欣赏他的标志性长句子——“最长的句子出在第五册,要是以标准印刷字体排成一列,差不多要有4米长”。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接受,其中包括纪德主持的伽利玛出版社,后来他承认:“拒绝这本书是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 普鲁斯特的写作信心却未丝毫动摇。奥朗多夫出版社社长看过书稿后称:“也许我思想偏狭,但我无法理解一位绅士怎能用三十页的篇幅描写他入睡前怎样在床上翻来覆去。”普鲁斯特回应道:“这个人手里拿着七百页的书稿,里面浓缩着而非稀释了如此丰富的道德经验、思想与痛苦——这些都显而易见,而他却就这样置之不理。”最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由他自费出版。 有评论家认为他的书只是漫无目的的童年少年回忆,普鲁斯特自己清楚整部史诗的结构,他一直希望作品能够一次出齐,担心“时间太久读者会忘掉斯万,整部作品将毁于一旦”。但出版工作被一战打断,而且他写作向来从心所欲,一修改起来就没完没了,不停地改写增补,原来的三部曲设想,到后来发现还得有四卷的篇幅才能将所欲道者道出。 1919年,全新的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出版问世,一举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奖。当然普鲁斯特也做出了努力,他给评论家们大送礼物,用欢宴畅饮取悦评委,堪称一个自我推广的天才。 为了维持马拉松式的写作与修改过程,普鲁斯特晚年大量服用兴奋剂,需要休息时又通过鸦片召唤睡眠,本已脆弱的身体变得更加衰弱,开始因阵发性眩晕而跌倒,形销骨立到只有90斤重。1922年11月18日晚,普鲁斯特溘然长逝。人们发现他身旁有张被打翻了的药瓶弄脏的纸片,勉强能辨认出上面的“富什维尔”这个名字,是《追忆》书中的一位次要人物。他未及看到《追忆似水年华》后三卷的出版。 直到1927年,《追忆》在弟弟罗贝尔的主持下出齐。普鲁斯特的文学影响力才真正形成。他首先在同行中赢得了敬意,毛姆自言“我是普鲁斯特的狂热崇拜者,他的每一个字我都读得津津有味”,伍尔夫说“读普鲁斯特对我来说真是冒险。有《追忆似水年华》在前,还有什么好写的?”这份名单还可以开列很长。 很难描述这部皇皇巨著到底写了什么。普鲁斯特对于人物的刻画,无疑是成功的。有原型人物读了后愤愤地说,《追忆》中所有人物的原型都可以轻松地在小说中辨认出自己。第三卷《在盖尔芒特家那边》出版后,谢维涅伯爵夫人认为影射了自己,斩断了与普鲁斯特长达25年的友谊,将往来书信付之一炬,让研究者们大为心痛。 但普鲁斯特无意做现实主义的描摹批判,他对细节孜孜以求,更想记录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哲学家柏格森是普鲁斯特的表妹夫,他的直觉论、“绵延”等思想和概念对其影响很大。普鲁斯特借助无意识的内心活动,打破今昔的界限,用一种流动的文字盛宴,纵横三千页,写尽一根头发的细节,从最隐秘的情感中找到生命和事物的本质。在20世纪以前,并无不以情节为主体的小说,普鲁斯特的写法无疑标新立异,他因而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对现代小说影响极大,并直接启发了20世纪50年代法国文坛盛极一时的新小说派。 难以成眠时,普鲁斯特最喜欢读的竟是火车时刻表,单是站名就足以让他浮想联翩,据此能想象出一个鲜活完整的乡间世界。他写道,“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其实按照普鲁斯特的理念,碎片化的时代也许并不妨碍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什么时候捧起一读,即可跟随这位时间旅行者,去往未知的站台。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第四卷一处关于扑克牌的玩笑: “不,您不晓得为什么方块王被... (μ)
- 《女囚》:周译本和译林译本一处译文顺序有差异:是所据底本... (μ)
- 关于《追忆》里的人物与油画 (布拉德杨)
- 经典的诞生追忆似水年华文学批评研究 (Fortry)
- 第四卷3个译本对比(多人译、徐译、洪译) (Shamir)